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养老体系构建路径

2022-03-24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养老老年人农村

赵 婷

(江海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扬州 225101)

2012年5月发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我国农村高龄老人占比为17.72%,较之城镇高龄老人占比高6.61个百分比。可见,乡村区域在经济发展量方面相对落后的情形下呈现出人口的快速老龄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持续向城市迁移,目前农村高龄、空巢、孤寡、病残、独居老人不断增加,这对农村养老体系构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城市老人相比,乡村老人“未富先老、未备先老、未康先老”的快速老龄化问题更加显著。这一背景下,就需要构建高质量的农村养老体系,并对其内容构成、运行机制以及主要功能进行分析探讨,才能更好地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群体的养老难题,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举措。

一、农村养老体系分析

(一)现状分析

促使农村养老行业进一步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环节,同时也是补齐农村民生短板、实现高水准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美好目标的必然选择。目前许多地区已形成层次分明、定位明确、协调发展的农村养老服务设施体系。

一是完善的制度,统筹养老服务体系发展。针对农村养老服务业,各地分别从保费筹集、养老服务的评价评估、养老服务费用支付的标准以及监督管理等方面出台政策及制度,从社会保险、救助及社会福利方面来推动乡村养老服务的快速发展。二是建设颐养社区,推动嵌入式养老服务。目前,各地为完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立了社会化运营模式的养老服务综合体,如农村标准化区域养老服务中心、互助养老服务站、村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等。特别是针对失能(失智)特困人员,部分地区采取集中供养方式,来关爱农村独居、留守或者有特殊困难的老年人。以这些方式来满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三是设置保障措施,医养融合创新发展。把老年医疗机构创建、归纳进各地卫生事业发展计划,加强综合医院设立老年病科以及老年康复中心和老年病医院建设,力求三级以上的综合型医院都能设立老年病科。鼓舞社区卫生院、乡镇卫生服务机构都开设与老年医疗护理服务相关的特色科室,支持和鼓励社会层面兴办医养结合机构和老年护理、老年康复等老年专业医疗机构。鼓励养老服务机构和日间照料中心根据标准建立护理站,建立医护、康护、养老、临终关怀服务互相结合的服务模式,实行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简便对接。开拓医疗卫生机构提供为老服务的功能,推进基层医疗机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上门服务来帮助行动不便的居家养老群体,提供免费的健康体检给老年群体,建立老年群体的健康体检报告。

(二)存在问题

第一,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系统规划与制度设计不完善。首先,在农村养老机构的建设上,存在规模小、功能不全、服务能力低等现象。同时在农村养老机构服务建设方面政府普遍有投入少、散等问题。其次,公办的养老服务机构仅为农村福利院,他们的覆盖面比较窄,仅能满足“五保”、优抚这些传统的民政救助对象。面对现在大量农村留守老年人,满足不了需求。而且,大部分养老机构的服务内容仅包含吃住、看护这些基础服务,康复、娱乐等老年人精神方面的服务欠缺,不能满足逐渐增加的养老需求。

第二,农村养老服务产业有效供需不均衡。目前,农村养老服务产业仍然存在供需不均衡现象。一是社会资本更愿意参与城市养老产业,对农村养老服务的参与倾向性低。二是农村养老设施的建设在选址、日常管护的实用、规范、科学性方面明显不足。各种养老服务设施存在日常的养老需求不能满足及养老资源使用率低的双重矛盾。三是农村养老缺乏专业的服务人员。受地域、薪资待遇、发展前景等因素的困扰,农村养老服务行业中长期存在综合管理型人才缺少问题。目前的服务人员规模、知识、专业化程度无法支撑农村老龄化的高水准、多元化变化需求。

第三,农村老年人社会养老支付能力不足。目前,较机构养老而言,居家养老更受广大居民青睐。政府在全市推行新农村养老保险,以家庭保障为主,农村养老保障目前是多种形式并存的状态,既符合当前发展实情,同时又为社会减少了负担。但是在推广养老服务产业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三种问题。首先,对部分没有经济来源、没有子女和无法支付养老服务产业的“三无”老人来讲,养老服务产品的费用支付是个很大的问题。其次,对部分虽有一定的经济来源、但是收入水平较低或者不稳定的老年人来说,随着产品的更新换代,养老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内同不断升级,他们所得的收入难以支付高额的养老服务产品费用。最后,由于宣传不到位,目前几乎80%以上的家庭对养老补贴政策、养老机构收费标准等不清楚,不敢轻易选择养老服务机构。

