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赴英公派出国访问学者的跨文化适应研究

2022-03-31

教育观察 2022年1期
关键词:访问学者跨文化学者

张 瑞

(西安外国语大学出国留学人员培训部,陕西西安,710061)

一、研究背景

长期以来,我国在科技发展领域和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领域一直采用“走出去,请进来”人才战略模式,即派出国内学者到国外进修学习、邀请国外学者到国内从事相关工作。实践证明,这种模式虽然起到一定作用,但只是单向度国际化形式,国际交流的理想模式应是“进口”和“出口”的双向互利的交流与合作。[1]因此,如何提升“走出去”环节的质量、如何在保证人才进口的前提下提升人才出口质量,并以人才出口带动更多人才进口,即如何以国内学者为动力源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成为优化现有人才战略模式急需解决的问题。对公派出国访问学者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有利于提升出国访问学者的访学效果,有利于优化“走出去,请进来”人才战略模式,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先进水平的进一步接轨。

二、研究综述

梳理国内外近几年有关出国访问学者的各类研究,主要有以下成果:通过对在加拿大访学的部分中国学者进行研究,有学者指出,出国访问学者的接收方和派遣方应该建立一种合作模式,促进接收方大学、国际访问学者和当地社区三者之间的交流,并强调了互惠互利、共同学习的重要性,要加强跨文化理解与学术合作的可持续发展。[2]随后,有学者运用质性研究的方法对在美国高校访学的15位中国学者的学术社会化进行了深入探讨发现,访问学者使用的促进学术社会化的策略有“确定动机,建立社会关系,获得学术认可,明确目标以及参与到社区活动当中”等,指出了访问学者所遭遇的边缘化、时间限制和外部批评等问题的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3]蒋玉梅等人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曾赴加拿大某高校并已归国的16名中国高校教师的访学收益进行研究,研究发现,访学教师取得了显著的内部和外部收益。[1]同时,他们在另一研究成果中强调了访问学者制度对于促进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性,并建议将该制度纳入中国高等院校的教师发展体系。[4]马万华等人通过对北京高校645位有出国进修经历的教师进行研究发现,教师出国进修可以实现一定程度的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具体体现在教师认知、课程、科研和服务四个方面。[5]刘琛从国际视角解读了我国访问学者,指出他们是“中国形象的诠释者、中外文化的交流者”,并建议我国访问学者树立责任意识,帮助世界了解真实的中国,但他的研究更多是从文化角度分析出国访问学者的国际形象,忽略了访问学者的“学者身份”和“学术发展”两大特征。[6]随后,黄明东等人运用R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发现访学效果与访学动机、访学过程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7]李迎新等人在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基础上,对加拿大大学教师接收国际访问学者的原因和动机、挑战性问题、主要收获以及未来合作建议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得出结论:加拿大大学教师接收国际访问学者旨在扩大学术交流范围,加方院校和中国学者的交往过程中存在着语言、文化及访问学者自身引起的各种问题。[8]赵显通等人通过对全国15所高校的22名教师进行访谈,概括出六类主要问题:出国前的准备工作烦琐,访学外部驱动过强、内部动机不足,双方教师学术合作积极性高低不一,过程性监督缺乏实质意义,社会文化差异扰乱内生性学术追求,访学归来的扩散机制不健全。[9]相比其他研究成果,该研究折射出访学机制当中切实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的建议较有针对性。

综合分析相关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关于出国访问学者的研究,近几年在数量上呈递增趋势。但相关研究尚未形成一定体系,致使这些研究成果的综合影响力较为有限。随着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派遣力度的不断加大和出国访问学者数量的急剧增长,整个访学机制凸显的问题越来越多,因此迫切需要加大对该领域的研究力度。

