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给平凡工作加点料

2022-03-28刘晓娣

中国石油石化 2022年5期
关键词:长庆油田创效采油厂

文/刘晓娣

吉林油田采油工张洪举20余年扎根在一线,始终坚持创新、创效、创奇迹。

●张洪举将不怕困难、吃苦耐劳的精神烙印在了生产一线。 供图/刘晓娣

做一名石油工人容易,但做一名优秀的石油工人不容易。

30余年扎根油田生产第一线,一直坚持将普通工作千万次地重复做好,让吉林油田员工张洪举在工作中实现了诸多“不普通”,收获了吉林油田劳动模范、特等劳动模范,吉林省经济创新能手、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如果硬要说张洪举的成功是因为在工作中加了一些“料”的话,那应该就是创新、创效、创奇迹,以及对党、对油田无比的热爱与忠诚。

在岗,无视困难

在张洪举的字典里,从没有“困难”二字。

1990年,伴随吉林油田新民试采区的成立,张洪举作为第一批随队来到这个荒凉的开发区的采油工,接受了荒原“困难”的洗礼。

为了尽快更新知识,掌握更多技能,他起早贪黑地研究业务知识,虚心请教身边的老师傅,并先后考取了电工、采油工、集输工、焊工等多个证书,成为基层“技多不压身”的典范,很快走上了班长岗位,一干就是20多年。

刚刚接手40号平台井时,新区块还没有工作间,水电也不通,满眼一片荒凉。开发初期新井的陆续投产,成了摆在张洪举面前的第一道难题。

为保证4口26吨的高产井原油及时外运,他与当班员工在野外不分昼夜地加温、打油。

新井管网铺设完毕,油井开始正常运行时,他已有20多天没有回家了。当他满心欢喜地给妻子打电话时,却得知妻子患了重症肺炎,正独自一人住在医院……

基础建设、安全生产等所有井组日常,他事事想在前,急难险重第一个冲上去,早已把自己打造成了铁铮铮的硬汉。

有一次,井组管线出现漏点,恰逢电焊工有事不在岗。为了尽快恢复生产,他主动请缨,在野外的管线沟里忙活了四个多小时。油流畅通了,大家笑了,张洪举却因使用电焊时间过长,在没人的地方哭了。因为他难以忍受那火烧火燎的痛。

由于新民采油厂很多生产区域处在行洪区,吉林油田就把抗洪防汛应急库设在了新民采油厂的管辖范围内。身为多面手的张洪举,兼职负责防汛物资的入库摆放。他顶着风吹日晒,起早贪黑,开着叉车,及时将各类防汛物资分门别类地摆放好,一干就是两个多月。

作为新民采油厂第一批有船员证的员工之一,张洪举熟悉航道,并对油水井井位、阀池、管线走向非常了解。2020年、2021年两个汛期,他都承担了船员任务。每天早上8点钟就开始驾船,持续工作到下午5点是常态。身上湿了,眼睛花了,脸上的皮肤晒得又黑又红,但他始终冲锋在防汛抗洪的第一线。

他将不怕困难、吃苦耐劳的精神,“写”在了长庆油田外输一线。

2017年,为响应吉林油田人力资源改革的号召,张洪举主动请缨,外输至长庆油田,任12转站站长。12转站是长庆油田第五采油厂麻西作业区最大的接转站,也是麻西的“老大难”。

受此重担,张洪举并没有被吓倒。他首先将重点放在整改站内跑冒滴漏上,起早贪黑搞规格化。加强保养和维修加热炉,调解风门、气门、油风比,清理炉前管线……

“硬骨头”一一啃下,“老大难”变了模样,不仅一切顺利达标,更重要的是保障了平稳外输不含糊。

2019年,张洪举再次被调转至“头疼”之地——27增橇站。27增日处理量400立方米左右,由于输出原油含盐量高,管线和设备腐蚀严重,常年漏失。站长换了一个又一个,员工换了一批又一批,是典型的“留不住人”的单位。

张洪举犟劲上来不信邪,用两个月时间让站内面貌焕然一新,得到了甲方领导的高度评价。

●将普通工作千万次地重复做好,就是张洪举的不平凡之处。 供图/刘晓娣

创新,无限热情

在创新的赛道上,唯有“有心人”才能脱颖而出。张洪举就是这样的有心人,是有无限热情的有心人。

在周围同事的眼中,张洪举爱琢磨,没有闲着的时候。他经常利用工余时间,研究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和难题,自创工具来解决问题。

他制作的盘根起子,更换盘根时大大缩短了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他发明的管汇支撑架,解决了更换阀门时上下生产管线相夹而影响工作的问题……

多年来,他有十余项创新成果获得了国家专利证书,解决了几十个生产一线大大小小的难题。

2014年初,新民采油厂注水井阀门由于天气极寒,冻坏了很多,影响了生产,也增加了生产成本。张洪举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就开始琢磨应对办法。

