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大学生就业指导的课程设计思考
——以课程思政背景下党史教育为例

2022-03-24江启宇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党史政治

江启宇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300)

在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就业问题受到社会的多方关注,必须抓紧抓实抓好。受经济形势及外部文化冲击的双重作用下,在就业过程中高校毕业生所要面对的困难越来越多,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想引领作用,为就业指导工作提供思想保障与方向指引,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就业,提高就业质量,为就业打下良好基础,是值得我们思考与研究的工作。

一、研究现状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面临的挑战与压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得了显著成效,经济总量稳居全世界第二位。但随着中国经济进入了后疫情时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另外受汛情致灾、疫情散发、能耗“双控”等多重冲击,中国经济复苏放缓,就业市场需求降温。由于就业压力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就业市场竞争越发激烈,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诚信度丧失、目标不明确和就业意愿不高等问题有所加重。而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可以促使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与择业观,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培育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升大学生个人综合能力与职业素养,为其职业生涯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基础。

(二)学生就业指导缺乏个人品德意志、道德信念的教育

当前,各高校在开展就业指导课程时,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功利心较强,只是以实现最终就业率、薪资待遇、对口率等为就业指标,大部分的精力与时间分配在如何提高学生的面试技巧,而忽视了对个人职业目标理想与思想政治素养的培育。在时代发展风云变幻、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复杂的情况下,后疫情时代的就业市场竞争加剧,学生个人就业意愿、个人实际工作能力、职业道德信念弱以及社会责任感缺失等问题,个人职业道德体系无法应对求职就业压力,影响个人的职业发展。要实现人生职业发展目标,就必须有强烈的理想与信念,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中的先进人物,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好现实素材。通过知党史、悟党史,把个人职业发展目标与国家的建设与发展相互结合,可以进一步感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在职业发展中实现个人价值。

二、党史教育融入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的意义

(一)党史教育为开展大学就业指导提供重要的方向指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要不断提高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新时代大学生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能力,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这一根本目标是对中国近代以来革命、建设、改革发展进程的接续,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1]。但应届毕业生由于缺少工作经验,突然进入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让学生有所不适,同时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价值观念的侵蚀,受多种不良思想的冲击下让学生产生了复杂的就业心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动摇,对正确的就业思想产生了影响。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荆棘丛生。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带领中华民族风雨兼程已经走过了百年的奋进之路,党的使命实现了从“革命”“建设”到“改革”的转换,中国共产党在发展上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2]。党史教育可以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心灵柱石、灵魂灯塔,让毕业生在职业发展道路中指明方向。

(二)党史教育是树立大学生正确的就业观、价值观的重要依托

时代发展风云变幻,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复杂。社会的各种不良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巨大的冲击。在就业指导工作中,思考如何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完成立德树人的任务,引导学生向职业目标正确前行,显得极其重要。要加强政治意识与阵地意识,加大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力,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党史教育融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3],是应对错误思潮的重要举措。以党史教育培养青年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抵制错误思想的干扰。

(三)党史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

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无论是教学方式还是教学内容,都比较呆板,对于毕业生同学来讲吸引力较低,重视程度不足。党史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规律的集合。在就业指导过程中,通过我们身边的党史案例,学生可以更容易地进入历史情境中,党史与理论的结合既符合“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论要求,丰富真实的史实资料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加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①《权威发布:十九大报告全文》,援引新华网微信公众号(2017-10-18)[2022-06-18],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https://www.spp.gov.cn/tt/201710/t20171018_202773.shtml。。高校进一步深化课程思政,提升思政教育水平,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重要保障。新时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题,立德树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立足点[4]。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高校大学生走入社会的必经之路。在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必定是课程中重要的教育内容,对大学生养成正确的择业观和价值观起到了关键作用,党史以其独特的历史地位成为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内容。从学科发展高度重新审视党史教育的思政价值,对当下应对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上的困难,发挥思政课堂“主渠道”作用,落实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现实价值。

三、党史教育融入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的课程设计思路

(一)依托广东党史文化资源,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引领

广东作为中国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和重要的对外港口,是新中国发展及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和实验区,丰富的党史资源,见证了广东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奋勇拼搏,勇担责任,开拓进取的光荣历史,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前身是“广东省立第一职业学校”,1933年创立至今已有88年的职业教育历史,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万余人,其中有70%来自广东,对广东的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广东省各地有着丰富的党史文化资源,通过对广东各地的党史文化资源的学习,结合大学生就业指导,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将有更深入的体现。

