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匠精神理念下中职思政课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2022-03-24阮绮霞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工匠思政中职

阮绮霞

(福安职业技术学校,福建 福安 355000)

职业素养是当代社会长盛不衰的热点词汇,并多次在国家政策性文件中出现,且多年以来,职业素养的改善与提升,一直都是极为关键的教育政策导向性目标[1]。也正因如此,对于中职校而言,需要密切关注针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策略选择问题。然而教学实践中,怎样把握这一问题,特别是怎样把思政课程和职业素养培育相结合,以便让中职学生产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的思维与能力,属于有关教育人员应当密切留意的问题,此亦为中职校所应研究之核心课题。教育实践中,中职校及校内相关教育工作者需要以工匠精神为导向,开展有关课题研究和实践工作,主动谋划思政课程同职业素养培养工作相联系的正确出路。

一、对工匠精神内涵的认知

工匠精神指的是工匠对其所制作产品的精细雕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具体到与中职学校学生关联紧密的制造业、服务业等行业,显然需要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参与其中,这些人才将在其工作岗位上展现他们的敬业精神、专注精神及创新精神。而上面所提及的工匠精神范围内的具体内涵,既是人才个人成长的思想道德指引,又是企业、行业与社会竞争发展的资本[2]。为了让学生具有从学校到社会一以贯之的追寻工匠精神、践行工匠精神的意识和能力,中职校教师尤其是思政课程教师要认识到自身职责所在,深入探索工匠精神内涵,使之成为服务于教育教学的导向理念,用于帮助做到思政教育和时代发展相协调,给学生提供更为适宜的教育环境及引导策略。

二、中职思政课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价值

(一)培养工作与学校思政教育目标相一致

目前,针对思政教育的探索活动依然在中职院校有序地推进,这使本学科和其他学科一样,彰显时代特色。此时思政教师很明显应当认识到:职业素养培养是思政时代性相统一的工作,特别是在工匠精神指引下,这项工作将更加明显地统一于中职思政教育目标范围之内,最终给中职校思政建设工作提供重要内容保障,亦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育奠定理论基础。

(二)培养工作与中职创新驱动举措相协调

因处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我国各地均高度关注创新驱动发展理念的落实,此时需要中职学生在工匠精神内涵中的创造精神、创新精神等方面取得突破,而职业素养培养显然具有这样的引导功能,思政课程中相关具体工作的开展,可使学生形成把控创新战略、诠释新颖想法、追求时代发展的意识,让其在未来工作中有机会、有可能做出更好的成绩[3]。

(三)培养工作与中职思政教学任务相一致

思政教师重点要对学生展开正确三观教育与引导工作,而本项工作中的一个关键目标是让学生拥有职业精神培养和熏陶机会,而职业素养之中工匠精神,恰可以与这一目标产生明显关联,例如一些思政课程教学平台中引入的大国工匠案例,便生动地说明了这一关联性。由此可知,职业素养培养和中职思政教学任务二者之间具有一致性。

三、中职思政课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途径

用人单位首先看重所选择人才的职业素养,即所谓德才兼备,德在才先。针对这样的用人标准,以及国家与社会的人才培养需求,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中职思政课程,需要在工匠精神指引下,更多从职业素养培养的角度着眼,开展教育理念、内容和方法的革故鼎新探索。

