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南锡田晚侏罗世花岗岩成因及其地质意义*

2022-03-30宋宏星蔡永丰杜宇晶

地质科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复式锆石同位素

宋宏星 周 云 付 伟,2 蔡永丰,2 杜宇晶

(1.桂林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广西隐伏金属矿产勘查重点实验室 广西桂林 541004;2.桂林理工大学,广西有色金属隐伏矿床勘查及材料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广西桂林 541004)

华南十万大山—杭州花岗岩带(简称“十杭带”)是我国一条重要的中生代花岗岩带,该带与众多金属矿床的形成紧密相关,是研究花岗质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相互关系的理想场所。与湘东锡田复式花岗岩体有密切成因联系的锡田钨锡多金属矿床,是华南地区的一个重要超大型钨锡多金属矿床,受到了众多地质学家的密切关注(伍式崇等,2004,2012;罗洪文等,2005;马铁球等,2005;曾桂华等,2005;刘国庆等,2008;马丽艳等,2008;付建明等,2009,2012;龙宝林等,2009;陈迪等,2013,2014;姚远等,2013;周云等,2013;牛睿等,2015;苏红中等,2015;Zhou et al.,2015a)。该复式岩体位于“十杭带”的中南段,前人对其基本地质特征、同位素年代学、元素地球化学、岩石成因类型及其与锡田钨锡矿床的成因联系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确定了锡田复式花岗岩体为多期次岩浆活动产物,主要形成于印支期、燕山早期和燕山晚期(马铁球等,2005;付建明等,2009;陈迪等,2013,2014;姚远等,2013;周云等,2013;苏红中等,2015;Zhou et al.,2015a);2)部分学者提出锡田复式岩体中的燕山早期花岗岩的岩石类型为A型花岗岩(刘国庆等,2008;姚远等,2013;周云等,2013),与“十杭带”内同期花岗岩具有相同的岩石类型(朱金初等,2006a,2006b;蒋少涌等,2008;Jiang et al.,2009,2011),并进一步提出钨锡矿床的形成除了传统认为与S型花岗岩有关外,还可能与A型花岗岩有关(周云等,2013);3)确定了锡田钨锡矿床的成矿时代主要为燕山早期(160~150 Ma)(刘国庆等,2008;马丽艳等,2008;付建明等,2009;伍式崇等,2012;苏红中等,2015;Liang et al.,2016);4)初步确定了锡田钨锡多金属矿床的成矿类型、控矿构造、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模式和找矿方向(伍式崇等,2004,2012;罗洪文等,2005;曾桂华等,2005;付建明等,2009,2012;龙宝林等,2009;牛睿等,2015)。尽管取得了上述一系列研究成果,但是目前对于锡田复式岩体中晚侏罗世花岗岩的矿物化学成分的研究及其与钨锡成矿作用关系的资料仍相对薄弱,不利于从矿物学层面探索花岗岩与钨锡成矿作用的联系。黑云母具有特殊的层状结构,常常是钨、锡等金属元素运移的载体(Kesler et al.,1975),加之黑云母是花岗岩中含量最高的暗色矿物,因而黑云母是揭示花岗质岩浆活动与钨锡成矿作用关系的理想对象。因此,本文选择锡田晚侏罗世花岗岩作为研究对象,对其黑云母等矿物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并展开了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和原位Hf同位素研究。这一综合研究可以为深入理解本区晚侏罗世花岗岩的源区特征、大地构造意义及其与钨锡成矿作用的关系提供新的地质依据。

1 区域地质背景和样品描述

锡田复式岩体位于湘赣交界处,主体出露在湖南省株洲市茶陵县,局部分布在江西省井冈山市西部,是“十杭带”岩浆—成矿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图1)。研究区出露的地层主要有泥盆系和石炭系(图2),岩性以浅海相碳酸盐岩、碎屑岩和粘土岩为主,夹滨海沼泽相碎屑含煤建造。锡田复式岩体主要侵入于古生代地层,其围岩经历了强烈的热接触变质作用(如角岩化、大理岩化、矽卡岩化等),该岩体北东侧为白垩系红层,南侧为奥陶系海相碎屑岩建造。区内地层中钨、锡、铋、银、钼、砷具有区域性高背景值,这些背景值平均含量较高者主要分布于中泥盆统跳马涧组(D2t)、棋梓桥组(D2q)与上泥盆统佘田桥组(D3s)、锡矿山组(D3x)(伍式崇等,2004)。

