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游戏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实践

2022-03-31张晓咏

文理导航 2022年14期
关键词:游戏教学小学音乐教学实践

张晓咏

【摘  要】音乐教学活动既有助于学生音乐素养及音乐感知能力的发展,也有助于其身心素养的改善,能使其以良好的心态开展后续的学习活动,音乐还能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当前,教师要紧跟教学发展趋势,提升音乐教育地位,创新教学方法,丰富学生的体验,强化学生的能力。

【关键词】游戏教学;小学音乐;教学实践

小学生的好奇心很重,且喜欢玩乐,尤其是游戏活动,受到很多小学生的喜爱。所以,教师可以巧妙地将音乐与游戏整合到一起,提高学生的动力,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本文以此为背景,分析小学音乐教学中游戏教学的意义,从而探索游戏教学法的具体应用。

一、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应用游戏教学的意义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游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产生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在音乐学习中除唱歌教学外,学生会接触到很多具有抽象性的内容,所以教师可以适当地引入游戏教学法,借助游戏,潜移默化地渗透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乐理,提高自身的学习效果。

其次,素质教育环境下,要求教师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在游戏教学中,学生也能提高自己的学习体验,丰富学习感受。教师也可作为游戏中的角色,与学生形成良性互动,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形成和谐的关系。

最后,游戏教学活动的开展,能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并优化学生的身心发展,在游戏的驱动下,学生可以加深音乐理解与体会,在思想交流碰撞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综合品质。

二、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应用游戏教学的要点

第一,在选择游戏内容时,教师要遵循趣味性与贴合性原则。一方面,趣味性指的是游戏本身要具有较高的趣味,能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主动了解的动力,贴合性指的是游戏内容与教学内容之间要有所关联,不能为了开展游戏而实施游戏,导致本末倒置。第二,在设计游戏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竞赛的小关卡,让学生相互竞争。通过这些关卡有效调动学生的情绪,加深其对知识的认识及理解,使之能够主动地探索、前进。第三,教师要深入解读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游戏内容,并针对性地创设教学情境。在教学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创建不同的情境,营造氛围,以此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之能对教学内容产生主动了解的欲望。此外,在设计游戏教学方案时,教师也要考虑到现行的课程标准,能够在原有的教学结构的基础上适当创新。在课堂上教师一定要落实生本理念,多给予学生自主展示的机会,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学生可在多样的感官体验中更好地感受音乐,在游戏中体会音乐,强化自身的感知能力及音乐素养。第四,教师需要在音乐游戏中渗透乐理及音准等信息。小学生并不具有较高的逻辑思维意识及逻辑思维能力,在探索问题时经常会出现浅层学习的情况。对小学生来说,乐理学习往往比较枯燥,若教师仍采取单方面的教学手段,极易导致学生产生学习抗拒心理。因此,教师可在乐理教学中融入游戏教学法,以游戏情境促使学生更好地感知音乐乐理及相关理论,强化自身的鉴赏认识。第五,教师需要与学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的辅导者,是课堂的主要观察者,教师需要与学生构建和谐的关系,且两者应该平等。

三、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应用游戏教学的方法

(一)情境再现式游戏,调动学生热情

由于年龄及能力的限制,小学生的音乐认识不足,且对一些专业的音乐知识也还未达到全面的理解状态。所以教师可借助游戏,让学生产生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使其感知到音乐学习的快乐,从而产生较高的学习热情。

例如,学习《牧童》这首儿歌时,教师可以先根据学生的能力将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层次,并贯彻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要求每个小组的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共同演绎出歌曲中所描绘的场景。學生可以自行根据歌曲中的内容分配角色或制作一些歌曲中需要的小道具,通过这种情境再现的小游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中的内容,感受歌曲中所营造出的画面美与氛围美,提高学习主动性。

(二)音乐特征式游戏,加强教学趣味

音乐教学中,节奏是学生必须接触的内容,也是必须掌握的内容。如果将音乐比喻成一个完整的人类有机体,节奏便是组成这个有机体的基本骨骼框架。节奏训练中,教师也可应用游戏。例如,学习4分音符、8分音符、16分音符时,教师可根据音符节奏的变动将其替换为走、慢跑与快跑,要求学生跟随音符的变化做出不同的身体律动,将抽象的节奏姿势以直观的肢体动态展现出来,便于学生感受和理解。

再如,教师可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开展“太鼓达人”的小游戏。教师可先在讲台上随机拍出一段节奏,要求一名学生聆听之后,以同样的方式模拟出这段节奏,正确模拟节奏的学生可以自己再随机演绎一段节奏,由下一名同学模拟。如果学生没有正确模拟出节奏,则需要为其他同学表演一个小节目,如唱一首歌或者跟随音乐跳一段舞蹈。此外,教师可引入“音符跳跳”的小游戏。课前,教师可将不同的音乐符号制作成不同的小贴纸,然后在课堂上随机将这些贴纸分发给学生,学生需要跟随教师所演奏的音乐符号相应地站出,以此锻炼学生的认识音符能力,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进一步提高其学习能力。

