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质科学》历史沿革与发展刍议*

2022-03-30李晓杰王军芝

地质科学 2022年2期

李晓杰 王军芝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北京 100029)

《地质科学》由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创办于1958年7月,至今已有64年的历史。在主办单位的大力支持,编辑委员会正确领导和编辑团队辛勤付出下,创刊初期,期刊就成为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学术窗口,在国内地质学研究领域久负盛誉。回顾期刊发展历史,及时总结办刊经验,从而有效利用存在的资源优势,弥补过往的不足,适当调整办刊方向,科学规划期刊未来,着眼于搭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地质学学术交流平台,进而推动学科发展,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

1 《地质科学》创刊及发展

1.1 创刊

受“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鼓舞,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于1958年7月创办了地质学综合性学术期刊——《地质科学》。创刊伊始就受到中国科学院和国家地质部专家领导的重视;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先生和国家地质部部长李四光先生分别为期刊创刊题词(图1a~图1c),勉励期刊为促进地质科学研究和知识普及贡献力量。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非常重视期刊发展,在办刊之初就成立了编辑委员会,为期刊制定了明确的办刊宗旨和办刊目标。在发刊词(图1d)中,《地质科学》阐述的办刊目标是通过总结地质学研究成果,介绍地质科学新知识、新技术,遵循学术与普及相结合的原则,促进地质学学科发展,从而使地质学研究服务于我国蓬勃开展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图1 创刊号封面(a);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先生题词(b);李四光先生题词(c);发刊词(d)Fig.1 The cover of the inaugural issue(a);inscription by Mr.Guo Moruo,former president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inscription by Mr.Li Siguang(c);preface of the Chinese Journal of Geology(c)

创刊初期,以地质研究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为办刊目标,《地质科学》围绕研究所重点研究课题和研究方向特别报道了矿产成因、矿物地球化学性质、矿产资源分布等内容,如钨矿成矿(黎彤,1958)、矽卡岩型矿床(欧阳自远,1958)、稀土、稀有元素矿床(张培善,1958,1959;林传仙,1958;王德孚,1958;谢苗诺夫等,1960)、铀矿床(傅家谟,1959)、磷矿(叶连俊,1959);还特别关注地质学新技术,如古地磁学(马瑾,1959),岩石绝对年龄(图格林诺夫,1960),地球化学(萨乌科夫,1959);此外,在地质理论研究方面报道了火山和构造运动(赵宗溥等,1959,1963)、中国大地构造单位划分的断块构造理论(张文佑等,1959)、工程地质(孙玉科,1959)、新疆干旱区水文地质(陈墨香,1959)、第四纪地质学(刘东生等,1959)、构造—岩相带(涂光帜,1959)、陆相盆地生油理论(侯德封,1959)、陨石矿物(欧阳自远等,1964,1965)等一系列地质学重大研究课题和前沿科学问题。期刊报道的成果为地质研究在矿产资源勘探(稀土矿、磷矿、铁矿等)、油气成藏理论和勘探(陆相沉积盆地油藏)、干旱区水文地质等经济建设方面取得成就奠定了理论基础,积累了实践经验。期刊广泛报道了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地质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成为了研究所重要的学术窗口,获得了地质学领域内学者的广泛关注。

期刊创刊时正处于中苏合作时期,在苏联地质专家和研究所内地质专家学术交流频繁的背景下,报道关注了国际地质学发展动态,特别报道苏联地质学研究进展和成果,因而在诞生之初《地质科学》就具备了国际化学术视野。创刊初期(1958~1960年)曾报道中苏合作项目中苏联地质学专家在京的学术报告的内容纪要,以及地质学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如报道了哥本哈根国际地质学年会、国际粘土会议、全国地层会议等学术活动。此外,期刊还曾刊发多篇苏联地质专家的学术成果(萨乌科夫,1959;沙塔洛夫,1959)和国内学者的访苏见闻(李璞,1959)等,为国内地质学者开拓学术视野提供窗口。

1.2 办刊史略

创刊时,编辑部办公地址位于北京沙滩松公府夹道6号。《地质科学》创刊初期(1958年)为双月刊,英文刊名Scientia Geologica Sinica,次年(1959)改为月刊,1961年、1962年停刊,1963年复刊后改为季刊出版,1967~1972年停刊,1973年复刊,至今为季刊出版。截止至2021年10月已刊出56卷,共237期,共计3 285篇文章。1980年以来《地质科学》历届编委会信息见下表1。

表1 20世纪80年代至今《地质科学》编辑委员会Table 1 Editorial committee of Chinese Journal of Geology from 1980s to 2022

1992年,《地质科学》英文版——Scientia Geologica Sinica创刊,中国标准刊号CN11-2980/P,标准国际连续出版物号ISSN:1004-3543,出版周期为季刊,出版开本为小16开。2002年,《地质科学》英文版出版10卷后休刊。

