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葂为季苇萧原型考

2022-03-24鄢光建孙国良

关键词:瓜洲吴敬梓儒林外史

鄢光建,孙国良,倪 静

(安庆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安徽 安庆 246133)

李葂(1691—1755),字啸村,号铁笛生,安徽怀宁人,清代著名画家、诗人。李葂出生成长在怀宁,在怀宁娶妻生子,后游历金陵、扬州等地。中年后旅居扬州,鬻画为生,经常往返于扬州和怀宁之间。乾隆十一年(1755)病危,返回家乡怀宁途中死于皖江马鞍山段舟中,葬于怀宁。李葂位列清代中期 “扬州八怪” 之一①因清代不同文献记录 “扬州八怪” 各不相同,具体为哪几家多有争论,部分记录中不包含李葂。俞华建、卞孝萱等认为 “八” 应为虚指,此论包含所有有争论的15位画家,影响较大, “扬州八怪” 博物馆参照此论展陈所有有争论的画家作品,本文亦沿用此论。。《扬州画舫录》和《扬州画苑录》记录他擅绘山水和花卉。《墨林今话》记载: “……(李葂)工山水兼翎毛花卉,常至扬州,寓居贺园,为两淮盐运使卢雅雨绘《红桥揽胜图》,名重一时。”[1]12有书法《致吴村老先生》、绘画《墨荷图》等八件作品传世,死后卢见曾②卢见曾(1690—1768),字澹园,号雅雨,山东德州人。康熙六十年(1721)进士,任六安知府时结识李葂,转任两淮盐运使后在扬州广交名士,李葂投其门下。著有《雅雨堂诗文集》《出塞集》《雅江新政》《渔洋山人感旧集小传》《尚书大传补遗》,等等。搜集其诗刊刻为《啸村近体诗选》。

季萑,《儒林外史》中的重要人物,号苇萧,清代安庆府怀宁县人,多游历金陵、广陵等地。在第二十六回中,季苇萧作为怀宁县案首出场,此后的十几回中多次出场,加上小说第五十四回对季苇萧结局的提及,这些叙述构成了一部 “季苇萧传” 。其中第三十回《莫愁湖定梨园》是他在小说中故事的高潮,也是其风流才子形象的最佳体现。

生活原型是艺术构思的依据和艺术创作的基础,吴敬梓正是结合广阔的社会背景,通过观察、分析,对大量现实人物形象进行艺术加工、提炼,从而创造出了《儒林外史》中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2]147,季苇萧便是其中重要代表。记录了大量人物本事的《儒林外史·金和跋语》中并未提及季苇萧的人物原型,但徐允临在题跋中道: “季苇萧之为李筱(啸)村。光绪辛巳十月,金陵谌朴庵老友偕上元金亚匏令郎珠茂才(遗)来余斋,述及乃翁作跋后,忆得季之为李,时摆印成书,不能列入为憾。”[2]311金和,字亚匏,江苏上元人,因其《儒林外史跋》已经付刻成书后才想起李葂为季苇萧原型,因而未能进入跋中。平步青在《霞外捃屑》中也同意这一说法: “季苇萧(萑)为李啸村(葂)。”[2]151《儒林外史》人物研究中均参照徐允临和平步青的这一论断,何泽翰的《儒林外史人物本事》和李汉秋的《儒林外史研究纵览》中均涉及了季苇萧人物原型的问题;陈美林在《吴敬梓研究》中研究了大部分《儒林外史》中人物的关系及本事,但未提及李葂;在《扬州八怪》系列的研究中,丁家桐、胡艺等也依据这一论断,提及李葂为季苇萧人物原型,但二者的对照关系在他们的研究中均未细致的论述。本文将从李葂写入《儒林外史》的可能性以及李葂与季苇萧在姓名、籍贯、寓居等七个方面的契合对应关系进行论证。

一、李葂被写入《儒林外史》的前提和可能性

李葂与吴敬梓之间的交往是吴氏将其写进《儒林外史》的前提。鲁迅曾说: “书中活跃的扬州文士形象,不少人物是以吴敬梓交游和熟悉的扬州籍、外籍人士为原型,加以典型化塑造而成。”[3]189李葂与吴敬梓不仅是好友,他们之间还有一个稳定的文人交游圈,圈子里很多人成为吴敬梓笔下的人物原型。

