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杂诗》修辞与意象的过渡性探讨:就《诗经》和魏晋诗歌而论

2022-03-25赵浩宇

青年文学家 2022年6期
关键词:形声杂诗叠字

赵浩宇

《杂诗》在《玉台新咏》中被徐陵列入枚乘名下,其诗五言九首,起兴、借景等创作手法丰富多样,形式合为内容服务,内容言物而有情,言情而系物,充分实现写而为言,言之有物,言之有情,九首除《蘭若生春阳》外皆列于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的《古诗十九首》,是中国诗歌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创作年代处于先秦与魏晋之间的两汉,在诗歌史上承前之《诗经》,启后之魏晋诗歌。本文主要分析这种承与启在修辞和意象上的表现,选取具体文例加以说明,在前人磅礴研究的基础上,主要展现《杂诗》的这种过渡性形象。

一、修辞

《杂诗》运用了多种修辞,有比喻,如“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将游子在外流连比作白日为浮云所遮;起兴,如“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欲言对爱人之思先咏泽地上的兰草,以摹状爱情之美、兴思念之调;叠字,如“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拟人,如“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鸷鸟于风里忧苦徘徊,蟋蟀入床下为秋临而伤悲;互文,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牵牛星与织女星皆迢迢而皎皎;设问,如“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对偶,如“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夸张,如“美人在云端,天路隔无期”等。其中具有最高艺术成就的是比喻、起兴和叠字,而这三种修辞也在《诗经》中大量使用,又为建安文人所发扬,我们依次来看。

(一)比兴

《杂诗》中所用比喻共有六处,分别是“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兰若生春阳,涉冬犹盛滋”“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起兴共有九处,分别是“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兰若生春阳,涉冬犹盛滋”“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东城高且长,逶迤自相属。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比喻是以相类之物摹状所咏之物,使欲咏之物更为确切、有形、生动,而起兴是先言他物以铺垫情感,使欲咏之物合理登场,情感流畅自然。在《杂诗》中,起兴所言他物亦与本物相近或相类,这使得起兴与比喻往往为一体,比喻本身有起兴之用,如《兰若生春阳》:“兰若生春阳,涉冬犹盛滋。愿言追昔爱,情款感四时。”

由首段列举可知,《杂诗》中至少有三处比喻与起兴为一体,即“兰若”句、“胡马”句和“浮云”句,可以说是继承并发扬了《诗经》起兴中的联想起兴。这里涉及《诗经》起兴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其一,联想起兴。起兴句与所咏之物相类,能让人产生联想,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言雎鸠在河洲上合鸣,令人联想起淑女与君子相配,但此处并无比喻之意,并没有把雎鸠合鸣比作君子淑女恩爱相悦。其二,定韵起兴。起兴只为了规定后文韵脚,兴物与咏物无甚关联,如:“肃肃鸨羽,集于苞栩。王事靡盬,不能蓺稷黍。父母何怙?悠悠苍天,曷其有所?”言鸨鸟群集在柞树上,与后文所咏徭役繁重而不能耕田几无所系,唯规定了韵脚,按上古音系,羽、栩、监、黍、怙、所,均属鱼部字。

至魏晋时,起兴几皆“形神兼备”或比兴一体,如曹植《七哀》:“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前两句写月照楼上光彩流转,兴起高阁清冷的氛围,衬托出思妇在流光里哀叹的形象。而《杂诗》:“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同样是写高楼绮窗以起兴,铺垫而出弦歌悲声,前者可以说是直接脱胎于后者。如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言涧底松树百尺高却被山上径寸青苗遮蔽,以此引出对九品中正制下人才不得重用的批判,把涧底松比作下品门阀的英才,山上苗比作上品门阀的驽钝,是为比兴一体。

故我们所说《杂诗》用起兴的过渡性,主要就是确定了联想起兴在两种起兴形式中的主体地位,联想起兴也渐成一种规定,以后的起兴中暗含了“兴咏相类”的意思,并有了以比喻作起兴的句子,比兴渐成一体。

