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后实践策略探究

2022-04-05董诞黎

中小学德育 2022年3期
关键词:家务社区爸爸

董诞黎

摘 要课后实践是道德与法治教学本身的要求,“双减”为其提供了契机。道德与法治课后实践须尊重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找准其生活问题设计个性化活动清单,激发其实践意愿,积极开发家庭资源共同创设沉浸式情境,深化其实践体验,及时跟进指导实践方法,促进现场学习体验,提升实践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知行合一。

关 键 词“双减”;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后实践活动;沉浸式体验;知行合一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22)03-0017-04

小學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一门综合性活动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关注活动的后续效应,重视将教学延展到课堂之外的儿童生活中”[1]是课程与教学本身的要求。以往,由于学生学业负担重,课余自主时间少,实践活动难以开展且往往浅尝辄止。许多课堂延伸至生活的“美好设想”,因各种原因难以落实。“双减”政策的出台,“鼓励支持学校开展各种课后育人活动,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2],学生的自主时间大大增多,为课后实践提供了良好契机。借此“东风”,学校开展了道德与法治课后实践策略研究,力求打通课堂教学目标的“最后一公里”,引领学生将课堂上的“知”落实到生活中的“行”。这一实践研究不仅帮助我们提升了课后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能力,也对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改进优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课后实践活动设计要以尊重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前提,实践活动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学生不同的家庭环境、特色专长等因素,针对学生的成长问题,分层、分项目设计可供个性化选择的实践活动清单。如此,才能促使学生从已有经验出发,激发其解决实际问题和现实困难的实践意愿,实现个体的道德成长。

例如,四年级上册“这些事 我来做”一课旨在帮助学生懂得劳动的价值,学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活,提高劳动能力。但在交流中,教师发现班里的孩子们无法做到经常做家务,调查发现其主要原因是家长对孩子做家务存在诸多误解,包括:孩子学习任务重,没有多余的时间做家务;孩子年纪小,用煤气、用电、用刀具等容易发生危险;担心做家务活会累着孩子,影响孩子身体健康,长大后再做也来得及;还有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做家务不利索,是在帮倒忙……这些像一盆冷水,浇灭了学生们主动做家务的热情,导致无法践行“做家务”。这一践行环节遭遇的问题引发了我们的反思,由此,对教学进行了调整。

具体而言,我们将教学目标调整为:通过对不常做家务的原因分析和讨论,明确家务劳动对个人成长的意义,激发内心主动做家务的意愿;尝试用恰当的方式与家长沟通,主动争取参与家务劳动的机会。课堂上,教师和孩子们一起深入分析了家长不让做家务的原因,并借助视频、小故事、身边的榜样等,思考“家长们的话对吗?”“听到家长们这种说法,你会怎样和家长沟通?”“你觉得采用哪种形式沟通比较好?”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孩子们进一步理解了家务劳动对于自己成长的重要意义,也学会了和家长沟通的优化方式。如此,为践行铺垫好认知、情感和方法基础。

教学目标的达成最终要落实在“做”上,要让家长转变观念,主动支持孩子做家务,我们需要在课后实践活动中有效跟进。根据孩子们反馈的不同家庭情况,我们设计了四种课后实践活动清单,供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见图1)。

实践活动设计力求基于学生不同的家庭状况,有针对性地分项目、分层次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选择。他们纷纷“认领”实践项目并积极践行,之后,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劳动的心得和喜悦。例如,有同学借“说说心里话”项目,向奶奶表达了感谢和希望帮助她做家务的愿望,自豪地分享“家务劳动使我更能干”;有同学详细制定了《我的家务劳动时间安排表》,积极践行“我会严格做好每一次家务劳动”的承诺;还有同学总结家务劳动心得,就居住高层楼房和家庭用电等,分享了自己的“安全小手册”(见图2)。

立足学生个体差异和现实生活的实践活动设计,激发了学生的行动意愿和动力。如此,家务便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乐于做”“坚持做”,促进其劳动素养的养成。这一实践过程也让我们对于学情分析的重要价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只有充分把握学生的生活实际,切实尊重个体差异,才能实现有效的教学和课后实践。

充足的时间和适宜的场所环境是开展课后实践活动重要的因素。双减政策的实施改变了以往课后实践活动因时间仓促而草草收场,甚至被省略的窘境,加大了顺利实施的可能性。我们积极争取家长的支持,开发家庭教育资源,力求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体验情境,使其能够在充裕的时间和真实的场景中经历与体验,加深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认,这样的实践活动才更具现实意义,切实服务于学生的道德成长。

四年级上册第4课“少让父母为我操心”的教学目标之一,是体谅父母的不易,激发感激父母、孝顺长辈的情感。而情感的引发显然不能停留在课堂教学中观念认知层面,更需要具体行动和实践的推进和强化。因而,教材中第一个板块话题设计的“爸爸妈多辛苦”现场实践,便显得尤为重要,可由此引导学生回顾家庭生活,通过真切体验了解父母的工作情况,深刻体会父母的辛劳。其具体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必然需要借助家庭教育资源,为学生创设沉浸式活动情境,让孩子“浸入”体验与实践,才能实现认知的深化与情感的升华。

每个家庭生活状态各不相同,课后实践活动设计必须基于学生生活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让其自主选择符合自身实际的实践活动。例如,针对父母工作比较繁忙、家务劳动繁重、有家长长期在外地工作等生活实际,我们设计了“跟着父母上一天班”,挑选父母一日家庭生活小观察,观察记录家庭中爸爸妈妈最忙碌的时间段场景,采用小记者访谈、电话、微信等方式了解父母工作情况等活动。

