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吴均的“史才”对其诗歌、小说的影响

2022-04-01郑华萍

文学教育 2022年3期
关键词:边塞诗用典

内容摘要:作为齐梁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吴均的“史才”对其诗歌和小说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于诗歌而言,不仅表现在边塞诗的纪实性,还体现在好用典,并常以历史人物作比;于小说而言,史学实录的精神与文学手法的结合,使其在艺术上较其他小说更胜一筹。

关键词:吴均 “史才” 边塞诗 用典 《续齐谐记》

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人,齐梁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南史·吴均传》载:“先是,均将著史以自名,欲撰齐书,求借齐起居注及群臣行状,武帝不许,遂私撰《齐春秋》奏之。书称帝为齐明帝佐命,帝恶其实录,以其书不实,使中书舍人刘之遴诘问数十条,竟支离无对,敕付省焚之,坐免职。寻有敕召见,使撰《通史》,起三皇讫齐代。均草本纪、世家已毕,唯列传未就,卒。”[1]1781《齐春秋》因如实记载萧衍当年帮助齐明帝篡位之事而被焚,但“私本竟能与萧氏所撰并传于后”[2]329,且后又奉诏撰写《通史》,可见吴均的“史才”是得到武帝和大众的肯定的。

一.吴均的“史才”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吴均注史、写史的目的虽是希冀获得皇帝的恩幸而入仕,但这种经历开阔了眼界,丰富了学识,对其诗歌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其一,边塞诗的纪实性。齐梁诗坛上,军旅题材类诗歌的创作量很少。当时著名诗人如王融、谢朓、范云、萧衍、何逊、丘迟仅有一首,沈约、江淹两首,而吴均有十九首之多。对于他的边塞诗,历来都受到了较高的评价,王渔洋言“边塞之作则出鲍照、吴均也”[3]20,清冯班言“于时诗人灼然自名一体者,有吴叔庠,边塞之文所祖也”[4]84。吴均有亲身从军的经历,朱东润认为“在天监四年的冬间从军”[5]94,曹道衡认为“吴均入梁后,曾一度从军,到过梁魏交战处,也可能到过寿阳一带”[6]323,林家骊认为“吴均可能随军北伐,在军旅”[7]269。受史书务求实录精神的影响,他将自己的作战经验和感受质直的写入诗歌中,具有一定的纪实性。或刻画将士的英勇形象,如《边城将》(其二):“仆本边城将,驰射灵关下。箭衔雁门石,气振武安瓦。勋轻赏废丘,名高拜横野。留书应凿楹,传功须勒社。徒倾七尺命,酬恩终自寡。”[8]1738三、四句刻画了战士勇猛威武的形象,末二句表现了战士愿为国征战沙场、肝脑涂地。全诗描绘出一個为捍卫国土而冲锋陷阵、奋不顾身的英雄形象,这也是吴均心声的表现,希望自己能为国杀敌,建功立业;或描写临战时的心态,如《从军行》:“男儿亦可怜,立功在北边。阵头横却月,马腹带连钱。怀戈发陇坻,乘冻至辽川。微诚君不爱,终自直如弦。”[8]1721把建功立业当作自己的人生追求,即使社会黑暗,也仍坚持初衷,报效国家的激情一目了然;或反映边塞的生活、环境,如《战城南》:“陌上何喧喧,匈奴围塞垣。黑云藏赵树,黄尘埋陇垠。天子羽书劳,将军在玉门。”[8]1720黑云笼罩,黄尘滚滚,羽书急来,反映了边疆将领的日常生活,亦从侧面反衬出战争的残酷。再如《奉使庐陵诗》:“怅然不自怡,端忧坐漠漠。风急雁毛断,冰坚马蹄落。客子饥寒多,江上衣装薄。何当报恩罢,驱车还北郭。”[8]1744通过急风、坚冰、饥饿、寒冷、薄衣等描绘了塞外艰难困苦的生活环境;或反映战争的全过程,如《战城南》:“蹀躞青骊马,往战城南畿。五历鱼丽阵,三入九重围。名慴武安将,血污秦王衣。