图1 华南燕山期花岗岩分布图(据Zhou et al.,2015a修改;数据来源表4,台湾省数据暂缺)Fig.1 Simplified geotectonic map showing distribution of Yanshanian granites in South China(modified after Zhou et al.,2015a;the cited data are from Table 4,data of Taiwan Province are unavailable)

研究区内发育一系列NNE-NE向复式褶皱和断裂构造。其中,前者多为长轴状至线状褶曲,轴向为30°~45°,背斜核部地层为奥陶系,其盖层基本被风化剥蚀,向斜核部地层为石炭系,出露宽度为2~20 km,长度约为10 km;区内分布的断裂带自北向南依次有严塘断裂带、炎陵—宁岗断裂带、桂东断裂带等,各断裂带呈平行展布,走向为15°~30°,长度约为30 km,宽度约10~20 km(伍式崇等,2012)。上述复式褶皱和断裂带是本区主要的控岩控矿构造。区内岩浆活动强烈,以锡田复式岩体为代表,该岩体整体形态似哑铃状,约有40个规模不等的侵入体,出露面积达230 km2,该岩体空间展布方向主要为NW向(付建明等,2009,2011)。该复式岩体由多期次花岗岩组成,分别为印支期和燕山早-晚期(刘国庆等,2008;付建明等,2009)。其中,印支期花岗岩岩性以粗粒—中细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为主,其产出形态主要为岩基、岩株状;燕山早期花岗岩多呈岩株状、岩枝状产出,岩性以细粒含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为主;燕山晚期花岗岩主要以细粒二云母花岗岩为主,其规模小,主要呈岩瘤、岩枝状。

锡田地区矿体主要为锡钨和铅锌多金属矿两种类型,矿体产出形态大多呈层状或似层状,分布在接触带、矽卡岩的层间破碎带中。矿石以锡石、白钨矿、黄铜矿和黄铁矿为主,其次为铁闪锌矿、磁铁矿和磁黄铁矿。矿床类型主要有矽卡岩型、构造—矽卡岩复合型、构造蚀变岩型、石英脉—云英岩脉型4种。

本文研究的花岗岩样品采自锡田垄上东南部(图2),样品岩性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图3a、图3b),浅灰黑色,中细粒,斑状结构,块状构造,基质主要为斜长石、钾长石、石英、黑云母,含量依次为20%~30%、20%~30%、15%~25%、5%~15%,斑晶为钾长石,含量2%~8%,还可见少量白云母和萤石,副矿物主要为磁铁矿、磷灰石、电气石、锆石、黄玉等。

图2 锡田复式花岗岩岩体地质简图(据马铁球等,2005;Zhou et al.,2015a修改)Fig.2 Schematic geological map of the Xitian complex pluton(modified from Ma et al.,2005;Zhou et al.,2015a)

图3 锡田地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野外照片(a)和显微照片(b)Fig.3 Field photo(a)and photomicrograph(b)of granite samples from Xitian

2 分析测试方法

岩石薄片、探针片的磨制和电子探针的分析测试均在桂林理工大学广西隐伏金属矿产勘查重点实验室完成,进行电子探针测试的仪器型号为日本电子、牛津仪器生产的JXA-8230。分析测试条件设定为加速电压15 kV,电流30 nA,束斑直径1μm。

锆石的分选在河北廊坊市宏信地质勘查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完成,锆石靶的制作在重庆宇劲科技有限公司完成。分选方法采用常规的重选和磁选技术,并将分选出来的锆石颗粒以及锆石标样粘贴在环氧树脂中制靶,打磨、抛光使其暴露一半晶面。锆石的透射光、反射光以及阴极发光图像(CL)照相均在桂林理工大学广西隐伏金属矿产勘查重点实验室进行。锆石U-Pb定年、Hf同位素分析在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同位素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锆石定年采用仪器为激光—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计LA-ICP-MS,在测试过程中,标样采用标准锆石TEM,监控标样为GJ-1。实验数据采用ICPMSDataCal软件进行处理,普通铅校正根据实测的204Pb进行,同位素比值误差为1σ,处理完成后采用Isoplot程序进行年龄谐和图等图件的绘制。