这样的课后实践活动设计尊重学生的家庭实际,切实将家庭生活转化为活动资源,获得了家长的支持,从而共同为学生创设了真实的实践情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注意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观察记录和访谈记录,并通过交流讨论,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实践方向;课后,教师主动与学生家长进行交流,希望他们积极配合孩子提出的要求。实践活动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了反馈分享,成果丰硕。尤其是晨晨和小宇的分享,获得了同学们的赞叹。

晨晨的爸爸是一名律师,平时经常加班。晨晨回家和爸爸商量好,周六跟着爸爸去上一天班。当天,晨晨细心观察,认真记录了爸爸的工作时间和内容(见图3),还见缝插针地采访了爸爸的同事。沉浸式的实践活动让晨晨获得了从未有过的体验,看到了“与家里不一样的爸爸”,由衷地感叹:“以前总觉得爸爸在家很懒,而且总是在看手机。今天观察了爸爸一天的工作,才发现他实在太忙了,工作一件接着一件,几乎没有停下来休息的时间!太辛苦了!晚上和爸爸回到家,我要为爸爸捶捶背,让他好好休息一下。”

小宇同学则记录了妈妈最忙碌的场景(见图4)。她在分享交流中表达了自己对妈妈的感激和羞愧,并向同学们呼吁:以后要做好自己的事,比如前一天晚上就整理好自己的物品,早晨用闹铃叫醒自己,按时起床,出门时带齐东西等,努力做到少让妈妈操心!

“沉浸式”的情境体验让孩子们发现了自己从未留心的生活细节,从心底涌起对父母的体谅和感激之情,自然而然产生了“回家后要给爸爸捶捶背,让他好好休息一下”“少让妈妈操心”的行动愿望。这样的课后实践活动,实现了对课堂学习的促进和实践的深化,才能激励学生真正将“知”转变为长期坚持的“行”。

课后实践活动是学生自主实践的过程,学生难免会遇到困难和疑惑,需要教师及时跟进,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讯息,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让学生切身经历、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提升实践能力,这是落实知行合一的关键。

三年级下册第5课“我的家在这里”旨在引导学生了解社区与自己的关系,培养归属感,乐意为社区的完善和发展作出贡献。我们将课后实践活动定位于通过观察体验,让学生直观感知社区工作人员所做的工作,并采用分组调查的方式,让学生走进社区,对工作人员进行观察记录或者采访调查,帮助学生深入体验社区生活。

对小学生来说,“社区生活”这一概念比较难以理解,他们对社区服务中心、小区物业等机构,尚未有深入的认识,了解“社区职能部门的工作和职责”成为教学的难点所在。在学生交流观察和心得过程中,这一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

生1:我们小组去了物业管理处,观察到一位叔叔正在接电话,是一家住户水表读数不对,请他们去看看。叔叔就马上联系物业负责水电的一位爷爷,一起去他家,发现他们家水管漏水了,要马上安排维修。

生2:我们小组在社区服务中心看到一位阿姨正忙着打电话,原来是社区要开展便民志愿者活动,她要把志愿者都联系好,邀请他们来为居民服务,比如帮助测血压、修雨伞、修自行车等,方便那些出不了远门的老年人和残疾人。

生3:我们小组同学在社区里发现有一条路破损了,我们就先去了社区服务中心提建议,那边的阿姨说这是由物业部来负责的,所以我们又去了物业部,物业的叔叔登记后,说马上找人去现场处理。原来,物业和社区服务中心的工作是不一样的,要是早知道,我们就不跑冤枉路了。

师:我们许多小组采用了现场观察和采访记录的方法,初步感受了社区的工作人员们平时所做的工作。第四小组能主动发现小区里存在的问题,主动求助,找人沟通,共同找到解决困难的办法,很值得大家学习!那么,社区服务中心和物业这两个部门究竟分别负责哪些工作,它们的职能各是什么呢?相信这个问题大家都想搞清楚。今天,老师邀请到了社区章书记和物业管理处的小熊阿姨,请她们来和大家来讲一讲分别负责哪些方面的工作。大家欢迎!

章书记、小熊阿姨和同学们现场交流、答疑。

师:听了她們的介绍,我们对社区服务中心、物业管理处所做的不同分工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热心服务,我们的社区生活才更加便捷、更加美好。让我们一起向他们表示感谢!

对于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职能部门的职责各是什么”这一问题,教师及时统整各类资源,给予跟进指导和帮助,主动联系社区书记、物业管理负责人,请她们作现场介绍,解答孩子们的疑惑。如此,让条文式的工作职责成为生动可感的具体事例,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获得准确的信息,并适时指导实践方法:“遇到问题,学会主动求助与沟通”,鼓励学生智慧地解决现实困难,提升综合实践能力。这样的深度体验实践,自然让学生对自己生活的社区产生了强烈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公民意识养成自在其中。

“儿童的发展是其怀着对生活的热爱,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与外部环境积极互动而逐步实现的。”[3]无论课堂教学还是课后实践,都需要真实开放的问题情境、教师的适时扶持、指导,以及家庭社会的支持,这将激励学生走进生活主动探究与解决问题,让学习与实践成为道德自主构建、美好心灵成长的过程。

参考文献: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17,4.

[2]新华社.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EB/OL].(2021-07-24)[201-12-26].http://www.gov.cn/ zhengce/2021-07/24/content_5627132.htm.

责任编辑 毛伟娜

猜你喜欢

家务社区爸爸
做家务
帮妈妈做家务
这些家务活儿,你应该学会做哦!
我和爸爸
影像社区
爸爸
影像社区
爸爸冷不冷
影像社区
2015影像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