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类审美创造规律的先导性

2022-03-30李健夫

美与时代·下 2022年2期

摘  要:人类生存必须遵循大自然的规律,努力做到主体行为与科学规律的统一。主体性与科学性统一程度越高,人的行为活动就越顺利,事业成就也越高。这就是自然规律的奖赏;反之则要受到惩罚。审美创造规律的自觉掌握,可以使人生焕发创造生机,价值方向明确,自覺追求人类文明事物的创造——亦即美好事物的创造,提高人生个体和社会文明的程度,不断创生社会与自然完美统一的人类生存家园。

关键词:科学性主体性统一;美学规律掌握;人类文明创造

人类为什么要认识自然界的各种规律?其目的在于将自然规律转化为生存意识,自觉主动地顺应或运用各种规律,达到人类生存发展与自然运行的协调统一。至于社会规律,也是自然规律规定下的人类规律。人类必须遵从自然规律,包括人生的自然规律。自觉遵从自然规律,人的生存发展就顺利,社会历史也能顺利发展。人类不能违背自然规律,若有违背,必受自然规律无情惩罚。当今的人生,不少人被惩罚,有的人被惩罚而至死不悟。当今的社会和人类,也在接受着某些惩罚,那主要就是为了眼下的经济利益而破坏大自然,自然灾害频至,这就是自然规律的严厉警告。如果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可以预先设计好可行可成之事,兴利除弊,取得自然规律的支持,获得自然规律的奖赏而避免其惩罚。这是人类首先要关心的生存发展大义。

一、审美创造规律的内在驱动性

人类审美创造的规律,是居于内而显于外的人生规律。它在人的内心里发动,驱使一定主体依照审美理想的要求不断创新,又不断满足;在满足基础上又进一步设计创新。这就是审美规律的驱动性。

审美创造规律的自然驱动性。审美创造规律根源于人的生存结构之中。审美在人生经验基础上发生,人只要积累一定的生存经验,经验结构中的感觉惯性就不可抑制地要感觉对象的刺激,同时,大脑也相应地选择最佳的感受,整个经验结构激荡起来,这就构成了审美冲动的基础。正是这一基础驱使主体感觉对象,寻求刺激的心意满足。经验性的审美满足,往往带有自然随意性,即随意观审,随机随缘,自来自去。这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审美使人心情激动,使人热心追求,使人产生兴趣、快乐和信心。没有审美,人生就平淡无味,生活失去光彩,生命失去动力,以至心身瘫痪。审美就是人的生存本质所在。

但是,审美的自然冲动并不具有明确的价值方向目标,往往带有盲目性。如果只追求眼前审美满足,往往会导致行动失误,甚至会出现不道德和违法犯罪的行为。仅凭生存经验而发生的审美冲动,不利于人们合理地生存发展。这就需要进一步提高审美的自觉性,主要是把握审美创造的规律,也就是理解把握美学原理体系,将人的审美引向更高的人生境界,指向长远的价值创造目标。因此,人的审美生存,还需要将自觉理解把握的美学原理来提升到更高的生存价值境界,达到美学高度的审美与创造,这才是美学的生存。

审美创造规律的自觉驱动,标志着文明创造意识的自觉建构与自觉开展。人在早期的生存体验中就萌生了价值感,往后随着体验的日益展开,逐渐形成了价值意识。这是正常人都有的做人的基础。但是在美学原理的引导下,价值意识就会提升到人类性或历史性的高度,主体就会自觉地追求在人类历史的高度上的审美和创造。恩格斯就认为自己是站到美学和历史的高度去评价文学作品的。他在致拉萨尔的信中说:“您看,我是从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以非常高的、即最高的标准来衡量您的作品的。”[1]这句话的意义长期以来一直得不到合乎作者本意的解读。因为对真正美学的认识根本达不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境界,一般人理解的美学不过是“古典美学”。实质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观和美学观是现代性的思想体系。用古典哲学美学的观点来看恩格斯的话语,当然只会误解和歪曲这句话。只要看一下恩格斯强调“最高的”三个字,就可以看出,现代美学的高度是最高的审美评判高度,是与历史高度统一的高度。这一高度绝不是哲学的高度,更不可能是古典哲学的高度。因为在古典哲学观念中,处于历史最高位置、可称最高标准的是哲学,不可能是美学;人们普遍认为,美学低于哲学,从属于哲学,是哲学的附庸。恩格斯的美学观是什么?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研究这门最高的学科,但在他们著作中的很多地方,特别是在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已经有提示或暗示。而合理的推论,就应该是科学性与主体性的高度统一,进而实现的人类生存发展理论,即我们论述的“现代美学原理”,就是科学主体论美学体系。这一美学原理体系,就是科学性与主体性高度统一实现的最高科学思想体系。它高于陈陋的古典哲学与古典美学,也高于正在建构的现代哲学,因此我们提出并多次论证:美学高于哲学。必须通过现代美学原理的引导,人生才可能高度自觉地追求生存价值意义的完满实现。正因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真正领会了人类历史发展中的美学规律,他们也才能够高度自觉地追求人类历史高度上的美学价值意义实现的伟大生存,这也就是美学高度与历史高度同一高度上的生存,简言之,就是美学生存。在把握美学规律而自觉驱动生存,自觉追求美学价值意义实现这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后人树立了典范。今人应该认真解读原本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现代美学和历史的高度上,领会他们的真意——美学思想意义。

