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诺奖告诉你,读书到底值多少钱

2022-03-31胡姚雨

课堂内外(高中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二本诺奖经济学家

胡姚雨

“每多读一年书,未来收入就多9%”,这是202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之一的乔舒亚·D.安格里斯特得出的研究结论。看到这个结论,只想说:“扶我起来,我还能学!”

202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关键词:因为,所以

虽说距离202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公布已经有小半年了,但这个奖和即将踏入大学的你仍息息相关。如果未来选择经济学专业,那么恭喜,你离诺奖又近了一步。因为你的专业基础课里,一定逃不开“实证分析”。所谓“实证分析”,就是经济学范畴里的“因果分析”,这也是去年诺奖得主做出的主要贡献。

什么是“因果分析”?说白了,如果经济学家想说一句“因为……所以……”,他必须跨越千山万水并鼓足全身勇气——不比表白容易。

别不信,真有这么夸张。

比如,要解释医院和健康之间的因果关系,一个常识是:醫院可以帮人恢复健康,医院是因,健康是果。但一项研究表明,没有去过医院的人健康指数为3.79,而从医院出来的人健康指数为3.12,这明摆着,医院反而在拉低健康指数嘛!

这与“医院应该提升健康指数”的常识似乎产生了矛盾。其实,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因果”案例。正确的思路应该是:从医院出来的人,本身健康指数就低,如果不去医院,指数可能连3都达不到,怎么能直接和健康的人相比?

所以,“医院拉低健康指数”的认知是思维误区,因为不能把“去过医院的人”和“没去过医院的人”直接进行对照——关键变量不在“医院”,而在“是否生病”。正确的做法是,将“生病且去过医院的人”和“生病又硬扛着不去医院的人”进行对照,如此,将关键变量聚焦在“医院”,那么,“医院-健康”的因果关系便能成立了。

这几位经济学家能够得奖,就是因为搞明白了上面这个逻辑。

是不是觉得,诺奖也没那么难拿?

经济学家“实惨”:没有一个像样的实验室

如果你的答案是“是”,那么恭喜你,已经有了“诺奖很好拿”的自信!但请先冷静一下,因为经济、财经这样的社会科学,不像化学、物理等自然科学,拥有实体实验室供你大展拳脚。

屠呦呦能摘得诺奖,离不开前期191次反复实验提取青蒿素的艰苦攻关,但经济学家做实验,能把“本应该去医院,却硬扛着不去医院的人”反复提炼、萃取出来吗?

自然不能。毕竟“本该去”和“硬扛着不去”都是缺乏客观标准的主观判断,即便理论上有此一说,实践中,经济学家也很难像自然科学家一样获取完美的实验对象并人为控制实验条件。

那真的没有办法来达成这个目标了吗?

当然有了!经济学家发现了定位“硬扛着不去医院”这类人的关键——意外性,或称随机性。

这个“意外”可以来自自然世界,比如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口流动,由于是短期内、突发性的迁移,所以除了“人口”变量,其他社会变量几乎来不及变动,新城市因此发生的产业、经济、工资等变化,基本可以归结到“人口”这一因素里。

这个“意外”也可以来自人类社会,比如政策出台后,划分出的不同人群形成了可对照的实验组,从而为经济研究带来天然便利。高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试问:上“一本”和上“二本”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呢?

从经济学视角来研究,必须剔除尽可能多的“非大学”

变量,比如学生本身的智力差异。为剔除这一干扰因素,经济学家找到了一个很好的政策工具——高考分数线!若当年“一本”分数线为600分,那么可认为,590~610分区间的学生,智力水平是整体相当的。这十几二十分的差距,多因临场发挥造成,与智力无关。于是,因为几分之差而上了“二本”的学生,和幸运过线上了“一本”的学生,就能相对客观地展示出“一本”与“二本”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了。这就是经济学家拿鲜活的社会做实验、找因果的方法。

感觉经济学家就是一群“看热闹不嫌事大”的人!没办法,谁让他们的实验室就是整个人类社会呢!

老祖宗的智慧永不过时:书中自有黄金屋

基于上述手段,获奖者安格里斯特找到了一个很好的政策工具来研究“读书时间长短”和“未来收入”之间的关系。

美国的义务教育法规定:只要是当年年满6岁的儿童,都需要在当年的9月入学。这意味着,当年1月1日和12月31日出生的孩子,都要在9月份入学。但毕业的时候,差别就来了。假如一个人的生日是1月1日,那么,在他16岁到来那一年,过了1月1日,就可以辍学去打工;而生日是12月31日的,则需要上完全年的学,才能合法地离开学校。

据统计,在20世纪40年代前出生的美国人,确实有一部分到了合法辍学年龄,就选择辍学打工了。这项政策造成的教育时差,成为经济学家手里的“意外性”工具。经研究发现,20世纪20年代出生的孩子中,第一季度出生的人比其他三个季度出生的人少上约46天学,教育回报率要低0.7个百分点;对20世纪40年代出生的孩子来说,第一季度出生的人比其他三个季度出生的人少上了约40天学,教育回报率要低1.02个百分点。

两组数据都说明,受教育越少,未来收入相对就低;受教育越多,未来收入相对就高。

光看这个结论,颇具“废话文学”色彩——这不就是中国人早就悟出来的“书中自有黄金屋”嘛!但这个研究的意义在于,社会科学也有了像自然科学一样严谨的变量“对照”和“控制”,这种分析范式,无疑能惠及整个社会科学领域!诺贝尔奖评委会委员也说了,此奖是为表彰教授们的研究方法,而不是为结论背书。

话已至此,就算上“高三”、下火海,咱也要喊一句:“扶我起来,我还能再学一会儿!”

猜你喜欢

二本诺奖经济学家
“我心目中的诺奖级作家”阅读札记
爱因斯坦为什么没有两次获诺奖?
新世纪都有哪些日本科学家获得自然科学诺奖
二本:扬长避短,优化志愿方案
二本:扬长避短,优化志愿方案
三个愿望
二本:柳暗花明又一村
不同分数段的志愿方略
莫因华人科学家落选诺奖气馁
“全球80名经济学家预测经济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