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代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调适对策

2022-03-24裴文庆肖振宇姜金花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小玲毕业生职业

裴文庆,肖振宇,姜金花

(1.福建农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2.吉水县进士学校,江西 吉安 331699;3.福建江夏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面对后疫情时代点状散发疫情对校园招聘活动产生的不利影响,一些大学毕业生产生了各种不同程度的就业心理问题。本文以高校毕业生中的就业心理个案为出发点,找寻其就业压力的主要表现,探究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积极引导大学生理性认识后疫情时代下的就业形势,引导高校毕业生积极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化解就业压力和心理问题,努力增强自身就业竞争力,采取积极的调适策略和应对方法。

一、后疫情时代下大学生就业基本形势与面临的挑战

“全球疫情仍在持续,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波动,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局部疫情时有发生。……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困难,稳就业任务更加艰巨[1]。”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大学生感知当前的就业形势依然比较严峻。由于各种因素的叠加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不确定性、风险挑战较大。大学生面对着就业机会减少、就业成本增加、求职渠道受阻、就业压力增大、就业质量降低的挑战,形成了“就业难”与“招人难”并存的现象。

高校毕业生就业承载着学生及其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关系着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民生福祉,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关心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2]。”自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强调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大学生要摆正择业观,找到自己的定位,踏踏实实的工作,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解决好后疫情时代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直面挑战,坚定信心,精准施策,全力做好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才能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才能实现劳动者安居乐业。

二、后疫情时代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个案透视

在疫情防控期间,有学者通过网络对376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一些学生出现了:“恐慌不安、焦虑担心、压抑焦躁、无聊郁闷、抑郁失落、紧张无助等不良情绪以及相应的失眠乏力、食欲减退、胸闷头痛等行为反应和躯体化症状[3]。”以及“迷茫、自卑、自负、依赖”等心理困惑[4]。此外,“就业心理状态呈两极分化,面对未来就业存在逃避、不愿接受现实的情绪,职业意识淡薄消极等待,求职迷茫和局促慌张心态[5]”。

小玲,女,是一名省属高校计算机类专业大四应届毕业生,性格相对比较内向,属于一般贫困生,在校学习时非常认真刻苦,综合测评成绩中等,担任班级的生活委员和院学生部门的副部长。随着步入大四,她开始为自己理想的工作忙碌起来,每次有企业单位来学校学院招聘,她都积极地去面试。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她不断尝试网上求职,然而每次基本上都是空手而归,在就业上屡屡碰壁。看着班级学生和舍友有些考研、有些考公,直接找工作的基本上有了明确的意向和着落,甚至有些成绩比她差的班级学生都有了比较满意的工作,心里不禁伤心难过。于是,本来性格就相对较内向的她变得越来越自闭,对未来发展感到迷茫、无助,甚至不愿意和他人交流,心情低落,缺乏自信,心理失衡,有时出现焦虑、忧郁、自卑和不满情绪;开始自我否定,认知失调,急功近利,盲目择业;怀疑自己当初所学所选择的专业是否正确,有时会出现失眠症状。

三、后疫情时代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个案原因

(一)就业观和择业观不甚合理

首先,自身定位不准,期望值偏高,理想与现实脱节。在小玲看来,自己所学的专业是全国绿牌专业,就业率高,薪资待遇好,所以自身存在“精英”人才意识,一味地想追求物质待遇,要求月薪至少6 000元,公司地域只能是在福州和厦门,认为只有待遇高、在大城市才能减轻家庭负担、给父母长面子,对自身的优劣势没有一个较清晰的认知。其次,缺乏对任职岗位职责要求的正确认识。她只喜欢Python开发工程师岗位,但对其职责要求并不是很了解,该岗位往往需要语言开发经验,有相关作品和实习实训经历优先,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而小玲不善于人际沟通,对该Python这个语言工具也只是出于一些兴趣,并没有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具体实践,这方面的专业技能相对欠缺,对其他岗位又不是很感兴趣。最后,对自身职业流动性认识较薄弱。小玲认为,初次就业应该要慎之又慎,如果首次就业就使权益和身心受到伤害,则必然会给自己未来的发展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工作最好是一步到位,第一份工作尽可能完美,无论是职位、薪资还是福利都要让自己满意。