为君意气重,无功终不归。”[8]1719全诗未见刀光剑影,却通过“蹀躞”、“往战”、“五历”、“三入”、“名慴”、“血污”等动词将出战、交战以及最后的胜利完整的展现在读者面前,将战场严酷的气氛写的淋漓尽致,使人仿佛身临其境;再如《边城将》(其一):“塞外何纷纷,胡骑欲成群。尔时始应募,来投霍冠军。刀含四尺影,剑抱七星文。袖间血洒地,车中旌拂云。轻躯如未殡,终当厚报君。”[8]1738胡骑来袭,应诏入募,驰骋战场,挥剑杀敌,以死报国。将战争的起因、过程、结尾一一道来,刻画了一个保家卫国、身先士卒的战士,让读者对边塞生活有较为深刻的体验。曹道衡、沈玉成曾在《南北朝文学史》中说:“吴均是南朝时代惟一有过边塞、战争生活体验的诗人,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边塞诗人。”[9]210他将自己的真实生活体验融入在诗歌中,贯以强烈真挚的情感,向读者传达了建功立业的决心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其二,好用典,并常以历史人物自比或比友人。吴均一生的著作颇为丰富,著有《后汉书注》九十卷、《齐春秋》三十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钱塘先贤传》五卷、《通史》本传及世家、《续文释》五卷、《续齐谐记》一卷、文集二十卷。涉及文学、史学、地理学、小说等多方面,可见其学识广博,反映在诗歌中表现为用典熟练。齐梁时期,用典风气颇为盛行,如《南齐书》言:“次则缉事比类,非对不发,博物可嘉,职成拘制。或全借古语,用申今情,崎岖牵引,直为偶说。唯睹事例,顿失精采。”[10]908当时著名文人王俭、谢朓、任昉、沈约、陆倕等在诗文创作中都大量用典,吴均自不能置身事外。其诗歌所用典故多与两汉相关,这与他为《后汉书》作注、撰写《通史》有一定的关系。如《遥赠周承诗》中的“伯鱼留蜀郡,长房还葛陂”两句,“伯鱼”指东汉清官第五伦,少有义行,任太守时挑选贫穷有德行的人任官,恪尽职守,言事无所依违,后以“伯鱼”指正直之臣,其详细事迹见《后汉书·第五伦传》;“长房”指东汉费长房,曾向一老翁学习道术,后骑着老翁给的竹杖回家,到达后将竹杖丢在葛陂,变成一条龙,详细事迹见《后汉书·费长房传》。吴均借此表达了自己希冀得到见赏,但又迟迟无人相知的悲伤;再如《赠周兴嗣诗四首》中的“唯安莱芜甑,兼慕林宗巾”二句,“莱芜”指东汉名士范冉,汉桓帝时任莱芜县长,因母丧未上任。后遭党锢之祸,生活清贫,但依然神情自若,当时民谣曰“甑中生尘范史云,釜中生鱼范莱芜”,后以“莱芜甑”指清贫的生活。事见《后汉书·范冉传》;“林宗”指东汉名士郭太,博通典籍有操守。周游陈梁一代时遇雨,头巾淋湿下垂,时人故意折巾一角,称为“林宗巾”。事见《后汉书·林宗传》。类似的还有很多,如“血污秦王衣”典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公子不垂堂”语出《汉书·爰盎传》,“不降周王子”典出《史记·晋世家》,“行行避骢马”语出《后汉书·桓典传》等等。此外,他还常在诗中以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自比或比友人,尤以汉人为多,如“相如体英彦,左右生容辉”中的司马相如,“昔闻杨伯起,拖金振清风”中的杨震,“敬通才如此,君山学复深”中的桓潭、冯衍,“子云好饮酒,家在成都县”中的扬雄,还有汉武帝、张华、安期生、汲黯、赵壹、严光、徐稚等。其边塞诗还通过借用两汉军旅英雄意象抒发自己对英雄的仰慕、从军杀敌的愿望和壮志难酬的伤感。如“是时张博望,夜赴交河城”“尔时始应募,来投霍将军”“君看班定远,立功不负义”“汉世平如此,何用李将军”等等。他的边塞诗是其诗歌中最有特色的一部分,对唐代边塞诗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二.《续齐谐记》

