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育学生弘雅品格的多维场域建构

2022-03-26钱丽美林燕群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融通

钱丽美 林燕群

【摘 要】依托品格提升工程项目,龙虎二小进行了学校文化落地与学生品格培养的融合发展,这样的发展思路来自对已有探索轨迹的梳理与回顾。本文主要从课程实施与评价、场域建设、组织与制度建设等方面入手,探讨整体建构与推进学校育人体系的策略。

【关键词】弘雅品格 多维场域 融通

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一宏大的国家培养目标体系之下,学校主要依托“培育弘雅品格的多维场域建构”这一品格提升工程项目来实现学生特色培养目标。该项目不仅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弘雅”品格,也是学校“弘雅”文化全面落地的探索。在实施与推进过程中,我们主要通过综合融通方式进行课程实施与评价、组织与制度建设等,打通家、校、社、企、政五方面的育人平台,建构开放多维的育人场域,促进学生品格与学校文化内涵的同步发展。

一、探索轨迹:由自主探索走向整体构建

(一)自主探索期

2000年,龙虎塘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开始了从“经典诗文”入手,着重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研究。2012年,我们尝试从经典诗文放眼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视野里,提出创设“少儿国学”课程体系,并以“为诗意人生奠基”的核心理念来进行“诗意”学生培养的实践研究。2014年,我们又开始了“少儿玩伴”的实践探索,如“博物馆研学项目组”“公益义卖假日小队”“亲子运动团”等。我们尝试借助这种假日自主活动的组织与形式,丰富学生的校内外生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打通家、校、社育人场域。

在这一时期,“少儿国学”作为一种以校内实施为主的课程体系,“少儿玩伴”作为一种以校外实施为主的学生活动组织样态,两者虽在内容上有融合,但在学生培养目标建构、项目实施推进策略、场域建构方面还没有实现整合融通。

(二)整体构建期

2019年8月28日,龙虎塘第二实验小学启用传统与现代共生的地域特色促使我们进行学校文化落地与学生品格培养的整体思考。经多方论证,我们逐步清晰了这样的发展思路:以少儿国学、少年硅谷和少儿玩伴这“三少”课程为主要抓手,充分整合本地教育资源,打通校内外空间,建设家、校、社、企、政多维开放的教育场,培养具有弘雅特质的师生,打造学校弘雅文化。在实施路径上,我们更加关注学校课程实践的整合融通,更加关注已有家校社企政合作基础之上的有效深化与融通。在场域类型梳理上,我们根据学校学生“弘雅”品格培养的需求及已有实践探索,将校内外空间统整为以下四大类:优秀传统文化场、紅色革命文化场、改革探索文化场和科技创新文化场。

二、探索策略:立体推进,融通发展

(一)内容建设:目标细化与课程开发共推进

1.细化学生弘雅品格培育的目标框架

弘者,大也;雅者,德行高洁。对学生而言,弘雅品格是指培养具有大胸襟、大情怀、大视野、品行高洁的人,具体化为学校学生的培养目标——文雅、智慧、坚韧这三方面。文雅即讲礼仪,有文采,会审美;智慧即会学习,勇探究,乐创新;坚韧即有信仰,爱劳动,能自律。

如何来具体细化育人目标?这就需要我们根据不同年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结合学生不同需求,进行学生弘雅品格细化框架的构建。我们初步拟定如下框架(见表1)。随着项目的深入推进,三级目标中的学生行为表现还有待完善与论证。同时,随着不同年段活动的推进与梳理,还会进行年段的目标细化。

2.开发培育学生弘雅品格的德育校本课程内容体系

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同时,我们结合学校历史渊源,借助地方“智能传感小镇”科创特色,引进国家非遗“常州吟诵”,在已有“三少”校本课程的基础上,致力于开发优秀传统文化场、红色革命文化场、改革探索文化场和科技创新文化场这四种场域的德育校本课程内容体系。根据我们对已有的实践梳理,每一个场域均设置了相应的研学课程。