(二)叠字

《杂诗》中所用叠字共有五大处和十五小处,分别是“明月何皎皎”“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长路漫浩浩”“行行重行行”。其中最典型的当属《青青河畔草》一首,前六句连用六对叠字,见前段“青青……素手”—由青青描绘草色峥嵘而起,郁郁刻画柳态丰满而兴,其后镜头抬高远景对准楼上,先远见女子仪态盈盈姣好,再拉近风姿皎皎绰约,再近红妆娥娥美丽,再素手纤纤春葱,由低而高、由远及近,叠字宛如滤镜随镜头切换,草青、柳郁、体盈、姿皎、妆娥、手纤,一镜一叠,精妙生动又不事雕琢,堪称用叠字而化境。

这般连用叠字,在《诗经》里也有先例,如《硕人》诗最后七句;“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鳣鲔发发。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亦为连用六次叠字,“洋洋”形容河水浩荡,“活活(guō)”拟流水声,“濊濊(huò)”拟下网声,“发发(bō)”拟鱼尾击水声,而后“揭揭”形容芦荻修长,“孽孽”形容随嫁女子装饰繁盛,这六次叠字可谓声形并茂,但不如“青青”六句流畅自然,拟声叠字主要为切韵而用,修饰功能较浅,整齐却不生花。这里涉及《诗经》里叠字的两种类型,形容和形声,形容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蚩蚩”形容氓笑嘻嘻,“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苍苍”形容蒹葭茂盛;形声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关”拟雎鸠合鸣声,“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呦呦”拟鹿鸣声。

及至《杂诗》,形容叠字占了绝对主流,《杂诗》的十五处叠字中只有“札札弄机杼”这一处是形声,叠字的修辞作用增强了,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魏晋诗歌中。如王粲诗,有“翼翼飞鸾……舫舟翩翩……悠悠世路……烈烈冬日。肃肃凄风”“悠悠涉荒路,靡靡我心愁……翩翩漂吾舟”等叠字句,不论四言五言,皆为形容叠字;如嵇康诗,有“肃肃其羽……邕邕和鸣”“飘飘当路士。悠悠进自棘”等,形容占绝对主流,但也有“邕邕”的形声。

我们由此很容易看出《杂诗》在其中的承启与比兴情况类似,即将《诗经》的形容、形声、叠字并行改流为形容主形声辅,此后叠字的使用,可以说有为形声而用叠字,无为用叠字而形声。

二、意象

《杂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这里可以简单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动植物意象。动物意象有“胡马”“越鸟”“晨风”“蟋蟀”“飞燕”“鸿鹄”六种,植物意象有“奇树”“兰若”“河畔草”“园中柳”“芙蓉”“芳草”“秋草”七种。第二类是其他意象,具有代表性的有“明月”“牵牛星”“河汉”“玄阴”“远道”“衣带”“浮云”“高楼”“绮窗”等十余种。

我们所说诗歌中的意象,应是“寓情之物”,意象成形,必须与某种情感形成配对关系,即谈某物即抒某情。这里选取《杂诗》所用意象中能体现承启的来谈。

(一)蟋蟀

《诗经》中两次出现蟋蟀:一则“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写蟋蟀七月在田野,八月到檐下,九月进入门户,十月钻到床下;另则“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写蟋蟀在屋里一年将暮。这两只蟋蟀只是作为诗歌撷取的自然事物,主要用以描写蟋蟀的活动,蟋蟀本身并不成为意象,但从第二处的蟋蟀在堂可以看出,蟋蟀活动已经具有了一些外延的内涵,即在堂时暗示岁末,蟋蟀已出现意象化的趋势。

相近时期,宋玉在《九辩》中有“独申旦而不寐兮,哀蟋蟀之宵征”的句子,意思是通宵不能入寐,蟋蟀彻夜鸣叫令我哀伤,这里蟋蟀首次与哀伤之感有了联系。

至于《杂诗》的蟋蟀,“东城高且长,逶迤自相属。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荡涤放情志,何为自结束!”蟋蟀在此被赋予了人的情感,其鸣叫不止是前段的因鸣叫发人之哀思,而且变成了蟋蟀自身为岁末来临生命将终而哀鸣,联系后两句“何不放浪形骸纵情追逐自己的志趣,而要这般拘束自我”,可以看出诗人见蟋蟀入堂鸣叫大限将至,联想起自己“生之行休”而伤痛,故想要及时追逐志趣—蟋蟀从自然事物化身为时光飞逝的象征,又因之系于感伤,可以说意象化基本完成。

