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专业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路径探讨

2022-03-24朱丽叶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医学生人文素质

孙 琪,朱丽叶

(佳木斯大学,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新医科建设明确指出要强化医文结合。事实上,现代医学兼具科学及人文双重属性,偶尔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就说明新医科背景下对医学生的培养中,人文素质培养至关重要,其对医学生职业的发展也起到关键作用。因此,将培养有温度的医学生作为培养方向和目标,努力提升医学生的理想信念、社会责任、职业道德等人文素质是新医科背景下高校医学专业教育的重要着力点之一。

一、医学人文素质的涵义

医学人文素质属于人文素质的一种类型,它既包含于人文素质的一般范畴,同时又兼具医学专业属性的独特性。所谓医学人文素质主要是指医生医治病人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以人为本、尊重病人、敬畏生命、医者仁心等基本素质。就其基本内容而言,医学人文素质是人文素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其尤为强调在“医学职业道德”层面的特定的人文素质。

二、医学专业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基本内容

在新医科的催化下,在健康治理新理念大背景下,高校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革与发展机遇,高校应主动适应新时代医生护佑人民健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引领医学生领悟为健康中国而努力学习的深刻意义,从而努力成为具有正确的理想信念、强烈的社会责任、高尚的职业道德、健康的身心素养、全面的文化素质的医学人才。

(一)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把握时代脉搏,坚定理想信念,将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未来的职业使命、职业价值相融合,重视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将医学生思想教育常态化、持续化。通过开展主题教育等活动提升医学生的政治素养,提升思想境界,借助“五四”青年节、国庆节等重要节点,培养医学生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建立为人民服务、为群众服务的理念。

(二)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

将社会实践与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相融合,鼓励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参与和医学相关的体验类活动,如社区医院导诊、体检中心协助服务、担任社区医疗科普宣讲员、疫情防控志愿者等,在体验中明确职业价值,在服务中承担社会责任。同时,还可以通过开展医学生“授白袍”仪式、为医学事业捐赠遗体者祭扫等活动,大力弘扬“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价值观念,培养救死扶伤的责任意识,提升职业价值感和神圣的使命感。

(三)强化高尚的职业道德

医学是关乎生命的学科,治病救人是医生的职责,医德医风是体现医务人员素质的具体表现,培养医学生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灵活规范的处事原则,精湛的医疗水平,乐于奉献、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都会是从业后处理医患关系、工作关系的职业能力要求。新时代医学生是在多元化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他们有其独特的观点、性格,同时也有青年人的热情、活力,在掌握、了解青年学生的特点基础上,将传统文化教育、红色文化教育融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培养适应时代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性医学人才。

(四)提升健康的身心素养

高等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既要培养精湛的医术,又要培养能够指导、预防疾病,帮助人民群众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树立珍爱生命的健康生活观点的职业医疗工作者,因此医学生除了努力学习医学专业知识外还要具备健康的体魄和积极乐观的心态,还要通过开展体育、劳动类活动,引导医学生养成坚持运动的习惯,鼓励参加劳动体验类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在“体育”“劳育”教育中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毅力,增强抗压能力,明确具备良好的身心素质,是面对繁重学业、工作压力的职业要求。同时,要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掌握一些调节自身心理健康的方式和方法,在面对学习压力、就业困难、工作压力时学会自我调节,提高身心承受能力,增强意志品质。

(五)增强自身的文化素质

人文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社会科学类的知识不仅可以充实医学生的知识储备,也可以改善他们的品德,让其思维更加广阔,性格更具特点,兴趣更加广泛,在唯美的文化氛围中滋养品格、陶冶品性。在未来的工作中学会换位思考,“以人为本”“医者仁心”学会做人,学会做事。通过对人文社会学科知识的学习,与医学知识形成交叉互补,让理性医学富有感性情感,让学生理解现代医学模式的具体含义,在未来的工作中关心患者疾苦,践行医学生誓言,扛起社会的担当,用自己的行动体现医学生的初心和使命,热爱自然、敬畏生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与自然环境、社会人群和谐相处。

三、医学专业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主要路径

(一)教学教育路径

教学路径是医学专业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路径之一,该路径重点包括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构建及课堂教学设计等路径。

第一,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高校应根据医学专业的特点以及医学教育的总体目标,结合人文课程的主要功能,设计医学专业人文素质课程体系,按照医学模式及其未来医生培养的总体要求开设主干课程。其设置还要遵循全面、综合、重点等基本要求,既要以点带面,又需主次分明,还要兼顾培养规格的多样性和授课内容的统一性。避免将医学专业的人文课程设置简单地等同于拓展人文知识面,而是要探讨课程的内在特点,研究课程的认知规律,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推荐医学人文课程体系化建设。当然,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要使课程符合学校发展的层次和水平,就要综合考虑课堂的教育教学效果。尤其要做好课程分类和筛选工作,进而推进课程相互融合,以确保医学生在专业水平和人文素质得到双提高。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此课程体系中“两课”课程是对于医学生开展教育教学的核心。

第二,健全科学的教学体系。高校在建构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课程体系的同时,还需健全科学的教学体系,在此过程中,高校要充分考虑使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彼此协调和相互促进,要深刻认识学生被动接受课程,很多时候难以跟上课程教学进度的情况,并通过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加以改正,以构建愈加完整的教育教学体系,设定更为科学的教学计划。同时,要按照全新的教学体系要求及时更新教材。设置选修和必修课程,提供给学生,学生选课学习,从而为其实现人文素质和教育教学目标奠定基础。在教学方法上,高校要引导全体教师更新授课方法,大胆尝试差异性教学方法。而在教学形式上,高校应鼓励教师大胆创新,提倡多运用多媒体教学、教师示教等教学模式,巧妙运用PBL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指导学生通过技能训练提高实践能力,实现专业知识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协调推进,实现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能力全面发展。