(二)场域建设:校内场馆与校外基地齐联动

我们聚焦学生“弘雅”品格培育的需求,依托学校文化、智能传感特色小镇、“三少”校本课程,充分挖掘建筑空间的育人价值,不仅建成了“少儿国学馆”“红领巾学院”“节气美食体验馆”和“创客体验馆”等多个室内特色场馆,还充分开发了“师道文化广场”“国旗童声台”和“智慧农场”等室外场域,同时以四层10米宽的主连廊建设弘雅连廊文化带,营造更多开放空间,为学生弘雅品格培育提供充足的互动交往场域。

另外,我们借助学校周边有利环境,推进共建策略的实施,开发了固定与灵动相结合的校外德育基地平台。学校与龙虎塘街道各部门、各社区居民委员会以及13家企事业单位建立共建关系,还聘请了这些单位的同志担任校外辅导员。由此,将在未来2~3年逐渐构建固定的德育基地与灵活的社会实践资源相结合的德育体验场域。

我们引导学生以文化熏陶、互动的实践体验为主要方式,以策划论证、实践体验和成果展评为实施过程,将在校内外融合打造优秀传统文化场、红色革命文化场、改革探索文化场和科技创新文化场这四大类型多维育人场,依托课程实施、学生假日活动,形成学生弘雅品格培育实践基地体验区,打造校内外场域融合联动的育人新样态。

(三)制度建设:组织责任与评价激励同明晰

1.建立以街道为单位的终身学习促进委员会制度

基于场域活动中家校社多主体的参与样态,真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促使场域活动的有序,我们梳理活动中学生以及家、校、社多主体的职责,在过程中促进指向学生弘雅品格培育的活动组织的形成。

我们聘请了共建单位19位负责人担任学校学生的校外辅导员,拟建立以学校为圆心基地、共建单位为智慧体验辐射基地的校级终身学习促进委员会,基于学校、社区、家庭共同滚动发展的实践趋势和需求,校级的终身学习促进委员会将会随着实践推进逐步升级为街道层面的终身学习促进委员会。终身学习促进委员会包括学校各部门、各智能共建德育基地,学校各层级的家委会以及社区家委员会,形成家庭共学互学的相对稳定组织。

2.建立活动长程开展的四级推进制和立体评价制

在场域活动或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要逐步明确以下两种制度:

(1)四级推进制,过程中凸显学生主体参与。围绕活动的策划发布、审议论证、组织开展和总结评价这四个核心过程,各班召开以学生为主体的选题会、发布会、论证会和反思会,促使学生弘雅品格培育真正落实到具体实践体验中。

(2)立体评价制,长短线多元评价。通过开展班级展评与校级展评,我们在评价时空上融通假期与学期生活,在评价主体上将学生、家长、教师、社会人士共同卷入,在评价方式上推进多元维度的个体与团队共评。

我们还将完善面向每个学生的十二级弘雅奖章评价制度。即从一年级开始,综合考虑每个学生在“文雅”“智慧”“坚韧”三方面的争章表现,评定能否获得相应弘雅等级奖章。一学期可晋升一级,六年可晋级获得弘雅十二级奖章,毕业时颁发“弘雅美少年”奖章。学期末未能顺利晋级的学生,可针对其弱项在寒暑假通过参加相应实践活动来弥补。

三、结语

培育学生弘雅品格的多维场域是融通家庭、学校、社区、企业、政府的多维物型空间,是学生活动及弘雅课程实施的校内外空间,也是学生弘雅品格培育的综合性、开放性的实践场。在这些场域中,有陪伴学生成长的同伴、家长、教师和社区人士等“重要他人”的参与,而这多维育人场域的建构过程也是微型教育生态圈的建构过程。同时,该项目的深入推进也促进了学校学生自育、他育及家校社企政协同育人模式相融合的育人范式的形成。

猜你喜欢

融通
四链融通 创新发展 推动新商业人才培养改革
法国现代学徒制的“多元融通”特征及启示
高中历史必修与选修教材内容融通之初探——以选择性必修一的复习课为例
批判与融通:诸家善要排距与孟子思想构建
元明戏曲、散曲的区分与融通
在二元对立中实现多元融通——论张曼君的导演思维及其实践意义
数据融通提升政府管理能力
包罗融通的艺术探索家
Palabras claves de la Franja y la Ruta
论教读与学写的生活化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