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十五届亚洲儿童文学大会综述

2022-04-01康沁芯

出版参考 2022年1期
关键词:儿童文学亚洲大会

康沁芯

2021年8月21日至22日,第十五届亚洲儿童文学大会主会场在韩国大邱举行。本届大会是亚洲儿童文学大会30年来,第一次用线上方式组织各国嘉宾参会。会议由大邱文人协会、韩国儿童文学学会、韩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主办,亚洲儿童文学学会首尔分会承办。来自中国以及日本、韩国等的数百名学者、作家参会。北京分会组织国际格林奖得主蒋风、朱自强教授等8位嘉宾做了精彩的论文发表和学术研讨,得到中、日、韩学界的一致好评。

本届会议以“带给儿童幸福的亚洲儿童文学”为主题,发表并讨论了35篇论文,从带给儿童幸福的童谣和诗歌,童话和小说,语文教育、戏剧、儿童文学内在特征和出版,以及亚洲各地的绘本4个板块进行讨论。会议论文百花齐放、成果丰富,与会嘉宾思想碰撞、灵感闪现,勾勒出亚洲儿童文学发展的新线索,深度研讨了亚洲儿童文学的精神内核,将亚洲儿童文学理论水平推向了新的高度。现将本次大会的理论成果概述如下。

一、围绕会议主题勾勒亚洲儿童文学发展概貌

本届会议主题是“带给儿童幸福的亚洲儿童文学”。本次会议选择“幸福”作为关键词,以为儿童谋求幸福的亚洲儿童文学为讨论对象,强调了儿童文学有温度的底色和人性关怀的本质特征,突出如何努力带给儿童幸福这一动态课题,综合展现了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亚洲儿童文学研究向儿童内心深度进发的特征。

围绕这一主题,与会嘉宾从童谣、诗歌、小说、童话、戏剧等不同文体,全方位地探讨了儿童文学如何带给儿童幸福和儿童文学幸福观等问题。

蒋风的《童谣·儿童·幸福——童謠带给孩子一生的幸福》、崔昕平的《中国当代儿童诗创作的美学新变》、夏婉云的《台湾现代诗人童诗书写初探》、李利芳的《充满奇迹的童话为儿童带来幸福》、王添强的《微小知足的幸福——儿童剧场与香港儿童文学一脉相承》、野上晓的《艺术绘本的诞生与现在》、权惠庆的《韩国绘本的变迁与发展》等论文,从文体论的角度,梳理一国或一个地区的某一文体发展变迁的历史,探讨当代新变化,勾勒出目前亚洲儿童文学的概貌。

另有部分老师则聚焦一个专题,选取一个著名作品或知名作家作为案例,通过具体作品的分析体现各自国家和地区的儿童文学的精神内质。

成实朋子的《在东亚州地区的语文教育与儿童文学——为了试图建立东亚州儿童文学史》、方银洙的《通过儿童文学共同梦想东亚的未来》、浅野法子的《日中儿童出版美术看童画的系谱》等以全球的眼光、东方的视角、比较的方法,对亚洲儿童文学的历史、现状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儿童文学之间的传播与相互影响进行了研讨。

就体裁而言,中、日、韩三国儿童文学都在各文体不平衡中起步。近年来,这一状况得到较大改观,儿童小说继续繁盛,此前较为薄弱的童话、童谣、童诗、戏剧在各地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绘本更是一家独秀,成为时下最热门的儿童文学研究体裁。就内容而言,20世纪前半叶,亚洲各国都历经了苦难的历程,儿童文学创作在反映社会现实的同时,让理想的光芒照耀一代又一代儿童。时至今日,亚洲儿童文学在全球化的进程中越来越着眼于本土特色,注重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吸收地域文化特色,保护个性,注重平权,向儿童的心灵深入开掘。贯穿这一发展进程的是不变的“幸福”。比起成人文学,无论顺境还是逆境,无论何种文体或哪个国度,儿童文学总是注重保护孩子的心灵,带领孩子寻找幸福、感受幸福、满载幸福。

