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视野下新时代福建农村科普信息化路径研究

2022-04-01吴丽娜朱丽蓉韩牙琴宋兰芬林秀燕陈亚兰

学会 2022年2期
关键词:新媒体平台乡村振兴

吴丽娜 朱丽蓉 秦 竟 韩牙琴 宋兰芬 林秀燕 陈亚兰

[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是加快推进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推动农村信息化进阶,是强化科普之翼的重要举措,是助力农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该文主要采用实证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对福建省不同农村地区进行了调研,归纳分析福建省科普信息化路径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农村科普 科普信息化 新媒体平台 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G315;G206.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596(2022)020060-05

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建设在环境治理、产业发展、农业经济发展、人力资源整合等层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农业生产实践的具体参与者是农民,农民科学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只有农民充分吸收消化科技成果,并转化运用到生产实践活动中,才能促进农业生产水平的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1]。推动农村信息化进阶,是强化科普之翼的重要举措,是助力农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以及福建省农业农村厅和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联合印发的《福建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9—2022年)》等文件精神,作为农业大省,福建省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规划要着力加强农村科普工作,而传统的科普信息化路径已难以适应新时代的农村科普需要,无法起到良好的科普效果,甚至会制约科普信息化工作的发展。因此,要创新农村科普信息化工作,寻找农村科普信息化的高效路径,提高科普信息传播效率,增强农民的科学素质和生产技能,着力加大科普资源的供给支撑,形成农村良好科学氛围,切实提高农民幸福感和获得感,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夯实基础。本文采用实证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对福建省不同农村地区进行调研,通过与农民的半结构访谈数据得出要点并进行汇总整理解析,总结出福建省科普信息化路径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为福建省农村发展和农民科学素质的提升提供支持。

一、福建省农村科普信息化工作现状

(一)开展农村科技教育培训

据统计,福建省每年开办专项技术培训班2000多场次,重点培育新型农民10多万人次,科技教育培训从最初枯燥无味的科技下乡讲座到如今有针对性的线上线下课堂教学、田间实操教学等方式,全方位、多层次培养新型农业农民。福建省从1999年就开始组织科技特派员下乡,坚持对口专业、按需选派,实施点对点服务,共选派个人科技特派员达3500多人次,深入农村随时发现问题、对接问题、解决问题,并依托当地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社等进行科技成果推广转化[2]。

(二)完善农村科普公共服务建设

近年来,福建省大力发展农村基础科普公共服务建设,目前许多行政村建立了流动科技馆、公共电子阅览室、科技长廊等公共服务设施,力求通过信息、资讯、文献等,为农民呈现一个超出视界范围的世界,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层次。基层科技馆定期开展“科普大篷车”巡展,利用科普日、科技周开展一系列相关科普活动,引导农民自觉加入学习浪潮,强化农民科学意识。

(三)实施“互联网+科普”工程

目前,福建省互聯网和4G村级覆盖率达99%以上,大力推动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现代化农业智慧园等建设,将“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计划放在重要站位,实现农产品线上线下有机结合,农业信息化建设初见成效[3];开发福建农村科技信息服务手机客户端软件“慧农信”,不定期推送实时农业消息,累计推广达4万多户;群众们喜闻乐见的短视频新媒体如抖音、快手、网络直播等,融入人们生产生活中,农村科普信息传播已不满足于农村科普官方网站,科普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等信息化平台蓬勃发展,社交App和短视频App成为科普信息主流渠道[4]。福建省建设科普中国e站2881个,大力推广“科普中国”App,利用“科普中国”优质科普资源,整合创新,展现科普的文化价值,在提升公众科学素质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建立科技小院

福建省科协探索建立“科技小院”,联合组织各级涉农单位和院校,共同派驻专家、科技人员,至少2名研究生长期驻扎在科技小院,以专家团队指导研究生的形式,以地方产业作为服务对象,推动高产、优质技术在田间地头实际操作、反复检验、推广创新,且直接有效地结合生产过程,对农民进行培训,实现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应用,达到增产与优质、增收与环保有效统一[5]。“科技小院”的搭建运营是农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为农村科普道路架起了一条高架桥,不仅将科研人员研发的实用技术直接运输到农村实际,而且可以直接被农民所采用吸收。

二、农村科普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劳动力科学素质依然偏低

实地调查发现,目前福建省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已普遍提高,但随着农村年轻劳动力的转移,留在农村生活的农民,51~60岁及60岁以上年龄段的比例较高,21~30岁群体人数仅占51岁以上人数的1/4,农业劳动者高中及以上文化水平人员所占比例仍然偏低,因此农村科普工作面临较大的挑战。新时代的农民应该是“有文化、懂技术、擅经营、会管理”的农民,只有通过有文化、高素质的农民吸收转化,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水平才能提高并得到应用[6]。可见,农业劳动力科学素质偏低是制约福建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