三、研究概况

出国访问学者访学期间面临的各种问题会对他们的跨文化适应产生一定影响,继而间接影响访学工作和访学效果。[8-9]本次调研通过论述公派访问学者在英国访学期间的跨文化适应状况及其对访学效果和访学收益的影响,提出构建“走出去,带回来”出国访学动态模式,旨在有效激发访问学者的内在动力,提升访学群体的跨文化适应能力,提高访学效果和访学收益。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为主、量化研究为辅的方式,重点分析了赴英公派访问学者的跨文化适应状况。问卷以访问学者的语言水平、跨文化知识、访学工作、访学生活、心理感受等要素为观测点展开,并根据问卷结果整理出采访提纲开展访谈,在对所有调研内容进行全面分析后得出相关结论。调研对象为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派出、访学国家为英国、正在访学过程中和已经完成访学工作且回国五年(含)以内的访问学者。参与问卷调查的学者共216人,其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问卷调查参与人员基本情况 单位:%

访谈部分的研究对象为七名正在英国访学、抵英时间达六个月及以上的公派访问学者,其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笔者根据访谈录音和微信文本整理出约11万字的中文文本数据。专题采访的调研对象为任职于英国某大学、接收过中国公派访问学者、来自不同研究领域的六位英国籍教师,其基本情况如表3所示。笔者根据访谈录音整理出约2.2万字的英文文本数据。

表2 深度访谈对象基本情况

表3 专题采访对象基本情况

四、研究分析

西方学者把跨文化适应分为心理适应和社会适应,而后,一些学者将社会适应又细分为一般性适应、工作性适应和交往性适应。[10]结合出国访问学者的实际情况,本次调研以生活、工作、社交及心理四个方面为基点建立研究框架,对赴英公派访问学者的一般性适应(即生活适应)、工作性适应、交往性适应及心理适应展开全方位研究并做出以下讨论。

(一)一般性适应

一般性适应是指个体对跨文化环境中生活的适应,包括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食物、住房、生活费用以及健康医疗等。[10]

1.生活因素

对于访问学者而言,完成访学任务是出国访学的第一要务,但是很多学者遇到的各种生活方面的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一般性适应。

首先,住宿问题是很多访问学者抵达英国后需要解决的头等大事,“租房过程耗时费力”的问题让44.44%的学者感触颇深。在英国,通过中介租房的过程较为烦琐。有学者反映曾遇到不良房东。而房子设施的配备直接决定了房租的高低,为了节约租房成本,一些学者无法过多考虑房屋设施的好坏,导致其生活品质有所下降。有部分学者因为在英国的住宿条件远远落后于国内的居住条件而产生心理落差。

其次是合租问题。为了节约开支,很多访问学者选择合租,部分女学者出于安全考虑也会选择合租。受访的七位学者中,六六、Mindy、一片天空和Doctor与人合租,前三位学者没有遇到什么问题,认为合租不仅可以节省开支,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孤独感。相比之下Doctor遇到的问题较多。虽然Doctor克服了因为生活习惯不同导致的种种问题,但后来的突发情况所引起的潜在安全问题让她不得不几经周折搬家。然而,房东却以“未提前一个月通知”为由扣除了Doctor的部分租房押金。另外,合租过程中的人际交往会影响部分访问学者的情绪和心态。Sandy顾虑合租人际交往之间的问题,选择了单独居住。

最后,在气候、饮食、交通、医疗等方面,学者同样会遇到各种问题。但与住宿问题相比,这些问题对访问学者跨文化适应的影响不是很大。

2.经济因素

56.02%的学者认为英国的房租和物价普遍过高,57.41%的学者在访学期间存在经济压力,25.00%的学者在访学期间的经济状况较差且疲于应付英国高昂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成本。国家留学基金委为赴英公派访问学者提供每人每月1200英镑(不含听课费)的补助,但很多学者还是面临较大经济压力。[11-12]受访的七位学者均表示,每个月在支付了房租水电和其他基础生活费用之后,国家补助所剩无几。和独自出国访学的学者相比,有家人陪同的访问学者的经济压力更大。但是,受访学者均认为,能获得公派出国访学的机会是很荣幸的事,毕竟国家会资助一部分费用,他们感到知足并且非常珍惜访学机会。

