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学前专业教育工作的开展现状及发展对策

2022-03-24孙锋锋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幼儿教师院校优化

孙锋锋

(漳州理工职业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幼儿教师需通过专业学习才能强化对幼儿的科学化培养。随着学前教育的不断优化与创新,社会对幼儿教师提出更高要求,传统看管型人才已不利于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与优化。幼儿教师需具备较强的文化修养与创新能力,有效开发幼儿潜能。因此,高职院校基于社会需求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学前专业作为培养幼师的专业应基于社会发展需求,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与教育模式,重新规划人才培养方案,才能强化技能型人才培养,助推学前教育系统性优化与持续性创新。

一、开展现状:高职院校学前专业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实践性不强

高职院校致力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属于面向全社会的职业教育,只有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的紧密合作,逐渐拓展教育规模,才能为学前专业教育工作发展奠定良好基础。随着国家不断加强对学前专业教育工作的重视和关注,许多高职院校开始借机扩张,学院规模不断扩大,但在师资力量以及实践教学方面,并未有效革新与优化,因盲目扩招而带来的问题,限制了学前专业教育工作的发展。学前专业本身具备较强的实践性,学习者既要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科学化掌握,又应快速提升自身实践能力,才能强化知识武装,积极为幼儿教育的优化创新贡献力量。当前高职院校学前专业教育工作优化时过于注重理论知识阐述,课程实践性不强,导致许多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薄弱。例如,部分高职院校学前专业毕业生缺少对幼儿心理发展的深入分析,无法有效观察幼儿心理变化,无法提升幼儿教育的人性化与科学化,不利于幼儿教育发展[1]。

(二)教育缺乏创新性

当前高职院校学前专业教育工作发展过程中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凸显,这与教学方式有关,教育缺乏创新性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原因。虽然我国从应试教育转化为素质教育已有多年,但在实际人才培养过程中,更注重引导学生了解与掌握理论知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缺乏关注。现阶段幼儿园急需大量高素质复合型教育人才,由于教育创新性不足,人才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薄弱,不利于其因材施教,更不利于其提升教育的个性化。部分高职院校学前专业毕业生习惯利用统一的模式和统一的方法进行学习,而教育工作者也习惯利用统一标准引导学习者学习。批量式教育使我国学前教育相关人才综合能力与综合素养有待提升,不利于学前教育的发展。

(三)评估模式单一化

评估体系是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环节,是衡量教育活动成功性的标准。强化对现阶段高职院校学前专业教育工作的评估,发现现阶段评估主要基于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学习状态进行评估,缺少对学生学习水平、实操能力、个性特点的了解,传统的分数式评价模式使部分学生习惯使用标准性答案解决问题,而批量生产的人才无法满足幼儿教育发展需要,更影响幼儿教育的创新。例如,部分学前专业学生毕业后无法应对复杂多变的幼儿教育,会在教学过程中出现茫然状态。探寻评估模式单一化对高职院校学前专业教育工作的影响,了解评估优化与创新的意义,有利于学校加强对评估工作的重视和认知,能在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助力人才加强反思,引导学习者和教育者共同成长。

二、发展要点:高职院校学前专业教育工作创新方向

(一)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

学前专业教育课程是人才培养的载体,课程建设质量影响高职学生的综合素养与综合能力,与高职学生的素质结构息息相关。良好的课程体系是教育的有力支撑,高职院校学前专业教育工作发展过程中应进一步强化对社会需求的了解与认知,既要打破传统功利化培养目标,也应基于学习者需求均衡理论与实践教育,确保引导学生了解学术理论时提升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拓展其知识面才能打破传统教育形式,提升学前专业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为其未来就业奠定良好基础。实践课程不足不利于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甚至有可能出现教育资源浪费现象,限制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 号)①《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府: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08-03/28/content_5549.htm。为高职院校学前专业教育工作带来有力的制度支撑,高职院校加强对文件精神的解读,借助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契机,针对性培养学习者职业能力,引导其成长为个性化人才,能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教育模式。我国可将学前专业教学内容优化与课程体系建设为突破口,强化对教育人才实践技能的培养,以推动幼儿全面发展为目标,打破传统单一化理论教学,借助实训、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模式,助力幼儿教育人才快速发展。