(二)传统农村科普信息化路径效果不佳

在调查中了解到,虽然有相当一部分农民表示接受过培训,但是表示“听不懂”“很无趣”。尽管田间课堂明显缓解了农技培训的低效率现象,但内容知识还是偏重于系统性、学术性,并且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针对性、实用性及关联性,难以满足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民学习需要[7-8]。农村科普产品仍然停留在农作物种植、茶树种植、家畜家禽养殖等传统领域,难以激发起农民的兴趣。公共电子阅览室借阅率普遍偏低,流动科技馆、科技长廊主要通过大篇幅文字图片进行知识表达和信息传达,生动活泼性不足,对于知识水平较低的农民收效甚微[9]。

(三)新媒体科普信息化平台建设不完善

现阶段,福建省农村科普信息化平台建设情况并不理想,相当一部分农民表示“网上的科普知识难辨真假,不敢相信”“不同平台的回答不一致”“微博微信抖音有相似公众号”等,新媒体科普信息化平台缺乏专门的管理、运营信息员,造成信息化平台的可信度降低。科普信息服务平台板块、内容,应该要与时俱进,涵盖现阶段的国家政策、农民们最关心的事情等,定期更新有针对性的内容是科普信息服务平台的关键,否则农民无法从平台上获取实时的科普信息,导致农民不再关注平台,造成一定资源浪费。近年来,科普e站的大力推广,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民难辨真假的难题,但是由于平台只能被动接收信息,缺乏与科普信息来源者的沟通交流渠道,与受众互动有待加强,导致平台下载使用率较低。

(四)农村科普信息化建设人才短缺

“互联网+”背景下,农村科普信息化的发展依赖于人才力量的支撑,这不仅要求工作人员具有信息化技术和农村产业技术的双重背景,还应当具备一定的政治、社会、经济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储备。显然,传统的技术人才已不能满足现代化农村的发展需求。并且,目前专业从事农村科普信息化的人员明显不足,人员流动性大,未能形成梯队发展[9]。

(五)农村科普队伍建设重视程度不足,农村科普相关经费有限

近年来,农村科普的受重视程度虽已逐年提高,但仍然不足。另外,农村科普信息化相关经费有限。经调查,福建省各地因经济发展不均衡,对科普信息化工作的重视程度也有差异。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经费充足,较为重视,建设步伐相对快一些;经济相对薄弱地区,经费不足,不够重视,建设步伐相对慢一些。

三、农村科普信息化路径

(一)激活传统农村科普信息化载体

1.创新农村科普培训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AR、VR及MR等技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将其应用到农村科普信息化中,不仅能创新科普学习培训模式,形成“老师—实训基地—农民”和“老师—空中课堂—农民”模式,而且能大大提升农民自主性,由原来的被动联系、被动参与变成主动联系、主动参与,培训效率得到有效提高。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技术培训,加强4类人员的科普教育:一是面向新型职业农民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全面普及科学文化素养,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二是面向小农户群体,通过田间课堂,以身示范,帮助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三是面向乡村科技人才,通过技能培训,强化专家指导,培育一支综合素质高、主体作用发挥明显的乡村人才科技队伍;四是面向农村妇女,通过开展“巾帼”科学素质专题培训、科技示范基地培训等,提升女性科学致富能力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训之余,还可联合有关部门通过知识竞答、有奖竞答、原创作品征集等方式,开展农民知识竞答活动,巩固农民科普知识。

2.完善农村科普信息化公共服务设施

秉承“贴近现实、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原则,推动科普设施建设。充分利用流动科技馆、科技长廊等阵地优势,加大宣传力度,积极策划开展科普体验活动,增强趣味性,吸引农村群众的关注,并且保证科普场地的设备功能及时更新,确保科普场馆的信息化、智能化。同时,利用VR、AR、MR、大数据分析等,让农村群众们把科技带回家,足不出户也能学习新知识。强化公共电子阅览室的管理,建立开放和阅览管理制度,提高利用率,促进公共电子阅览室与中国知网的对接,农民可在任何有网络的地方借助中国知网创建的智慧农民云平台,针对不同地区的农民提供不同的文献资源,保障科普、资讯、信息的有效性、真实性、实时性,满足农民在线云学习的实际需求,提供农民更方便、更快捷的知识获取途径,培养农民自主力[10]。

(二)强化新媒体平台建设

1.持续打造科普信息化品牌建设

充分利用“科普中国”优质资源,推动科普中国乡村e站建设转型升级,全面整合福建省科协优质科普资源,通过队伍共建、资源共享的方式强化科普中国信息员队伍建设,加强科普e站建设,传播分享优质科普内容。持续打造科学、权威的科普信息化品牌,加强不同平台主体间的整合协调,形成汇聚海量资源、开放融合、互动共享的服务平台,将各个信息化平台整合再造,打通各主体间的专家库系统,推动资源共享,发挥各自优势,减少微信公众号、微博、科普网站以及其他短视频App等的重復建设,只保留一个官方账号;加强各个平台的数据共通共享,探索开发平台互动性应用功能,加强科普平台与农民受众的沟通,精准提升科普服务能力,实现融合科普模式,使农民能够获得更加便捷、丰富的科普知识。

