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班幼儿被动说谎过程中的 面部表情特点分析

2022-04-01张欣颖

幸福家庭 2022年22期
关键词:被动年龄段范式

■文/张欣颖

说谎是日常生活中很普遍的一种现象,也一直是心理学专家学者所关注的问题,人们对说谎行为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评价,在生活中出于对自身或他人利益的考虑,人们会把说谎分为善意的谎言和恶意的谎言。心理学家从很早以前就开始关注儿童早期说谎问题,其中比较著名的是皮亚杰在考察道德认知发展时对说谎概念及其道德判断的研究,他对说谎的认知主要分为概念理解与道德评价两个方面。

个体说谎行为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化的一个过程。人在幼儿期就会出现说谎行为,丰富的想象力是幼儿心智发展的特征之一,部分幼儿会把现实和想象混在一起编出谎话。德国教育学家施鲁克教授说:“幼儿第一次有意义的说假话是他成长过程的一个重大进步,幼儿说谎标志他有了想象力,用开创性的行为与周围环境在打交道。”本文以面部表情为观察要点,初步分析、归纳大班幼儿在说谎时的面部表情特点,为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提供参考。

一、问题提出及实验目的

根据说谎者自身的想法来看,被动说谎是说谎者按照他人的意愿要求而出现的说谎行为,从某种程度上看,它可以被理解为一种亲社会行为,是善意的说谎,常带有说谎者避免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意图。在这次实验中,笔者会对一线教师进行访谈,从幼儿园收集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被动说谎时的面部表情,最终将被动说谎实验范式的实验结果与对一线教师的访谈结果相结合,分析得出幼儿在被动说谎时的面部表情特点。

这次实验以被动说谎实验范式为主,在实验过程中观察与记录大班幼儿在被动说谎过程中的面部表情行为特点。访谈主要是向一线教师了解大班幼儿在被动说谎时的面部表情,访谈问题包括:第一,该年龄段被实验者(以下简称“被试”)在被动说谎时是否会表现出更多的眼部行为?第二,该年龄段被试在被动说谎时是否会表现出更多的嘴部行为?第三,该年龄段被试在被动说谎中是否会出现积极性脸部行为或消极性脸部行为?

二、实验意义

说谎不仅与道德认知相关,它还涉及对事实或情景、意图和信念等方面的认识,是对他人心理状态理解的反应,与人们的社会化过程息息相关。从幼儿期开始,正确理解、把握及正向引导幼儿的说谎行为,对其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实验和访谈,探究大班幼儿在被动说谎时的面部表情变化及特点,笔者进一步了解了该年龄段幼儿的说谎行为,深入幼儿内心世界,有助于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同时,通过分析实验中大班幼儿被动说谎时面部表情行为表现及教师访谈结果,笔者掌握了该年龄段幼儿在被动说谎时的面部表情特点,能够为今后的教育工作提供帮助。

三、实验内容及方法

这次实验以面部表情为主要观察变量,对大班幼儿被动说谎时的面部表情进行观察、记录,并分析、总结其特点。实验1采用被动说谎范式——失望礼物范式,实验者(以下简称“主试”)前期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对被试产生影响,后期对被试提出反向回应(即把不喜欢回应为喜欢)的意愿要求,使幼儿最后对“失望礼物”产生被动说谎行为,观察与记录每个被试在被动说谎时的面部表情特征。实验2采用实验1的变式——心仪礼物范式,在实验1的基础及影响下,后期被试正向回应(喜欢就回应为喜欢),尽可能使被试无说谎行为产生,观察与记录每个被试在该情况下的面部表情特征。对比分析实验1与实验2的数据结果,总结幼儿在被动说谎时的面部表情表现特点,将其与对一线教师的访谈结果相结合,最后总结和分析该年龄段幼儿在被动说谎时的面部表情特点。

四、实验及访谈结果的分析

(一)幼儿被动说谎与非说谎情况下面部表情特点分析

笔者将被试被动说谎与无说谎行为时的面部表情相比较,发现他们在眼部行为、嘴部行为、微笑行为等表现都有所差别,分别如表1、表2、表3所示。被试在被动说谎时出现最多的行为是眼睑拉开,其次是嘴角下压。眼睑拉开和嘴角下压可以归纳为幼儿说谎时出现的特殊行为,两者与说谎之间存在一定联系,说谎对眼睑拉开和嘴角下压行为的出现有一定影响。在说谎与非说谎两种情况中,少数幼儿出现了微笑的积极脸部表情,但说谎时出现微笑行为的幼儿人数多于非说谎时出现微笑行为的幼儿人数。从数据上看两者略有差异,但笔者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是否说谎与微笑之间的联系较小,说谎对微笑行为没有什么影响。在实验中有少数幼儿在被动说谎时出现不情愿的消极脸部行为,这说明幼儿说谎时可能会有消极脸部行为出现。

