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下的课程思政
——以心理学公共课为例

2022-03-24祖力胡玛尔艾尼完尔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心理学价值观育人

祖力胡玛尔·艾尼完尔

(新疆师范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在“大思政课”背景下,引领高校思政工作进入了新阶段。思政教育在各个学科中的融合是非常紧迫且有必要的[1]。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对师范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此背景下,如何提高师范生自身专业能力与综合水平,已成为当前教育界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之一。课程思政所肩负的根本任务与教育目标,使得课程思政成为强化与提升师范生综合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方式[2],师范类大学生的心理学课程因为具有全面的育人目标,以心理学学科所揭示的各种心理现象与规律为内涵,突出了思政教育的基因,从而为高校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打下基础。探究课程思政在心理学公共课中的融入途径,对提升心理学公共课教学实效性有很大价值。《心理学》作为师范类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程之一,将其思政目标与布鲁姆教学目标进行深度融合,是新时期大学心理学公共课的核心教学目标与考核其实效性的一个重要标志。

一、心理学课程思政与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课程思政”一词最初源于上海市各高校为了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他课程“两皮张”的问题,形成各科课程育人合力进行的一次探索。让各门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同时并举,产生协同育人效应。而心理课属于人文学科范畴,主要研究人类社会生活中人们所产生的心理特点以及行为规律,以培养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为目标。与此相适应,心理学课程思政就是将与心理学知识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心理学课程教学之中,其主要内容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科学正向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等,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来实现对学生价值的引领,并引导其将所获得的知识以及技能内化为内在德性以及素养。它帮助教学对象树立对世界正确的认识、对人生正确的认识以及有正向的价值观,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和实现立德树人的总目标。

1956年,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的专家团把教育目标划分为六个层次(记忆、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认知结构模型。他的学生安德森等对该系统进行了修正,把原有的单维分类系统改造成“知识”与“认知过程”二维框架。认知过程维度从低至高依次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评价与创造[3]。所谓识记,就是对以前所学到的特定事实、方法、过程、概念、原理等进行认识和记忆。理解,就是领会所学教材的含义。所谓应用,就是把学到的素材运用到新场景中去。分析就是把整体材料分解为材料的组成成分和对材料组织结构的认识。综合,就是把学到的零碎知识综合成一个知识系统。所谓评价,就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材料进行价值上的评判。其学生安德森等人将认知目标分类中的最高层次修正为评价与创造,使创造这一高级思维能力类型得以突出,从而进一步发展布鲁姆分类法。从这一视角出发,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中的心理学课程学习就是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心理学问题为导向,以系统化知识体系为依托,以主动运用知识加工信息为手段,探索最佳应对方法和策略,从而促进学生知识迁移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发展,建设科学合理的精神家园。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教师作为教学设计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应该为整个教学活动提供明确的方向;其次,教师要充当课堂活动的参与者。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成为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引导者和学习支架的搭建者。

二、课程思政与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下的心理学教学相辅相成

课程思政一方面是心理学高水平教学目标达成的价值旨归,而价值评价则是高水平学习的最高认知成果。学习者在评价内容价值时,把外在价值内化到自身价值标准中去,以形成一定的价值观、信念并用以指导其行为。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与接班人,他们所学是为了谁?他们所获得的技能与素养如何才能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需求?这不仅关乎自身能否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而且直接影响国家的兴衰荣辱和民族的振兴复兴。课程思政事关我国未来发展的前途与命运这一重大课题,《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①《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课程思政就其本质而言,是要求专业课程教学在完成高层次教学目标时,最终达到价值渗透与引领的目的。因此,将课程思政内容与心理学课程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另一个角度讲,课程思政的实质是要达到高水平学习,在低水平学习条件下,学生主要是获得已有基本知识及记忆,而没有去考虑隐藏在知识表层符号及内在结构后面的道德及价值意义,更未将知识与其个体经验及生命体验形成深层次联系,无法将知识转移到信念或心灵中,从而难以实现课程思政目标,唯有通过高水平学习将知识运用到新情境中,联系原有认知结构及自身经验,评估其意义价值,才有可能达到知识建构意义,实现能力培养的目的。

三、心理学公共课课程思政教育现状

(一)没有充分利用教学目标实现课程的育人功能

教育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和潜力,有助于学生形成正向的自我概念和价值观,最终促进学生自我教育。以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为有效切入点实现课程育人功能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融合于课程之中,以达到价值引领与课程育人功能实现的关键所在。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普遍存在三级教学目标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重视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容易被忽视的现象,情感目标的实施流于形式。这既有教师专业素养不高,教学方法单一等因素,也与高校课程改革相对滞后密切相关。心理学课程情感目标落实不到位使得其育人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二)传统的教学方法限制了课程思政功能的有效发挥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就是用某种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教育对象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作用,使教育对象符合形成适应社会要求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4]。它的效果有赖于认识教学规律,主动调控教学过程和理解教育对象的身心特点。因此,要想充分发挥心理学课程的思政功能,必须重视心理学的课堂教学方法,而教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要素。目前师范类大学生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方式仍以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效果不足;传统教学方法难以使学生对知识产生认同与迁移,造成多数学生“课上记、考后背、考后全忘”的状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强。传统的单一教学方法使得课程思政的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利用,课程思政的功能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四、课程思政融入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的高水平学习的路径