(一)被写进《儒林外史》的前提

李勉和吴敬梓交往密切,友谊深厚。李葂游历并侨居金陵(南京的旧称)时,吴敬梓和李葂有很多诗词来往,吴敬梓的《文木山房集》中收录了赠予李葂的六首词,其中《庆清朝·李啸村留饮园亭》: “雁膳堆盘,龙修满径,尽堪留客舟旋。才通画刺,便教投辖为欢。不用玉船琼畟,清谈挥麈最相关。园亭外,鹁鸠唤雨,声出林端。多少暮云春树,叹别离踪迹,说也凄然。空廊散锦,还看江月重圆。暗水细流曲径,隔篱新涨一溪烟。空凝思,板桥艇系,红药栏边。”[4]卷四从词句 “才通画刺,便教投辖为欢” 中可以看出,李葂主动投刺拜访吴敬梓,两人一见如故,饮酒清谈,观暮云春树,叹江月重圆。此时吴敬梓刚从滁州移居秦淮水岸,因其品格高雅,不附权贵,不谐于俗,当时像李葂这样的知识分子争相结交。金和《儒林外史跋》记录了此时吴敬梓的境遇, “尝客金陵,为山水所痼,遂移家焉。是时,先生家虽中落,犹尚好宾客,四方文酒之士,走金陵者,胥推先生为盟主”[5]180。

与李葂分别后,吴敬梓又写了《沁园春·送别李啸村》: “春雨如丝,假盖冲泥,访余板桥。叹佯狂李白,思原无故,工愁吴质,益用增劳。水色萦窗,衣香满座,共倚河亭短烛烧。惊心处,又蒲帆高挂,待趁新潮。黯然欲别魂消。怅去住,难凭仗彩毫。怕鱼笺三万,仅能涂抹,龙宾十二,只解诙嘲。开府清新,参军俊逸,何日论文倒浊醪。君思我,在秦淮十里,杨柳千条。”[4]卷四吴敬梓用了 “鱼笺三万,龙宾十二” 来比喻他与李葂之间的友情,此时吴敬梓还居住于板桥,在多次交往后,他又写了《寄李啸村四首》:

带雨征鸿过晚天,怀人中酒夜无眠。小山丛桂今安在,欲赋淮南招隐篇。

邺候风骨谪仙狂,白下空台咏凤凰,好佩茱萸食蓬饵,菊英满泛九霞殇。

飘零身世同秋雁,寂寞郊坰狎野宾。浪说吴刚能伐桂,无由得见月中人。

修竹千竿酒百樽,华林江左旧名园。共君相约年年醉,世上升沉安足论[4]卷二?

诗中记录了两人交游情形,一起登临白下空台,泛舟游园,互相感慨身世的飘零,不为浮世升沉而忧。乾隆二年(1736)两人一同参加了在安庆举办的博学鸿词科试,吴敬梓托病未赴京面圣,李葂被学使放归。相似的经历又为两人的友情增加了深度,此后两人在南京和扬州交往密切。这可以视为吴敬梓将李葂写入《儒林外史》的前提条件。

(二)被写入《儒林外史》的可能性

“观其所与,以见其人” ,李葂与吴敬梓品性相近,拥有共同的朋友圈,圈中很多人也被吴敬梓写入《儒林外史》,成为小说中各色的艺术形象,因而李葂也有被写入《儒林外史》的可能性。

卢见曾(1690—1768),字抱孙,号雅雨山人,《儒林外史》中荀大人人物原型,官至两淮盐运使,扬州著名儒官,爱才惜才,是很多文人的资助者。他举办了很多雅集,如虹桥修褉、平山堂会等,这些雅集成为李葂、吴敬梓和袁枚等文人交流的重要平台。袁枚曾说: “乾隆戊寅,卢雅雨转运扬州,一时名士,趋之如云。”[6]80李葂有多首诗是写给卢见曾的,如《陪雅雨夫子赴邓蔚山看梅》《题雅雨夫子借书图二首》《和雅雨夫子移桐种竹》等。后卢见曾因受诬陷被发配塞外,李葂和吴敬梓都在高凤翰为卢见曾所绘的《雅雨夫子出塞图》上题诗[7]。两人穷困潦倒于扬州时都得到卢见曾的接济,吴敬梓生前最后一次赴扬州是为了获得卢见曾的资助,然而不久因病故去。吴敬梓死后卢见曾出资将其入殓,并将其棺椁送回金陵,李葂死后卢见曾奉千金养其妻女,《啸村三体诗选》由卢见曾镌板并序①李葂生前搜集各地遗诗,结集取名《啸村三体诗选》,李葂去世后由卢见曾甄选刊刻后更名为《啸村近体诗选》。。由此可见,李葂和吴敬梓与卢见曾之间有着至死不渝的友情。

