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策略探究
——以高职院校工匠精神课程为例

2022-03-24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工匠职业院校校企

杨 雯

(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产业结构转型背景下,各大企业所需的人才,不但要在专业领域中有所建树,还应有着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有着工匠情怀和工匠技艺,为企业的创新建设贡献力量。面对这种需求的变化,职业院校针对以往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落实校企合作育人的规划,促进工匠精神在企业实践活动中的渗透,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职业品质。

一、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企业发展目标与工匠精神相契合,工匠精神培养是深化校企合作的催化剂

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企业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所树立的目标不再局限于自身经济效益的提升,而是通过更高品质的服务,来增加消费者对企业的认可度,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构筑良好的品牌形象。这种发展目标与工匠精神倡导的精益求精、执着专注、创新发展的内容相契合。然而,由于企业在发展中忽视工匠者的培养,使工匠精神难以在企业中得以培育发展。面对这类问题,教育领域作出深刻的探讨,并针对大国工匠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发展理念,将职业院校打造成高层次高技术水平人才培养的领地,为企业提供具备工匠精神的职工,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经过长久的实践,职业院校中出现众多成功合作育人案例,合作建设实训基地、订单式培养模式、师徒式培养方法等,都为工匠精神课程的开展提供新的思路,也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指明方向。将工匠精神内涵融合到校企合作项目中,以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目标,更加精准地向学生传递正确的职业道德理念,引导学生将企业工匠技艺者作为榜样,可使学生明确发展目标,在参与企业实践中不断优化自身的专项能力,提升自身的服务意识和能力,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也促使职业院校培养较高综合素养人才目标顺利达成[1]。

(二)以校企合作为实践路径,利于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和理想追求

以工匠精神培养为核心,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仅依靠学校的力量是不足够的,必须将企业的人才需求融合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并引导学生在企业环境中主动习得一门技术,掌握作为一名优秀企业员工应具备的素质。校企合作作为职业院校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模式,可打破学校与社会、企业之间存在的界限,使学校和企业看似关系紧密实则分离的主体,逐渐构建起相互依存的利益关系,合作完成学生知识水平、职业技能、工匠品质的培养。这种育人模式的创新构建,可有效弥补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育人力度不足的缺陷,将企业作为学生实践的主要阵地,并在实践活动中渗透工匠精神,可进一步深化学生的思想认知,促进学生职业道德精神和职业能力的协同提升。在学习阶段,学生能够主动了解企业的岗位需求,以此为目标优化自身的技能水平,完成自身工匠技艺的塑造。而在就业阶段,学生可快速转变思想,以更加严谨的职业态度,完成岗位上的过渡,更利于被企业所接纳和认可,实现学生在不同阶段达成自我发展目标,实现自我价值和理想追求[2]。

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有校企合作契机,但缺乏校外教育经验

作为合作育人主体的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工作无论是对企业还是学校而言,都是一种低投入高回报的选择。校企双方长久以来建立起的合作育人关系,为合作育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是职业院校必须承担的育人职责,同时也是展现职业教育水平,提升学生就业率的必然选择。而对于企业而言,不但能够了解人才市场中各类人才能力现状,招聘到更适合自身发展定位的优秀人才,还能将高校科研成果应用于企业中,以科技创新推动企业的发展。这种互利互惠的合作模式,有利于校企双方的协同进步和发展。然而,在职业教育创新改革,企业转型升级中,由于双方利益分歧严重,造成二者的合作不够紧密,合作育人的实效性难以提升。特别是校企合作中双方处在不同的教育场景中,学校实践活动的主导者为教师,而企业实践的指导者为企业员工和岗位师傅,企业员工自身知识水平不足,而院校教师实践经验不丰富,由此,校内外的教育活动容易因为教育经验不足降低育人的效果。而学生处在陌生的环境中,受到工作压力和社交环境的影响,很容易表现出不适应,而实践活动中的教育者和指导者也难以发挥作用,校内外实践育人的效果达不到预期[3]。

(二)工匠精神课程内容明确,但与时代脱节严重

职业院校工匠精神教育是以培养学生职业道德为核心的教育活动,具体包含学生在工作中应遵循的职业准则,以及应具备的工匠态度、工匠技艺、工匠精神等。目前,根据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现状,教育领域颁布了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决定,并指出要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改革,将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始终,重视对学生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尽忠职守、追求卓越、自主创新等职业精神的培育[4],不断强化学生责任意识,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社会主义建设,成为社会发展和企业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然而,在对职业院校工匠精神课程进行分析后,发现院校工匠精神相关的教育内容并未达成与时俱进的目标。特别是对当前封闭式管理的院校而言,学生在封闭的环境中不能接触到社会和企业[4],不了解人才市场发展现状,也不会主动探索职业道德精神内涵和工匠精神内涵。例如,工匠精神课程中设置的案例,主要以古代工匠技艺者为榜样,缺少对当代工匠者和相关案例的介绍。造成很多学生对当代劳动者的要求和心态了解不深入,学生自身的工匠态度和工匠意识难以提升。除此之外,职业院校工匠精神课程中相关的理论内容,抽象色彩较为严重,依靠教师的知识讲解,还难以使学生获得更为深刻的认知。在当前碎片化阅读习惯已经难以改变的现实条件下,过于陈旧的课程教学方式,以及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影响学生的知识习得,更不要提将知识应用于实践。

三、在高职院校工匠精神课程中实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一)以工匠精神培育为导向,提升高职院校对人才职业道德培养的重视度

