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及化阶段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措施探析

2022-03-24朱顺钗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普及化应用型人才

朱顺钗

(闽江学院 教务处,福建 福州 350108)

根据马丁·特罗教授(Martin Trow)对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理论,当一个国家(地区)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这个数量标准时,则这个国家(地区)的高等教育即迈入普及化阶段,开启新的高等教育模式[1]。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2019年突破大关达到51.6%,2021年增长6.2个百分点达到57.8%[2]。按照马丁·特罗理论毛入学率的量化标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已然进入普及化阶段。根据有关研究对全球188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数据分析,已有76个国家(地区)高等教育发展进入普及化阶段,显然普及化发展已是新世纪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流趋势[3]。高等教育的发展阶段并非只是数字标准的简单划分,而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挑战的过程。

应用型人才作为大学人才培养类型的其中一种,主要是指在接受规范的理论指导下,将科学原理应用于生产实际,从事非学术性工作[4]。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发端最早可追溯到中世纪大学,在行会组织发展基础上形成的神学、法学、医学、文理方面的专门学校,为各级国家和教会机构培养特定专业性人才。我国洋务运动时期建立的京师同文馆(1861年)、上海广方言馆(1863年)、广州同文馆(1864年)等专门外语学校,以及天津武备学堂(1885年)、福建船政学堂(1866年)等专门培养海陆军人才学校,都可看作是我国近代最早出现的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学校。从历史看,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普及化阶段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分析

(一)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布局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城乡居民生活显著改善、国家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改革开放事业成就斐然,举世瞩目。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也取得了质和量的飞跃,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978年到1990年从1.56%仅上升到3.4%,直至1998年扩招后达到10.5%实现历史性突破,2002年达到15%进入大众化阶段,2019年超过50%进入普及化阶段,实现人口大国向教育大国的转变[5]。尽管我国教育事业取得很大成绩,但是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发生深刻转变,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和科技变革等客观现实需要迫切要求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提升。地方本科院校作为我国本科办学层次的主体,对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具有重要作用。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6],引导地方普通本科高校主动融入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强调地方本科院校要突破传统大学“精英教育”理念和“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要切实转向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提出转型发展思路、转型发展的主要任务以及配套政策和推进机制。各地教育部门积极因地制宜做出政策调整,如浙江、安徽、福建等多地陆续开展应用型建设试点示范校工作。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要着力提高教育质量,优化教育结构,持续推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提升一流人才培养与创新能力,对实现教育现代化进行总体规划布局和有力分步推进。

(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高等教育发展和区域经济关系密切,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已然成为区域经济科技发展的重要源泉,对推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发挥重要作用,同时高等教育的内容、手段和组织形式又受制于区域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社会各行各业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出更多新的要求,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高校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以福建省为例,“十三五”时期全省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接连跃上3万亿元和4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十万元,分别位居全国第八位和第五位,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5%左右,“十四五”时期将以科技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源,全面建设创新型省份,持续加快电子信息和数字产业、先进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现代纺织服装、现代物流、旅游六大主导产业建设,着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7]。这对福建省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和行业企业技术进步服务的能力提出新的挑战,迫切需要地方高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地方创新发展为导向,以培养满足福建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急需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深化教育改革,为福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撑。

二、普及化阶段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分析

(一)应用型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定位认识模糊

普及化阶段,地方高校应用型教育顺应国家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需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新时代人才提出的要求,符合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的内在需求。随着国家对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宏观指导,地方高校虽然已经意识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也积极根据地方情况和校情做出调整,但由于受传统精英教育和学术型人才培养思维的影响,在具体办学实际过程中存在对应用型办学理念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认识不够清晰的问题,出现一边响应政府政策提倡培养应用型人才,一边又积极追求成为研究型大学的自我矛盾现象。进而造成应用型课程建设力度小,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与行业需求的匹配度不够,行业生产实际进课堂比例不高,课程灵活性与适应性有待提升等。对实践教学环节重要性认识不充分,主要体现在实践教学队伍数量不足,专业化水平不够,校内外实训基地数量不足甚至存在部分基地未实际承担学生实习工作的情况,学校管理队伍没有实际充分发挥监控主体责任等。资源投入和支撑保障不到位,主要体现在对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尤其是实习实践教学经费,具有行业企业经验的高水平“双师双能型”师资不足,管理和技术支撑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不高,应用型办学的内部治理结构不够顺畅等问题。