良好的一般性适应是中国学者“走出去,带回来”出国访学动态模式中“带回来”环节的基础保障。出国访问学者的一般性适应越好,越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访学环境并提升访学收益,而充足的行前准备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则是提高一般性适应的前提条件。

(二)交往性适应

交往性适应是指个体与东道国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感受到的舒适度和熟练感,这通常是跨文化个体最难达到的,在与东道国人的交往中,个体经常难以逾越跨文化差异。[10]

在跨文化社会交往中,我国学者时常感受到英国人的热情和友好,并感慨于英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人文环境。Sandy的感触比较复杂,一方面,她在充分领略了当地文化、切身感受到当地居民的热情友好之后很开心,另一方面,她认为即使就职于英国院校的华人老师也无法真正融入当地人的圈子。由于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我国学者在英国访学期间的归属感普遍较低。对此,Mindy表示在文化融入、跨文化人际交往方面存在受挫感。而Kerry表示虽然他也存在缺乏归属感的问题,但他能接受这种状态。他认为,在异国他乡有这种感觉是很正常的,心态好,正常工作与生活就不会受到影响。

面对跨文化交流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不同学者会采取不同的交际策略。开放畅通的交往性适应是出国访问学者开展学术交流的催化剂,学者在行前有必要提前增进对访学国家和访学院校的了解,带着足够的语言自信和文化自信,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各种跨文化差异,在求同存异的指导思想下积极开展跨文化交流。

(三)工作性适应

工作性适应指个体在跨文化环境下熟悉新的工作任务、工作角色、工作责任和工作大环境。[10]作为受到国家资助且具有很大学术发展潜力的高知群体,我国学者赴国外访学带有显著的学术研究性质,其工作性适应由此成为学者跨文化适应的重中之重。工作性适应越好,出国访问学者的访学收益就越高。

1.环境因素

对于访学环境,36.57%的访问学者感到非常满意,60.19%的学者感到一般满意,仅有3.24%的学者很不满意。在采访中,多数学者对访学院校的环境氛围和学术氛围评价很高。几乎所有受访学者都认为,他们之所以能在访学期间有所收获,不仅归功于所在访学院校浓厚的学术氛围,更得益于能从国内繁忙的院系事务中解放出来。

2. 访学工作进展

首先,在访问学者和访学院校的互动之间,73.61%的访问学者表示经常获得外方大学、导师及同事的帮助,这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其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而26.39%的学者坦言不能从访学院校获得帮助。在采访中,学者普遍表示只有遇到学术问题才会去请教导师,一般的个人问题尽量自己解决。几位英国教授在访谈中也说到,他们有自己的学术任务和工作任务,时间和精力非常有限,因此更倾向于和我国访问学者保持一种学术关系。HS教授建议我国学者增进与所在访学院系负责人的交流,明确访学需求,加强学术合作。

其次,在访学工作的实施和完成方面,31.48%的学者表示可以顺利完成,58.80%的学者表示可以基本完成,而有8.80%的学者表示在开展访学工作时较为吃力、勉强完成,仅有极少数(0.93%)学者因为各种原因未能按时完成访学工作。在访谈中,有几位老师对自身访学工作的进展不是特别满意。Mindy出国前联系好外方导师,后来该导师要去中国某大学做访问学者,其离开英国之前并没有按照他承诺的那样为Mindy介绍别的导师。这个始料未及的变化让Mindy感觉自己在英国访学期间一直处于游离状态,她只能尽力调整心态,在没有导师的情况下独立完成研修任务。由于导师的原因和学科的特殊性,Doctor的访学工作受到很大影响。出国前,Doctor对远在英国的华人导师了解有限,到英国之后才发现一些问题,如做实验需要经费支持,但导师无法提供帮助等。Doctor在总结时说:“访问学者找导师的时候一定要找匹配得上的,否则会严重影响访学工作的推进。”