目前,《地质科学》中文版为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地质学综合性学术期刊,中国标准刊号为CN11-1937/P,标准国际连续出版物号ISSN:0563-5020,标准16开本,每期300页左右。期刊报道研究内容包括构造地质学、大地构造、岩石矿物矿床、沉积与盆地动力学、石油地质、地球化学、地质年代学、构造物理、地层与古生物、海洋地质学、环境地质与灾害地质学、数学地质等方面的最新理论、野外和实验成果,支持多学科交叉研究成果,鼓励公开质疑精神,读者对象为地质科学教学和科研人员。期刊通过邮局发行,国内邮发代号为2-392,此外通过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向国外发行,国外发行代号Q77。

截止到目前,《地质科学》被Scopus数据库(1979~至今)、美国CA化学文摘(2020)、JST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荷兰地学数据库、波兰哥白尼索引等收录,是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2021~2022)、中信所科技核心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2020年)。

2 期刊近20年来(2002~2021年)发展情况

《地质科学》坚持办刊宗旨和办刊方针,关注期刊内容质量,重视期刊管理和编辑部建设,及时准确反映地质学科研成果,推动学科发展。

2.1 坚持办刊宗旨,发挥学术窗口作用

2002~2021年,期刊编辑出版80期,刊载学术文章1 562篇,总计25 000余页,约2 880万字,成为5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6 500余人次的学术成果展示平台。

在《地质科学》发表文章中第一作者所属单位比例较多就是在沉积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和油气地质学研究领域研究实力雄厚的科研院所和高校(表2),如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下属的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塔里木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杭州地质研究所等单位,地质学相关高校,如中国石油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西北大学等。

期刊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地质学研究实力雄厚。近20年,研究所研究人员在《地质科学》发文150余篇,占比约10%(表2)。期刊通过刊发所内研究成果及时报道研究所科研项目进展,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研究所学术成果展示窗口作用。

表2 2002~2021年《地质科学》刊文中第一作者所属单位占比Table 2 The share of first author affiliation in papers published in Chinese Journal of Geology from 2002 to 2021

2.2 追踪地质学研究热点,及时反映最新研究成果

通过对本刊2002年~2021年发表的1 562篇文章的7 480个关键词进行词频分析(图2,表3)可以看出,近20年来期刊重点报道研究内容包括构造演化、构造特征、烃源岩、沉积环境、成岩作用、油气成藏等,关注重点研究区域包括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库车坳陷、松辽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和郯庐断裂带等,报道技术方法地球化学、锆石U-Pb定年、40Ar-39Ar年龄、构造几何和裂变径迹等。此外,近年来地质学大数据研究火热,期刊曾经推出3期地质学大数据专辑追踪研究热点。2012~2021年中关键词中“大数据”作为关键词出现了12次(表3)。

表3 2002~2021年《地质科学》发表文章关键词词频Fig.3 The frequency of keywords papers published in Chinese Journal of Geology from 2002 to 2021

图2 2002~2021年《地质科学》发表文章关键词词云分布Fig.2 The keywords word cloud of papers published in Chinese Journal of Geology from 2002 to 2021

3 面临挑战与对策建议

在国际学术交流日益频繁、便捷的背景下,国内学者的学术成果大量涌向国际化展示平台,如,国际学术论坛、国际权威刊物等;此外,在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评价体系的引导下,优秀学术论文倾向于向国外英文刊物投稿,学术成果外流趋势愈发明显。国内中文学术期刊普遍面临着投稿稿件数量锐减,稿件质量下降,读者关注度不足的问题,这给期刊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地质科学》近年来的发展面临的挑战,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1)稿件来源集中度高,关注研究领域相对单一

通过2002~2021年第一作者所属单位(表2)统计可知,近20年刊发文章中超过75%的稿件来源于表2中的18所高校和科研院所,超过30%的稿件来源于中国石油勘探研究院、中国石油化工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大学、东北石油大学等油气地质相关的研究院所和高校。

期刊定位为地质学综合性刊物,但近年来重点关注研究内容相对单一。通过2002~2021年第一作者所属单位(表2)及文章关键词词频统计(表3)可知,近20年期刊重点关注油气地质、沉积盆地和构造地质研究;关注的主要技术方法包括地球化学、锆石U-Pb定年、40Ar-39Ar定年等。期刊将构造地质学和大地构造作为重点关注研究内容,需要加强构造变形,岩石组合关系等野外实证材料研究成果。譬如,学者(李继亮,2010)曾指出地球化学工作可以定年,推断岩石生成环境和岩浆演化,但还需要大量野外数据进行地质构造和大地构造研究才能解决科学问题。

(2)作为主办单位学术窗口作用弱化

据笔者统计,在1980~2001年作为主办单位的中国科学院地质所作为第一作者单位发文占比为39%左右,到2002~2011年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作为第一作者单位发文占比为13.1%,而2012~2021年占比下降至8.3%。《地质科学》作为主办单位唯一的地质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其学术成果展示窗口作用下降明显。

(3)编委会作用未充分发挥

近年来,《地质科学》未充分落实发挥编委会作用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家办刊”理念,未充分调动编委会成员参与办刊的积极性。这主要表现在编委会召开次数偏少,除少数编委会成员外,编委组稿、编委撰稿和编委审稿次数偏少。

