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教融合”背景下的学校体育发展研究

2022-03-24国翠翠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体教融合体教俱乐部

国翠翠

(全州大学,韩国 全州 55069)

为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2020年08月31日教育部和体育总局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1],为“体教融合”下的学校体育发展指明了方向,让学生在达到身体锻炼的同时充分享受体育带来的乐趣,塑造健全人格,磨炼意志。学校体育作为“体教融合”的重要媒介,肩负着确保学生掌握运动技能、为国家体育赛事服务的重任。“以文化人,以体育人”,转变教育理念,实现国家由“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的发展,是学校体育在新时期面临的新的历史使命。

一、“体教融合”下学校体育发展的新契机

(一)由“体教结合”到“体教融合”的新时代价值

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体教结合”是为解决体育竞技人才短缺的难题,实现竞技体育队伍的壮大。“体教融合”的提出并不是单单解决竞技体育的问题,而是要实现教育系统和体育系统在价值、功能和目的上的充分融合,其共同目标都是为了促进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无论是“体教结合”还是“体教融合”都是在国家发展过程中提出的具有时代价值和意义的重大举措,核心都是为了解决体育的发展问题、人的发展问题。新时期教育“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2]。会议对新时期的体育工作提出了发展要求,体育工作开始朝着培养学生时代信仰、意志、素质、健康等“多元化”方面发展。而在此背景下,《意见》直面新时期体育工作的重点问题,追根溯源,从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深化体校改革等八个方面提出了指导意见,要求学校要面向全体学生开齐开足体育课,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促进学生体育锻炼和文化学习的协调发展,同时让学生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充分享受到锻炼的乐趣,健全人格,磨炼意志,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3]。

(二)“以文化人,以体育人”的新教育理念

“体教融合”内涵在于“融合”两字,辞海中其概念为不同个体或者群体在相互接触或碰撞后的认知、情感或态度倾向融为一体。那么“体育”和“教育”要想达到真正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状态,势必要先从理论、观念上相互融合,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理念”。理念都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即遵循一定的规律,按照一定的方法和形式进行。全国教育大会提出的“以文化人,以体育人”就是在充分认识体育和教育的本质,掌握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新的教育理念。“以文化人”一词最早出于《论语》,即以文德教人,这与新时期党中央提出的立德树人理念是一脉相承的,无论是体育还是教育都离不开文化的润泽。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体育教育改革的根基。有了文化的指引,“体教融合”下的学校体育改革才能知道为何改,改向何处。而“以体育人”是为了增强学生体质、磨炼意志、培养品格。体育在达到身体锻炼效果的同时能培养学生健全人格,通过参加体育活动,亲身参与其中而享受体育带来的乐趣。“体教融合”为学校体育带来了新的教育理念,这种教育理念在实施的过程中具体表现为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充分发挥校园体育文化的教育引导功能、娱乐欣赏功能和文化宣传功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意识和行为习惯。因此,重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实现“体教融合”的必要途径。

(三)“教会、勤练、常赛”的新教学制度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在第十四届全国学生运动会新闻发布会上提出“教会、勤练、常赛”[4]的体育课教学改革总体思路,目的是提高学校体育的教学质量。这一新的教学制度而后又作为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提出,可见其在学校体育发展中的重要性。从运动技能学习方面对其进行解读,“教会”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是参与体育锻炼和户外体育活动的最科学最基本的条件;“勤练”是让学生在掌握基本运动技能的基础上加以练习,对运动技能进行巩固熟练的过程,它不仅包括课堂时间的练习还包括课外体育活动时间的练习,是运动技能熟练掌握的前提;“常赛”是要经常参加体育比赛,将所学的运动技能和竞赛规则运用到比赛情景中,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坚毅的品格等,塑造良好的体育精神,是熟练运用运动技能的保障。这种新的教学制度为学校体育教学工作提供了改革思路,在不同课型、不同运动技能和不同教学主体之间需采用不同的方法,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学会、参与、享受其中。一是在新授课中以“教会”为主,以练习和竞赛为辅,在复习课中以“勤练”为主,讲解、指导、竞赛为辅,在讲评课中以“常赛”为主,以练习、讲解和评价为辅。二是针对不同类型的运动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其侧重点也不同。闭锁式运动技能项目(如田径、体操、游泳等)以技能的熟练程度来提高运动成绩,在教学过程中以“勤练”为主;而开放式运动技能项目(如篮球、排球、足球等)以团队配合在特定情境下来完成的运动项目,在其教学中要以“常赛”为主。三是不同的教学主体“教会、勤练、常赛”的方法也有所区别,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长发育特点,合理安排运动负荷,针对低年级学生“常赛”采用课上游戏或课下简易比赛的方式来完成更具科学性。