二、发展对策

(一)服务整合资源,促进服务体系建立

第一,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需从大力推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送餐助餐、日常关爱、适老化设施改造等服务,提升家庭养老生活品质入手。农村养老服务高品质发展,结合现代大数据的发展,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安装远程服务系统,方便子女及时了解和掌握老年人情况,以推广智慧养老服务。同时也可以通过“健康老年人”帮助“病弱老年人”,“小老年人”结对“老老年人”之类的互助模式,实现生活互帮。同时,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老人活动中心。在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新辟一间日间照料室,服务人员由社区有奉献精神和护理阅历的下岗职工组成。日间照料室内配备床位、取暖器、消防灭火器等,专人负责照料室的卫生以及物品清理、摆放工作。

第二,构建包含“基础助老、日常照料、社区食堂、文体生活、健康康复、综合照护”六大层级社区康养格局。可以结合精准扶贫中的“异地搬迁”政策,按照功能配套、就近就便等需求,从农村社区的综合服务方面,完善农村日间照料中心、老年活动中心、托老所等服务设施的建设。资源优化,利用空闲办公室、学校空闲房屋,通过各种方式建立小型的互助式老年美好院。兼具有一站式、体验性、场景化的特点,充分整合社区食堂、智慧健康小屋、家庭医生工作室、认知障碍家庭支持中心、康复护理中心、长者照护之家、日间照料中心等机构功能,在规范化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已经拥有的餐饮娱乐、养老顾问、精神慰藉的根基上,叠加基础医疗、社区养老、健康指导、专业照护等内容,为社区老年人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

第三,积极打造集健康预防、康复护理、生活照料于一体的健康养老模式,加强养老机构医疗服务能力建设。首先,对部分新农村社区可以改造,提前介入规划配套医养用房,方便本辖区群众养老。其次,可以建立医养保障协同工作机制,打破医养分割的体制壁垒,充分利用社区卫生资源和养老资源,辖区内养老机构与以全科医生(乡村医生)为主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并邀请县市级医院专科医生参加,为养老机构老人建立健康档案,提供常见病、慢性病的预防、治疗和护理。同时,定期对老人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采取针对性治疗、康复和健康管理服务,并定期、定时到机构中心巡视[1],建立访视日志。老人出现慢性病急性发作或其他病情变化时,可开通绿色通道,帮助老人到附近的医疗机构就诊。

(二)借力乡村振兴,打造农村养老体系

借力乡村振兴大背景,培养农村“活力养老”新风尚,鼓舞和引导老年群体增强自我健康管理。运用互联网新技术,周期性地通过视频、讲座等方式向老年群体普及按时体检、体育运动、健康管理、心理健全、合理膳食以及规范用药等知识。把提高健康素养当作增加全民全面健康的先决条件,按照老年群体的特点有针对性、有指向性地增强健康教育,使老年保健知识、保健技能、保健行为变成全民广泛具有的能力和素质,实现人人具备健康素养。提倡自己健康的第一负责人是自己的观点,激励老年群体追求健康的热情、热爱健康的决心,培养出适合自身和自身家庭特点的生活结构方式,不抽烟少饮酒,养成良好饮食习惯,科学健身,调整好心态,做到健康生活减少生病的可能。

同时完善“银龄品牌”互助照顾模式。依靠留守妇女服务队、老年互助会、基层老年协会等组织,把农村互助养老作为重点,根据农村人际关系密切、邻居之间来往频繁的特点,组织不同年龄阶段的老人、不同困难程度的老人、不同健康程度的老人进行就近、就便互助结对,建立较为固定的互助关系。通过互助结对,利用入户交流、户外陪伴等多种形式,展开对老年群体的生活照料、精神关爱,也对老年群体开展维权调解、互助守望等活动。