(4)第一作者中初级职称和研究生比例较高通过统计近年来(2012~2021)第一作者职称信息(图3)可知,期刊发文第一作者中初级职称和研究生作者占比50%以上,其中,研究生作者占比40.7%;教授或研究员作者占比为22.4%;副教授、副研究员和高级工程师等高级职称作者占比20.1%。

图3 2012~2021年刊载文章第一作者职称比例Fig.3 The ratio of first author positional titles of papers published in Chinese Journal of Geology 2012~2021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坚持开放原则,增强服务意识

作为地质学综合性学术刊物,报道研究内容应更加开放,作者来源应更加广泛。需要编辑部紧密追踪研究热点,积极组织相关专辑吸引优质稿源,如,关注报道宜居地球、行星地质及稀有稀土矿产资源方面的研究进展。

目前期刊已经与知网,万方,维普,超星等国内主流文献数据库建立了合作关系,扩大读者群体,方便读者阅读和检索。此外,编辑还通过科学网博客、期刊微信公众平台推送优秀文章的摘要信息,增加文章

曝光度,向读者精准推送文章。

(2)加强编辑部与主办单位的联系,发挥学术窗口作用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具有雄厚的研究实力,拥有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地球与行星物理、页岩气与地质工程、矿产资源研究、油气资源研究、新生代地质与环境等5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以及中国科学院深地资源装备技术工程实验室。近年来,研究所承担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第二次青藏科考任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重大项目课题、重点项目及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等国家级重要项目200余项。研究所科研成果产出众多,连续多年位于地学学科ESI全球前千分之一行列,因而加大力度吸引所内更多稿件发表在本刊对于推动期刊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地质科学》作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主办的唯一的综合性地质学学术刊物,也应该成为研究所地质学研究成果展示的重要窗口。编辑部需要围绕研究所在研项目课题开展选题策划和组稿,开辟专辑、专栏集中展示研究所最新的学术成果,报道相关学术活动。期刊编辑可深入研究所重点实验室,与主要研究人员积极沟通及时掌握重点项目、重大项目的研究进展,积极约稿组稿。

(3)依托科学家办刊

科学家办刊主要体现在拥有积极参与期刊运营的科学家编委团队,有影响力的科学家作者和权威负责的科学家同行评议人。依托编委会的办刊方式是众多知名期刊能够获得高影响力,取得成功的共识。期刊编委会成员均是学科领域内的著名研究学者,其学术视野广、专业知识精深、学术交流频繁,可以为期刊发展制定办刊宗旨、选题策划、组稿、审稿或撰稿;编委会积极参与办刊对于期刊发展具有基础支撑和重要推动作用。定期召开编辑委员会商讨期刊规划,为编委会成员分配选题、组稿、审稿任务等是保障优质稿源,提高稿件质量的重要工作。

此外,可以调整编委会组织结构,扩大编委会成员规模,组建青年编辑委员会。选拔年富力强,乐于奉献,热爱编辑出版事业的青年科学家加入青年编委会,为编委会储备后续人才的同时,也为编辑部储备优秀的审稿专家和潜在的撰稿作者。

同行评议制度是伴随学术期刊诞生的,作为关系到学术期刊质量的根本性制度,需要特别重视其在期刊中的地位和作用。权威、细致、及时的评审意见一方面能够帮助作者有效提高稿件质量,另一方面能够在作者心目中树立权威高效的期刊形象。选择合适的审稿人是一项保障稿件质量极为重要的课题。笔者通过实践认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信息为确定合适的审稿人提供了重要参考信息。笔者建议充分利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信息建立同行评议专家库。同行评议数据库中包括专家姓名、单位、基金资助项目名称、关键词和资助时间等信息,便于在稿件送审过程中检索和匹配。《地质科学》编辑部通过跟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质学资助项目,利用2018年~2020年数据初步创建了潜在审稿专家数据库和潜在作者数据库。在审稿邀请过程中取得了良好效果,一方面由于审稿内容与专家研究方向一致性高,引起专家兴趣,审稿邀请成功率大幅提升;另一方面专家审稿质量和审稿效率得到根本保障。

(4)适时推动《地质科学》英文版复刊

创办英文学术期刊便于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推动学科发展,提高学术话语权,在国际平台展示研究成果。近年来,为体现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要以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目标,国家层面推出了“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以及“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项目对英文期刊创办进行重点支持。在时机成熟时,建议期刊争取主办单位和国家项目支持,实现《地质科学》英文版复刊,为研究所提供国际化的学术窗口。

4 结 语

《地质科学》期刊自创刊以来曾经作为主办单位的学术窗口取得过卓越的、有影响力的办刊成果,为推动地质科学学科发展和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目前,期刊发展迫切需要紧跟时代和学科发展步伐,关注研究热点,提高文章影响力,逐步缩小与国内国际一些著名的地质学刊物的差距。今后,在办刊过程中需要始终坚持“科学家办刊”、“开放办刊”的原则和以“稿件质量为中心”的工作方法,不断提高为作者、读者服务品质,稳步提升期刊口碑和影响力,逐步实现地质学国际一流学术期刊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