(二)荷、芙蓉、菡萏

屈原在《离骚》中寫出了“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首次把荷花用芙蓉称之,其后多有沿用。在《杂诗》中,“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此处的芙蓉即荷花,而非木芙蓉。荷花在此与下句的兰草相类,象征美好的事物,采荷花伴兰草如此乐事,不由联想到自己在远方的所爱之人,可见荷花在此象征美好之物,并系有对爱人的思念。

追溯到《诗经》中,有两首出现荷花。一则“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彼泽之陂,有蒲与蕳。有美一人,硕大且卷。寤寐无为,中心悁悁。彼泽之陂,有蒲菡萏。有美一人,硕大且俨。寤寐无为,辗转伏枕”。本诗第一章咏蒲草与荷花起兴,第二章复沓又加入蕳,根据毛诗可知是为兰草,第三章又加菡萏,乃荷花别称,三章反复歌咏蒲草、荷花与兰草,并依后句的美人、寤寐得知,荷花再次寄托了对美人的思念,且再进一步可直接象征美人。又荷花、兰花、湿地一齐出现,与前段“涉江”诗如出一辙,可以说《杂诗》“涉江”的灵感直接来源于此。另则“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山有桥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扶苏与桥松是树,荷华与游龙是水中植物,子都与子充是美男子,前后并列,荷花亦象征美人。

梳理以上两段可知,荷花的意象在《诗经》中就已经成型,即象征美好之物或美人,并寄托对美物的向往、美人的思念,而《杂诗》的荷花直接取材于《诗经》并沿用其内涵。及魏晋如曹丕有句“芙蓉含芳,菡萏垂荣……有美一人,婉如清扬”,傅玄有“美人一何丽,颜若芙蓉花”,后世荷花皆不外乎此,唯唐时佛教传入中国后,加上了一层与敬佛相关的含义。

(三)衣带

《杂诗》中有“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这里使用了衣带,将衣带变缓即宽而不能合腰与人日渐消瘦联系起来,而缓、瘦的原因便是“思君令人老”。相近时期,汉乐府有“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的句子,两句几无二致,都是最早在诗歌中使用“衣带”二字并创造出衣带变缓的意象—表为人之瘦,里为思之苦,成为思妇形象的一个重要符号。

前溯《诗经》,可以见到许多有关衣带的描写,如“淑人君子,其带伊丝”“彼都人士,垂带而厉”“容兮遂兮,垂带悸兮”,皆以“带”指称衣带,衣带只是作为君子美饰,是诗歌采撷的物象,仅质地如“丝带”可象征身份而本身无深意。

至魏晋时期,陆机有“揽衣有馀带,循形不盈衿”沿用衣带缓意象。后代诗歌中颇多运用,有白居易“心肠不自宽,衣带何由窄”和柳永“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等名句。

另外,魏晋阮籍有句“泰山成砥砺,黄河为裳带”,将黄河比作衣带;陆机亦有“高山安足凌。巨海犹萦带”,将大海比作衣带,此句在《文选》中李善有注:“古博异辩游曰:‘众星累累如连贝。江河四海如衣带。’”本句出自汉乐府,应是最早以河海比衣带的诗句,阮籍与陆机句或受其启发,衣带于是又有衣带水之比,但因没有与之相系的情,故在此不将其看作意象之一。

本文联系《诗经》采撷魏晋诗歌,着重分析了《杂诗》的三种修辞,比喻、起兴和叠字,得知《杂诗》推动了联想起兴、主流比兴一体化、形容叠字主流声形并茂;还分析了三个意象,蟋蟀、荷花和衣带,得知《杂诗》成形于蟋蟀意象、承继于荷花意象、开创于衣带缓意象,《杂诗》的前后过渡性、艺术成就、诗歌地位可见一斑。

猜你喜欢

形声杂诗叠字
杂诗四首
中国画《杜甫秦州杂诗-七》
奇特的叠字联
文学阅读中提问的“三性”与“三指”
创设教学情境要巧“借”
根据“形声”记汉字
偏旁部首知多少
杂诗六首
叠字家园
《杂诗荟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