(三)积极创新,培养老年服务消费新业态

要激发老年服务消费的业态,首先需要完善市场所需机制,充分发挥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根本性作用,逐渐让社会力量变成发展养老服务行业的根本,塑造公平竞争、同等参与的市场氛围,大力推行养老服务行业,提供价格合适、方便快捷的各类养老服务和养老产品,用来满足养老服务行业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

同时,运用“数智适老化”赋能智慧养老2.0,推广“颐养金仓”小程序,实现全区域内养老服务一系统管理、一卡结算、一程序掌握;推广互联网线上智能养老,开展聊天、就餐、就医等更多更全面的增值服务。实行村卫生所和日间照护共享计划,支持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村庄,实施资源共享,统筹全地区内的数据共享与交换,在不断提高各项养老服务受众面和覆盖度、强化老年人的服务需求与养老服务项目精准匹配度的同时,还让各级相关部门更全面地了解区域内老人的需求发展方向。平台应集“在线服务、线上管理、线下运作”功能为一体,实现为老服务运行方式由传统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的转型。

(四)完善基本保障,增加普惠性供给

要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覆盖城乡、权责明晰、保障适度、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首先,可以从增强社会保险、救助和基础养老服务制度等相关保障机制的衔接开始。加强社会养老保险根本性作用的同时,提高基本医疗服务保险、城镇职工养老服务保险、城乡居民养老服务保险的覆盖面。将“三大补贴”制度服务补贴、高龄补贴、护理补贴完善,将残疾人两项补贴和社会救助等政策进行进一步衔接,创建补助标准的自然增长制度。先行保证符合条件的失能老人、孤寡老人、重度残疾老人和高龄老人,及重点优抚对象和计划生育家庭特别帮扶对象等人员的基础养老服务需求。推进城乡养老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实现城乡养老服务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护[2]。其次,各地区可以完善市区园林、公交乘车等优惠政策,在镇(街道)、村(社区)增设老年大学机构场所。丰富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不断提高老年人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鼓励有条件的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建立老年大学,鼓励村组、社区创办老年学习点和老年学校。开放大学要充分发挥自身在线平台、数字化教学和师资力量的优势,定期举办老年开放大学课程或者网上课程,逐步向基层延伸,建立老年大学学习网点。在此基础上,树立多元化长期照料制度,增加护理型床位建设,来满足失能(失智)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需求。最后,建设以县级为单位的失能特困人员养护院,达成对农村失能特困人员的集中照护,同时每个县(市、区)最少建有一处以残疾和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老年人、农村失能特困人员专业照料为主的县级特困人员供养服务场所(护理院),用以对生活不能自理的保障对象进行兜底集中供养。另外,推动乡镇养老院的提档升级,先行实施“中心镇”地域性养老服务中心的建立,保证残疾、社会失能老年群体“按需入住”,农村特困人员集中供养,“应养尽养”。

(五)建立人才激励机制,提升专业服务效能

一是通过长三角人才资源要素互动,整体提升区域养老服务业发展质量。长三角合作与发展人社专题组工作要点是,将通过推进人才互认共享、社会保障互联互通、劳动关系等,共同促进长三角地区人力资源的有效流动和优化配置[3],解决高质量、专业型养老服务人员配置不足问题。二是共同创建养老产业学研一体化平台,建立兼职、专职和志愿者相互结合的养老服务人才队列。构建“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实习实训”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养老护理职业技能等级评定。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服务的组织、养老机构优先考虑,聘用社会层面专业人员,鼓励目前从事养老服务行业的人员积极参加全国职业水平考试及社会工作学历和学位教育。指引更多专业人士跨领域、跨行业投身养老服务,激励有条件的企业组建专业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按时展开养老服务专业化知识培训,为区域内的老年群体提供上门探视、生活照护等养老服务。将养老、家政服务结合起来,把养老服务融入家政服务,用来满足居家养老群体个性化的服务需求。鼓励从事家政、健康管理、执行护士等职业的人员申请养老护理员技能等级评定,拓宽养老护理人员的入职方式。

三、结语

基于目前我国城乡老龄化人口的特点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解决农村老龄人口养老问题,构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将成为我国养老关注的重点。运用现代科技手整合资源,为农村社会养老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完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全力打造实现城乡养老无差异化。

猜你喜欢

养老老年人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养生不是养老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