(二)就业求职实践前准备工作做得不够充分

首先,其个人简历制作存在设计不合理和针对性不强问题。从小玲制作的个人简历来看,她的电子个人简历包装设计不够规范,让人觉得其态度随意,显得对面试单位人员的不够尊重。写作技能和能力也欠缺,语法不当、标点有误、语句不通顺等,信息表达也不到位,条理主次性不够。同时,没有结合求职目标和具体岗位做出有针对性的个人简历版本。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对大学生的个人简历要求会更高,而小玲制作的个人简历非常普通,不容易得到HR的认可。其次,求职面试技巧方面准备不够充分。从谈话中了解到,小玲在面试前一般只做一些专业知识方面的准备,求职面试过程中如果问到一些与专业无关的问题,她往往就会很紧张,压力感明显,不知道自己该说些什么好,有几次脑袋里一片空白,有时她甚至怀疑面试考官会不会不专业、是不是只是在应付她,问一些与专业知识无关的问题,明显就是不想聘用她。加上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很多企业单位以网络视频进行面试,而小玲对线上有关的面试技巧及注意事项还不是很擅长和适应。

(三)求职就业的负性暗示过高

首先,其考试心理和公众演讲与表达素养较弱。从小玲读书以来的经历中发现,特别是进入高中以后,每当参加考试时她心理素质就比较弱,遇到重要考试就容易考不好,易受到负性心理暗示,时常认为自己的努力付出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久而久之越来越惧怕考试,产生消极的考试心理,自信心也备受打击。此外,由于性格较内向,不喜欢公众表达,容易紧张害怕,往往将这种负性心理迁移到求职面试中。其次,其害怕和高估就业择业失败后带来的负性后果。她很担心如果自己不及时就好业,抢先其他考公考研的学生找到工作,加上后疫情时代下IT企业用工需求相对减少,后面就业压力可能会更大,而越是担心往往越容易出错,所以一想到自己屡试屡败的情境,就感觉到前途黯淡无光。加上其就业选择倾向感性化,职业标准过于功利化,与专业关系不密切的岗位不考虑,职业意义认识不当,人为增加了自己的就业难度,从而加剧了对自身的怀疑、对未来的迷茫、对面试的恐惧,心理负性暗示加强,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

四、后疫情时代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个案调适策略

(一)肯定取得成绩,有效恢复自信

首先,列举其所认可的“成就事件”。利用成就事件法归因分析法,帮助小玲分析出自身性格和品质中良好积极的一面,并对每一个“成就事件”进行深入剖析,让她进行自我思考。为何她能做成这件事,自己的优势特长在哪里,反映了自己的什么能力,为什么会具有这些能力?通过关联分析,让她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以及求职过程中自信对事业、对人生的重要性。其次,对其明确的职业兴趣予以肯定。小玲虽然家庭贫困,但人穷志坚,在班级一些学生对就业茫然的时候,她就早早确定了自己想从事IT行业,有了明确的职业并一直为之努力,这是难能可贵的。同时在就业困难补助方面给予优先支持,减轻其在经济上的压力。最后,善于表扬其优秀的个人品格。虽然她考试能力比较弱,学习成绩不是很理想,但某些专业方面的技能却很扎实,能持之以恒地刻苦坚持,个人的意志力较强,做事有计划、不拖延,行动有效率,能够认真对待每一件小事,做事专心致志等。通过赞扬肯定她现有、过去的表现和不凡的品格,给予她持续积极的正强化,去掉自卑,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求职中建立自信心。