金榘,吴敬梓的连襟兼表兄,金兆燕之父,金氏父子两人均为李葂深交的好友。金榘有诗《卖花吟次李啸村韵》,全诗共八首,其一: “易碎琉璃易散云,纷纷那得不离群?笑他痴客贪浮艳,惯买闲花伴细君。”[8]从此诗可以看出,金榘对李葂的性格很了解,对他在怀宁有妻子,同时在扬州娶妾的事比较熟悉。

金兆燕,金榘之子,长期居住于扬州,后加入卢见曾的幕僚,吴敬梓去世后由其护送棺椁回南京,是吴敬梓、李葂交游圈中重要人物之一。金兆燕的《棕亭诗钞》中写道: “喜李啸村至,即同汪琴山访晤,主人鲍洗桐留饮西枝最小斋,啸村索余赠诗,即席成长句塞命,兼示同座诸子。……先生摇首曰不尔,悬门腐鼠吾奚图,昔年壮岁且却聘(注:举鸿博不应),霜雪况已盈颠颅……”[9]此诗是他们之间一个交往的片段,同时也对老年的李葂形象进行了描绘。

商盘,号宝意,《儒林外史》中向鼎的人物原型,李葂曾为商盘的《秋霞集》题诗,《题商宝意太史秋霞集》: “疏离曲曲是儿家,半掩荆扉夕照斜,帘影动人空似水,一枝豆蔻女郎花……抛却千金求玉杵,肯教当面失云英。”[10]卷上此诗的典故来源于唐代裴铏的《传奇·裴航》,此诗借用典故表明商盘爱好戏曲,愿抛却千金换与玉人相见。此诗真实地反映了商盘的性格,又与《儒林外史》中向鼎的形象契合,可见李葂和吴敬梓都对商盘非常了解。

其他有诗词交流、被写入《儒林外史》的人物:吴檠(号半园,吴敬梓堂兄,杜慎卿的人物原型)、吴培源(虞博士人物原型)、朱草衣(牛布衣人物原型)、袁枚(江宁知县人物原型)等。

清代雍正、乾隆年间,这些文人活跃于南京和扬州等地,他们之间有很多诗词唱和,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稳定的交游圈,吴敬梓和李葂是交游圈中重要的文人,圈中多人被吴敬梓写入《儒林外史》之中,因而把李葂写入《儒林外史》也就顺理成章。

二、季苇萧与李葂之间的对应

(一)姓名对应

金和在《儒林外史跋》中写道: “书中杜少卿乃先生自况,杜慎卿为青然先生……或象形谐声,或瘦词隐语,全书载笔,言皆有物,绝无凿空而谈者,若以雍乾间诸家文集细绎而参稽之,往往十得八九。”[11]鲁迅也曾指出: “《儒林外史》所传人物大都实有其人,而以象形谐声或瘦词隐语寓其姓名,若参以雍乾间诸家文集,往往十得八九。”[3]189如:马二先生,号纯上,人物原型冯祚泰号粹中, “马二” 为 “冯” 字的偏写, “纯上” 对 “粹中” ;牛布衣的原型人物朱草衣, “朱” 音同 “猪” ,都为家畜,同时 “牛” 字添加撇捺为 “朱” 字,为形近;向鼎人物原型为商盘, “向” 和 “商” 为谐音,取自 “夏鼎商彝” ,彝器和盘器为类似用器[5]100-103。

季萑,字苇萧,萑是一种苇类植物,萑和苇是同意语,取自《诗·豳风·七月》: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12]在姓的方面, “李” 加一撇为 “季” ,二字形近。李葂号 “啸村” , “啸” 与 “萧” 形近且同音,在《儒林外史》取名规律中属于谐音。李葂和季苇萧姓名之间的文字关联符合金和所说的象形、谐声和瘦词隐语。

(二)籍贯对应

1.季苇萧的籍贯

《儒林外史》第二十六回中: “安庆考学共七场……考事已毕,发出案来,怀宁县的案首叫季萑。”[13]144第二十七回中: “自从向太爷升任去后,王老爹不曾跟了去,就在安庆住着……所以就同他往来起来,结了这门亲。”[13]153第二十八回中: “季苇萧道:‘他也是我们安庆人,也姓季,叫做季恬逸。’”[13]156第三十回: “小斯捧了茶出来吃,宗先生别了去,留季苇萧在寓处谈谈……沈大脚问:‘这位老爷?’杜慎卿道:‘这是安庆的季老爷’。季苇萧取过帖来,拿笔在手。慎卿念道:‘安庆季苇萧,天长杜慎卿。’”[13]167在《儒林外史》中有很多处提到季苇萧从父辈开始居住于安庆或怀宁。