2.开发满足个性化、多样化的新媒体产品

新形势下,科学传播视频化、移动化、社交化、游戏化等传播方式成为主流。充分利用农村科普信息化平台,针对性地开发科普产品,针对不同的文化水平、年龄阶段、职业、专业人群进行科普,创新新媒体形式,将短视频、科学解读、动画、游戏、VR、新闻导入、好奇心驱使等形式运用到产品中。利用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传播方式,优化传统农村科普内容表达方式,形成多方联动的农村科普新业态;组织专家团队,建立完善专家审核机制,开通专家在线答疑通道,广泛征求公众意见建议,科学传播内容知识,形成层层把关机制,提升高质量科普内容供给能力;注重科普宣传内容的地域性、时代性、实用性、时效性,保证以优质科普信息精准服务于农民;针对农民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个性化内容推送,加强农民对平台的黏性,促进平台的使用率有效提升。

(三)推进科普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1.扎实增强科普信息化志愿队伍

扎实增强科普信息化志愿者队伍建设,整合资源,把发展专职和兼职科普人才队伍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共建,既要引进年轻优秀人才,也要吸收退休老教师、老专家加入到农村科普志愿者队伍中,让其所学继续发光发热,充分发挥技术或专业特长,用丰富的经验为农村科普提出实质性建议。鼓励农民多关注科普平台、学习科普知识、转发科普知识,成为农村科学普及群体的一员,促进身边更多的农民学习,起到再次普及推广的作用,化“被动科普受众者”为“主动科普宣传员”。

2.优化科普人才结构,完善考评制度

加强农村科普人才队伍建设,优化科普人才结构,多渠道、高标准地选拔专业素养强、综合素质高的人员从事农村科普信息化工作,营造良好的科普工作环境,充分依托乡村振兴项目吸引人才,建立科普信息化人才库,构建人才应用分类体系,提升农村科普信息化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制定农村科普工作制度、工作计划、考评制度等,确立奖罚制度,建立相对稳定的考核框架,激发农村科普人才队伍的活力,紧紧围绕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的主要目标任务和要求,做到责任到人、任务到岗。

(四)应用人工智能技术

人工智能技术具有类人物属性、技术先进性以及应用广泛性等特点,拥有巨大的应用前景,农村科普工作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有助于增强科普知识的传播形态和优化群众的信息接收方式,推动农村科普信息化全方位发展[11]。人工智能技术不仅能精准把握农民对科学知识的需求,实现个性化推送的科普模式,还能够将科普工作者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推进人机协同合作,并加快语言处理、智慧教育、机器学习等创造性活动的人工智能化,为科普信息化路径注入新动能。

(五)完善相关政策,加大农村科普政策倾斜及资金扶持

农村科普信息化建設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对农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调研发现,农村科普信息化投入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以致不同地区农村科普发展不平衡。因此,加大农村科普政策倾斜及资金扶持的工作刻不容缓。政府应切实加大对农村科普信息化建设力度,增强经济薄弱地区农村科普信息化工作人员的工作劲头、提高工作效率,对农村科普信息化建设薄弱地区提供相应的政策倾斜及专项资金补贴,减轻当地财政负担,保障农村科普信息化队伍待遇及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新华社.让创新和科普两翼齐飞[EB/OL].(2016-06-01).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6/01/c-1118972645.htm.

[2]巫若子.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探讨——以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现代农业科技,2021,3(20):204-205,209.

[3]赵春江.智慧农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J].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2021,33(6):4-8.

[4]刘杨,林璐,吴玉莹.河南省农村新媒体科普信息传播现状与对策[J].中州大学学报,2021,38(1):74-78.

[5]韩牙琴.农技协科技小院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及其对策——以福建省为例[J].学会,2020(9):46-49.

[6]李新仓,刘新志.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J].农业经济,2021(10):76-77.

[7]王思瑶,马秀峰.乡村振兴视野下返乡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价值,问题及路径[J].职教通讯,2021(10):92-99.

[8]赵有彪,魏名邦,王天鹏,等.甘肃省农村科普现状及对策[J].甘肃农业科技,2020(11):72-77.

[9]郭瑞,龚颖,叶松,等.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社区社科知识普及载体创新研究[J].邢台学院学报,2021,36(4):43-46.

[10]王昌鸿.乡村振兴战略下公共图书馆的价值实现[J].图书世界,2021(12):95-96.

[11]周良发,袁柏林,陈元晴.人工智能时代社科普及工作者的角色定位[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5(2):12-18.

猜你喜欢

新媒体平台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高校学生管理中新媒体平台的创新应用分析
新媒体时代下三、四线城市台如何打造品牌移动新闻客户端
关于加强高校新媒体平台管理的几点思考
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做好企业新闻宣传思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