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社区为单元打造多元功能空间

2022-03-29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资源导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生活圈风貌新村

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强调,“要构建和谐优美生态环境,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这为我们在新时代推进城市规划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近年来,一些大中城市在社区生活圈规划建设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其中,上海在全国率先提出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按照“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要求,努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的高品质社区。

城市是人类居住生活的重要场所。如果将城市作为一个“有机生命体”,社区则是构成这个“有机生命体”的一个个“城市细胞”。建设社区生活圈,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多元功能的空间单元,激活“城市细胞”,对改善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实施“三个转型”

推动社区生活圈建设

上海市早在2014年首届世界城市日论坛上,就率先提出了“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规划理念;2016年,《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试行)》发布,启动实施“共享社区、创新园区、魅力风貌、休闲网络”四大城市更新行动计划;2017年12月,国务院批复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在全国率先提出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2019年起,上海选取15个试点街道全面推动“社区生活圈行动”,针对空间品质和社区治理两大短板,聚焦规划空间统筹和资源政策供给,尤其充分运用“城市体检”等空间信息化手段为社区“问诊把脉”,重点提升教育、文化、医疗、养老、体育、休闲及就业等设施的配建水平和服务功能。在2021年举办的上海空间艺术季期间,《“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上海倡议》发布,进一步强化社区生活圈顶层设计,结合“上海2035”“一张蓝图”实施落地,进一步扩大全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覆盖规模,增强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动上海“人民城市”建设进入新阶段。

目前,上海全市已有180余个“15分钟社区生活圈”项目落地,长宁区新华路街道、普陀区曹杨新村街道等一批社区整体成效显著。在“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中,上海通过“三个转型”积极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转型,回应新时代全体市民的诉求和期盼;以多元协作的社区治理转型,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以全方位的数字化转型,通过新技术赋能社区生活服务和社区治理创新。

开展“活化利用”

重塑街区人文风貌特色

长宁区新华路街道作为典型的内环内老旧社区,属于从基础保障向品质提升过渡的社区:人口结构多元,老龄化特征突出;基础保障完善、社区建成度高,可用于增建设施的空间有限;人文风貌独具特色,位于新华路街道的两处风貌区、五条风貌道路及大量风貌建筑彰显了当地深厚的人文底蕴。

新华路街道“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规划(以下简称“行动规划”)提

出,以活化利用为亮点,重塑街区风貌人文特色。按照行动规划,该街道对历史建筑进行修缮再利用,植入旅游资源,强化文化输出,提升居住品质;对风貌道路和弄堂全面进行“整容”,使水杉弄堂、梧桐马路重新焕发了生机;对红坊的老厂房等工业遗存,结合产业用地转型重新定位。

同时,行动规划将“花园”的概念进一步延伸,从“一栋别墅”走向“一个社区”,从“风貌人文”拓展到“人文关怀”,进而提出“花园社区·人文新华”的愿景目标,强调花园般的空间品质、文化特质的彰显与春风拂面般的社区人文关怀。围绕这一愿景目标,行动规划对花园住宅与服务配套进行改造,打造花园般透绿、近绿的精致公共交往场所;针对老龄化问题,对老旧住宅小区进行适老化改造,体现社区人文关怀;将当地特色文化元素纳入各类公共场所的提升,彰显社区风貌底蕴。

为了保障项目稳步实施,新华路街道在长宁区政府的引领之下,成立了专门的联席会,并与街道现有的内部治理体系相结合,形成了以街道为纽带的完整社区治理体系。“生境花园”“一街一品”等项目,均由街道、区属部门、社会组织以及居民共同参与,借助社区治理体系提供的各类平台,多方讨论敲定方案并执行。除此之外,社区还举办“城事设计节”等大型年度活动,邀请居民参与“社区共绘”,并印制“新华录”,记载和预告居民的每一场自治活动。许多小区挖潜共享空间,通过居民众筹共建,打造共享、议事的微空间,如新华路329弄12号的外国弄堂里“马爷爷的花园”等。

新华路街道的社区治理以行动规划编制与实施为主线,社区活动、自治空间等为载体,广泛开展社区多元主体参与的各类活动,深度听取社区各方的意见及建议,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真正体现共治共建的“人民城市”理念。

“邻里单位”规划理念

引领共创美好生活社区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第一个工人新村,曹杨新村是我国首个依据现代“邻里单位”规划理论完整建造起来的大型住区,其规划设计理念在当时具有先进性和超前意识。当时,上海市政府首先在沪西工业区、普陀区内征地,修建工人住宅。随着曹杨一村1951年开始建设,1952年落成,先后有1002户全国劳动模范、上海市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等敲锣打鼓乔迁新居,具有独特的社会意义与文化价值。

曹杨新村在选址上“全面而谨慎”,秉持“先生产后生活”这一原则,工人新村靠近沪西工业区,作为工业区发展的服务配套,方便当时的工人上下班。在住区外围及贯穿新村的铁路沿线,布置有小型工业生产设施,形成曹杨新村与周边职住均衡的功能布局特征。曹杨新村以社区中心600米服务半径规划社区总体规模,分三级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当年,曹杨新村就为居民同步规划建设了学校、影院、商场等公共服务配套,居民无论游憩、就医或是购物,步行时间都在10分钟以内,加上弯窄密的路网体系,充分体现了“邻里单位”规划理论的要义,对新中国后续居住区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可以说是“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的雏形。

2020年10月,普陀区政府召开专题会,开展曹杨新村社区“美好生活设计建造众创推广”工作研究。会上明确了“公众推广”“在地展示”“存量、增量创新”“规划设计师单位负责制”等一系列工作安排,在2000年以来曹杨新村社区一系列改造建设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整合,以一张蓝图统筹,有序实施。2020年12月,曹杨新村街道响应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要求,编制了“曹杨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方案,进一步优化、强化对相关实施项目的统筹推进。目前,各类项目按照行动计划有序实施。

“曹杨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充分发扬了“曹杨精神”和傳统文化特色,依托“红色议事厅”平台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将居委会、商户和居民等各方代表串联起来,推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共同营造“人民城市人民建”的美好生活品质社区,使“人民城市”理念落到实处。

“曹杨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伊始,就明确了弘扬曹杨新村历史文化价值和传统精神这一总体原则。从这一总体原则出发,规划彰显曹杨新村“邻里单位”的经典空间格局,重点保护曹杨一村优秀历史建筑、曹杨新村的风貌保护道路和曹杨环浜的蓝绿空间,逐步修复原有的开放住区结构,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风貌,凸显空间特色,打造“美丽曹杨”。同时,以“一网统管”推动社区运行,完善“智联普陀”3.0版建设,以“一屏观天下、一网管全城”,形成高效能社区智慧治理平台;围绕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采集居民对宜业、宜居、宜游、宜养、宜学方面的需求,融入“曹杨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和社区可持续治理。(摘编自《中国自然资源报》2022年2月24日3版)

猜你喜欢

生活圈风貌新村
云州区坊城新村 乡村蝶变万家兴
城镇15分钟社区生活圈划定方案研究
美味的鼠曲粑
包裹的一切
广州市黄埔区公共服务设施评估
生活圈视角下中小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
张家畈新村
天山游牧圈与绿洲圈融合的分析
库车城市风貌
新休闲主义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