最后,面对访学院校组织的讲座、学术研讨会等活动,多数我国学者表现出较为强烈的参与愿望。讲座和学术研讨会是访问学者参与访学院校学术活动的主要方式,一些学者会在有时间的情况下去听课学习。几位英国教授在专访中表示,英方院系非常欢迎我国访问学者参与到相关的学术活动当中,以促进双方的学术交流与国际合作。ID教授指出,一些学者坐在图书馆搞研究,定期汇报时大多谈论的是在访学院系的所见所闻,这对于外方院校而言意义不大。鉴于此,我国学者有必要深刻认识到出国访学机制互惠互利的基本属性,在强调自身访学收益的同时,要兼顾对访学院校的学术贡献,只有双方实现共赢才能有效促进出国访问学者制度的长远发展。

3.语言水平和跨文化知识对工作性适应的影响

在关于语言水平的调查中,只有20.83%的访问学者对自己的英语水平较为自信,可以和英国人自由交流;67.13%的学者表示自己英语水平有限,在交流中受到限制;12.04%的学者因为英语水平较低而缺乏自信,甚至不敢主动开口和当地人交流。在关于跨文化知识储备的调查中,仅有13.43%的学者认为自己对西方文化非常了解,绝大多数学者对西方文化的了解有限或知之甚少。与跨文化知识储备不足相比,有限的英语水平对出国访问学者的生活及工作造成的影响更大。

受访的七位学者均表示英语水平不高确实制约了他们的跨文化交流。Doctor多年没学英语,仅出国前接受了四个月的语言培训。到英国后,她用了三四个月的时间才适应外语环境。一片天空深感英语不好对他的访学工作影响很大,尤其在与导师进行学术交流时。JD教授坦言,和我国访问学者进行学术交流时存在较严重的交流问题。在VG教授看来,对于任何学科而言,好的英语水平是将自己的学术观点清楚地传达给别人的基础,她认为多数我国访问学者的英语写作尚可,但口语表达存在较多问题。ID教授提及了一个现象:一些学者即使身处英国也未充分利用现成的英语环境切实提高其英语水平。

综上所述,出国访问学者在工作性适应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学者应加强外语学习、增加跨文化知识储备、提高对出国访学机制的深层次认识,积极参与到跨文化学术交流中,以提高访学收益、将更多的学术收获带回祖国。并且,学者要意识到,在跨文化学术交流与合作中,再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再高的学术能力都需要借助良好的英语水平才能展现出来。

(四)心理适应

心理适应以感情反应为基础,指个体在跨文化接触中的心理健康和生活满意度。在跨文化接触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或较少产生抑郁、焦虑、孤独、失望等负面情绪,就算达到心理适应。[10]

在访学期间整体心理状况的自我判断中,55.56%的学者一直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很喜欢访学生活并感觉有所收获。43.06%的学者心理状态不是特别稳定,不太适应国外的学习和生活,但一直在努力适应。极少数学者无法适应国外环境,心态较为消极,希望能早日结束访学尽快回国。

在有关“孤独感、失落感、归属感”的调查中,24.54%的学者非常乐观,并未感到孤独失落,也没有归属感方面的问题。68.06%的学者会有一些孤独感及失落感,归属感略差,但这些负面情绪对他们正常的访学生活及工作没有太大影响。有7.41%的学者严重感到孤独失落且没有归属感,这些情绪直接影响了他们的访学生活及工作。

在采访中,七位学者对自己在访学期间的心理状态做了详尽描述,并简要分析了在不同时期产生特定心理感受的原因。

出国访问学者身处异国他乡,更容易思念亲人,故而家庭因素会对他们造成一定影响。在问卷调查中,37.96%的学者因为出国访学无法照顾家人而产生愧疚感。同时,学者因长时间独自在外,多数会产生孤独感、寂寞感和空虚感等负面情绪,这影响了他们的心理适应。

与独自前往英国的访问学者相比,带家人访学的学者因为有家人的陪伴,多数情绪相对稳定,但部分学者也存在在照顾孩子和开展工作发生冲突时备感无助的情况。Mindy表示:“如果说带孩子一同前往英国对访学工作一点儿影响都没有是不现实的。”一片天空带着9岁的女儿,Kerry带着8岁的儿子,两位学者表示,每天既要工作又要照顾孩子确实非常疲惫。带家人访学一方面可以缓解访问学者的部分情感压力,但另一方面也会给访学工作的推进带来一定负面影响。因此,访问学者需要做好充分的行前准备,协调好家庭和工作之间的关系,确保更好地适应访学环境并投入访学工作。