把党史资源融入大学就业指导,教师须进行认真的思考,结合就业指导工作模块的特点,设计不同的党史内容模块,开展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是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实践过程。党中央在面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现实情况,对国家命运发展的深刻把握,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学生通过我党在广东改革开放的历史学习,学习如何把握新时代中国发展趋势,不断调整自我的认知,环境认知,及时做好职业发展规划,培养他们对外部社会变化的适应性及主动应用的意识,勇于面对困难,勇于开拓,不断创新。二是积极向上的务实精神。自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在广东经历了多个历史的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不同时代的情况,以及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情况,不断实现自我变革,通过中国共产党在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事件,让学生学习如何进行职业环境剖析与认知,并且紧跟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能够解决学生对就业环境的认知缺失,加强学生的就业竞争意识。三是不断增强自我的职业认同感。党史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断走向成熟的实践史。通过中国共产党如何在百年实践中不断总结自身建设的历史经验,在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发展,在面对不同的历史挫折的时候,直面困难勇于挑战,让自身变得更加强大,目标变得更加清晰,学生学习如何进行职业生涯的自我剖析、自我认知和自我定位,能够解决职业焦虑感和职业认同感的问题。四是不断钻研的“工匠精神”。在广东的各行各业中,有着众多的优秀共产党员代表,他们身上彰显着一股“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体现着职业人士的专业精神和职业操守,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格的体现,是从业者职业精神、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的综合表现。工匠精神,还包括了求真务实、敬业乐业、开拓进取[5],尊重师长等多方面的内容。学生可以对优秀党员工作代表进行学习,真正思考工匠所应具备的良好职业素养和成就自我自由全面发展的标准和条件。

根据就业指导模块需求,针对性构建就业实践体验教学模式,加强党史资料搜集整理与就业指导教学资源整合。将思政教育立体化、场景化、实效化,充分利用典型党史文化教育场所,构建适合新时代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实践体验模式,而在就业指导中学习党和国家发展的历史规律,可以提高学生对中国近代以来革命、建设、改革的理解。教学实践过程是将理论通过一个个鲜活的党史案例带入历史情境进行讲解,党史与思想政治理论的结合能够有效解决就业指导课程中思政教育的枯燥问题,进一步丰富课堂的表现形式,从党史教育中强化青年学生对理论的感悟,从而更加鲜活地体悟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进而坚定“四个自信”[1]。因此,就要让学生在就业创业教育学习中有目标,有方向,有榜样,有实践。并且,完善第二课堂对接体系,与三年级的职业目标对接,如职业面试比赛,企业家沙龙,优秀校友沙龙等,加强学生的职场适应能力,加强职场过渡能力,向技术骨干、创业达人、大国工匠的目标前进。

(二)运用优秀网络平台的资源,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与手段,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以笔者所在学校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校积极投入各项资源,积极推行大学生社区思政建设,马克思学院的思政课教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思政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意志品德素质教育研练中心”,并运用“互联网+”的多项技术手段,开展红色文化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虚拟仿真体验式教学的平台建设。首先,要积极利用好学校的平台资源,认真做好学生需求分析,以案例启动,信息化平台的课程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问题驱动,结合视频案例提出问题,驱动学生讨论探究;模块推动,引导对就业工作的理解,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就业求职过程中的各个注意事项。其次,利用学生行动,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对求职过程的各项环节进行研讨,找出求职过程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的建议,巩固所学内容,加强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等个人软件实力。最后,让学生直接地感受到就业求职过程中的各个注意事项,学生行动能够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层层递进、学做统一、知行一体,符合认知规律。

这就要求教师运用课堂讲解、项目训练、微课程、视频等多种教学手段紧密地将理论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让学生掌握各种求职技巧,并将课程学习的技巧应用在求职面试中;了解国家及地方的创业政策,了解创业相关知识,了解职业发展与创新创业之间的相互联系,为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升其就业质量打好良好的基础;灵活运用学习强国平台、人民日报平台等网络资源。该类平台有大量权威优质的党政、报告、报道等内容,此外内容的展示形式新颖多样,能够满足新时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与需求,将相关网络资源宣传资料作为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毕业就业流程、就业日程情况的补充。

(三)把党史资源融入就业指导课程,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关键在于提高指导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就业指导课教师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课程教学能力,但大都不是思想政治专业的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业务能力水平不一,教师们心中虽然也许知道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就业指导课程中也不知道如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就业指导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广东省内的丰富的党史资源,如党史人物事件、重点党史文献、各类党史文化宣传场馆等具体案例资源,让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落地性与操作性,从而提升就业指导课程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水平。

四、结语

在后疫情时代,经济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对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带了来新的挑战,而党史教育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相互融合可以不断提高后疫情时代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和有效性,让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的双重影响下,更好地做好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树立明确的就业发展目标,更好地解决就业创业中存在的问题,为学生适应社会市场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党史政治
第一次学党史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党史上的今天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