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广场火灾后,周总理亲自批示……

2022-04-01岚/文

东方剑·消防救援 2022年3期
关键词:救火大火广场

王 岚/文

上海文化广场,是上海市的一个著名文化地标,坐落于市中心,东接茂名南路、西靠陕西南路、北邻复兴中路、南以永嘉路为界,这片看似静谧的地块,承载着上海滩近百年来的历史风云。

文化广场原名逸园,是旧上海三大跑狗场之一,能容纳2 万多人。1928年10月1日正式开张,堪称沪上乃至远东最大赌窟。上世纪30年代初,赛狗是一项新兴而时髦的赌博项目,上海曾有三处跑狗场:公共租界的“明园”、法租界的“逸园”和西区的“申园”。因涉及赌博,1933年3月,公共租界当局勒令明园、申园关闭,逸园以变相方式得以维持。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逸园饭店由职工组织业务维持会继续营业。原饭店、舞厅借给各单位开会,举办展览会。

1952年4月,经上海市人民政府决定,逸园停业,陈毅市长批准,将逸园改建、扩建、新建为上海市“人民文化广场”(当年11月经市府批准改称“文化广场”)。改扩建工程至1954年底前完成,成为当时上海人民盼望已久的各种设施比较完备的群众政治文化活动中心场所。

1952年4月,逸园停业,改扩建为上海市“人民文化广场”

建国后到1966年,文化广场成为举办政治活动的重要场所。据有关资料统计,在文化广场举行的重要政治集会、报告会共计626 场,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在这里发表演讲,参加的干部群众数以百万计……此外,文化广场也是群众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课堂,1949年11月的追悼王孝和烈士大会和1953年3月的黄继光烈士事迹报告会等重要集会,均在此举办。

文化广场是上海人民欣赏优秀文艺演出的公共舞台,许多大型演出曾在这里举行:京剧名家梅兰芳、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盖叫天等在此演出脍炙人口的《龙凤呈祥》《四郎探母》《武松打虎》等等;徐玉兰、王文娟在此演出越剧《梁祝》引得万人空巷;蒋月泉、徐丽仙、杨振雄、杨振言、严雪亭等在此表演评弹。

文化广场也是各国来华艺术交流的舞台,社会主义苏联红旗歌舞团、红军歌舞团等艺术团曾在此演出;苏联新西伯利亚国立歌舞剧院芭蕾舞团演出的《天鹅湖》等,都曾一票难求轰动一时。

就在人们沐浴着艺术的熏陶,享受着艺术带来的愉悦时,一场始料不及的大火突震惊了所有的上海人。

1969年12月19日中 午12 点50分左右,正在修缮中的文化广场因操作工操作不当,引发了一场突如其来的火灾。当时现场烈焰升腾,西南方的半边天空被冲天的黑烟遮蔽,被烧化的玻璃噼啪作响散落四处。消防和公安人员接警后及时赶到现场,十多辆消防车随即进行灭火,附近很多市民包括一些学校的中学生也都自发冲向火场实施救火,参与抢救国家财产。谁知那天气候干燥,风力强劲,火势凶猛,加上后台几个消防栓不出水,导致失去了最佳救火时机,等到几小时后大火被扑灭,熊熊烈火已无情地吞噬了整座文化广场:屋顶被烧穿,靠近陕西南路一侧的部分墙体被烧塌,内部一些木质结构物件,如座椅及舞台等几乎被烧毁,文化广场在市民的惊呼声中化为灰烬……据原卢湾区消防队火灾事故调查员回忆说:“主要是房修队不应该用冲灯的用了冲灯,气打得太足了,火油往外冒,拿不住,就想把冲灯扔到外面去,结果扔到了芦苇层的隔层里面,那么就烧起来了。”大火造成的损失达500 万元以上,更让人心痛的是,350人负轻重伤,十多人因此失去生命。

上海文化广场火灾引起中央领导高度重视。1970年春,周恩来总理亲笔批示:重建文化广场。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凤凰涅槃”,用来比喻重建后的文化广场是最恰当的。当年9月始,经过83 个日日夜夜的奋战,以最快的速度、全优的工程质量,建成了在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新文化广场。7800 平方米全封闭式的大厅,采用三向管式网架结构,庞大的屋顶没一根柱子,舞台高度升至19 米,还扩大了观众休息厅和各项服务设施,内部错落有致地分布着12137个座席,创造了上海建筑历史上的新纪录。

1970年,火后重建后的文化广场正式对外营业,场内则实行寄包制度。

1973年5月,朝鲜平壤歌剧院第一次把原汁原味的大型歌剧《卖花姑娘》带到上海观众面前,成为一代人挥之不去的时代印记;1977年7月上海乐团钢琴协奏曲《黄河》和大合唱《长征组歌》在文化广场奏响。

除了举行大型文艺演出,1976年起文化广场又开始放映电影,成为超大型的电影放映场,1977年至1986年,共放映电影2327 场,观众达1251 万人次。

历史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演变和进展。1985年12月,文化广场挂上了“上海文化艺术中心(筹)”的牌子。1988年7月,在美国杨伯翰大学歌舞团的演出结束后,文化广场停止举办文艺演出活动。9月,原观众厅里的座位被拆除,先后举行了“火箭·卫星”图片、模型、实物展览和农机展览等。

1970年9月,上海文化广场重建,经过83 个日夜,建成了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新文化广场

上世纪90年代初,文化广场成为上海最早的临时证券交易市场。1997年以后,文化广场主要建筑被改建为精文花市,其占地15000 平方米,营业店铺近300 个,年销售鲜切花约35 亿枝,占全市花卉年消费量的70%至80%,是华东地区最大的花卉交易市场,上海人消费的鲜花有七成是通过精文花市批发的。

2005年9月27日,上海市发改委批准对文化广场进行改造。其基本定位是“文绿结合,以绿为主”。同年10月10日精文花市关闭,11月30日上午进行了首幢建筑物爆破。2011年9月23日,新落成的“上海文化广场”正式对外开放,开幕大戏《极致百老汇》为上海文化广场拉开了序幕。

1969年12月19日文化广场的那一场大火,随着的岁月流逝,已淡出大多数人的记忆。根据上海档案馆留下的档案资料,救火的大批伤员当时被送去了瑞金、华山、中山等医院,部分伤员被送去的时候已死亡,他们都被追认为烈士。是的,那些无畏扑向大火的英雄们,必须被历史记住。当年那场大火过后不久,《解放日报》《文汇报》曾经在头版头条发表了篇幅颇大的救火报道。报道中,列出了为救火英勇牺牲的所有烈士的名字,其中年龄最小的只有15 岁。

所幸历史不会忘记。为纪念在那场大火中为抢救国家财产而牺牲的英雄,重新开放的文化广场,在剧院正门外的绿化丛中,竖立起了一个由消防栓和书本构成的红色雕塑,书页上刻印了文化广场的历史和为其献出生命的市民的名字。为救火而英勇牺牲的烈士们,你们可以安息了。

文化广场是一所进行理想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大课堂,人们在这里接受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文化广场也是人们接受艺术熏陶的场所,在这里,可以触摸到都市现代文明的脉络,呼吸到自由甜美的口气!

猜你喜欢

救火大火广场
布鲁塞尔大广场
“大火”星——心宿二
在广场上玩
哈尔滨“8·25”大火 烧出了什么
广场
面对一场大火
大火中的家——灾
救火
电视机起火了
救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