除了家庭因素,访学期间的各种经历也会影响出国访问学者的心理适应。Doctor出国之前对访问生活有较好的期待,但到英国之后经历了很多负面事件,再加上语言功底欠佳、访学工作进展缓慢等原因,她一直处于较忧虑的状态。六六刚到英国时有熟人帮忙,在生活方面适应得较为顺利,但是一个人出国访学带给她心理上的孤独感时常让她情绪低落。对此,六六感触颇深:“出国访学,一定要保证身心健康,平平安安回到国内,这一点是最根本的。”

大部分学者在保证完成研修任务的前提下可以做到劳逸结合,少数学者访学期间的工作任务繁重,基本没有时间放松娱乐,长期处于工作压力之下。

而良好的心理适应是访问学者有效开展访学工作的必要条件。出国访学经历对高校教师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学者应积极做好行前心理建设,在访学期间及时调整心态,力求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投入访学工作,确保访学收益。

五、研究结论

公派出国访问学者在访学期间遇到的生活、社交、工作、心理等各方面的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跨文化适应。访问学者对英国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普遍较为认可。生活压力在访学前期较为明显,安顿下来之后有所缓解。合租给部分访问学者带来较大心理压力。经济压力是访问学者在整个访学期间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语言水平较低、跨文化知识储备不足对访问学者的访学生活及工作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访问学者在访学期间的整体心理状况良好,多数学者能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应对访学生活并开展访学工作,少数学者因为个人原因和访学工作进展不顺利等问题会产生焦虑情绪。独自出国访学的学者承受了较多的心理压力,容易产生孤独感和空虚感等负面情绪。

跨文化适应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公派出国访问学者的一般性适应、交往性适应、工作性适应和心理适应相互作用、相辅相成:一般性适应和交往性适应越好,越有利于访问学者以良好的心态专注于访学工作,同时,良好的心理适应有助于提升访问学者的一般性适应、交往性适应和工作性适应。保持心理健康、提升语言水平和跨文化知识储备、提高跨文化适应能力是出国访问学者更好地适应访学生活、实现既定访学目标和提升访学收益的基本要素。

六、相关建议

全面提升国家公派出国访问学者访学期间的跨文化适应对打造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的中国学者的国际形象意义重大,是构建“走出去,带回来”出国访学动态模式的基础保障。

第一,访问学者应做到“健康自信走出去,学术收获带回来”:在出国访学之前应做好充分的行前准备,包括制订科学严谨的研修计划、选择合适的外方导师,切实提升语言水平、提高跨文化知识储备并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在访学期间,学者应加强自身的心理素质建设,理性看待各种压力,运用合适的方法缓解压力;在学术交流中,学者不仅要做到认真学习先进理念和先进技术,更要加强合作意识,实现双赢。

第二,国家留学基金委和国内派出院校应运用更人性化的管理方式给予出国访问学者必要的支持和帮助,鼓励他们积极自信地走出去、把更多学术成果带回来,切实贯彻“平安留学、健康留学、文明留学、成功留学”的理念。

第三,负责行前语言培训的各出国留学人员培训部应注重培养学员对英语语言素养的科学认知,在学员中广泛普及跨文化知识;应建立对学员的回访机制,及时了解出国访问学者对培训内容的实际需求,切实帮助后续学员以积极向上的中国学者形象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第四,外方导师在接收中国访问学者时,应和申请者充分交流,并就研修计划达成共识,一旦决定接收,应具备合作意识与责任意识,根据学科需要为中国学者开展学术研究工作提供必要条件;应适当考虑中西方文化差异、语言因素等问题,通过与中国学者的交流磨合,不断改进交流方式,切实提高学术交流的实际效果。

猜你喜欢

访问学者跨文化学者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公派访问学者高校联盟在京成立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学者介绍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短期访问学者招聘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