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OBE理念的师范类专业课程目标达成评价研究

2022-04-02黎昌金覃燕梅谢红雨

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师范类课程目标毕业

黎昌金,覃燕梅,谢红雨

基于OBE理念的师范类专业课程目标达成评价研究

黎昌金,覃燕梅,谢红雨

(内江师范学院 评建办,四川 内江 641000)

课程目标是“课程教学大纲”的核心要素,既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又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课程考核的内容和评价方式。但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达成评价实践中存在:课程目标达成评价的认识不到位、体系不完善和机制不健全、课程分目标权重的内涵不清晰、结果判定标准依据不充分等问题。通过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更加合理评定课程目标达成,为工程教育、师范教育等人才培养质量达成度评价提供示范和参考。

OBE理念;课程目标;达成评价;拟合分析法

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要素,“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要通过课程体系各“课程教学大纲”来实现。课程目标是“课程教学大纲”的要素,它既支撑着毕业要求的达成,又决定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课程考核的内容和评价方式。[1]课程评价包括课程体系的合理性评价和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基于OBE理念人才培养质量达成评价包括人才培养目标达成评价、毕业要求达成评价和课程目标达成评价三个方面,不论是工程认证还是师范认证都把其中的课程目标达成评价作为重中之重。近年来,人才培养质量达成评价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以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达成评价为例,阐述了课程目标达成评价[2],有的以某一课程为例阐述了课程目标的达成评价[3-8],为工程教育、师范教育等人才培养质量达成度评价提供示范和参考,对深化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改革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的逐渐深入,课程目标是否达成是毕业要求达成的关键环节,所有课程的目标达成与否是人才培养的底线。目前,高校对课程目标达成评价的认识还不到位,评价体系不完善和机制建设不健全,对计算课程目标的权重内涵理解不够,评价结果的判断依据不充分,高中低支撑强度含义模糊等问题。本文通过提出课程目标达成评价参照值的新概念及其计算公式,根据学生课程考核的成绩计算得到的达成值与参照值进行比较的方法判定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提出课程目标达成评价结果的五级水平判定方法,并尝试开展了仿真研究。

1 课程目标达成评价的作用

课程目标达成评价工作是一项重要而又繁杂的工作,必须要充分认识课程目标达成评价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才能将该项工作落到实处。

1.1 从师范类专业认证角度认识课程目标达成评价的意义

师范类专业认证质量保障要求三个机制、三个达成,三个机制是指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产出导向评价机制和持续改进机制,三个达成是指人才培养目标达成、毕业要求达成和课程目标达成评价机制,专业认证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抓手,这是人才培养的底线要求。

1.2 从OBE理念角度认识课程目标达成评价的关键作用

从反向设计来看,人才培养目标决定着毕业要求,毕业要求决定着课程体系和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决定着课程内容及其教学考核内容和方式;从正向施工来看,课程内容的选择、教学实施和考核等支撑着课程目标的达成;课程目标的达成支撑着毕业要求的达成;毕业要求的达成支撑着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毕业要求的达成是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的基础,课程目标达成是毕业要求达成的基础,因此,课程目标达成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课程目标达成评价是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底线,在人才培养质量工作中起着关键作用。

1.3 从持续改进的理念认识课程目标达成评价的作用

在课程目标达成评价过程中,总是有部分人把课程目标达成与课程教学是否合格、学生是否合格等同起来。不是简单地判断某门课程的课程目标达成与否,课程目标的达成评价主要目的是持续改进这门课程的目标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改进等,以便能更好支撑毕业要求,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1.4 从履行社会责任的角度认识课程目标达成评价的意义

课程目标达成评价存在评价依据不足的现象。研究发现,专业开展了课程目标达成评价,但是没有说明课程目标达成评价依据。人才培养质量达成评价方法包括综合采用直接评价与间接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其中直接评价包括课程考试等结果性评价;课堂表现测评、作业检测、单元测试、期中考试等过程性评价方法;技能考试、案例分析、设计展示、课程论文、专题报告、实验实训、学生成长档案袋等表现性评价方法;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教育见习实习研习等综合性评价方法;间接评价方法包括外部调查、问卷调查、学生访谈、课程及大纲分析等具体方法,还有增值评价方法等。

2 课程目标达成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课程目标的达成评价虽然注意了自评与他评、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但是按照2021年3月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申请书》《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自评报告撰写指导书》和2021年9月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学校培训讲义》的新要求,还存在一些问题,并对问题产生的原因做出分析。