(二)自主创新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足

普及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双循环”则是我国经济应对逆全球化、新冠肺炎疫情以及经济发展转型的必然选择。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走势,地方高校要积极发挥自身职能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人才需求等相适应,以支撑和推动地方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但在实际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中低端人才“产能过剩”,高精尖人才“产能不足”的人才供需失衡现象。“产能过剩”是地方高校专业布局盲目追求市场热门学科专业缺乏特色造成专业雷同、同质化现象,而“产能不足”则是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在微观层面与“新产业”人才需求结构性失衡。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和质量建设有待提升

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是指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关的包括学科专业、课程体系、教学体系以及实践体系等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有机整体。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然而众多地方高校应用型专业建设跟不上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要求,与区域产业链紧密对接的优势专业数量不多,高水平应用型专业及专业群数量少,学校整体专业存在数量多、增速快、重申报、轻建设的问题。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地方高校课程体系虽已构建“模块+平台”的模式[8],但受传统人才取向的影响,在课程导向上仍存在重学术理论知识轻实践应用的现象。书院制、双学位、双专业、主辅修、创新班、模块化课程等多样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推动力度小,教学改革的目标与方向、实施路径不够明确,改革成效不突出,产教融合的体制机制不够健全,贯穿应用型办学过程的全方位校企合作不够系统深入。

三、普及化阶段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措施

(一)坚持科学定位,凝聚应用型办学特色

现代化国家建设需要高素质的多样化人才,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养要求不同类型的高校找准自己的位置,科学发展,办出特色,为社会发展培养不同层面的拔尖创新人才。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在遵循高等教育内在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发展目标定位是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应用型大学,不求大、不求全、不跟风,坚定走立足学校办学质量和效益,主动对接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人才需求等,深化区域产教融合,坚定走多功能、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打造地方应用型人才培养高地。服务面向定位是立足地方、面向市场,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建设高水平现代产业学院、未来技术学院、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等新型学院,培养区域急需紧缺人才,凸显地方特色,强化应用型特点,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大批“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离不开”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定位是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人才,坚定创建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办学理念,走出传统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特色品牌发展战略,推动产业链与人才链精准对接,打造密切对接产业行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实现在所在地方和所在院校群体中的特色发展。

(二)对接社会需求,提升服务经济社会能力

瞄准区域重大战略需求,坚持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加快区域急需领域的创新研究平台建设,提升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切实增强与地方产业发展的贴近度和贡献度;实施重大科研成果攻坚计划、高级别项目培育计划等,建设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科研成果;实施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跃升工程,集中资源建设创新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切实提高成果转化能效。推进学校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改革,设立技术转移中心,搭建专利转化平台,探索建立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绩效激励机制,关注成果转化和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大力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建立学校与政府、科技园区、企业紧密联系的产学研合作机制,组建省产学研联合创新团队,开展校企联合攻关,加强对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的协同攻关,形成学校和社会联动发展的科研创新格局。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实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超越行动计划,全方位深度融入地方“十四五”发展各个重要领域,满足地方经济转型升级需求。

(三)深化教育改革,提高应用型办学质量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学科和专业结构布局。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围绕地方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需要,优化学科布局,加强应用学科专业与行业产业、区域发展的对接联动,重点布局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智能制造、生物技术等产业相关学科专业。着力打造优势特色学科专业,找准办学定位,彰显优势特色,创新推动一流学科建设,深化校际交流合作,促进各高校优势学科联合发展、抱团发展、集聚发展,落实国家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全面推进专业认证,加快推进一流专业建设。建立健全学科专业监督管理机制,开展学科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的质量监控,完善质量保证和持续改进工作体系,坚持需求导向建立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发展特色学科专业及时撤销不适用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学科专业。以面向应用为引领,深化课程和教学体系改革。以岗位能力培养作为课程体系重构的基础,强化行业生产实际以案例形式引入教学过程,凸显专业课程的职业定向性;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推动探究式、项目式、合作式等教学模式改革;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和实践教学资源建设,以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线,推进实践育人模式创新。

四、结语

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新驱动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高校分层分类办学和特色发展的必然。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要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人才需求等相结合,秉承“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要”的理念和“植根区域、面向市场,注重质量,突出应用”的宗旨,打破传统精英教育和学术型人才培养思维的影响,着力培养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理论应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猜你喜欢

普及化应用型人才
人才云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及化和大众化历程
推动家庭影院4K普及化,4K HDR摄影机全面涌现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2015年预测:逐步普及化的私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