二、多视角内观儿童文学与幸福

儿童文学为什么可以带给读者幸福?如何带给儿童幸福?展现怎样的幸福观?幸福的内核是什么?在本届亚洲儿童文学大会上,代表嘉宾或以一个作品案例进行剖析,或从本质观念、作家创作、读者接受等环节内观儿童文学的生成原理,或从整体的角度进行心理学、哲学、历史学的跨学科研讨,深入探讨了儿童文学与幸福的互动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与幸福相对的是不幸,与主题族群的温暖感受相对的是少数个体的痛苦。在本届大会中,佐藤宗子、游佩云、西山利佳、郑子遴、吕毅新、张素卿等多位嘉宾以对不幸、疏离、冷漠、身心障碍、残障疾病儿童的文学作品的探讨,展示儿童文学发展至今,已经呈现出包容、细腻、关注少数族群、深入内心世界、突破自我设界、尊重个体感受、帮助儿童形成不同个体和谐共生、从黑暗中寻获光亮的观念的新变。游佩云在《儿童绘本如何处理沉重的议题》中指出:“儿童文学作品的题材范围理应更开放,创作者不应忽视‘世间的黑暗面’,而是要站在孩童的立场,努力探索、找寻与少儿读者沟通的渠道。”西山利佳说,儿童文学“促使大家从根本理解多样性:每个人都不一样,每个人有所不同是很自然的”。对于苦难,郑子遴说:“我相信幸福并非海市蜃楼,它存在于残酷的现实之中,寄托在每个小人物和小事物之上,需要用心去发现。”对于身心障碍,张素卿指出:“透过文本的出版,让不同族群互相认识、了解差异、进而接纳、欣赏其不同。同时也展示了文本话语权的力量与流变,标示出族群意识以及少儿主题。”

这种对少数族群的关注,甚至扩展到了非人类世界。尹慧贞选择独特有趣的绘本《容易寂寞的鬼怪》,分析了当主人公是闯入人间的外来物之时的儿童文学。从鬼怪的角度来看人类世界,其笨拙、孤寂等特点使鬼怪可以扮演一般民众的代言者,令读者从贫穷、艰难、压抑的生活中得到心灵的释放。

从历时性的角度,张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成人观与成长小说》中指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儒释道都反对把人的成长和自然万物的化生相割裂。人的成长不专指某个阶段的碎片化的成长。”金贞兰、黄慧淳在《古老传说与为孩子们的幸福而进行的童话创作》中表示,童话故事就是在真理中讨论幸福的问题。周慧玲从童谣唱片中探讨了20世纪60年代台湾儿童的生活面貌。佐藤宗子在《父母的生活方式,孩子的幸福——现代日本儿童文学中的“亲子/大人-儿童”关系》表达出现代性的观点。文章以日本不同年代的几个典型作品为例,阐释了对于大人来说,儿童在20世纪60年代是希望,在70年代是原点,在80年代是“同伴”。80年代以后,父母对自身也感到迷茫。在21世纪的今天,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更为互相独立。

从哲学性的角度,除张梅分析了中国传统成人观外,金庆钦认为“‘童心’是让儿童文学表现出最像儿童文学的核心性质”,“要通过文学活动恢复童心”。朱自强在《儿童文学中儿童哲学的特质》一文中归纳其叙事性、非自觉性、潜在性的特质。吴双英在《童书里的哲学——让童书穿越时空的秘密》中认为“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通过探讨儿童文学出版中哲学家创作的哲学书、文学家创造的哲学书、思想家创作的哲学理论书,对哲学性的童书进行了整体概观。

从语文教育和语言学的角度,成实朋子分析了东亚地区的语文教育,韦惠英探討了用全语言方法编写的绘本如何帮助幼童提升读写能力。而吴翔宇则通过《中国儿童文学“母语现代化”重构的逻辑与路径》从学理角度内观中国儿童文学的语言问题。

三、全球化交流和地域文化传承

走过了30年的亚洲儿童文学大会,在全球化的儿童文学语境中越来越彰显出亚洲地区儿童文学研究独特精深的研究角度和开放性的学术眼界。时至今日,跨民族、跨文化、跨地域的比较文学研究已经成为一种学术自觉,而守住传统、坚守本位、发扬民族和地域特色的贯通式研究占据了更加重要的篇幅。在全球化的视域中,重新审视和传承地域文化、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亚洲儿童文学学术研究的新潮流。

与会的发言嘉宾都以前沿的国际学术背景,从本国本土的儿童文学出发,展开阐释和论述。如崔昕平《中国当代儿童诗创作的美学新变》在与外国优秀童诗的对比中,阐明中国当代儿童诗曾经显得较为端正,而现在充当了“顽童心理的复演者”,呈现出日益丰富的面貌和日益典型的儿童诗气质。李利芳则分析了汤素兰、周静、陈诗哥、汤汤、慈琪的作品,说明从中国传统文化、民间文化、现实大地、自然胜景中长出的,结合了传统美学精神和时代内核的优秀当代童话现状。佐藤宗子、金正兰、黄惠顺、野上晓、李银珠、权惠庆等嘉宾立足本土,探讨了各自国家和地区的儿童文学精神。