2.1 对课程目标达成评价的认识不到位

一是课程目标达成评价情况与课程教学是否合格等同认识的问题。有部分教师认为课程目标达成了,这门课程就合格,对课程目标达成评价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清。因此对开展课程目标达成评价有抵触情绪。二是课程目标达成评价依据不足。研究发现,专业开展了课程目标达成评价,但是没有说明课程目标达成的评价依据。

2.2 课程目标达成评价的体系不完善和机制不健全

目前课程目标达成评价方法较为单一。宋冬生教授在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学校培训会议上提到“课程目标达成评价考核:一‘算’了之,三个达成制度机制:一‘借’了之”,主要是对课程目标达成评价的内容体系研究不够,体制机制考虑不全。

2.2.1 对课程分目标权重内涵的理解不清

课程分目标是课程支撑毕业要求三级指标点的具体要求,他既决定着课程内容质的选择、课程内容量的安排、学分的分配和学时安排,又决定着课程考核内容质的选择、考核内容量的安排、占分比例,还决定着课程教学方式、考核方式和课程目标达成评价的方式方法。如果课程分目标的权重值高,则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对毕业要求的能力点是高支撑,必须用较多的学时去提升课程教学的质和量,突出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突出教师考核以及评价的重点,反之亦然。2021年9月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学校培训讲义》中反映出有的课程各分课程目标的权重完全相同,但是考核的分数占比不相同,且差别很大;同一课程目标中,涉及两个部分内容的权重相同,而考核分数占比分却不相同,这就成了课程目标权重分配与考核分数分配不一致的现象,与认证的主线和底线要求不吻合。

2.2.2 课程目标达成评价结果判定依据不充分

有的教师以课程目标达成值0.6作为课程目标达成标准,如果达成值大于等于0.6即评定为达成,否则为未达成;有的教师,例如在《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学校培训讲义》中某门课程的课程目标达成标准为0.7,较好达成水平的达成值是0.8;有的教师制定了一个合格线,是以加权平均分进行计算得到的,如果实际达成值大于等于合格线则达成,否则为未达成。因此存在课程目标达成评价结果判定标准各不相同,有的是两级水平评价,即达成与不达成,有的是三级水平评价,即达成、基本达成和不达成,有的是五级水平评价,即达成、较好达成、基本达成、较差达成和不达成。同时,达成评价的标准各不相同,达成评价依据不充分的问题。

2.2.3 高中低支撑强度描述模糊,对反向设计和达成评价均有影响。

在不同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表现形式不同,例如,某门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强度依据课程对毕业要求分解指标点的支撑情况确定,其具体的判断标准为:(1)如果课程支撑毕业要求三级指标点两个指标时,HL/HM/HH均为高支撑,ML/MM均为中支撑,LL为低支撑;(2)如果课程支撑毕业要求三级指标点三个指标时,HHL/HHM/HHH均为高支撑,HLL/HML/HMM /MML/MMM/均为中支撑,LLL/MLL均为低支撑。一方面由于高中低支撑强度模糊,课程体系结构的权重不好确定。例如,在师范类专业中学二级的学科素养课程中占比为50%,各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遇到的困难是很难满足这一要求,通识课程、教师教育课程等可能会超标,由于要计算学科素养课程学分占课程体系总学分的占比,不得不计算通识课程和实践类课程等的学分占比,同时还得计算各类课程中各门课程的学分占比,也就是说要计算各门课程的权重,在课程目标和毕业要求达成评价中也会用到课程权重。另一方面就是HML的取值也会影响高中低支撑的强度,从而影响反向设计和达成评价的结果。

3 课程目标达成评价结果判断

经过调研和讨论,将课程目标达成评价结果分为五个等级,即达成、较好达成、基本达成、较低达成和没有达成。人才培养质量达成评价通常采用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定量评价一般会选择一个比较的标准,这个标准就叫做评价参照值,就象描述物体运动快慢选择一个参照物一样。评价参照值是指在定量评价过程中作为评价的参照标准值,是用加权平均法计算所得的值。用学生达成值与评价参照值进行比较可以定量描述学生达成情况。用达成评价参照值转换成五级水平的评价方法,定性描述学生达成情况。现将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结果判定方法介绍如下。

3.1 课程目标达成评价参照值

3.2 课程目标达成定量评价结果判定

3.2.1 直接评价中的定量评价

3.2.2 间接评价中的定性评价转换为定量评价

根据课程目标设计调查问卷,分为五级水平,即达成、较好达成、基本达成、较差达成和不达成:分别赋值1、0.8、0.6、0.4、0.2。这种方法也是在评价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方法,不再赘述。