(一)教育理念的全面革新

从教育理念层面分析,中职思政教师要有对中职教育特点的清晰认知,并在此认知范畴之内进行工匠精神、职业素养的研究。在此基础之上,中职思政教师首先需要摒弃“教教科书”的观念,而是要以“用教科书教”的观念取而代之[4]。具体来讲,作为人才培养重要阵地、立德树人任务落实重要阵地,中职学校思政课程虽然有规范的教材作为支持,但在具体教育教学实践时,灵活化的使用才更符合中职学校教育与学生需求实际情况,这是因为中职学生未来就业时将表现出典型的技艺型、操作型特点,如果强求落实“教教科书”的观念,则与技艺、操作的理念相抵触,使学生学而不知用,导致思政内容和职业素养培养目标相剖离。所以教师有必要关注教育原则、正确价值导向,又能灵活应用教材的意识,用融教学内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方式,突显职业教育的特色。同时,中职思政教师还应有足够清晰“不教而教”之意识。在明确动员组织学习、借助马克思主义理论完成现实问题解决任务的前提下,教师需要基于工匠精神引导,使学生最终能够在脱离教师支持时,依然拥有正确认知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在做人、学习、生活、工作等多个方面,因职业素养的培养过程而真正受益、自主发展。关于教育理念的全面革新问题,可以以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学生的行业素质为例展开说明,因为本行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对于专业人才素质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要求学生能够分别在基本的专业素养方面,全面熟知汽车生产操作工艺、汽车产品检测及设备维护方面,综合协调管理方面,与汽车有关的营销推广方面,还有本专业的自动化、信息化管理方面具有较强素养。这些素养部分与工匠精神直接相关,部分与工匠精神间接相关,这些素养的获取,很显然不能只依托教师用“用教科书教”,而是要求教师充分关注本专业的教育原则、正确价值导向,进行相应的理念变通。

(二)教育内容应适应变化

从教学内容角度来说,中职思政教师要保证内容和工匠精神培养需要相结合,特别是要让职业素养有机会融入教学之中。

第一,教师要突出内容的立德树人根本核心,从中职学生专业角度出发,突显出职业道德、相关政策方面特色。换言之,对于思政教育来说,政治性内容毫无疑问是关键点,但政治性内容并非孤立和单一存在的,理想的做法是让政治性内容与职业性内容协调统一,使之共同融入可感知、可操作的情境之中,唯有如此方可保证思政课程内职业素养培养工作变得生动[5]。例如当涉及理想信念知识时,教师可以结合华为孟晚舟归国案例,孟晚舟本身的职业、所属企业及国家政府之间的关系兼具政治情感与敬业情感,学生将很容易受感染,将自身职业理想和国家的、社会的需求相关联,从而产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有利于职业素养的发展,并且与立德树人核心价值相一致。

第二,要突出内容思维能力培养之可能性。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思政课程,须使教师注意思维能力培养问题。教育实践中,中职思政教师可用工匠精神作为引导,突出以下两项思维能力内容的教育价值,给中职生在职业素养发展创造可能性。其一,应当关注辩证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世间万物均处在持续变化状态之中,所以人们在认知与改造世界过程中,一定要破除同客观事物发展进程相违背的观念、理论、模式[6],主动发现并运用事物间的新属性、新规律,切实、高效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这也是创新思维的培养方式。显然,这种思维能力因其广泛应用性,对学生成长成才而言极为必要,所以会变为学生职业素养塑造的要点。例如,如果需要学生辩证地审视人生的种种矛盾,教师可用我国自主研发高新技术内容为例,阐述“痛点”与“起点”的关系,说明“苦难”和“财富”的关系。其二,历史思维能力的作用值得重视,历史思维能力结合了前述辩证思维和历史眼光,具体表现出马克思主义科学历史观,并拥有将其应用于实践的可能性,它对于以历史眼光审视发展规律、找准前进方向有利。如在教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时,教师可利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发展进程的梳理,使学生更为深刻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了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要性[6],让学生内在家国情怀得到激发,立志做一名勇于担当的新时代青年,并且以工匠精神为指引,将精益求精,与时俱进的历史思维内化为前进的动力,在职业生涯中更好地实践。其三,底线思维能力的作用值得重视。从工匠精神角度出发,不断完善中职思政课职业素养培育工作,相关教师应当使学生明确:无论其未来从事于何种职业,均要有法律与道德底线作为依托,不能逾越底线做事。例如教师可在《职业道德与法律师》的具体教学中,用逻辑推理及生动案例,使学生在学习中树立法制意识和道德修养,学会反省和慎独,在生活和学习中自然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三)教育形式应及时调整

中职思政课的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应以工匠精神为指引,做好理念与内容的优化革新,在此之后,相应的教育形式亦应及时调整。由此,应重视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是突出思政课教学形式与人才培养计划的一致性,二是突出思政课教学形式的实践功能,三是展现教学评价反馈的作用。现对其分别展开论述。