高职院校工匠精神课程中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不断深化相关院校对人才职业道德培养的重视与认识,思想决定行为,只有高度重视人才职业素养的培育,才能将一切教学活动落到实处。首先,为切实解决高职院校对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共享精神的培育重视程度不足的问题,需要将以往全学科普式的德育思想转变为更具针对性,能够为职业教育与校企合作服务的职业道德教育思想。通过积极采取顶岗实习、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迅速找到行业德育特殊需求,并将其凝练成工匠精神课程育人内涵,应用于实际人才培养过程中,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事项。其次,充分利用好社会各方资源优势,以市场需求为主、企业要求为辅,从根本上构建适合当代职业教育要求的工匠精神教育思想,保证培育出来的人才能够适应社会与企业用人需求。除此之外,积极树立工匠榜样提升精神感染力,引导学生正视自身实际情况,明确工匠精神重要价值、优势与作用,从而主动投身于工匠精神课程学习中,为提升自身职业素养奠定坚实基础。

(二)营造立体人才培养环境,通过校企共同育人培育“工匠型”优秀人才

校企合作的前提就是提升企业参与合作共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积极性,以为社会培养工匠人才作为出发点,营造立体人才培养环境,落实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目标。基于此,相关部门应积极完善各类政策法规,利用政策与相关规定提升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积极性,主动优化立体人才培养环境,协同高职院校共同培育工匠型优秀人才。一是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针对校企合作出台相应合作政策法规,完善校企合作法规机制,加强对校企合作主体双方、合作方式、考核机制的完善与监督,为校企合作规范化展开提供可行性保障。二是积极采取土地利用、税收扶持、奖励政策等措施,制定校企合作奖励机制,激发高职院校与相关企业参与合作共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积极性。同时还需要制定相应处罚机制,以便于保证基于工匠精神课程的校企合作模式规范化。三是将行业企业从参与者角色转变为校企合作办学主体,实现企业双主体地位,为企业赋予相应权利,使之在新型学徒制、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到职业教育新模式下,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与教材开发、考核评价、教学研究等多个环节。四是引入企业文化,利用企业文化积极开展各种社团活动、竞赛、演讲、标牌制作、标语制作等,将企业文化融入其中,增强学生职业意识、爱岗敬业精神与诚实守信职业道德素养。五是协同合作企业建立健全实训课程体系,定期带领学生深入企业参与实习、实训、实践,直观地感受生产实践,为学生构建一个真实的实际操作场景,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能工巧匠的付出与岗位贡献,从而逐步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5]。

(三)推进学科设置交叉融合,通过专业课与工匠课结合提升人才培养实效

专业课作为践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任务的重要载体,发挥着工匠精神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主渠道作用。因此,为了真正在工匠精神课程中实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实效,应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学优势,以专业课为主渠道,以工匠精神课程为辅,围绕工匠精神课程主线,结合校企合作积极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设计工匠精神课程内容,创新工匠精神课程评价机制。以此来深化学生对工匠精神实质与内涵的掌握,逐渐形成良好工匠精神与职业素养。首先,以工匠精神为主线,以校企合作为导向,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可通过紧密结合高职院校学情与办学特点,由校企合作双方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与特点,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企业各岗位人才所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作为重要培养目标。在就业创业指导课、思想政治教育课与工匠精神课的课程体系中,探索适当的方法与途径,大力弘扬“精益求精、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优秀精神[6]。其次,以工匠精神引领,优化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除了要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以外,还需要善于结合实际[6],围绕企业生产一线真实产品或技术课题,大力开发课程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设计与生产产品,激发其良好的职业技能与综合素养,真正体会到工匠精神的实质与内涵。

(四)打造“工匠型”专业教师,构建高素质、工匠型、双师型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开展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实施者与组织者,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工匠精神课程中积极采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构建一支高素质、工匠型、双师型的师资队伍,优化师资力量保障体系,利用双师型师资队伍有序推动校企合作在工匠精神课程中的高效落实。基于此,高职院校应注重对工匠型教师的培育和引进,提升专职教师工匠精神与校企合作教学能力,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进一步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展提供支持与保障。在具体实践中,首先需要提高高职教师自身工匠精神,增强其对工匠精神的重视与认知,使之在教学中时刻以工匠精神为引领,怀揣仁爱之心,在教学过程中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引导学生正确规划职业生涯,积极参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以此来促使教师成为“仁师”“业师”“匠师”,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作出贡献。教师可通过深入企业,参加挂职锻炼、企业参观调研等活动,选择技术含量高、实践性较强的工作岗位,通过与企业师傅一对一合作,参与企业实际项目开发,不断提升自身专业实践能力,丰富实战经验与知识储备。并结合实际生产情况,将企业生产项目改造为教学素材,应用于校内实训教学活动中,不断提高教师项目式课程开发与建设能力[6],增强教师匠心与匠人能力。其次,定期邀请优秀企业家、创业者、专家教授到校内组织开展学术座谈会、学术研讨会与学术比拼大赛,设置奖金、评职称等激励机制,鼓励全校教师积极参与其中。教师通过参与此类学术活动,能不断加强其对行业、企业发展的了解与掌握,吸收先进教学经验与技术方法,保证人才培养模式与时俱进更新和完善。

四、结语

总而言之,综合素养是职业院校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和岗位需求的基础,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是职业教育的核心目标。在各大院校落实人才培养工作的过程中,校企合作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对于工匠精神的渗透,以及学生职业道德和素养的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在社会环境中,企业转型升级产生的发展路径上的变化,使校企双方的合作难以深入,影响院校人才培养的成效,也阻碍了工匠精神课程实践活动的开展。对此,要在育人观念上不断强化职业院校职业道德培育的重视程度,并构建起立体的育人环境,为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条件。同时在保障机制上,不断完善工匠精神课程体系,积极推进学科交叉,并打造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使各项育人活动的开展有序化,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实效,满足新时期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

猜你喜欢

工匠职业院校校企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工匠神形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工匠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