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人名字里的学问

2022-04-04任君

意林·少年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谥号孟姜女苏洵

任君

我们现代人常挂在嘴边的“名字”,在古代的意义可大不一样——名是名,字是字,虽说归在同一个主人门下,却是两种概念。

一个孩子刚出生,父母和其他长辈就开始绞尽脑汁地琢磨给孩子起名。

普通家长会起像“来福”“富贵”这样直白的名,祝福自己的孩子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吉星高照、大富大贵。

而文艺型家长的起名思路则隐晦多了。比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他为两个儿子取名为苏轼、苏辙。

轼是古代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苏洵希望这个孩子长大后,凭轼而望,高瞻远瞩。

辙是车轮碾过的痕迹。苏洵希望他的二儿子长大后,能够驶出一条正确的人生轨迹。

一般而言,儿时取的名会伴随绝大多数古人的一生。不过,也有例外,若与帝王同名,须避讳改名。如汉初名士蒯通,本名蒯彻,后因避汉武帝刘彻讳而将名改为蒯通。

说完名,再说字。

有了名,古人为何还要取字呢?

在礼数比奥数还复杂的古代,名只能用来自称或供长辈称呼。同辈之间不能互相称名,否则会被认为没礼貌、没教养。

那么,孩子长大后,步入社会,平辈之间如何称呼呢?于是,字应运而生。

古人取字的时间很讲究。男子通常在二十岁时举行冠礼,结发加冠,表示成人,此时父母、长辈会为其取字;女子年满十五岁及笄,行笄礼时也要取字。

平辈之间,除相熟的朋友可以不拘礼法称名之外,一般要称字,称名道姓、直呼其名是不礼貌和不尊重对方的表现。

当然,字也不是想怎么取就怎么取。因为取名在前,取字在后,所以绝大多数古人的字都是由名延伸而来的。一般来说,字是名的解释和补遗,是和名相表里的,所以又叫“表字”。比如北宋散文家曾巩,字子固,“巩”和“固”意义相同。

除了与名相关外,有时古人的字还是一张隐形的兄弟排行榜。其中,伯(或孟)表示老大,仲表示老二,叔表示老三,季表示老幺。最典型的当数三国时期东吴的孙氏四兄弟。

孙策排行老大,取字伯符;孙权排行老二,取字仲谋;孙翊排行老三,取字叔弼;孙匡排行最末,取字季佐。

对了,还有哭倒长城的孟姜女。其实,孟姜女并不姓孟,而是姓姜,因其是姜家长女,所以才被后人称为孟姜女。

有了字,日常生活中的称呼问题便迎刃而解。

但是,对于一小部分个性十足的古人来说,仅有名和字,还是不够用。他们还需要一个称号来标榜自己,这就是号。

号不像名和字那样受家族、礼仪以及行辈等众多条条框框的限制,更像是网络昵称或笔名一样可以自由地发挥。

取号的自由性诱惑实在太大。在古代,拥有号已成为一种流行风尚,不但人人有号,而且一个人可以起许多号。

有些人以兴趣爱好取号,这样不仅能彰显自己的生活品位,还是一种方便快捷的交友方式。

例如宋代文坛掌门人欧阳修,自号“醉翁”。报上这个名号后,保证呼啦一下子围上来一帮酒友。

當然,像欧阳修这样的文化名人,不会只有一个号,他还有个号——六一居士。这个抽象的“六一”具体指什么呢?

所谓“六一”,是指藏书一万卷、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加上欧阳修本人一翁。此号一出,大文豪高雅精致的生活场景即刻展现在众人面前。

有些人以地名为号,此种类型的古人有一个共同点:拥有一片自己深爱的热土。

比如白居易,晚年在洛阳香山养老,于是给自己起号为“香山居士”。

再比如,贺知章的家乡在浙江一个叫“四明”的地方,于是他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与生活中狂放不羁的态度高度总结,“四明狂客”这个号就诞生了。

还有大名鼎鼎的东坡居士——苏轼,“东坡”这个号来源于他贬至黄州后,在城东自己开垦的土地。

古人(多为皇帝、皇后以及诸侯大臣等社会地位相对较高的人物)死后,后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就有了“谥号”。古人的谥号中,“文”“武”二字可谓褒扬逝者的美谥。

例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一生做人堂堂正正,死后谥号“文正”;清朝“浓墨宰相”刘墉,奉公守法,清正廉洁,死后谥号“文清”;还有铁齿铜牙纪晓岚,“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谥号“文达”。

谥号有褒扬的,自然就有贬斥的。奸臣秦桧死后谥号“缪丑”,绝对遗臭万年。

自在沙鸥摘自《小火炬》

猜你喜欢

谥号孟姜女苏洵
孟姜女的数学之谜
苏洵发愤读书
孟姜女哭长城?
缩写《孟姜女哭长城》
论苏洵的史学成就
漫话谥号
苏老泉大器晚成
辽太祖尊号谥号考辨
说“谥号”
孟姜女姓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