锆石Hf同位素分析在Neptune Plus MC-ICP-MS和RESOlution M-50-LR激光器上完成。εHf的计算采用176Lu的衰变常数为1.867×10-10/a(Scherer et al.,2001),176Lu/177Hf比值采用0.033 2,球粒陨石176Hf/177Hf比值采用0.282 772(Blichert and Albarède,1997)。单阶段Hf模式年龄(TDM1)计算时,176Lu/177Hf的比值采用0.038 4,亏损地幔176Hf/177Hf比值采用0.283 25,两阶段Hf模式年龄(TDM2)计算时,平均地壳176Lu/177Hf比值采用0.015,fcc为-0.55(Griffin et al.,2000)。

3 实验结果

3.1 云母化学组成

锡田晚侏罗世花岗岩黑云母和白云母的化学组成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黑云母的SiO2平均含量为38.75%,FeOT平均含量为19.28%,Al2O3平均含量为22.53%,表现为相对富集Si、Al、Fe等元素,贫Mg、Ca等元素,黑云母的Fe/(Fe+Mg)比值为0.96~0.98,变化范围较小,Mg/(Fe+Mg)比值为0.02~0.04,上述特征表明这些黑云母属于铁叶云母(图4a、图4b;Rieder,1998)。白云母SiO2含量变化为44.83%~48.11%,FeOT含量为3.28%~9.55%,Fe/(Fe+Mg)比值为0.93~0.99,Na原子数为0.02~0.10,Mg原子数为0.02~0.08,表现出次生白云母的特征(图4c、图4d;孙涛等,2002)。

图4 锡田晚侏罗世花岗岩黑云母MgO-FeOT(/FeOT+MgO)(a)、Si-Fe(/Fe+Mg)(b)、白云母Fe(/Fe+Mg)-Mg(c)、Fe(/Fe+Mg)-Na(d)图解Fig.4 Plots of MgO-FeOT(/FeOT+MgO)(a),Si-Fe(/Fe+Mg)(b)of biotite and Fe(/Fe+Mg)-Mg(c),Fe(/Fe+Mg)-Na(d)of muscovite from the Late Jurassic Xitian granite

表1 锡田晚侏罗世花岗岩云母化学组成Table 1 Compositions of biotite and muscovite of the Late Jurassic Xitian granite

3.2 锆石U-Pb定年结果

对锡田晚侏罗世花岗岩样品XT1202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分析测试,定年结果见表2。对样品进行了20个点的测试,结果显示它们均未偏离谐和线(图5),且其谐和年龄(150.4±3.4 Ma,MSWD=0.08)与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150.1±2.9 Ma,MSWD=0.11)在误差范围内一致,因此,~150 Ma为该花岗岩样品的形成年龄。

图5 锡田晚侏罗世花岗岩锆石U-Pb年龄谐和图Fig.5 Zircon U-Pb age concordia diagram of the Late Jurassic Xitian granite

3.3 锆石Lu-Hf同位素组成

锆石是用于Hf同位素组成研究的代表性矿物,因为锆石Lu-Hf同位素体系封闭温度较高、稳定性好,同时其本身具有Lu含量极低,Hf含量较高的特点,从而导致具有低的176Lu/177Hf比值,锆石内部的Hf同位素比值受后期地质事件影响较小,所以所测定的176Lu/177Hf值基本可以代表锆石形成时的Hf同位素体系(Wu et al.,2006)。因此,本文在对样品进行锆石U-Pb年代学分析的同时,选择10颗锆石进行原位Hf同位素组成分析测试。测试结果表明,锆石具有非常低的176Lu/177Hf比值,为0.000 651~0.001 472(表3),表明锆石在形成后基本没有放射性成因Hf的积累。依据锆石定年结果(t=150 Ma)计算出176Hf/177Hf初始比值为0.282 349~0.282 470,εHf(t)为-11.68~-7.40(表3),Hf的单阶模式年龄(TDM1)为1.27~1.10 Ga,二阶模式年龄(TDM2)为1.55~1.34 Ga。

表3 锡田晚侏罗世花岗岩锆石Hf同位素组成Table 3 Zircon Hf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the Late Jurassic Xitian granite

?