第一,中职思政教师应把握自身教育职责,既要有思政理论知识的充分讲解,又要有明确工匠精神的合理渗透,以便基于教学形式、人才培养计划协同一致的前提条件,化解学生在职业素养塑造方面的问题。实践中,教师可从实际发展视角,了解本校真实情况,据此建构足够专业的思政研究小组,以小组为依托,将工匠精神、职业素养等有机融入具体教育活动之中。此外,为保证贯彻人才培养计划,教师也可以提前预设思政课视频库、案例库等,让有助于学生进步的生动教育案例被提取,给学生提供发展的全面帮助,让学生在不同岗位、不同标准引导下,以长期规划为框架,进入工匠精神自主、自然、自如的锤炼状态,同时顺畅接近理论知识、实践活动二者兼容的目标,从而拥有更多有价值的职业技能与职业思维。

第二,中职思政教师应进行教学实践性的探索。具体讲,当处于工匠精神理念支配之下时,应更重视思政课实践性之导向,让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同职业实践活动产生相融可能性,借此机会锻造中职学生的情感与价值观念,促进他们的职业意识激发与巩固。为臻于理想化教育效果,教师要力求改变传统做法,不再执着于只讲理论不求实践、先讲理论再做实践的方式,从实践层面进行教学活动的尝试,特别是要鼓励中职学业生对既有职业案例展开讨论,得到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方面的启示[7]。另外,教师也可视情况需要,使学生观看与工匠精神有关的系列短片,或者以工匠精神为主题举办辩论赛等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对工匠精神、职业素养等产生更深刻、更立体的理解。再者,中职思政教师要留意课程教学期间融入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必要性,本着与时俱进的态度,依托声像资料、ppt等形象化展示职业素养、工匠精神等方面内容。例如当了解专业技能的提升在职业生涯中的作用时,教师可结合职业内容,可以融合新媒体技术引入“大国工匠”纪录片中的有关内容,比如,工匠李峰在高倍显微镜下,以手工精磨刀具的片段,看到刀具终因高精度刃口质量而获得好评的场景。从教学效果及学生反馈能够知道,同教学内容高度契合的思政内容,若再有恰当形式的支持,学生的接收效果将更为理想。最后,多设计一些富于社会实践色彩的活动,也属于思政教师以工匠精神为导向的职业素养发展合理做法。

第三,中职思政教学时,课后反馈阶段的作用值得重视,中职思政教师可基于反馈阶段作用,在一些新颖模式如“双师教学”等做法中展现理想的职业素养培养功能。在此期间,中职学校需要适度导入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线上和线下相互协同的多元化、综合化教学思路,用以确保最终结果被及时反馈与评价,保证反馈与评价的全面性与客观性。例如,思政教师可借助在线交流平台,与其他教育者共同交流学生在特定教学模式、趋向于实践的教学活动中的学习成效与表现等,这会更为深入地掌握学生实情。在此之后,教师可参与到(工匠精神、思政课程、职业素养)“三结合”的主题讨论中去,利用彼此讨论的机会,增强自身评课和听课能力,从而走出教学误区、改正不足之处等,在教学能力提升方面做出成绩。而学生则可以对自身近期学习情况、学习模式、学习进度等进行充分地反思,将反思结果反馈给教师,并寻求专业化的帮助。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中职阶段的思政课教育理论探索和具体教学研究时,应留意教育内容和学生职业素养发展间具有潜在关联性,并以工匠精神为指引,进一步巩固与利用这种关系,最终给学习者职业发展、人生发展提供帮助、创造机会。整个过程中,既应做到对理论知识有效讲解,又要注意多元化实践活动的融入,以便有效增强学生的职业自豪感、认同感,并使其得以成为社会发展、企业前进所必需的高素养人才。而本文所论及的教育理念的全面革新、教育内容的适应变革、教育形式的及时调整几个方面,在常规领域突破探讨深度,突出了工匠精神的指引作用,相信能够进一步突出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工匠思政中职
90后大工匠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工匠风采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思政课“需求侧”
工匠神形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工匠赞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