第三,推进有效的教学课堂设计。课堂讲授法是人文学科的比较重要教学方法,高校教师对其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应有深入认识。但是,要切忌过于强调讲授法,要采用多种渠道调查学生对人文课程兴趣不浓的具体原因。同时,可以尝试在课堂教学中增加讨论交流、辩论、模拟等形式,以提高学生思考能力,促进医学生人文素质实现“内化”,并引导其自觉地将课堂讲授的人文知识运用到医疗事业中去。在教学实践中,高校教师还应注意加强与学生的互动,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难题,帮助学生在与教师的相互探讨过程中积累人文知识。而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善于使用恰当的导入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角色模拟、图像导入等,同时注重掌握好学生的兴趣点或时事新闻的切入点,聚焦学生的集中力和注意力,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

(二)实践锻炼路径

马克思指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因此,实践路径同样是医学专业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一条主要路径,该路径主要包括实践教学和实践活动两种具体路径。

第一,开展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授课的同时,科学合理地增添以实践教学课程。临床实践是帮助医学专业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具体实际操作的最有效方式,是其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必须经历的过程。因此,高校应该在课堂教学的同时通过在医院设立临床实践教学课程并融入人文素质教育内容,使医学生在参与临床医生实际工作过程中,既能检验自身所学的医学理论知识,又能经受人文素质教育。实践教学能够让医学生通过与患者的直接接触,深入了解患者的需求和心理,使其在帮助患者解决苦痛、慰藉心理的同时,学会正确与患者精心沟通,进而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并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塑造“医者仁心”的高尚品格,树立无私奉献的精神,完成培养医学专业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目标。

第二,组织实践活动。对于医学专业大学生而言,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是培养其人文素质的第一课堂,而第二课堂能够充分调动大学生自主性、积极性,有利于其将课堂所学知识真正的运用到实践中,是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平台。大学生第二课堂具有时间长、内容丰富、灵活强等特点。因此,高校相关部门要“极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社团组织活动、科研比赛、专家讲座等间接实践活动”,应注意兼顾医学专业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两方面内容,增强二者的契合度,促使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帮助医学专业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人文素质得到协调发展。在活动策划阶段,应通过多种形式深入调查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关注热点,便于在活动组织阶段依据医学专业特点结合时事政治、社会热点等问题,创造性打造具有医学和人文双重特色的“精品活动”,如组织成立医学专业大学生志愿服务队,通过定期到福利院、社区、养老院等地开展义诊、卫生健康知识普及和“三下乡”等活动,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使大学生提升专业和人文知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环境影响路径

环境是影响医学专业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第三条主要路径,它主要包括高校校园的物质文化环境、制度文化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影响三种路径。

第一,打造物质文化环境。物质文化环境是文化环境的表层,其主要包括建筑、器具、场馆、绿地、设施等,是高校人文环境建构的基础。

校园的物质文化景观能够给人以情感熏陶和思想启迪,因此,高校在打造人文物质环境时,一方面要注意发挥基本建设的功能。要在体现高雅优美的品质基础上,充分展示本校的独特性,蕴含着本校特殊的文化内涵,同时应具备较强的育人和审美功能。二是要注重挖掘精品文化景观的功能。在高校物质文化环境中高品位文化景观被誉为点睛之笔。因此,高校在建设校园景观时,要着力发挥其人文功能,如国际主义战士、著名医师白求恩雕塑,使医学生在校期间可以感受美妙、优雅的文化环境,受到救死扶伤、敬畏生命、关注患者等精神感染。

第二,构建制度文化环境。开展医学专业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高校不能忽视制度文化环境所起的重大作用。在制度文化建设中,首先,高校可以尝试从学术道德教育入手,通过制定学术道德规范,监督师生规范学术活动,在保障师生学术活动有序开展的基础上,增强医学专业学生学术自律,养成自律的品格和治学严谨的品质。其次,高校可以逐步完善教师工作责任制和学生学习责任制,带领领导干部、各职能机构和部门实行责任分工制度、加强各项活动的纪律要求等特殊制度,促使制度文化环境逐步得到完善。

第三,营造精神文化环境。高校校园的校风、教风、学风等大学精神都是精神文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文化环境的核心,是造就人才的沃土。首先,高校应着力建设优异的校风。校风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高校应深入挖掘本校优良历史传统,带领全校师生共同营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校风,充分展示本校的精神面貌。其次,应建设优良的教风。高校应该依据办学理念和思想,按照校园发展规划及战略,主动构建以教书育人、严谨治学、为人师表以及爱岗敬业等元素为主要内容的良好教风;最后,要努力创造优良的学风。高校应着力构建勇于创新、奋发图强、诚实守信和勤奋好学的优良学风。正是由于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围的营造,医学专业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水平。

四、结语

质言之,新医科建设背景下加强医学专业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学生自身发展、现代医学模式的完善,乃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意义重大,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从课堂教学、实践锻炼和环境影响等三大路径入手,帮助医学专业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强化高尚的职业道德、提升健康的身心素养、增强全面的文化素质,以使高校培养的医学专业大学生能够满足新医科建设和健康治理新理念的要求。

猜你喜欢

医学生人文素质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