(二)创新教育方式,助推校企合作

学前专业具备较强的综合性和特殊性,幼儿教师与其他教师有所区别,一方面,学前教育主要针对3~6岁的学龄前儿童,此阶段的幼儿处于启蒙阶段,幼儿教师必须学会如何教,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学,才能充分发挥幼儿教育的价值意蕴。另一方面,学前教育发展过程中对教育工作者的艺术能力和教学能力要求较高,教师既要在接触幼儿时引导其加强对真实世界的客观认知,也要充分向幼儿解答生活中的基本现象,强化常识性教育,这要求幼儿教师具备广泛的学科知识。由于教育对象年龄较低,因此教育者需探寻幼儿发展需要,基于幼儿特点展开独特的教育方式,借助趣味性教学,打造游戏化教学模式,引导幼儿在观察和体验中形成学习概念,有利于其树立良好行为习惯。故此,学前教育发展过程中应强化对学生求知欲的培养,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艺术能力和教学能力,也要借助校企合作契机提升学习者实训实习比例,构建实践教学模块,以此确保构建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学前教育,完善幼儿教育架构,助推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校企合作过程中,高职院校学生需加强对企业文化的深入认知,并基于自身发展需要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提升学习针对性,自主学习幼儿专业教育知识,树立良好学习习惯,才能提升学习素养和职业素养,为未来就业奠定良好基础[2]。

三、探索与新生:高职院校学前专业教育工作发展对策

(一)以需求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学前专业教育工作发展时应强化对教育目的的科学化认知,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为依据,也要构建现代化教育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效率。首先,学前专业教育工作发展时,应提前明确教育目的,了解教育目标,以此明确教育发展方向,确保学前专业教育工作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人才培养目标关乎受教育者的切身利益,只有提前明确教育目标和教育目的,增强教育的宏观性,才能依据人才需求与社会需求,构建科学化教育。我国在幼儿教育发展过程中致力于开发幼儿潜能,学前专业需基于幼儿教育的发展方向与发展目标明确教育目的,针对不同培养对象提出宏观要求,并细化人才培养标准,才能依据教育目的助推学前专业学生全面发展。其次,探寻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以此为依据构建高素质复合型幼儿教师团队。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具备较强的宏观性,基于其明确幼儿园教师培养方向,强化对幼儿教师教育能力与实践能力的科学化培养,有利于幼儿教育人才迈向新的发展阶段。最后,基于社会需求促进教育改革与优化。随着我国素质教育不断发展,幼儿园也在转型和升级,这也对幼儿教育人才提出更高要求。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借助校企合作契机强化对用人单位需求的综合考量,基于社会需求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以提升学前专业人才的职业核心素养,能增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更能在高等教育发展和优化过程中实现幼儿教育的有效创新。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更新教育理念,培养一专多能的学前教育人才,有利于学前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升。而高职院校应基于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人才培养办法,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以此为社会输送大量的教育人才。例如,学前教师须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能力、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健康卫生保健能力等。基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强化人才培养[3],完善人才认知结构能助力高职院校学前专业教育工作迈向新的发展台阶,为我国学前教育水平提升奠定良好基础。探寻高职院校学前专业教育工作特点,发现其追求人才培养层次的提升,致力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故此高职院校学前专业教育工作优化和创新过程中应持续加强对社会需求和学生需求的全方位认知,既要基于需求变化,助力高职教育转型,也应在人才培养优化时提前明确教育目标,确保教育改革的正确性,才能规避教育问题助推教育健康发展。