林彤、陈芷妮主旨鲜明地从一部作品探讨香港精神。马辉洪、王添强则从一个典型案例分析了香港儿歌和儿童剧场。周慧玲、夏婉云、陈玉金、陈佳秀、张素卿、林杏娥或选择一个门类、或选择一个案例分析了台湾文化,其中老唱片、陀螺、老电影、渔村、鸡母狗、台语诗等元素鲜明地凝结了本土文化的艺术传承。

另外一些嘉宾以比较文学的视角,进行跨地域、跨文化的研究。成实朋子领衔建立了儿童文学与语文教材研究小组,通过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改革和语文教材对比,概论了东亚的语文教育与儿童文学。方银洙、大竹胜美同样从东亚的角度论述了共同的文学梦想。浅野法子则考察了日中儿童童画的谱系。肖云则以《海上丝绸之路风情艺术绘本》为例,阐述了跨文化交流背景下的民间故事重构。

亚洲各国一衣带水,文化渊源极深。正如方银洙呼吁的,虽然我们对打造亚洲各国共同梦想的儿童文学持保留态度,但通过直面历史、真诚对话,我们可以努力达成共识,跨越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壁垒,促进文化交流,通过儿童文学的方式推动亚洲的共同繁荣和和平。与此同时,通过儿童文学的哺育,保留和发扬各民族、各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向日益趋同的下一代传承文化的根和民族的谱系。

四、疫情背景下的新媒体盛会及北京分会组织工作

亚洲儿童文学大会是亚洲目前最具影响力的儿童文学盛会,自1990年创始以来,每隔两年举办一次。30年来,亚洲儿童文学大会的规模不断扩大,影响力也不断提升。亚洲儿童文学大会已经成为亚洲范围内儿童文学界的一件盛事。

在长沙成功举办第十四届亚洲儿童文学大会的经验基础上,由亚洲儿童文学大会北京分会会长汤素兰、副会长吴双英牵头,北京分会继续组织中国内地代表参会,锻炼了队伍,积累了办会经验,扩大了业界影响力。

本次会议从2018年第十四届亚洲儿童文学大会结束开始筹备。2020年1月至6月,进行报名组织,第一次收集报名表和参会论文,确定参会人员名单。2020年7月至9月,原定于2020年8月在大邱举行的本届会议,因疫情原因推迟,时间待定,进行消息告知工作。2020年底至2021年上半年,确定会议以线上形式举行,再次进行报名组织工作,第二次收集报名表和参会论文。2021年3月1日,线上中、日、韩三国组织筹备会。2021年6月至7月,进行发言嘉宾论文视频录制、PPT制作等工作,和韩国主办方保持密切联系。2021年8月18日,大会筹备会,各组织方代表参会。2021年8月21—22日,第十五届亚洲儿童文学大会在线上举行。

30年来,亚洲儿童文学大会第一次在线上举办,在大会网站和zoom会议同步举行,同声传译在线翻译。开幕式和闭幕式文艺表演和交接仪式都在舞台实况直播、线上展示呈现。主持人及嘉宾通过聊天框问答交流。大会气氛热烈,各专家积极参与线上讨论。

中国的两位世界儿童文学理论最高奖——格林奖得主,93岁的蒋风老师和本届刚刚获奖的朱自强老师,以及出版界代表吴双英,学术界代表李利芳、崔昕平、张梅、吴翔宇、肖云等老师作为北京分会代表参会。会上,8位专家发表的论文引起了业界高度关注。蒋风老师第一个出场,受到全场的热烈欢迎,聊天框充满了对蒋老师的祝福和赞叹。之后每位老师发言的时候,都引起了聊天框以及现场主持人的多次互动。在关注爷爷奶奶与儿童的沟通问题引发的讨论中,北京分会思想碰撞,专家学者互相启发,引申出老年文学和儿童的“恶”等新颖的学术课题的研讨。以顶级阵容、最多人数参会的北京分会,用有深度的论文发表展现学术水平和研究成果,很好地展现了中国儿童文学和理论研究水平,参与了亚洲对话,传播了中国声音。

新媒体的形式使满座高朋足不出户即可顷刻相见,使所有的会议时间完全集中在学术讨论之中。如同儿童文学在新时代的发展一样,新颖的是传播的方式和承载的媒介,不变的是寻找幸福、感受幸福的初心。当然,我们期待疫情尽快消散,人们可以重新自由地握手、拥抱、面谈。期待两年后亚洲儿童文学界的新老面孔,出现在下一届亚洲儿童文学大会。

(作者单位系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

猜你喜欢

儿童文学亚洲大会
亚洲自动售货机展
WAIC与WIC大会简介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声讨大会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大会选举
唯童年不可辜负
——两岸儿童文学之春天的对话
亚洲足球
第39届ISO大会撷英
那些早已红透VOL.03半边天的亚洲it gril,你都关注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