4 讨 论

4.1 锡田复式岩体的形成时代

前人对锡田复式花岗岩体的形成时代开展过一些研究工作,如罗洪文等(2005)的研究认为锡田复式花岗岩体的侵位由两期构成,主体部分由规模较大的早期侵入体构成,补体由规模较小的晚期侵入体构成,测得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76 Ma和128 Ma。马铁球等(2005)认为锡田复式花岗岩体的主体部分形成于229±3 Ma(SHRIMP锆石U-Pb年龄),为中-晚三叠世,后期花岗岩为晚侏罗世的产物,形成时代为156±2 Ma。杨晓君等(2007)提出该复式岩体的主体花岗岩部分形成时代为165±6 Ma(全岩Rb-Sr等时线年龄),燕山早期和晚期侵入体的时代分别为149±5 Ma和114±5 Ma。刘国庆等(2008)认为该岩体的主体花岗岩形成于165±16 Ma,燕山早、晚两期形成于151±24 Ma和114±14 Ma(全岩Rb-Sr等时线年龄)。付建明等(2009,2012)认为锡田复式岩体的主体部分形成于230±2 Ma(SHRIMP锆石U-Pb年龄),赋矿花岗岩形成年龄为147±3 Ma。陈迪等(2013)提出将锡田复式花岗岩体的岩浆侵位划分为印支期、燕山期两期及4个阶段,即第一阶段(230~224 Ma),第二阶段(~215 Ma),第三阶段(160~147 Ma)和第四阶段(~141 Ma以后)。姚远等(2013)对锡田花岗岩的研究认为第一期花岗岩形成于221±1 Ma(LA-ICP-MS锆石U-Pb年龄),第二期花岗岩形成于154±1 Ma。苏红中等(2015)提出锡田复式花岗岩体的形成时代由印支期(226~225 Ma)、燕山期第一阶段(166~158 Ma)和燕山期第二阶段(151~141 Ma)3个期次构成。本文的精细年代学研究表明,锡田复式岩体中晚侏罗世花岗岩的形成时代为~150 Ma,与锡田钨锡多金属矿床的主体形成时代一致(150±0.5 Ma,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伍式崇等,2012)。

对锡田钨锡多金属矿床成矿时代的限定,刘国庆等(2008)认为云英岩石英脉型钨锡矿体形成时代为150±3 Ma(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马丽艳等(2008)通过对锡田垄上矿床两个白云母样品的研究,获得其形 成 时 代 分 别 为155±2 Ma和157±2 Ma(40Ar/39Ar等时线年龄)。付建明等(2012)采用石英流体包裹体Rb-Sr法获得云英岩—石英脉型钨锡矿形成时代为153±12 Ma。郭春丽等(2014)对来自锡田地区和桐木山破碎带的锡多金属矿床进行研究,分别得到形成时代为159±2 Ma和160±3 Ma(辉钼 矿Re-Os同位素定年)。这些研究表明,锡田钨锡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时代主要集中于160~150 Ma。

综合上述数据资料,锡田复式岩体的形成时代可能存在4期,第一期的活动时代为印支期(230~220 Ma),第二期为中-晚侏罗世(176~165 Ma),第三期为燕山早期(156~147 Ma),第四期为燕山晚期(128~114 Ma)。其中,第三期岩浆作用与钨锡成矿作用的时代一致,暗示这一期岩浆活动与锡田钨锡多金属矿床的形成关系最密切。

4.2 源区特征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锡田晚侏罗世花岗岩大部分样品具有相对富集的锆石Hf同位素组成,其εHf(t)值均为负值,变化范围为-11.68~-7.40(均值为-8.35),二阶模式年龄(TDM2)为1.55~1.34 Ga(表4,图7),反映其源区物质以古老地壳物质为主,且大部分样品的Hf同位素组成与扬子地块结晶基底(εHf(t)平均值为-9.84;Zhang et al.,2006;Zhou et al.,2015c)的Hf同位素具有相似性,说明锡田晚侏罗世花岗岩主要来自扬子地块古老地壳物质的重熔。值得注意的是,锡田晚侏罗世花岗岩含有暗色包体(陈迪等,2014),尽管目前对这些暗色包体缺乏系统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但其与寄主岩石之间没有明显的过渡关系,暗示两者可能是同期岩浆作用的产物,据此推测锡田晚侏罗世花岗岩在成岩过程中可能受到了地幔物质的影响。杨晓君等(2007)的流体包裹体研究结果也显示锡田钨锡多金属矿床的形成有地幔物质的加入。从区域地质资料来看,“十杭带”上的众多燕山期岩体,如湖南骑田岭花岗岩、广西里松花岗岩等,都存在闪长质暗色包体(Li et al.,2004b),是壳幔混合作用的产物(Yang et al.,2012)。此外,“十杭带”内的花岗岩体从东北往西南方向,εHf(t)和εNd(t)值具有逐渐升高的趋势(蒋少涌等,2008),暗示了从东北往西南方向壳—幔相互作用的程度逐渐加强。