二、从地方政策看“体教融合”下学校体育发展变化

(一)制度保障工作有序推进

自《意见》发布后,全国各省市都在积极探索“体教融合”的发展之路,从顶层建设上为“体教融合”工作保驾护航,纷纷出台了“体教融合”实施意见及方案等相关文件。北京市、青岛市等地率先提出了要健全完善制度保障机制。其中青海省更是在强化组织保障工作的具体方面进行了详细部署,包括建立青少年体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学校意外事故安全保障体系、设立青少年体育工作专项联查组等,使青少年体育工作发展有了强有力的保障。从各省发布的实施意见内容来看,北京市提出了到2025年要全面建立“体教融合”制度机制,同时提出了以创新学校体育工作、专业人才能力提升、构建业余训练体系、青少年赛事体系、推动社会力量进校园等六项具体任务。青岛市出台了20多份相关文件,从体育人才培养、课程优化、考核评价及资源共享方面提出了系列措施;广州市提出了建立“家庭—学校—社区”多元联动机制,指导学生和家长制订居家锻炼计划,在搭建校园“教会—勤练—常赛”机制的基础上保障教练员畅通进校园,为学生提供选材、训练、读书、升学一条龙服务。

(二)各具地方特色的“体教融合”模式发展

第一,结合办学模式。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助为共同目标,开创体校建设与传统学校结合办学模式。这也是“亳州模式”和“汉阳模式”的突出表现。以“亳州模式”为例,市体校与三十一中学、第一小学签订联合办学协议,体校运动员文化课教学工作由这两所学校老师负责,同时体校也将向这两所学校的学生免费开放体育场馆和体育器材,以此解决器材场地短缺难题,实现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多样化发展。

第二,特色学校模式。依托学校特有的传统项目,打造“体教融合”特色项目,是从具体项目入手进行的另一种发展模式探索。青岛市就提出了每个学校结对一位专业教练打造一个品牌项目、开展一项特色活动的倡议,同时青岛市因2006年获得帆船项目承办权,以政府打造“帆船之都”为契机,帆船项目进校园成为常态化,以帆船项目为特色,构建“体教融合”下的帆船特色学校是青岛的特色之路。同时如宁夏、内蒙古地区通过发展足球、射箭、旱地冰壶等项目建立特色学校,助力体育发展[5]。

第三,俱乐部模式。自“体教融合”相关政策提出以来,为促进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协同发展,积极构建俱乐部模式成了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双减”和义务教育课后体育服务的基础上,江苏省教育厅和体育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体育俱乐部建设的指导意见》①《省教育厅省体育局关于加强中小学体育俱乐部建设的指导意见》,据江苏省教育厅:http://jyt.jiangsu.gov.cn/art/2021/12/29/art_58320_10276047.html。,明确到2023年全省中小学普遍建立体育俱乐部,实现“以体育人”的目标。至此体育俱乐部模式有了相关制度的保障。在全国其他地区体育俱乐部模式也早有提出,但因其发展面临不同的困难,不同地市的方针也有所区别。苏州市以学校自建足球俱乐部和社会冰上俱乐部为抓手,以“教练员进校园”活动为师资依托推进学校体育俱乐部的构建和发展。而青岛市对体育俱乐部模式的探索是将社会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引入校园,并设置准入标准和退出机制,社会体育俱乐部与学校之间进行双向选择签约结对,使俱乐部以公益校园的形式为学校体育进行服务。内蒙古则是从学校、体校和俱乐部三方合作的角度出发,提出支持学校体育俱乐部发展的相关意见[6]。