2.李葂的籍贯

明清时期,怀宁是安庆府治附郭首县。关于李葂的籍贯,道光《怀宁县志·文苑》载: “李葂,字啸村,诸生”[14]卷二十。蒋宝龄《墨林今话》中记载: “怀宁诗人李啸村名葂。”[1]12《啸村近体诗选》序中卢见曾写到: “啸村皖人也。”[15]卷二安庆为古皖国所在地。

在出生地和家乡方面,李葂和季苇萧两人完全对应,吴敬梓完全是按照李葂的实际描写季苇萧,跟《儒林外史》中其他人物相比无任何隐笔。

(三)寓居

1.季苇萧的寓居和出游

《儒林外史》第二十八回中: “鲍廷玺……当下船,一直来到扬州,往道门口去问季苇萧的下处。”[13]154从鲍廷玺去扬州寻找季苇萧住处可知季苇萧在扬州有固定住所,季苇萧道: “我一到扬州,旬年伯就送我一百二十两银子,又把我在瓜州关税,只怕我还要在这里过几年。”[13]155《儒林外史》中多次记述季苇萧居住于扬州,由旬年伯保举在瓜洲管理盐税。通过描绘可以看出季苇萧一开始居住在扬州,后由于工作原因移居到瓜洲。在第二十八回以后季苇萧参与的很多重要事件均发生于金陵,如莫愁湖大会、泰伯祠大会等,因而他经常往返于瓜洲、金陵和广陵之间。

2.李葂的寓居和游历

李葂也居住于扬州,在李葂本人的诗词和他人著述中均记录了其居所,常游历于扬州和南京之间。 “李啸村,诗人,晚年落魄,寄食瓜洲,郁郁以没……”[16]梁章钜在《楹联丛话》中写道: “李葂以诗画擅名,与李鱓同时居扬州,称‘二李’。”[17]卢见曾在《啸村诗选序》中写道: “五年,转运扬州,大会名士于平山堂,时啸村与西园俱在座,赋诗怀古意气遒上,及余被逮,西园亦挂弹章,啸村久留扬州不去。”[15]卷上可见李葂在卢见曾被贬前及被贬后的十八年一直居住于扬州。

李葂死后,金兆燕作诗四首纪念他, “卢雅雨都转以亡友李啸村遗集雕本寄赉,开缄卒读,凄感交至,率题卷末,兼呈卢公四首” ,其三曰: “瓜州城外水连天,剩有萍居屋数椽。树影犹含虚幌月,诗魂疑傍隔江烟。三秋残卷空萤火,千里归心抚杜鹃,遗宅故姬闻尚在。稗花风雨泣荒田。”[18]这四首诗和《瓜洲志》记录了李葂侨居瓜洲,死后无所留与妻女,只有旧屋几间。此诗不仅记录了李葂居住于扬州和瓜洲,更反映了他们在此期间生活困顿之貌。李葂自己的诗句中有很多记录了居住于瓜洲时的场景,如《瓜洲除夕》: “岁久夜言欢,芦帘未觉寒,钗裙山妇箧,枣栗女儿盘……”[10]卷中此时描写了除夕之夜,一家人在瓜洲守岁,夫妻午夜笑谈,女儿绕膝食枣栗的情形。此外他还在《瓜渚》中描绘了瓜洲春景: “树接平堤草满汀,花飞两岸短长亭。怪他山色偏分别,只在江南一带清。”[10]卷上

《思归》中不仅记录了其往来扬州城和瓜洲之间的情形,更反映了其寓居扬州漂泊大半生后,思念故乡安庆的心境。 “竟年身比片云闲,来往虹桥古渡间。昨日无端动归思,悔从楼上看青山”[10]卷上。他在《抵广陵和友人喜晤》诗中道: “浃旬积雨苦江行,得放新晴一叶轻。渐觉故人风味近,红桥春水绿杨城。”[10]卷上此诗描写了李葂外出返回扬州时的情景,因对扬州感情很深,这次坐船返回,人还未到扬州就有一种亲切之感由心而生,因为在他心中,扬州的朋友都是故人,船近扬州故人气息也扑面而来。