审美创造规律自觉应用的意义,主要是主体性意义、文明创造意义、人类社会发展意义。人生的自觉是一种生存价值意义整体上的领会与理解,这也就是人生真知。它需要两个方面的同一实现:基础方面,是在丰富的生存体验基础上积累的经验体系,以及进一步在反思中形成的审美意识体系;规律理解把握方面,是在审美经验和审美意识基础上理解美学原理理论体系;最后达到两方面的融汇统一。逐渐领会人生意义的进程,既是人生的成长过程,又是人生境界提升的过程,同时又是人生逐渐走向完满实现的历程;当然也是人的知性和智慧渐趋成熟、由生存的自由胜境和自由审美创造走向高层价值实现的人生高峰的攀登之路。人生主体性或人类主体性在科学性支持下的崇高屹立,人类文明事物创造的高层价值实现,人类社会历史向完整人道的进步发展,就在人生的自觉追求中不断上升推进。

人生从自然自在的生存到自觉自为的生存,转变的关键在于审美创造规律的自觉应用。自然自在的生存,是一种被动盲目的生命苟活状态;人只是随便活着,没有活的方向目标,多半是满足于温饱和享乐,得过且过,随遇而安,这就是孔子、孟子批评过的生存: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少年不学,长而无能,“老而不死,是为贼”。也就是日常语言中批评的“虽生犹死”、酒囊饭袋、行尸走肉之类。古人在生存过程中逐渐明白,人活着不能像动物一样,人生有自己的志向、作用、尊严、地位、价值和意义,于是就有了生存意识的提高和自觉,为人生的价值意义实现而生存。孔丘、孟子、屈原的主体精神就是如此。古今中外一切志士仁人也无非如此。人类的进步思想文化,各种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及引导性的美育,都是为了人生自觉、自为地追求社会历史价值实现,达到人生的高尚、幸福境界;而审美创造规律就是达到人生完善和价值意义实现的根本途径。

二、审美创造规律的现实超越性

审美规律不会让人停留于现有水平上,它激荡人生经验和审美意识,不断求新求变,永不满足现状。这就是审美规律的现实超越性。

审美创造规律的超越本性,自然地存在和发生于人的本然的生存体验过程之中。人的自然生存,就是自然规定人必须这样生存的本然事实。正常维持的人生不可能违背这样的生存事实。如人饥饿时就要求食,只要不是饥不择食、没有选择余地,他就必然有所选择,色、香、味俱全就是首選。如果这一次选择得到基本满足,那么下一次选择就要求更高,色泽更美好、香气更宜人、味道更可口。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需求基本如此。这是日常生活中的审美超越性。正是这样一种普遍的审美超越追求,促进了社会生产设计的审美创造超越,不断设计出日新月异的产品样式,供人们做个性多样的审美选择。在现今的市场经济大潮中,谁不尊重大众的超越性审美选择,谁就要被逐出市场,甚至“家破人亡(破产)”。如此严厉的审美现实,正以不可动摇的事实证明了审美创造规律的超越性,同时也警告着生产设计者和研究者,必须按照广大平民生存的审美创造超越性规律和原则来思考和行事。这一规律进一步展开,又规定着个体生存的不断超越成长,规定着人类生活、社会事业和科学文化的不断超越发展。