(一)构建心理学课程高水平教学目标体系,挖掘课程育人功能

师范类大学生教育要达到“培养合格人民教师”的目标,需要每一门课程充分体现与完美整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重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清晰完善的教学目标,是开展课程思政育人的基础,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又是知识向教育转化的枢纽。心理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具有很强的人文内涵,它通过对个体心理活动及其发展规律的探讨,为人们提供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和方法论指导。师范类大学生心理学课程只有将情感领域(情绪、态度、价值)、认知领域(理性认识和能力)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提升师范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同时将知识传递给他们。考虑到青少年情感丰富而强烈的成长特点以及情感因素在知识向信念转变过程中的催化作用,师范类大学生心理学教学应将教学内容视为知、情、意三方面的综合体,充分利用情感因素实现由知识向信念的转变,完成由信念向行动的规范。

在心理学课程绪论部分,高水平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对心理学有一个科学的认识,课程的思政育人目标是让学生运用科学的三要素,客观地认识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辩证地看待各流派的观点;在心理学课程教学的心理过程部分,高水平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以认知过程、情需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的规律为问题导向,以知识体系为基础,以学生能运用知识加工信息为目标,寻找最佳应对方法和策略,促进学生知识迁移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发展。

(二)创新教学设计,促进课程意义建构

第一,以问题为导向实现价值引导。心理学课程采用线上和线下混合式教学。在每堂课之前教师将通过雨课堂平台向学生推送预习资料、微视频、课件、课后单元测验以及部分线上视频资源,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复习所学知识,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参考。教师将课程思政理念注入课前精心设计的高层次学习目标、设计若干与课程知识内容和学生实际经验或者感兴趣的热点问题有关的题目,并且鼓励学生去表达,去剖析,尝试解决这些问题,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既把新知融入了原有认知结构中,产生了他们个性化的认识,又扩大了他们的眼界,促进了知识的迁移应用,而他们对于相关问题则作出了价值意义上的评价,尽管他们因为受到原有体验和主观观点的限制,只能够了解其中一部分,对于知识内容意义上的评价略显不够全面和偏颇。但是,通过线下教师的及时指导,最终促使他们产生了科学的观念和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产生了感同身受的情感,继而实现了道德信念的迁移内化,实现了课程思政的目标。

第二,通过主动探究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将思政元素融入小组合作式的学习评论中。将学生划分为各个学习小组。学习小组针对课前或者课上教师安排的作业、所提问题展开学习和讨论,各会员一起设计和拟定问题解决计划,同时还不断地提出本组学习上的种种问题。组员可以轮流以代表身份发言、阐明本组意见。对学生讲话内容教师适时点评、确认其正确的内容并且在加深和扩展内容上加以引导;对于其中错误的部分,尤其是学生对知识的意义价值评估、注意错误的地方并以积极的事实案例进行启示与指导,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认同与接受,并且迁移内化到他们的价值信念中。比如,在情绪情感一节中课前各个学习小组根据教师在雨课堂平台上公布的提问展开了学习和研讨,形成若干讨论观点。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当前疫情实际自制编辑的录像为基本点,适时抛出问题,指导学生看完之后把个人生活情绪识别经验移植到小组讨论中。以小组内合作的方式对视频片段里患者不同时段的心理体验和改变进行分析,开展小组间意见阐述,由教师评点,指导学生独立归纳,深入了解情绪体验的发生条件、成分、概括情绪定义;通过对录像中医护人员表现的分析讨论,指导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医务工作者责任感、使命感,加深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生命第一,人民至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根本宗旨的理解;对于我党“为了人民幸福,为了民族振兴,为了世界谋大同”初心使命的感悟,以及对未来教师师德情怀的初步认识与培养。

(三)以实践体验强化课程思政效果

布置作业是为了巩固已建知识、考查学生在应用知识分析解决复杂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知识迁移和实践创新能力。实现高水平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实践创新能力,归根到底要靠实践才能完成;“课程思政”是否取得成效,还得靠学生实践运用去检验。因此,“课下作业”中应重点关注“人物访谈”“实践考察”,关注“实践”中应融入学生所学学科。例如,在布置情绪情感部分的课后作业时,学前教育专业的作业要求是: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幅用于幼儿园的环境创设的以“抗疫期间最美的人”为主题的美术作品,并说明为什么把她或他作为抗疫期间最美的人,通过完成这个作业,引导学生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内化于心,并在自己的人生实践中以抗疫英雄为榜样,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自己成为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

五、结语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和高水平教学目标互为补充,课程思政为高水平教学目标提供了价值旨归,课程思政融入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的高水平教学的路径必须坚持将课程思政理念注入课前安排的高水平教学目标,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创新的高水平教学设计,将实践性作业按学生特长进行布置等路径选择,才能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猜你喜欢

心理学价值观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我的价值观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