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力信息化资源促进小学生阅读能力提高

2022-04-01邱锦鸿

幸福家庭 2022年22期
关键词:创设文本阅读教学

■文/邱锦鸿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语文教学既要关注传统语文文化,还要关注互联网时代“语言文字运用的新现象和新特点”,正确看待学生在网络信息影响下的阅读和表达方式的变化,顺应“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趋势”,借力信息化资源,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阅读能力是语文学习的重点培养目标,语文阅读是学生开拓视野、增长见识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是提高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但从阅读教学的现状来看,学生普遍存在阅读能力弱的问题。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信息化资源与语文学科的融合能够为语文阅读教学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增强语文阅读教学效果。鉴于此,本文分析了信息化资源与语文教学融合的优势,并结合教学案例提出了信息化资源与阅读教学融合的策略,以供参考。

一、信息化资源与语文教学融合的优势

(一)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不能唤醒孩子的兴趣,即使把他们捆绑在教室里,也无济于事。”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文本主要是教材和少量的课外读本。这些文本虽然蕴藏丰富的文化魅力和审美资源,但由于学生认知能力有限,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高。换言之,这些内容对于学生来说缺乏吸引力。小学阶段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相较于纯文字的阅读文本,他们更加喜爱图文并茂、充满趣味性的阅读资源。教师可以运用信息化资源为学生展示一些图片、动画或视频等,使阅读文本更加具象化,从而强化学生对于阅读文本的认识,使其收获更好的阅读体验。

(二)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核心素养分为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发展、审美创造四个不同的维度。小学生年龄小,经验不够丰富,在语文阅读的过程中,一旦出现陌生词语,就会出现阅读不流畅的问题,从而更加难以把握阅读文本的内涵。因此,阅读教学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在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在传统阅读教学中,学生能够利用的辅助资源有限,如果遇到不熟悉的成语、汉字等,他们可以通过词典、字典查阅,但涉及人物、历史、地理等信息时,学生就“无从下手”。在运用信息化资源开展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百度搜索”“超链接”等功能,如在电子白板上点击作者的名字(如:鲁迅)即可跳转到“人物百科”,点击重点词汇(如:红军长征)即可跳转到相关页面。这种高效的阅读方式能够让学生获得最佳的阅读体验,不仅可以有效地降低阅读的难度,还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

(三)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课外阅读总量应超过400万字。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果教师和学生仅依靠教材开展阅读活动,将很难达成课程标准要求的阅读总量目标。在开阔学生阅读视野的实践中,教师一方面要关注阅读文本字数,另一方面要重视不同类型的阅读文本资源,让学生接触历史、地理、人文、社科等不同类型的文本。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上丰富的优质资源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如学习强国平台、各级教育资源平台中的精选文章、权威的媒体及微信公众号等。在这种阅读模式下,学生的阅读量、阅读兴趣能得到最大的提高,学生的阅读视野也能得到拓展。

二、信息化资源与阅读教学融合的策略

(一)巧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激发学生参与阅读的兴趣。在信息化资源背景下,教师可以将图像、音视频等资源融入教学课件,在课前导入或其他环节通过情境创设的方式,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情境创设的方式多种多样,笔者结合教学实例分享教学中常用的“问题情境”和“故事情境”的创设方法。

1.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情境的创设是指教师结合教学内容,通过巧妙设问引发学生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在解决问题时,教师需要借助信息化资源,为学生拓展相关知识。以《七律·长征》阅读教学为例,该诗描绘了革命年代红军长征的艰辛,与和平年代的幸福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了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笔者通过网络搜索了金沙江、大渡桥、雪山和草地等影像资料,一边播放,一边向学生提问:“同学们,面对艰苦的条件,红军是靠什么克服困难完成长征任务的呢?想知道答案就在诗里找找吧。”此外,笔者还一边带领学生阅读“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等诗句,一边带领学生观看纪录片《长征纪实》中红军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视频片段,让学生体会红军英勇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2.故事情境的创设。故事情境的创设是指通过信息技术还原阅读文本中的情境,强化学生的感官体验与情感共鸣。这种情境创设的方式符合小学生的兴趣偏好与认知特点,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阅读文本的兴趣。例如,在阅读《曹冲称象》一文时,很多学生不太理解文中所描述的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对此,教师需要为学生搭建一个思维支架,以Flash动画作为故事情境导入,引导学生通过动画了解曹冲称象的巧妙方法,以丰富阅读体验。

(二)丰富内容,解决教学重点难点

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是有限的,很多阅读文本都是节选自著作的某一部分,如《景阳冈》节选自《水浒传》,学生在阅读此类文章时,由于缺乏对前因后果、文章背景等信息的了解,容易形成片面的认知。另外,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发展阶段,他们在理解抽象概念、把握情感内涵方面具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阅读教学,一方面可以拓展阅读文本资源,使阅读内容更加丰富;另一方面可以具象化阅读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及思想,扫清语文阅读中的障碍。

1.挖掘信息化资源,充盈阅读教学内容。虽然互联网是一座知识宝库,蕴藏着海量的信息资源,但有些资源并不能直接使用。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的特点,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筛选、整合和加工,从而更好地为阅读教学服务。例如,在《狼牙山五壮士》一文的阅读教学中,笔者通过网络收集了很多红色经典故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民族英雄郑成功”等,形成群文阅读库,引导学生了解了很多英雄人物的光辉事迹。又如,在《白桦》一文的阅读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对于文章的作者叶赛宁不够了解,于是在课堂上使用网络搜索功能查找了该作者的简介,并带领学生阅读了作者的其他作品,如《莫斯科酒馆之音》,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创作背景的了解。

2.利用信息化技术,扫清阅读教学障碍。教师可以运用信息化资源呈现一些文章的情景。例如,以《观潮》一文的阅读教学为例,文中描写潮水的句子极为抽象,如“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等,学生只能从文字层面想象钱塘江大潮来临时的气势。在课堂上,笔者利用电子屏幕播放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把文中“白线”的轨迹具象化地展示出来,然后把音响的声音调大,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更准确地理解文章内涵。

(三)强化实践,提升学生思维层次

信息化网络资源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融合并不局限于课堂,在课下,教师也可以借助网络技术,结合教学目标,开展综合性的实践活动,以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

1.信息化背景下的课前实践活动。课前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收获知识、提高能力,为课堂上的阅读教学奠定良好基础。例如,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的阅读教学为例,对于学生来说,周恩来总理并不陌生,但了解他故事的学生较少。为此,笔者在课前布置了“我知周总理”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观看《百年恩来》等纪录片。笔者还利用网络搜索相关资料,制作简短的PPT在课堂上播放,以增加学生对周总理的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自主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同时也拉近了学生与阅读文本的距离。

2.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主题实践活动。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师开展主题阅读活动效率更高,因为互联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能够保障阅读活动顺利开展。例如,笔者所在学校在每年七月开展“知党史,颂党恩”主题阅读活动,活动第一阶段通过学习资源平台向学生推送关于党史的文章,引导学生进行网络阅读;第二阶段以“写”促“读”,开展主题阅读心得体会报告会,鼓励学生总结在阅读中的收获和感悟,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总之,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借助信息化资源可以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提供多元互动的平台,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同时,教师巧妙地运用网络信息资源,能够丰富阅读的内容,扫清学生阅读过程中的障碍,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结合传统教学中积累的丰富经验,最大程度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以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猜你喜欢

创设文本阅读教学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