审美创造规律推进个体生存的超越,这是人类生存的自然性、必然性的规律。关键是人的生存必须处于正常状态,没有任何异化力量压制或扭曲人的生存。正常生存发展的人必定是走向人生的健全完满,他是走在不断审美创造的超越之路上。而异变或异化的人则是逐渐失去童年的生机活力和全面展开自身的冲动,在强大的异化力量扭曲之下,精神顺势被扭曲变形,成为不断退化的人,正如鲁迅说的向猿人方向退化,成为“类猿人”。但是人类不论遭遇到怎样的迷惘和误导,总有人能够看清超越发展的正道,揭示出人类生存发展的必然规律,使人们看到自身健全实现的希望,在审美创造的不断超越、不断探索、不断上升的生存之路上塑造出自身辉煌的形象。这样,“人”这个词和它指示的实体,就是意义越来越丰满充实的、逐渐达到完整意义的、大自然间最神圣的存在。

审美创造规律促进人类生活的超越。这是人类生活发展的必然规律。人类生活不可能长期停止不前。尽管人生和人群、社会和人类有时会迷路,但是人类早期的超越性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总会启示人们重新腾跃起来。如春秋时代,社会处于混乱状态,思想文化不足以引导和拯救社会人生。孔丘等人就纷纷站出来声张尧、舜、禹留下的生存发展的“大道”。孟子和荀子相继而出,呼声越来越高。在楚国,屈原面临国破家亡的危机,勇敢对抗群小,主张推行尧、舜、禹的“美政”,富国强兵,拯救民生,在他那充满丰富艺术想象和极富个性特色的诗章中,表现了中国上古最强大的审美创造的超越发展精神。他的思想和艺术探索超越,表现了中国古代文学艺术超越创新和人生思想智慧的提升,特别是表现了独立自主个性支持下的生存发展的超越精神。这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广大志士仁人共同的精神脊梁。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李贺、辛弃疾、关汉卿、曹雪芹、鲁迅等人就是典型代表。此外,还有许多变革落后现实的政治人物,各种发明创造者,特别是广大平民中的创新追求和各类事物的创造,遵循了审美创造超越发展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这就是审美创造规律促进生活超越发展的历史证据。

审美创造规律促动社会事业的不断超越,是在生活超越发展基础上实现的社会结果。人类社会事业多种多样,人生的审美创造超越,必须通过某项事业来实现;社会生活的审美创造超越,必须通过发展每一项或多项事业来实现。但是由于人们思想观念的狭隘性,社会事业要真正做到开放、超越发展,是很艰难的。从根本上说,要启动每一公民的审美创造潜能,但社会思想文化观念的束缚作用也不可低估。当今社会里要促进社会事业的超越发展,必须全面理解现代美学的规律,站到美学的高度来展开美学原理的广泛应用研究,同时又要在现代美学原理指导下广泛展开社会人生、社会生活、社会事业的开放发展研究。已有的三百六十行,已经远远不能保障社会大众的个性化的审美创造开拓,如今的现实就是,多数大学毕业生、研究生的出路主要就是考公务员、当老师等,当专家、学者和科学家是极少数;读书人没有多少职业可供选择。这说明,现有事业的审美创造的开拓发展前景存在问题,更说明现代社会还应开拓更多更有审美创造发展前景的事业。现在的社会事业不是多了,而是太少了。现代美学原理体系的社会事业开创力量正期待人们去领会、感应,进而化入生存,产生强大的创造和开拓力量。

审美创造规律推动科学文化研究和创新超越。现代美学的原理体系来自人类历史提供的整体生存事实,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主体性,以及二者统一实现的完整性。现代美学的审美创造超越性规律,不仅作用于社会人生的发展过程,也作用于科学文化的研究发现和各学科的推进过程。按照审美创造的规律来检验现代各学科的思想观点以及当代学术研究现状,人们就会发现,现在各种学科的研究,现代的思想文化的创新发展状况,远远跟不上广大平民生存发展的愿望要求,甚至还起着严重的滞后作用。原因何在?问题是多方面的,这里不一一分析。思维方法普遍存在缺陷,不注意学习研究历史上卓越思想家们在其思想成果中提供的或暗示出来的合理思维方法,也不注意借鉴马克思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思维模式和现代科学主义思潮发展中提出的科学思维方法(“三论”和“新三论”方法),导致研究问题的主观片面性,特别是对西方现代主观偏狭思想的盲目崇拜和机械模仿,造成现代学术研究的危机。如果忽视思维方法的研究与合理应用,就不能提高思维的水平,学术研究就会出现随意性,科学性与主体性的统一水平就会降低,学术水平也就不能提高。现代美学原理体系的启示,将会带来各门学科的科学化改造,推进人类生存必需学科的科学化研究,真正繁荣人类生存与发展现实中诞生的学术,摒弃虚假学术。