(三)小组合作式游戏,丰富学生体验

小学生对未知的事物会产生较高的了解欲望,并且对一些比较生动、有趣的形式也会产生较高的了解动力。所以在小学音乐课堂上,教师应适当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比例,尽可能多的以实践教学的方式为学生解释一些理论知识,以更具趣味的形式吸引学生的学习意识,使之可以掌握更多乐理。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式的游戏,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使学生产生丰富的学习认识和体验,加深感受与理解,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更好地感受音乐所传递的情绪,并强化自身的理解能力、合作能力,使学生进一步形成音乐素养。例如,为学生介绍一些音乐名家如贝多芬,莫扎特等,如果单纯地按照理论教学的方式为学生介绍与这些音乐家有关的文字性故事,学生很容易在被动的学习中产生较强的抵触情绪,但如果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发选择一名音乐家共同调查与之相关的信息,然后在课堂上通过扮演小老师的方式为其他小组的同学介绍与音乐家有关的内容,则能提高教学效率。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压力会有所缓解,自身会产生更大的学习动力。并且,在彼此交换信息的过程中,学生的视野也会越来越开阔,思维会越来越活跃。此外,教师可将不同的音乐家写在小纸片上打混,要求学生抽签。抽到签的学生需要根据上面音乐家的名字,尽可能地描述与之相关的信息,其他小组同学猜测该名音乐家是哪一位,正确回答的学生可得一分。游戏结束后,分数最高的小组可获得小奖励,这一方式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丰富其学习感受。

(四)音乐表现式游戏,深化学生理解

音乐表现是小学音乐教学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内容,该部分教学内容的传递,可有效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及审美素养。奥尔夫教学法明确指出,音乐语言与律动之间有较为紧密的联系,二者的有效融合可促进音乐教学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因此,在小学音乐课堂上,教师在以游戏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时,便可带领学生开展音乐表现类的游戏。

例如,教学《大雨与小雨》时,教师可参考如下教学案例。首先,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看,整首歌曲主要表现的内容为大雨的声音和小雨的声音。由于该部分属于小学一年级的教学内容,所以整体的节奏相对简单,适合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学生学习。而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几个比较简单的音符,对于4分音符和8分音符也能够尝试性地理解,整体的节奏能力相对稳定。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先引入一段比较简单的节奏打击游戏。如教师先随机为学生打出几组节奏,其中有一组节奏要不同于其他几组节奏,并要求学生通过聆听的方式找出这一组特殊的节奏。同时,学生需要根据对比明确告知教师,这一组节奏与其他几组节奏有何不同。之后,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播放歌曲,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所听到的内容尝试判断哪一部分是最强的,哪一部分是最弱的。然后再一次引入歌曲,要求学生在声音强的时候拍手,在声音弱的时候挥拳。通过这一简单的节奏感知力小游戏,加深学生对音乐内容的理解,也可使之更好地展现音乐所描述的信息。最后,教师可正式带领学生学习演唱歌曲,若教学时间允许,教师也可组织学生根据音乐内容表演一个小的音乐短剧。如教师可询问学生:如果雨下大了,我们可以怎么表示呢?然后要求学生同时跺脚。完成这一小操作后,教师可继续询问:那么如果雨小了,我们应该如何表现呢?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要求学生自行思考,比如有的学生会提出可以减轻跺脚的力度,有的学生表示可以减少人数。通过这样的方式增强学生课堂体验,提高其综合能力与音乐表现能力。

(五)探索创造式游戏,强化学生素养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还要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当学生产生了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后,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会更加深刻,也能够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同时,这一教学任务的开展,也有助于其创作能力及创造思维的进一步提高。

以《山谷回声真好听》這一综合性的音乐教学活动为例。在教学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创建故事教学情境,引入一个简单的故事背景。比如:很久以前,地球上的某个角落有一片茂密的森林。在这片大森林里,有很多可爱的小动物。有一天这些小动物在一起组织了一次音乐会,那么小朋友们想不想知道有哪些小动物参加了呢?之后,教师可以播放提前准备好的音频,鼓励学生聆听后,判断其中有哪些小动物。之后教师可鼓励学生随机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并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尝试性模仿这些小动物的叫声或动作。接下来,教师可基于引导者的角色,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驱动:音乐会结束后,小动物们来到了大山旁,小狮子嗷呜地喊了一声,结果大山里面传来了嗷呜嗷呜的声音。小动物们以为大山里还藏着一只大狮子,然后小猴子又向里面喊了一声,结果里面也有一只小猴子在喊叫。那么,同学们知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呢?随后教师可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鼓励学生自主探讨自主交流。最后,教师可基于创造式的游戏,鼓励学生两两一组,一名学生扮演传声者,另外一名学生扮演大山中的“神秘人”,尝试开展回声小游戏。以这一创造性的游戏,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其核心素养的形成。

四、结束语

对小学阶段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来说,想要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强化学生的音乐素养,必须开展有效的教学,突破固有教学理念及教学模式的局限,将音乐教学与游戏相结合,营造趣味课堂氛围,丰富学生的课堂体验。并且,教师需要遵循针对性原则,针对教学内容选择游戏形式,以此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切实增强其综合能力,培养其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刘志红.音乐游戏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音乐,2020(06):64-65.

猜你喜欢

游戏教学小学音乐教学实践
在游戏中经历, 在探索中提升
试析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的价值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开启学生智慧,构建快乐课堂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