表1 被试在实验中的眼部行为表现的频次分布表(单位:次)

表2 被试在实验中的嘴部行为表现的频次分布表(单位:次)

表3 被试在实验中出现积极或消极性情绪的频次分布表(单位:次)

(二)对在园一线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笔者对在园一线教师进行访谈,了解大班幼儿是否出现过被动说谎行为以及其被动说谎时的面部表情行为表现,通过总结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受访教师都曾观察到大班幼儿出现过被动说谎行为,例如,一位教师在外出散步时观察到一个幼儿摘了楼道墙上的装饰品,这个行为也被其他幼儿看见并告诉了这名教师,但事后这名幼儿不承认是自己摘的,说是别的幼儿摘的,这时部分幼儿开始附和他,一起说是别的幼儿摘的。此外,班里规定不能私下玩小贴画,但是有的幼儿为了讨好同伴,会私下带来小贴画,然后偷偷给对方,并且告诉对方不能跟教师说。

对如何判断幼儿是否为被动说谎,教师有不同的方法。部分教师会根据对幼儿的了解以及平时表现进行判断,教师带一个班级的幼儿一段时间后,就会对每个幼儿的性格、脾气、情绪等有一定的了解,包括哪个幼儿平时爱说谎,哪个幼儿不愿意承认错误等。部分教师是因为看到了幼儿被动说谎的全过程,知道事情的真相,或是已经了解事情的始末。还有部分教师是通过幼儿的眼睛来判断的,与平时相比,幼儿在被动说谎时会出现眨眼行为,不敢与教师对视。另外还有的教师是通过幼儿前后不一致的行为来判断的。

五、教育建议

(一)重视幼儿说谎问题

说谎与心理理论息息相关,与对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相关联,无论是从社会性还是道德等方面来看,幼儿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心理理论。幼儿出现说谎现象,说明他对自我及他人心理状态已有所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会逐步提高心理理论水平,从而逐渐适应社会。幼儿说谎问题关系到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和社会适应问题,应受 到重视。

说谎标志着幼儿的成长,面对幼儿的说谎行为,教师和家长不必太过慌张,既要看到消极的一面,也要看到积极的一面。要特别注意,当幼儿说真正意义上的假话时,教师应及时引导与纠正,防止幼儿继续说谎。在遇到幼儿说谎时,教师、家长与其发怒制止,不如利用这个适当的时机跟幼儿讨论说谎行为的后果。幼儿期是性格形成的关键期,父母、教师的正确引导对幼儿性格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二)多方面看待说谎

在这次实验中,谎言被分为主动说谎与被动说谎,两者的区别在于利他性的多少,主动说谎与被动说谎都包含利己性和利他性,但往往被动说谎的利他程度更多,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亲社会谎言,常常带有善意而非恶意。谎言不等于恶意,在生活中人们会出于对他人或自我利益的考虑而说谎,就如这次实验中的“失望礼物范式”,考虑到送礼者的意愿及心情,这种谎言可以视为对自我及他人的一种保护。而且丰富的想象力是幼儿特有的发展特点,幼儿因此会说出一些不符合现实情况的话,而这种说谎不是恶意的。

人们常把说谎与道德相联系,认为说谎即为不道德,这是带有偏见的看法。教师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了解幼儿说谎的本质意愿并让他们明白说谎对自我及他人的利益的影响。

(三)适当干预与引导

幼儿说谎的原因有多个方面:幼儿会出于害怕而说谎,如幼儿不小心打碎了花瓶,害怕母亲的责怪与打骂,出现说谎行为;幼儿会因为父母教育不当而说谎,如家里电话响了,但是父亲不想接,让幼儿接电话,幼儿照着父亲的话去说,出现说谎行为;幼儿会因为某种愿望而说谎,如幼儿羡慕好朋友去了动物园,出于幻想,不假思索地说自己也去过动物园,出现说谎行为;等等。

幼儿说谎是其对社会的适应与学习,教师应正确看待说谎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引导他们敢于承担错误,使其逐步学会控制自我欲望。同时教师和家长要树立良好的榜样。面对幼儿说谎问题,教师和家长要了解幼儿说谎的原因,了解幼儿内在真实的想法,再给予适当教育。

猜你喜欢

被动年龄段范式
不同年龄段妊娠早期妇女维生素D含量水平分布
各年龄段人群对网上健康教育的认知和期望的调查报告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适合各个年龄段的黑胶爱好者 Sony(索尼)PS-LX310BT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主动句都能转换成被动句吗
第五课 拒绝被动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