审美创造规律超越的价值指标,是超越发展的方向目标,也是社会历史超越发展的灵魂和精神。人类生存发展的最初冲动和后来自觉追求合规律性的生存发展,使人们从历史经验中发现并确定了人生的价值目标。同时,每一个体的生存发展又被正大的价值目标所规定。这一目标就是不断审美,不断追求越来越高的审美价值,又不断创造出更高更新的审美价值。这就推进了各种文明事物的超越创造,同时也就提高了人类生存的价值,提高了社会历史文明创新的价值水平。人类文明与社会历史就是在价值创造的不断超越过程中不断提高、不断发展起来的。人类生存发展动势是审美创造规律的超越性所规定的必然趋向;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步是审美创造的价值超越规律的永恒推动力。人类的生存,总体上必定是审美创造不断超越发展中的生存;人类的发展,自然就是审美创造的价值超越规律不断发生作用的生存过程。这就是人类真正意义上的生存,完整意义上的发展。在现代美学意义世界里,也就是在人类科学主体精神的世界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可以说是同义词语。这是对人生意义的最高理解,也是对人生具体而完整的阐释。

三、审美创造规律的发展引导性

审美规律促使人生不断追求、不断创新、不断改变生存现状,总是在理想的高度上引导人去进行更高、更美好的生存设计和创新设计。这就是审美规律的发展引导性。这种引导有不同情况。一种是审美创造规律只是潜隐作用于人的审美创造活动,人们自发地追求审美与创造,若有神灵引导。这是人生精神的自然引导。这种情况多半表现为不够自觉的审美创造,往往是机遇促成,自生自灭。江淹梦笔的传说、王安石写的《伤仲永》,以及西方灵感之泉和缪斯的神话,就表现了这类状况。一种是前人创造的优秀作品或产品能够使后人获得感悟,前人的创造精神引导后人继续创造。这是具有典范性的作品对后人审美创造精神的感染、唤醒、振奋与引领作用。这多半表现为在前人影响下的发愤著书、穷而后工等。但最好的情况是,自觉掌握美学原理体系并用以引导自身的自我塑造与文明事物价值创造。

审美创造规律的自觉把握,引导着生存精神境界的提升。人的生存有多层次,从低层次到高层次,大约可以分为生命活动、物质生活、社会事业活动、科学文化活动、自由审美活动、价值创造活动、美学价值实现与评价活动等。在美学高度上的生存,可以全面提高人生各个层次,达到人生的完整维护和实现。在生命层面上维护躯体健康,才能正常生活,以足够的精力从事社会活动,以饱满的热情研究科学文化,以强大的生命力量支持审美创新活动,努力争取生存的最高价值实现。如果没有实现这样的生存境界提升,人生就不可能完满实现。一个人只为了活命而努力,他就不能正常生活,只能在生与死的边缘上苦苦挣扎,过去被压在社会底层的贫苦农民和劳工就是如此,一个在疾病中痛苦煎熬的人也是如此。如果有了健康身体,生活也不错,但没有社会事业追求或没有职业,这种人也只能在物质生活中沉沦,而且迟早要失去经济基础,生计艰难,落到贫困线以下,难于活命。上升到社会事业层面,如果一个人仅仅只为了谋求职业,保障工资收入,就不过是“混职”而已。可能在职场混得不错,但最终没有突出贡献,不过是某一职业或某一组织中的工具或寄生虫,甚至还过早厌倦职业,以至悲观厌世,消沉堕落。这些人应该看到更高处,追求科学文化知识,达到自由王国,这才可能摆脱单纯乏味、简单循环的日常事务困扰,在事业的不断创新中提升精神境界,开创日新月异的事业天地。再进一层,研究科学文化或学术,是为了提高知性水平和人生精神自由程度,自由地审美与创造。再往上,就是价值创新追求,价值的高层实现。

掌握应用审美创造规律的自由境界,即美学精神境界。这是具备了丰富健全的审美意识体系之后,又把握了审美创造规律,然后达到的自由创造境界。中国的屈原、李白、曹雪芹基本上接近此境界。西方的荷马、但丁、歌德、席勒、马克思也近乎此境。

美学精神对人生形象塑造具有引导作用。人生的目的可以有各式各样,但“活出人的样子”却几乎是人生的共同目标。但什么是“人的样子”?一般人都会说,但几乎都不能解释。真正像人的样子,就是美学指标上的完美人生形象。

美学精神对社会生活发展具有引导作用。社会生活发展的目标是人生目标的展开形态。理想的人生需要理想的社会来维护或保障。人们都是按照理想的人生来设计社会的结构和改造社会、推进社会发展。只是在贵族统治的社会里,贵族统治阶级按照自己的生存理想将社会设计为压榨广大平民百姓的专制机器,但平民阶级却要将社会设计改造成为大众平等生存、自由创造发展的民主社会。真正的美学是平民生存发展的最高科学,它自然是平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它也自然地引导社会实现平民生存发展的最高意志。