三、“体教融合”下学校体育发展的新思路

(一)在理解“体教融合”内涵的基础上探寻发展之路

学校是“体教融合”的主阵地,学校体育发展更是推动“体教融合”工作顺利开展的原动力。无论是实现“体育强国”还是实现伟大的中国梦,都要从学校体育抓起,从青少年体育抓起。在新时期“体教融合”为学校体育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时代意义,赋予了学校体育新的教育理念,在具体实施中表现为:一是营造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体教融合”新的教育理念是“以文化人”,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是传播体育思想、提高运动素养、激发运动兴趣的源泉,学校通过各种文化传播渠道,如“体教融合”知识宣讲会、宣传海报评比、知识竞答等方式,达到对体育文化的传播和培养。二是培养学生敢于竞争挑战的意识。“体教融合”下的学校体育工作更加注重人的发展,学校体育在培养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基础上还要磨炼坚毅品格,塑造健全人格。从“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到“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转变,突出了专项技能学习的重要性。专项技能的学习过程是对竞技能力培养的过程,因此“体教融合”背景下的学校体育发展要突出培养学生的竞争挑战意识,勤练常赛,以此来达到专项技能能力的提高。

(二)在合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探寻共享之路

自“体教融合”提出后,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学校都意识到了现阶段学校体育发展还面临着体育器材设施缺乏、教师师资力量薄弱、赛事规划难度大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一是要合理利用学校的资源,将现有资源整合充分发挥最大作用。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建立特色学校,如之前已经具有的足球特色学校、冰雪运动学校等,在利用已有资源的基础上继续发展优势项目,形成学练赛一体化模式,搞特色,深研究,走自己的“体教融合”特色之路。二是没有特色项目的学校在面临各种发展难题的时候,就要转变思路实现资源共享,取长补短,发展联合办学模式,整合社会资源为我所用,实现社会价值的相互流通。如普通学校和体校合作,在场地和师资配备上实现互助,学校与俱乐部或者优秀运动员合作,以签约协议的方式引入校园,解决师资和竞赛组织难题等。三是已经开始实施资源共享的学校要优化共享模式,建立制度保障,实现资源共享系统由无序到有序、由不平衡到相互平衡的有效发展。总之,资源共享是目前解决学校体育工作难题的突破口,无论是从学校体育设施、师资保障方面,还是从资金运转、赛事规划方面,都值得探索和研究。

(三)在借鉴优秀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探寻创新之路

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发展需要扩散思维,在经济发展中讲究的“引进来,走出去”在学校教育发展中同样适用,“体教融合”工作的开展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学校的落实需要一个摸索前进的过程,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也要坚持“请进来,走出去,互相学习,互相发展”的原则,通过学习观摩、教育交流研讨等形式学习借鉴优秀经验,来探寻自身的发展之路。借鉴优秀发展模式并不是照搬,一是要自我诊断,认清“体教融合”工作开展面临的具体难题和发展优势。二是借鉴优秀经验,制订自身发展计划。三是要学会创新,走自己的发展之路。

而从学校体育构成要素的微观方面考虑:一是创新学校体育教学模式,改善现有课程结构,实现学中有练、练中常赛的教学改革。在现有“选修+必修”“走班制”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创建“学练赛一体化”教学模式。二是创新课外体育活动模式,融合社会力量,开创自主锻炼模式。三是创新竞赛体制,在原有校运会、校际联赛的基础上,实现课赛、班赛、校赛,为学生创设比赛情境。比如课堂中可采取游戏比赛的方式,班级之间的日常赛可采取小型比赛的方式,在缩减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实现赛事创新。

四、结语

“体教融合”是国家重要的战略部署也是学校体育发展的重大转折,深入理解“体教融合”内涵、了解最新地方政策是学校体育保持与时俱进成功落地的关键。本文仅从现有制度保障和特色发展模式入手探寻学校“体教融合”下的共享、创新、发展之路。但“体教融合”是一个长久工程,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要想真正实现学校体育“育人”“育体”的目标,还需家庭、社会等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和持续探索。

猜你喜欢

体教融合体教俱乐部
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思考——对《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诠释
中国体教融合推进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
体教融合模式下体育专业学生人才培养探究
体教融合的实践探索与难点分析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体育运动学校如何落实体教结合办学模式
浅谈体教专业教师的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