图7 “十杭带”主要花岗岩体的锆石Hf同位素组成与年龄图解(数据来源Zhou et al.,2015a)Fig.7 Evolution ofεHf(t)versus age of granites from the Shi-Hang belt(data from Zhou et al.,2015a)

表4 华南侏罗纪代表性岩体和矿床的形成时代及Nd同位素组成Table 4 Age and Nd isotopic components of the representative Jurassic plutons and ore deposits in South China

综合上述分析,本文认为锡田晚侏罗世(~150 Ma)花岗岩的形成与古老地壳物质的重熔有关,同时可能受到了少量地幔物质的影响。

续表4

4.3 花岗质岩浆作用与锡田钨锡多金属矿床的关系

黑云母由于其特殊的层状结构而成为一些金属元素(如铜、钨、锡等)的运移载体,因此,黑云母可以作为这些金属矿床的找矿标志(Hecht,1994)。前人研究表明,岩体的矿化特征与镁铁云母类的含铁指数XFe=Fe/(Fe+Mg)紧密相关,一般具有高铁指数(XFe>0.52)的镁铁云母多与W、Sn、Mo矿化有关(周作侠,1988)。本文研究的黑云母具有高的含铁指数(XFe=0.96~0.99),暗示其与钨锡矿化岩体有关。在不同矿化岩石的黑云母成分图解中,样品点均落在或靠近W、Sn多金属含矿花岗岩铁质黑云母的范围内(图8a),因此,具有高铁指数的黑云母可以作为本区勘探钨锡矿床的标志之一。此外,发生W、Sn矿化的岩体一般具有低的氧逸度,即通常为还原性岩体,因为低氧逸度更利于W、Sn的聚集(Wones,1989)。锡田晚侏罗世花岗岩黑云母样品落入了NNO缓冲线上(图8b),表明黑云母是在较低氧逸度条件下结晶形成的,较低的氧逸度使Sn趋向分配进入流体相而利于Sn矿床的形成。研究还表明,Sn元素在高温还原环境中具有较强的亲铁性,其含量往往随岩浆结晶温度的升高而增大(Štemprok,1990)。周云等(2013)通过锆石饱和温度计计算得到锡田晚侏罗世花岗岩的成岩温度为760℃~800℃,较高的成岩温度暗示其利于Sn矿床的形成。

图8 锡田晚侏罗世花岗岩黑云母Mg2+(-Fe2++Mn2+)(-Al3++Fe3++Ti4+)图解(a,据管士平等,2001)和Fe3+-Fe2+-Mg2+图解(b)Fig.8 Plots of Mg2+(-Fe2++Mn2+)(-Al3++Fe3++Ti4+)(a,after Guan et al.,2001)and Fe3+-Fe2+-Mg2+(b)of biotite from the Late Jurassic Xitian granite

研究表明,花岗岩的强烈分离结晶作用有助于分异出富锡的成矿流体(Zhou et al.,2015a)。锡田印支期花岗岩(230~220 Ma)的Rb元素含量平均为381×10-6,Sr、Ba、P、Ti、Nb、Eu等元素呈现一定程度的负异常(姚远等,2013);而晚侏罗世花岗岩(156~147 Ma)的Rb元素含量异常高,平均值为872×10-6,是印支期的两倍多,其Sr、Ba、P、Ti、Nb、Eu等元素的负异常也明显强于印支期花岗岩(Zhou et al.,2015a),表明晚侏罗世花岗岩在成岩过程中比印支期花岗岩经历了更强烈的分离结晶作用,暗示前者更易于分异出富锡的成矿流体。此外,锡田印支期花岗岩中钨、锡含量平均值分别为2.87×10-6和20.95×10-6,而晚侏罗世花岗岩的钨、锡含量平均值为15.44×10-6和30.87×10-6(姚远等,2013),分别为印支期花岗岩的5倍和1.5倍,这也说明晚侏罗世花岗质岩浆活动与本区钨锡多金属矿床的形成关系更为密切。

