APP下载

吴伟:红柳与沙知道我

2022-04-06赵永强

现代青年·精英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吴伟治沙工友

赵永强

一望无际的戈壁沙漠上,穿梭着两根笔直的铁道线。

铁道线上,两个模糊的人影由远及近,渐渐清晰。这是呼和浩特铁路局集团有限公司临河运营维修段治沙工吴伟和他的工友,在顺着铁路线进行一天的巡视沙害工作。

深秋时节的大漠,寒风萧瑟,气温直逼零下10摄氏度。厚厚的棉衣,呼出的热气在口罩上结成冰霜,为了躲避风沙击打,俩人将铁锹挡在脸前,沙子敲打在上面叮当作响,宛若盔甲。

吴伟32岁,却已经治沙11年。

2009年12月26日,临策铁路建成通车,线路的开通结束了内蒙古西部广阔沙漠地区没有铁路交通的历史,促进了策克口岸边境贸易,带动了边境沿线地区经济发展,方便了当地牧民的生活出行。

临策铁路穿越乌兰布和、亚玛雷克、巴丹吉林三大沙漠,其中有400公里无人区,一年四季风沙不断。强劲的风沙遇到铁道会减缓速度,部分黄沙就落到了铁道线上,越堆越厚。一场大风过后,铁道线往往被黄沙淹没,这会成为列车安全通行的巨大隐患。

黄沙堆摞没有任何规律,必须有人去荒野大漠里及时追踪、清理。

治沙人应运而生。

11年,守护这条铁道

身躯瘦削,脸庞黝黑,布滿老茧的双手,是吴伟在戈壁大漠里打拼11年的“勋章”。

11年前,吴伟和伙伴们将阵地“部署”在这片荒漠里。刚开始,沙害非常严重,为了保证列车正点运行,他们必须搭乘轨道道车提前为线路清沙:凌晨4点就开工,拎着铁锹去一锹一锹地清理,治沙量特别大,一趟活干下来经常累得人直不起腰。“每次治沙结束,我就趴在床上,一下都不想动弹。”谈起治沙,11年前的经历就像发生在昨天,让吴伟至今难忘。

“前方发现线路沙害需要清理,沙害长50米,请求车间支援!”刚刚大学毕业成为治沙人的戚兵正听得入神,突然被吴伟的声音拽回现实:巡视40分钟后,吴伟在某段线路上发现了沙害,他立即用对讲机联系后方车间,请求增援。

不到20分钟,载满了治沙人员的汽车疾驰而来,车上的队友与吴伟等人立即进入线路开始清沙,一行人错位排成一排,抡起铁锹顺风扬沙。

沙子在空中飘成黄雾,打在治沙人的脸上像“刀割”一样。笼罩在沙雾中的吴伟很少说话,尽量用手势比划与工友交流,长时间的劳作相处,他们早已形成默契。可就是这样,作业下来也难免满嘴都是沙子。

线路治沙不只是将积沙抛在线路外,还要将线路周围的浮沙装填麻袋进行就地掩埋,防止沙害二次复发。遇到轨缝中难以清理的积沙,吴伟就趴在铁道线上,用手一点一点往外抠。

很快,吴伟的衣服湿透,又被冻得硬邦邦,脸上也都挂满了冰霜。

1个多小时后,治沙才接近尾声,吴伟清点完工具,做好最后的验收检查。

紧接着,一列满载着货物的列车呼啸而来,在他们刚清理完沙害的地段安全驶过。看着远去的列车,吴伟绷紧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

“只要我们在这儿”

临策铁路开通前,当地人去呼和浩特需转乘4次汽车,往返一趟需要7天左右的时间,现在坐火车7个小时就可以到呼和浩特了,大大方便了沿线牧民的出行和农副产品的运输销售。

牧民额登巴依尔说:“过去路不通,牛羊肉很难运出去,卖不上价钱。现在家门口修了铁路,运输方便,我们的牛羊肉好吃、纯天然,包头、呼和浩特的人们都喜欢!”

铁托是当地土生土长的蒙古族牧民,招收治沙工时他第一个就报了名,一干就是5年。用他的话说:“治沙可以挣工资,”但更重要的是,“可以让这个铁路正常通车,这样我家的牛羊肉才能卖个好价钱。”