3.3 课程目标达成定性评价结果判定

课程目标达成定性评价一般采用五级评价法,把评价结果分为五级水平,即达成、较好达成、基本达成、较低达成和没有达成。

3.3.1 将定量评价转换为定性评价

3.3.2 间接评价中的定性评价

间接评价方法包括外部调查、问卷调查、学生访谈、课程及大纲分析等具体方法。在制订间接评价工具时,首先采用五级评价方法设计问卷或访问提纲的评价标准,其次,根据评价标准判定课程目标及其分目标达成的情况。

4 课程目标达成评价结果的分析与运用

4.1 评价结果分析

对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进行分析,一是分析课程目标和分目标的达成情况,评判其每一个目标和总目标是否达成;二是分析教师在内容选择和教学方式上支撑课程目标的情况,判断教学内容是否有效支撑课程目标;三是分析教师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对接考核目标的情况,判断考核内容是否考准了课程目标;四是分析学生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情况,判断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是否符合毕业要求指标点即能力点;五是分析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的情况,判断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是否规范和有效实施。

4.2 评价结果运用

评价结果是持续改进的依据。依据课程目标达成评价结果及其分析,一是用于改进课程目标,可以改进课程分目标的内容及其权重值;二是用于改进教学内容体系更有效支撑课程目标的达成;三是用于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更有效的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和素养的养成;四是用于改进考核内容,更进一步对准课程目标,注重能力考核;五是用于改进教学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使得教学管理更加现代化,推动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5 仿真案例分析

通过研究2021年9月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学校培训讲义》后,发现在课程目标达成评价过程有共同的问题,现在就仿真某门课程的评价为例来进行分析。假设该课程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情况如表1所示。

5.1 课程目标的权重分析

表1 课程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情况

按照研究提供的计算方法,依据表1显示的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强度可知,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3和课程目标4支撑强度均为高支撑,按照归一化条件的要求,每个课程目标只有1个高支撑,因此四个课程目标的权重应完全相同,且为0.25。

5.2 课程目标考核分值分布分析

从反向设计的角度来看,四个课程分目标的精力投入应当是一样的,例如对学分占比:如果该门课程的总学分为2分,各课程目标均占0.5学分;对学时分配:按照每学分18学时的要求,该门课程总学时应为36学时,每个目标上课学时应为9学时;上课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应当与之相匹配;课程考核应当要考准课程目标。因此,不论是采用哪种考核方式,各目标的考核分值比例从理论上来讲均应相同。也就是说,如果该门课程总分为100分,不管考核方式如何,课程目标1占25分、课程目标2占25分、课程目标3占25分和课程目标4占25分,这样考核分值分配与课程目标就一致了。

5.3 拟合分析及其修订

假设该门课程对各课程目标的具体考查方式与分值分布如表2所示。

表2 各分目标考查方式与分值分布

表3 课程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情况(修订)

从表3可以知道,课程目标1的权重=2/(3+3×2+1)+0=2,课程目标2的权重=2/(3+3×2+1)=0.2,课程目标3的权重=(3+2)/(3+3×2+1)=0.5,课程目标4的权重=1/(3+3×2+1=0.1),同理可以得到各个目标的分值分布分布为20分,20分,50分和10分,共计100分。平时成绩占45%,参与度成绩占5%,小组期末综合实践作品成绩占30%,课程论文成绩占20%,所以我们把表2的分值分布修订为表4所示。

表4 各分目标考查方式与分值分布(修订)

5.4 课程目标达成评价分析

假设这门课程考核成绩评价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课程考核成绩评价结果

结合表4和表5进行分析如下:假设全班共有学生50人,根据本文中课程目标达成参照值计算公式和评价结果判断方法可知,针对课程目标1的考核成绩,16-20分10人,12分-16分20人,8-12分15人,4-8分5人,0-2分0人,课程目标1的达成参照值为0.74,课程目标1为达成;针对课程目标2的考核成绩,16-20分20人,12分-16分25人,8-12分5人,4-8分0人,0-2分0人,课程目标2的达成参照值为0.86,课程目标2为基本达成;针对课程目标3的考核成绩,40-50分10人,30-40分25人,20-30分10人,10-20分5人,0-2分0人,课程目标3的达成参照值为0.76,课程目标3为较好达成;针对课程目标4的考核成绩,8-10分10人,6-8分25人,4-6分10人,2-4分5人,课程目标4的达成参照值为0.76,课程目标4为较好达成;基于以上的分析将表5修订为表6。