4.4 大地构造意义

中生代时期华南发育广泛的岩浆活动,主要分布在闽西—赣南—湘东—粤北—桂东北一带以及东南沿海地区,其时代主要集中在195~170 Ma,170~150 Ma,137~122 Ma和110~90 Ma等4个时期,150~140 Ma和120~110 Ma为岩浆活动的相对沉寂期(图6,表4;Li et al.,2010;Cai et al.,2017)。现有的研究表明,东亚地区由特提斯构造域向古太平洋构造域发生转换的时期发生在中生代(舒良树,2012),这一构造域的转换使区域上的构造线由近东西向向南北向转变(Bai et al.,2015)。因此,部分学者认为华南广泛发育的中-晚中生代岩浆岩与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及其效应(弧后拉张、板片断离、后撤等)有关(Zhou et al.,2015a,2015b)。中侏罗世早期(180~160 Ma),古太平洋板块以低角度沿日本中央构造带—台湾中央纵谷带—西菲律宾的民都洛—巴拉望向欧亚板块俯冲(Maruyama and Seno,1986),促使玄武质岩浆发生底侵,加热下地壳,形成了区域上以花岗岩为主的岩浆岩带。到了160~135 Ma,古太平洋板块俯冲角度逐渐增加,形成了大量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岩浆岩,且岩浆岩的时代由华南内陆到东南沿海地区呈现出逐渐变小的趋势(Zhou et al.,2015b)。随着俯冲板片的后撤,引发地壳和岩石圈地幔减薄,形成了一系列晚中生代红层盆地(Gilder et al.,1996),同时导致了壳—幔发生相互作用,且相互作用的强度逐渐加强,这也是“十杭带”上晚期形成的花岗岩岩体比早期花岗岩具有更亏损的Nd和Hf同位素组成(表4)的主要原因。

图6 华南侏罗纪代表性岩体和矿床的年龄直方图(数据来源于表4)Fig.6 Histogram of ages for the representative Jurassic plutons and ore deposits in South China(the cited data are from Table 4)

与此同时,岩石圈的强烈伸展减薄作用促使成矿物质聚集,并富集在断裂带等部位,从而形成了华南中生代时期丰富的矿产资源,如“十杭带”上的钨、锡、金、银、铜、铅、锌等金属矿床的形成一般被认为与钦杭断裂带的活动有关(杨明桂,1998;华仁民等,2005)。矿床的形成往往是成矿物质运移、流体交代、构造作用、岩浆作用/沉积作用等地质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华南中生代分布的众多大规模矿产资源亦是如此,值得注意的是,在各个地质历史时期,华南中生代时期的矿产资源具有成矿物质最富集、矿种最丰富、储量最大等特点,其重要原因可能正是与这一时期华南发生了强烈的、多期次的、大规模的岩石圈伸展减薄作用有关(舒良树,2012;Zhou et al.,2015b)。

本文的研究表明晚侏罗世(~150 Ma)是锡田复式岩体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其形成与岩石圈伸展和地壳减薄有关,且该岩浆作用的时代与锡田钨锡多金属矿的形成时代一致,表明燕山早期构造—岩浆作用是本区矿床形成的主导因素。因此,区域断裂构造、褶皱构造和锡田花岗岩岩体内的断裂构造是有利的成矿部位,可以作为本区今后勘查钨锡多金属矿产的重点区域。

5 结 论

锡田晚侏罗世花岗质岩浆活动的时代为~150 Ma,其主要来源于古老地壳物质的重熔;花岗岩中的黑云母具有高的含铁指数及低的氧逸度,利于钨锡成矿;岩石形成的动力学机制与华南中生代强烈的岩石圈伸展减薄作用有关;本区断裂构造、褶皱构造和锡田花岗岩岩体内的断裂构造是有利的成矿部位,可以作为今后勘查钨锡多金属矿产的重点区域。

致 谢感谢刘奕志老师、刘风雷和赵锴在实验分析测试上提供的帮助,审稿专家和编辑部老师提出了宝贵意见和建议,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猜你喜欢

复式锆石同位素
复式模版生物质颗粒成型机设计
元素含量及稳定同位素比值用于网销带鱼产地溯源
锆石 谁说我是假宝石
聚焦“复式教学”特点 精准支持教师发展
2017第四届全国稳定同位素制备与应用技术交流会
2016年生物高考有关同位素标记法的实验考查
浅谈小学语文复式教学
热脱附—单体稳定同位素技术测定挥发性有机物
Pandora冬季恋歌
小学合唱课堂教学的探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