(二)帮助认识自我,引导理性合理定位

首先,通过职业锚测试、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测试等对她的职业兴趣进行发掘。利用SWOT表格分析自己有哪些主要知识技能,性格取向如何,兴趣爱好是什么,有哪些优势和劣势,目前能做什么会做什么,发自内心地明确回答这些问题,帮助她准确地认识自我,正确地认识自我的职业心理特点。其次,引导小玲接受职业自我、主动捕捉就业发展机遇。帮助她分析目前IT行业和具体岗位的就业形势,特别是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企业对计算机工作者的主要能力要求以及Python开发工程师职位供需竞争指数情况,分析她所具备的个人能力与职业理想目标之间的差距,实事求是地对待自己,避免求职中的盲目性,避免较大的心理冲突,减缓求职受挫带来的焦虑和痛苦,有的放矢地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最后,引导她树立合理的职业价值观。让小玲明白自己喜欢什么样的职业,目前的能力可以做什么工作,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在求职时不能只考虑工作的薪资待遇、福利保障、工作条件、地点环境等因素,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自己,应重点看重职业能否帮助实现自我价值。

(三)应对挫折提高心理承受力,适时进行心理问题干预

首先,引导其做“合理化”的解释。在分析小玲自卑、受挫和求职焦虑的本质原因后,积极肯定她的优势和特长,对她所认为的不成功事件进行“合理化”解释,进行正确的归因,适时纠正其不合理的就业观,开展“合理情绪疗法”,进行自我安慰,减免她内心的痛苦,获取心理上的平衡,避免心灵的崩溃,增强抗挫折能力和心理承受力,帮助她树立继续努力的信心。其次,转移注意力以合理宣泄情绪。帮助小玲运用“转移情绪法”,把自己的精力和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活动中去,学习一些新知识、新技能,丰富自己有兴趣的业余生活,向知心朋友、舍友、老师、家长等倾诉,一方面可以形成教育帮扶的合力,另一方面把心中的不快说出来,宣泄不良情绪。此外,可以帮助其使用自我激励法,在心里默念“我很棒”“我是优秀的”“我会发挥得很好”“我一定能成功”等语句,增强她的自信心,使负性情绪得以缓解或消除。最后,根据小玲的实际情况,如有必要可加以引导其寻求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咨询和帮助。

(四)增强求职技能指导,有效提升就业能力

首先,提升其个人简历制作效果。求职的过程实际上是推销自己的过程,手持一份好简历等于求职成功了一半。让小玲明白,个人求职简历上要表明自己为什么选择这份工作、为什么适合这份工作和将来能够为企业做些什么等,简历突出简单明了,排版得体恰当,文字要斟酌,尽量避免感性语言和有错别字等。同时,对不同企业职位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制作和投递简历,增加求职成功率。其次,提升其求职面试技巧和有效性。从线上线下面试前的准备到面试结束的流程入手,向小玲分享一些面试的经验技巧、方法妙招,介绍一些好的面试技巧书籍、网站、视频等进行研读学习。让小玲可以提前有针对性地准备疫情防控常态化下面试时可能会提的问题并反复练习,在面试中真切表达出对岗位和公司的热爱,展示自己的特色和亮点,尽量做好面试经验总结。同时,告诫其面试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提高面试时的自信心。最后,通过生涯人物访谈以促进做出明智的职业决策。对小玲所处在的感兴趣行业、单位、相应职位的职场人士进行职业生涯的访谈,帮助她进行职业探索和职业环境认识,不断强化专业技能,最终明确自己未来的职业目标。

五、结语

经过与小玲的几次深入谈心谈话和及时介入引导帮扶,她逐渐恢复了自信心,就业压力和不良情绪不断改善和缓解,最终获得求职的成功。通过对小玲就业心理问题的调适和处理,有以下几点启示。一是后疫情时代下要充分了解掌握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基本规律。应全程、全方位关注毕业生可能会出现的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注重研究毕业生特殊群体的求职特点和需求诉愿,开展个性化、精细化的就业指导。二是后疫情时代下要不断提高学生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和就业指导技能水平。应注重提高就业心理指导的科学化、专业化水平,系统掌握好就业指导、心理辅导等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以专业化立业,对学生的服务更有效。三是后疫情时代下要更有细心耐心爱心助推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应始终遵循“不放弃每一个学生”的工作理念,养成建立就业困难、心理困难等特殊学生档案的良好习惯,及时掌握学生的就业心理动态,进行个性化帮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

猜你喜欢

小玲毕业生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神秘的啼哭声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可可西里没有海
最“叛逆”的毕业生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