表6 课程考核成绩评价结果

从表6可以看出,课程目标达成情况结果的判断是课程目标达成值与参照值比较的结果,而不是直接以目标达成值的大小进行判断的,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不能简单的以达成最小值作为最终的达成结果。比较课程目标1和2可知,虽然两者达成值0.84是一样的,但是其评价结果是不一样的;比较课程目标1和4可知,达成值虽然不一样,但是评价结果是一样的;比较课程目标2和3可知,课程目标2的达成值较大,但是评价结果较差。从课程目标1和2的成绩分布来看,课程目标的成绩分布更广,理想的成绩分布应当是正态分布,区分度明显,才能真实反映学生学习的情况,可以克服考核内容较容易的问题。从表5来看,课程整体目标达成度是0.78,也就是说是达成情况是最差的,从表6来看,达成情况最差的却是课程目标2,如果一门课程的分数都在90分以上,你会觉得这门课程教学效果是最好的吗?研究表明:课程目标权重的分布不仅对课程实施和考核是有指导作用,而且对课程目标达成评价也有指导作用;课程分目标最低达成值作为课程整体目标达成值是有片面性的;课程分目标达成结果的五级水平评价法是较为合理和较为科学的达成评价判定方法。

通过针对学校在课程目标达成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展开了原因分析,阐述了课程目标达成评价地位和作用、课程目标达成评价的机制建设、课程目标达成评价结果判断、课程目标达成评价结果的分析与运用,健全了评价机制、完善了评价体系,提出了课程目标达成评价参照值;研究了课程目标达成评价定量评价方法、定性评价评价方法、以及定量与定性评价相互转化的方法,提出了定量评价转换成五级水平定性判定新方法;将高中低支撑强度含义数值化,使得课程目标权重的内涵更加清楚、评价结果的判断依据更加充分,并以仿真的方式、拟合分析法对课程目标达成评价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课程目标权重的分布不仅对课程实施和考核有指导作用,而且对课程目标达成评价也有指导作用,课程分目标达成结果的五级水平评价法是较为合理和较为科学的达成情况判定方法。提出拟合分析法的新概念,并尝试开展了一门课程目标达成评价。

[1] 李志义.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最后一公里”[J].高教发展与评估,2020(3):1-14.

[2] 田腾飞.论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达成度评价[J].教师教育学报,2020(4):79-86.

[3] 燕丽红,沈瑞冰,等.基于OBE理念的课程质量评价构建与实施——以《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为例[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0(5):147-148.

[4] 宋红丽,梁仁君,等.基于OBE的高校地理课程教学改革及应用实例[J].高教学刊,2020(28):135-138,142.

[5] 贾继洋,徐涛,等.基于OBE的计算机网络课程目标达成度的评价方法研究与设计[J].计算机时代,2020(10):105-106.

[6] 贾惠芹,屈宸光,等.基于OBE理念的工程应用类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方法[J].大学教育,2020(12):46-49.

[7] 陈林,丁利君,等.OBE教育理念下“食品专业综合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农产品加工,2019(10):117-120.

[8] 马文英,曾晓辉,等.基于OBE培养模式的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设计——以《模拟集成电路设计》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7(21):108-109.

[9]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普通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指南(试行)[G],2018(6):68.

[10] 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秘书处,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普通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学校培训讲义[G],2021(9):73-124.

On the Evaluation of Goal Achievement of Teachers TrainingCourses Based on the Idea of OBE

LI Chang-jin,QIN Yan-mei,XIE Hong-yu

(Department of Teaching Quality Assessment and Construction,Neijiang Normal University,Neijiang 641100,Sichuan,China)

Course objective is the core element of its syllabus,which not only supports the achievement of graduation requirements,but also determines the selection of teaching contents and methods,as well as the content and evaluation methods of course assessment. However,there are problems in the practice of quality evaluation of teacher training professionals:the lack of awareness of the achievement evaluation of curriculum objectives,the imperfect system and mechanism,the unclear connotation of the weight of curriculum sub-targets,and the insufficient basis for the results judgment criteria.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evaluation,the achievement of course objectives can be more reasonably assessed,which can provide a demonstration and reference for the quality evaluation of talent training such as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teacher education.

idea of OBE;course objective;achievement evaluation;analysis of fit

G640

A

2096 – 2045(2022)01 – 0055 – 06

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甘肃省省属本科院校特色发展研究”(GS【2020】GHB4712)资助。

黎昌金(1965—),男,四川资阳人,内江师范学院评建办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教学评价研究。

[责任编辑:夏琍]

猜你喜欢

师范类课程目标毕业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基于不同主体的课程质量综合评价
——以“交通运输规划”课程为例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课程目标达成度定量评价研究
——以信号与系统课程为例
我们今天毕业了
阅读与写作:高职师范类学生语文课堂核心教法初探
毕业季
毕业了,能否学以致用
浙江:中职非师范类专业新教师需进课堂下企业
历史课程目标及其分类的探索
中小学师范类与非师范类教师的教学能力差异状况及成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