是的,治沙如同为铁路线“治病”,铁路大动脉畅通了,大家的好日子就都来了。

在长久的打拼过程中,治沙人和沿线牧区牧民变得就像一家人一样,互帮互助,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一次,吴伟和工友们收工返回宿舍的路上,突然看见两个牧民在水塘旁拽骆驼,顾不上疲劳,吴伟和工友们立即停车,赶去帮忙。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骆驼终于获救,牧民不住地道谢,非要拉着他们回家做客。铁路是条纽带,不仅将牧区与祖国紧紧连在一起,也让牧民与治沙人的感情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从2009年线路开通至今,在吴伟这些治沙工们的常年努力下,风沙埋道现象已经大幅减少,许多地方种植的固沙植物已经完全成活。据统计,吴伟和工友一起织出沙障150公里,网格250万平方米,种植梭梭草、红柳等耐寒抗旱植物151.369公顷。最初临策铁路线开通,沙害地段占65%,现在已经降至35%,治沙点也从过去的10个减少到了6个。

“人工治沙只是一种手段,还要靠工程网格锁住沙害。”吴伟指着线路附近形如“黑色蛛网”的土方网格说道,“平时,我们就修建这些防沙网格,有了这些网格,现在沙害埋道的现象比以前少多了。”

随着治沙工作的深入推进,吴伟在开展工程治沙的同时,积极探索生物治沙,在无水地段铺设防沙网格,在水源能延伸到的地段打井安装滴管装置,种植耐旱植物防沙。

2011年,治沙点成功打出一眼泉水,吴伟和工友在线路两边的网格中栽种了红柳、柠条、梭梭草等耐旱植物,渐渐地沙害明显减弱,效果显著。

陆续种植的耐旱植物渐渐长成,治沙点两侧的红柳防护林已成了沙漠深处的一道亮丽风景,也成了治沙人业余休闲的好去处。过去一周一趟客车也改为一天一趟,货物列车也由1趟增加到了20趟,临策线也开始热闹了起来。

“这些植物只要长起来,就能固定几平方米的沙害,就像我们治沙人一样,只要我们在这儿,就能保证列车畅通行驶。”吴伟说,“我希望沙漠能够变成绿洲,我种的植物成长为一道绿色屏障,一直为这条铁路线阻挡风沙,保驾护航。”

傲然扎根在戈壁

结束了一天的巡线工作,吴伟与工友们返回宿舍。宿舍已经从刚来的简易板房变成了宽敞明亮的综合楼,淋浴室、电视、空调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

“过去板房密封不好,呛得人眼睛睁不开”“白天吃沙吃不够,晚上睡觉接着补”“手机连信号都没有,打个电话都要跑到山头上找信号”“现在生活条件改善多了,回来还能洗上热水澡”……谈起生活条件,大家纷纷打开了话匣子。

每周二是吴伟所在治沙点最热闹的时候,每周一趟的生活供应车拉着水、米、面、油及蔬菜等生活物资会在这里停留10分钟。大伙儿利用卸水的空当,上车和熟人聊上两句,和通勤职工打个招呼。10分钟后,治沙人列队目送列车缓缓离开后,治沙点又恢复了往常的宁静。

吴伟结束工作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拿出手机和远在1347公里外的呼和浩特家人视频,逗孩子玩儿。没有风的傍晚,吴伟会组织工友在宿舍外拉上“低音炮”,大家跳上一阵广场舞,这是大家最开心的时候。工作之余,吴伟还喜欢看看书,他想通过专业学习,更好地治住沙。通过努力,2019年7月,吴伟取得了中南大学土木工程本科学历。

吴伟很珍惜这份工作,工作中的他永远是“硬汉”形象。可谈起家庭,眼角却微微泛红。

2010年11月,临策铁路线的风沙异常的大且频繁,吴伟连续三个月没能回家。“新婚才不到一年,吴伟就不想回家了?”妻子越想越觉得满肚子委屈,和吴伟闹起了别扭……有一天,妻子偷偷跑到了吴伟的工作地,看到铁锹扬沙、满脸冰霜的吴伟,妻子抱着他大哭了一场。

吴伟怕妻子担心,只是轻描淡写地给妻子讲过自己的工作,从未讲过这个工作有多苦多累。从那以后,妻子知道了自己爱人的不容易,虽偶尔也会和他撒撒娇,但更多的还是支持和理解,这也让吴伟的心更加坚定了下来。

从正值青春年少到現在,11年过去了,吴伟和临策铁路线共同成长,见证了这条铁路的发展和变化。治沙11载,恶劣的自然气候、艰苦的作业环境将他磨炼得更加坚强,像沙漠中那簇梭梭草,把根深深扎在地里,任凭风吹雨淋,酷暑严寒,依旧在那里傲然生长……

猜你喜欢

吴伟治沙工友
Transport properties of CrP
如皋市发扬治沙精神 打赢安全主动仗
工友艺苑
Scheme to measure the expectation value of a physical quantity in weak coupling regime∗
工友艺苑
工友艺苑
石光银 治沙英雄的大漠雄心
治沙专家郭普
甘肃治沙研究60年回顾与展望
再次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