受到农村蔬菜大棚的启发,他创造性地提出了为注水井“穿冬衣”——用塑料膜把注水井井口包上。

全厂推广应用后,当年所有注水井阀门没有一口损坏。每口井花费成本不到50元,全厂节约资金30多万元。

2015年,细心的张洪举发现,抽油机电机烧毁与轴承维护保养不当关系重大。他通过认真巡护、跟踪观察各抽油机电机运行情况,最终找出症结所在,确保了轴承运行异常时能够及时发现和更换,避免了电机烧毁。那一年,他共更换电机轴承30多口,为油田节约了20多万元的电机更换费。

“降本增效、创新创效,是件大事。”带着这样朴素的想法,张洪举坚持在黄土高原上发扬创新创效的优良作风。

27增有两台锅炉,燃烧效率一直很差。张洪举没有惯着它们,而是对症下药,进行了彻底改造,促进了生产高效运行,成为长庆油田降本增效的工作典范之一。

长庆油田原油含盐量高,因此外输时滤网消耗量很大。张洪举没有听之任之,而是针对这一情况积极开动脑筋。他不花一分钱,利用废旧材料自制了滤网。在站内试用后,非常成功,在整个作业区推广,节约了大量成本,被连连点赞。

他自制的拆卸齿轮工具小巧实用,连女员工都能轻松操作,一改过去拆卸齿轮时纵然是两个壮汉,两个小时也无法完成拆卸的费时费力的历史。小工具解决了大问题,就连流量计厂家售后人员都非常感兴趣地拍照、留存,声称回去后要照样做一个来用。

30多年的采油工生涯,张洪举独创了一套成型的管理经验。

清洁生产“三件宝”环保袋、净油布、除油铲,保证了井场安全清洁生产。安全生产“分步十字法”,确保了安全生产全方位无死角。油井管理“三个字”勤、巧、轻,勤洗井、巧憋压、轻碰泵,减少了油井上修次数,延长了油井免修期。他所在井组的油井免修期达6235天,居全厂同类班组之首……

关爱,无私奉献

作为父亲,张洪举将孩子完全交给了妻子。作为班长,他如兄长一般,精心照顾着班组员工。

27增橇站有一个“神器”——外观看着像是一辆自行车,但车前把上焊了能装样筒和小型工具的铁箱;车大梁焊了简易的工具挂,可以装上扳手、管钳等重型工具。

这是张洪举将从家中推来的自行车进行改装的成果。员工们推着这辆“公用货车”上井场维护油井的场面,是班组兄弟齐上阵的生动写照。

在日产工作生活中,张洪举发挥自己掌握多种技能的优势,利用家里和队里的各种边角余料,为班组自制了更衣柜、鞋柜、洗手池、小花坛、健身器材等设施。他还废物利用,制作了纱门、纱窗、工具箱、图书角、记事板等。

为了营造家的氛围、留住员工的心,他带领大家种菜、种花,搞“家”文化建设。如今的27增,鲜花盛开、蔬菜嫩绿,早已成为黄土高原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看着27增橇站一点点的变化,身边人不禁评价说:“这个班组,越来越像个家了。”但张洪举觉得这还不够。他认为,人是生产力要素中最为活跃的因素。要想让班组成为真正的家,就得有“爱”。

班组里有位市场化用工的员工叫刘敬坤。因多种原因,两年不到的时间,他父母相继得了脑血栓。刘敬坤度日如年,承包的3口油井、3口水井,管理起来无精打采。

张洪举让他回家照顾双亲,自己则默默地担负起了刘敬坤的全部工作。一个月后,刘敬坤来到井场,看到井场和设备焕然一新、生产井井有条的样子,拉着张洪举的手流下了感激的泪水。

班组有位老大姐,因体检时查出了乳腺癌,觉得天要塌了,失去了生活的勇气。张洪举就反复做她的思想工作。手术当天,他带领班组成员到医院为老大姐加油,并将500元钱塞到大姐手中。老大姐深受感动,增加了与病魔斗争的信心。

…… ……

为什么要做这些事?张洪举说不出什么大道理,总觉得自己必须这样做、应该这样做,也一直在这样做着。

“咱是工人,无论到哪儿,什么岗位,干好活永远是第一位的,也是必须的。只有企业好了,咱的生活才能好。只有班组每个人都好,一个班组才能真的好。”伴着这样朴实的话语,张洪举始终在平凡的岗位上执着地拼搏着、奉献着。

猜你喜欢

长庆油田创效采油厂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靖边采油厂
如何以巡察监督提升项目管理质量和创效能力
采油厂数据运行一体化平台的研发与应用
创新创效 铸就高端园林绿化品质
长庆油田设备再制造又创三个国内第一
石化企业集团财务创效模式探索与实践
创业创新创效的企业家 尽心尽职尽责的人大代表
我国产量最高的油气田长庆油田
吴起采油厂提前8天完成248.2万吨原油生产任务
吴起采油厂年产原油超200万吨跨入全国十大采油厂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