(二)优化课程体系,构建双师教学团队

高职院校学前专业教育工作优化与创新过程中优化课程体系,培养双师型教育团队,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首先,可以职业需求为依据,探寻家长对学前教育的期望,以此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科学性、合理性。人才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需重视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职业能力、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要在层层递进中构建科学严谨的课程体系,借助层次分明的培养模式,助推实践课程优化与创新。学前专业教育工作中的实践环节包括课程实训、专业实训和顶岗实习等,基于实践课程发展需要明确课程比例,引导学前专业学生在实习阶段提升社会适应力,有利于其职业核心素养增强。例如,课程优化与创新过程中应致力于提升课程的实用性,既要基于实用性原则,加强教育资源挖掘,也要在课程调整时梳理课程架构,既要避免专业课程品类过多,也要强化对学前专业学生复合能力的培养。教材建设过程中,高职院校需在建设纸质教材基础上强化对线上教育课程的编写,线上教育课程具备数字化和动态化特征,可随着教育改革而不断优化与创新,能作为纸质教材的补充,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完善和优化。其次,借助1+X证书制度实现课程与证书的有机融合,强化对现有人才的科学化培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效率。例如,学前专业教育工作发展过程中,应依据学历证书和多项证书需求强化对人才的针对性培养,积极鼓励人才考取相关证书,借助证书提升人才含金量,为人才未来就业奠定良好基础。例如,普通话证书、教师资格证书、育婴师资格证书等都能帮助人才了解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也能使学前专业学生达到国家职业标准要求。鼓励学前专业教育工作优化时构建课证合一的课程体系,强化对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的科学化培训,充分借助校企合作契机,实现产业与教育的深入融合,有利于强化对学生的科学化培训,能推动学前专业教育工作持续性创新[4]。

(三)创新教育方式,助推校企深入合作

高职院校学前专业教育工作发展过程中构建全过程实践体系,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本领,有利于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增强。例如,高职院校可借助与企业的合作机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以此构建特色化教育,确保优化服务体系,助推学生快速发展。一方面,高职院校应积极扩大实训基地,既要为学生实训奠定良好基础,也要丰富实训模式,以此助推学生缩短就业适应期。例如,可借助顶岗实习引导学前专业学生了解幼儿心理,以此制定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实习环节,确保基于学前教育发展需要,引导学前专业人才强化系统性学习。高职院校需完善顶岗实习体制,与企业共同建设课程实训模块,确保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后,及时通过实践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全方位掌握与认知。另一方面,实训与实习过程中应激发学前专业学生主观能动性,鼓励其自主参与学习,并与区域政府进行合作,以此拓展学生实践机会,使学生借助文艺演出等活动提升艺术能力。并且,可借助多元化教学方法,提升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灵活性。例如,可以学生为主,打破传统以课本为中心的教育模式,真正基于学生需求,调动其学习热情。教育工作者可借助小组讨论法、问题探究法等,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学前专业课程,并借助信息技术提升课程的直观性和交互性,以此推动学前专业教育工作数字化与信息化发展。与此同时,教育工作者与学习者可以利用互联网打破时空限制,及时沟通互动。学生和教师提升沟通频率,有利于人才培养体系的优化,能快速和谐教育环境,营造良好教育空间。创新教育方式后,学校和企业应深入合作,可借助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订单式培养模式能使企业参与教育,也能使高职院校学前专业在发展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对企业需求的了解和认知。例如,学校和企业可共同开发学前专业课程,并共同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作出贡献。而学校可在实训环节聘请企业员工参与实践教学,以此确保学校和企业在合作过程中实现共同发展,进而推动教育迈向新的发展台阶,并为学前专业教育工作的优化和创新提供助力[5]。

四、结语

幼儿教师担负人才培养重任,幼儿教师的培养质量影响幼儿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学前专业教育工作的优化与创新与幼儿教育发展息息相关,高职院校应勇于承担教育人才培养重任,既要在学前专业优化与创新时强化对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深入分析,也应强化对毕业生的持续性追踪,分析现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强化对问题的针对性解决,才能促进幼儿教育科学化发展。

猜你喜欢

幼儿教师院校优化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优化思考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民用建筑防烟排烟设计优化探讨
关于优化消防安全告知承诺的一些思考
一道优化题的几何解法
幼儿教师能力提升策略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