《续齐谐记》,《梁书》、《南史》皆不载,《隋书·经籍志》与《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经籍志》都著录一卷,吴均撰。元陆友《续齐谐记·跋》曰:“齐谐,志怪者也。盖庄生寓言耳。今吴均所续,特取义云耳,前无其书也。”[11]44“前无其书”为误,在吴均之前,有东阳无疑《齐谐记》,吴均书当为续书。版本甚多,有《顾氏文房小说》本、《古今逸史》本、《虞初志》本、《四库全书》本、《说郛三种》本、《丛书集成》本等等,现存十七条。

《续齐谐记》是六朝时期优秀的志怪小说,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和民间风俗,鲁迅称其“卓然可观”[12]35。在内容上主要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记民间习俗的来源。这类故事共有六则,《桓景登高》通过桓景在费长房的指导下成功躲避了一场灾难,讲述了九月九日重阳节的来源和风俗习惯:登高饮酒、戴茱萸,反映了人民群众消除灾难的强烈愿望;《挚虞答问》通过晋武帝的疑问和挚虞、束皙的回答讲述了三月三日上巳曲水节的来源;《武丁成仙》通过武丁和弟弟的对话交待了织女渡河与牵牛相会的故事,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爱情的向往;《邓绍采药》通过邓绍与童子的对话记录了八月旦采露珠作眼明袋即可明目的故事;《屈原投江》记端午节以楝叶、五花丝作粽子的原因,表达了人民对屈原的怀念之情;《张成养蚕》通过蚕室之神的话讲述了正月半作白膏粥的原因,反映了人民渴望蚕桑大丰收的愿望。这些故事大多流行于民间,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具有重要的民俗价值。第二类写鬼神怪异故事。这类故事所占篇幅较多,有的写人神恋爱,如《文韶遇仙》,写女姑神主动邀请赵文韶弹唱并相伫燕寝,反映了封建社会女子对爱情的向往和婚姻自由的渴望;有的写鬼神故事,如《秋夫治病》,写徐秋夫为鬼治病,并祭奠鬼魂,最终得到福报,官至奉朝请;有的记奇变幻化,如《阳羡书生》,书生能口吐物和人,人又能吐物和人,各人各怀其志,想象非常奇特;有的写孝感故事,如《田真兄弟》,紫荆树因田真兄弟分家忽然枯死,又因兄弟复合而复生,告诫世人应手足相亲。内容皆属异闻神怪之事,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续齐谐记》在叙述故事或刻画人物上都表现了较高的艺术技巧,在志怪小说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首先,小说通过讲述人物的籍贯、官职或事件发生的确定时间等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吴均作为史学家,坚持实录的精神,在创作小说时亦以此精神为基础。其故事中的人物大多为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如汉宣帝、霍光、魏明帝、杨宝、张华、桓玄等等。通过历史人物与传闻虚构出情节完整的故事,并加以真实的地名、官职、时间等,增强了可信性,如《秋夫治病》开头写“钱塘徐秋夫,善治病,宅在湖沟桥东”,末尾言“宋元嘉六年为奉朝请”[11]44,《文韶遇仙》开头言“会稽赵文韶,为东宫扶侍”,末尾记“当宋元嘉五年也”[11]44等等,所记虽为虚幻之事,但似实有其事。其次,小说通过细节刻画、人物对话、生动的语言等增强了叙事性。如《黄雀报恩》中以“为蚊所齿,乃移置巾箱中”[11]43的小细节将杨宝的善良展露无遗,又以“哀鸣绕梁”展现了童子对杨宝的感恩之情;《阳羡书生》中二女一男情态各异,形象生动。第一个女子年龄十五六岁,衣服华丽,容貌超绝;第二个女子年龄二十岁左右,未对外貌作任何描述;男子年龄二十三四岁,聪明可爱,三人各怀心思,各有特色。可见吴均高超的叙事技巧和奇特的想象力。《续齐谐记》在艺术上较之前的志怪小说有所进步,如:

汉时弘农杨宝,年九岁时,至华阴山北,见一黄雀,为鸱枭所搏,坠于树下,为蝼蚁所困。宝见愍之,取归,置巾箱中,食以黄花。百馀日,毛羽成,朝去暮还。一夕三更,宝读书未卧,有黄衣童子,向宝再拜曰:“我西王母使者,使蓬莱,不慎为鸱枭所搏。君仁爱见拯,实感盛德。”乃以白环四枚与宝,曰:“令君子孙洁白,位登三事,当如此环。”[13]238(《搜神记·黄衣童子》)