美学精神对社会事业发展具有引导作用。广大民众的共同利益体现为各项社会事业,社会事业蕴含着人生的美学精神。但是,需要自觉把握的美学原理体系的明确引导,社会事业发展才能获得较高的文明成就。

美学精神对科学文化发展具有引导作用。人类需要物质文明的发展,也需要文化科学知识引导精神文明的提高,二者互生互动,不可缺一。没有物质文明的支持,文化科學的研究发展也就失去了基础,特别是物质技术和经济条件的支撑。没有文化科学知识的引领和提升,物质产品的创新发展也必定不能提高质量和效能。

美学精神对人类文明发展具有引导作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标志着人类生存发展的总体水平。野蛮、落后、不文明、文明、高度文明,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水平层次,其中包含着每个生存者不同文明程度的表现。

四、审美创造规律与大自然的协调性

由于现代美学原理体系严格对应于人类生存发展的自然规律,亦即“科学性与主体性同一实现”的自然合理性;它所表明的是人类自然合理生存的原理,也就是人类与大自然永恒协调发展的生存发展意识。这就意味着:每个人的思想行为所构成的生存过程,必须接受生存发展规律的检验,都应该站到大自然法庭上,接受自然法则的严厉审判。

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全部历史,都形成于地球大自然的宏阔怀抱。大自然的整体生态孕育了人类社会和人的生存与发展,在大自然生态中形成了社会圈的人类“文化生态”。人类文化生态既受制于自然生态,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一方面,它不能独立于大自然之外,不能违背自然规律的严格规定;另一方面,因为人有自己的主观意识,以及主观意识的自由选择和自主行动,它又不同于自然,作为社会群体的人类就形成了独立于自然的“社会生态”。社会生态的内在实质是文化生态,文化生态的内在实质是思想。人类的主导思想规定着文化生态的性质和发展走向,也规定着社会生态与自然生态的特定关系。由此可见,人类的思想意识影响到文化生态、社会生态与大自然生态的关系。特别是在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或集团的思想,对此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合乎自然规律的现代美学思想,自然是形成科学性与主体性同一的文化生态,进一步形成既与自然生态协调也取得内部协调性的社会生态。这种合乎自然规律的生存法则,就是科学性与主体性的同一实现,以及二方面同一性不断提高的追求。这一法则既是现代美学原理的核心,也是现代哲学思想的根本依据,它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的法则贯穿古今。

现代人类的生存发展问题,不论是文化生态的问题,社会生态的问题,还是社会生态对自然生态的破坏问题,关键在于人类生存发展的指导思想存在问题。这思想是否真正掌握了自然规律并遵循自然规律做出选择决断,是解决文化生态、社会生态与自然生态多重问题的关键所在。面对现代人类生存的危机,人们开出了种种药方。或者舍本求末,如提出保护环境,减少污染,虽然也能暂时治标,却没有涉及根本,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君不见造成大规模污染的各种生产、各种不断增加的机器(首推汽车)、众多物品的过量消费与迅速报废、各类能源的无限开发与浪费、众多人口的自身污染等,正日益加剧环境的污染。口称保护自然,实际上却在大肆污染的人有多少?

审美创造的规律,不仅是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规律,也是与大自然整体生态协调平衡的规律。在这一自然合理的规律引导下,人类就能够自觉地不断研究人生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统一关系,不断取得与自然的协调统一关系。

现代美学是追求人生以至人类的生存发展越来越美好的大学问。学习美学,就是要面向社会人生,从人生的整体事实出发,研究并揭示人们审美创造的规律,上升为理论形态的、可以整体把握的美学原理,用以指导人生,审视社会人生万象,批判丑恶现象,改善生存现实,创造美好事物,推进人类文明的发展。这样,人生才会越来越美好,国家民族的生存发展与社会历史的发展也才有无限美好的前景。美学所指示的是人类未来的生存发展之路。每一个生存者,都有责任看清生存发展之路,这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人类负责。只有自觉自主地负起大自然赋予的责任,人才是自然之子,也才算是人。因为自然孕育的人,天生就有著这样的责任。只不过有的生命推卸或放弃了自己的责任,也就放弃了一种身份和价值意义。

参考文献:

[1]恩格斯.恩格斯致斐·拉萨尔[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1.

作者简介:李健夫,云南师范大学教授。研究方向:现代美学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