宏农杨宝,性慈愛。年九岁,至华阴山,见一黄雀为鸱枭所搏,逐树下,伤瘢甚多,宛转复为蝼蚁所困。宝怀之以归,置诸梁上。夜闻啼声甚切,亲自照视,为蚊所齿,乃移置巾箱中,啖以黄花。逮十余日,毛羽成,飞翔,朝去暮来,宿巾箱中。如此积年,忽与群雀俱来。哀鸣绕堂,数日乃去。是夕,宝三更读书,有黄衣童子曰:“我,王母使者。昔使蓬莱,为鸱枭所搏,蒙君之仁爱见救,今当受赐南海。”别以四玉环与之,曰:“令君子孙洁白,且从登三公事,如此环矣。”宝之孝大闻天下,名位日隆。子震,震生秉,秉生彪,四世名公。及震葬时,有大鸟降,人皆谓真孝招也。

蔡邕论云:“昔日黄雀报恩而至。”[11]43(《续齐谐记·黄雀报恩》)

两书同述黄雀报恩的故事,但后者增加了杨宝性格的描写以及杨宝照顾黄雀、黄雀绕堂哀鸣等细节刻画、杨宝四世登公位的结局,较之前者,故事更为完整详细可信,在以细节刻画人物形象上达到了另一个高度。《续齐谐记》虽然篇幅不大,但其中部分故事演变为典故,成为后代文人笔下的创作材料,如《紫荆树》的故事,杜甫的《得舍弟消息》中首句“风吹紫荆树,色与春庭暮”[14]561即用此典,以“风吹紫荆树”喻兄弟分散。此外,李善注《文选》亦多引用,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言:“所记皆神怪之说。然李善注《文选》。于陆机豫章行,引其田氏三荆树一条,于谢惠连七月七日夜咏牛女诗,引其成武丁一条,韦绚刘禹锡《嘉话》引其霍光金凤辖一条,蒋潜通天犀导一条,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引其徐邈画甾鱼一条,是在唐时已援为典据,亦小说之表表者矣。”[15]1208可见其价值。明汤显祖评曰:“法奇僻荒诞,若灭若没,可喜可愕之事,读之使人心开神释,骨飞眉舞,虽雄高不如《史》、《汉》,简淡不如《世说》,而婉缛流丽,洵小说家之琛珍船也。”[16]2

综上,作为齐梁时期的文史通才,吴均的“史才”对其诗歌、小说的创作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于诗歌而言,不仅表现在边塞诗的纪实性,还体现在好用典,并常以历史人物作比;于小说而言,史学实录的精神与文学手法的结合,使其在艺术上较其他小说更胜一筹。

参考文献

[1](唐)李延寿.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唐)刘知几著,(清)浦起龙通释,王煦华整理.史通通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3](清)王士祯著,张宗柟纂集,戴鸿森校点,郭绍虞主编.带经堂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4](清)冯班撰,(清)何焯评,李鹏点校.钝吟杂录[M].北京:中华书局,2013.

[5]张燕瑾、赵敏俐主编,曹旭选编.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选·魏晋南北朝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6]曹道衡.吴均/吕慧娟等编.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

[7]林家骊.吴均集校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

[8]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2.

[9]曹道衡、沈玉成.南北朝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10](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1](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丛书集成新编[M].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5.

[1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13](东晋)干宝撰,汪绍楹校注.搜神记[M].北京:中华书局,1979.

[14](唐)杜甫.得舍弟消息/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5.

[15](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2003.

[16](明)汤显祖.点校《虞初志》序/虞初志[M].上海:上海书店,1986.

项目:2019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一带一路’与南京佛教文化遗产研究”(2019SJA0442);江苏警官学院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项目(JSPI18GKZR301);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魏晋南北朝史官制度与文学研究”(20YJC751053)。

(作者介绍:郑华萍,文学博士,江苏警官学院基础课教研部讲师)

猜你喜欢

边塞诗用典
“新边塞诗派”的崛起
用典犹如用比兴
群文阅读在小学古诗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以“边塞诗的魅力”教学为例
习近平用典
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书法展作品赏析
河西走廊断想
文化翻译观视角下边塞诗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游牧文化影响下的盛唐边塞诗之诗质
赏一赏纳兰性德的词
谈用典手法的鉴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