李葂早年先居住于南京,后从南京移居扬州。游历南京时除了与吴敬梓有唱和诗之外,还有诗句《清明过瓦官寺》: “瓦官存废寺,往迹未全虚。暖入桃花粥,香生贝叶书。草深风雨际,树老鼓钟余,已是逃禅客,来寻十笏居。”[10]卷中瓦官寺坐落于南京凤凰台,兴建于西晋年间,曾高僧辈出,香火鼎盛,是南京的文脉所在,历代吸引众多文人墨客至此。瓦官寺虽经数次重修,终被焚毁,因而李葂才感叹 “瓦官存废寺” “草深风雨际” 。另有诗一首名为《自秣陵归里》,秣陵也是南京的旧称,此诗可知其游历南京,居住时日较久,因而诗题才有自秣陵归故里。

从寓居和游历地来看,无论是地方志的记录、李葂本人的诗歌、还是他人记叙,两人之间的契合度非常高。

(四)父亲和习武

李葂、季苇萧的父亲均为武两榜。《儒林外史》第二十六回: “……他的父亲是个武两榜,同向知府是文武同年,在家候选备守。”[13]144由此可知季苇萧父亲久习武术,有较高的武术造诣,并取得武举人和进士。

顾于观在《澥陆诗钞》卷三载《广陵赠汪三药溪、汪大臼岩》诗曰: “悠悠广陵人,趋新无时息……所与多英贤(谓潘丈仲宁……李三啸村、姜大倚橹……姜七在经。)彬彬文且质,交欢如兄弟……”[19]顾于观与李葂为好友,两人一同参加了乾隆十六年(1751 年)皇帝南巡召试。董伟业的《扬州竹枝词》说: “李三潦倒瓜洲寓……”[20]176从好友诗中可知李葂排行第三,上有两兄,其一为李荃, “兄荃,字佩湘,乾隆戊午举人”[14]卷二十。李葂出生于康熙三十年,其排行第三,由于清代武举人和进士的选拔年纪不可高于六十岁,因而查《怀宁县志》李葂出生前后三十年的武举选拔,唯有一李姓兼中举人和进士, “李嗣泌,乾隆庚午科举人,丁丑科进士”[21]。李嗣泌与季苇萧父亲是武两榜完全吻合。

李葂习武佩剑。作为武科进士在家习武应是常态,作为男嗣,父亲教习武术也是理所当然。李葂的诗歌偶像是诗仙李白,李白也佩剑好武,在李葂现存的诗中有几处和习武相关。其父是通过习武取得功名,其兄李荃却通过读书考取举人。李葂在早期的诗《寓楼题壁》: “生计岂无田负郭?却从书剑觅封侯。” 诗句掷地有声、壮怀激烈,展现了一个期望通过读书或习武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的青年形象。若是无习武经历的文弱书生,断不会作此诗句。 “入市卖钱书画贱,沿门投刺姓名轻”[10]卷上。中年来扬州鬻画十载后,他在《古剑》写道: “英雄久不作,片铁至今存!贫贱埋霜骨,风尘锈血痕。”[10]卷中

从此诗可看出,李葂常年佩剑,并非一文弱书生。因而从李葂父亲和他自己都习武这一点来做对比,李葂和季苇萧形象也完全吻合。

(五)婚姻状态

1.季苇萧娶妻入赘

《儒林外史》第二十八回写了季苇萧在扬州入赘的情形。 “……季苇萧代答道:‘这舍亲姓鲍,是贱内的姑爷,是小弟的姑丈人……’鲍廷玺悄悄的问季苇萧道:‘姑爷,你前面的姑奶奶不曾听见怎的,你怎么又做这件事?’季苇萧指着对联与他看道:‘你不见才子佳人信有之?我们风流人物,只要才子佳人会合,一房两房,何足为奇!’‘……只怕我还要在这里过几年,所以又娶了一个亲。’” “……当下说着笑话,天色暗了下来,里面吹打着,引季苇萧入洞房”[13]155。从这些细节的描写来看,季苇萧在安庆有妻室,后在扬州又入赘五城巷的尤家。

2.李葂娶妻纳妾

李葂早年在怀宁已经娶妻,他在多首诗中暗指或记录了妻子。如《腊月十五夜对月》: “寒光如水复如烟,云破花梢又满弦,故国有人通夜望,今年只此一回圆……”[10]卷上诗中反映了李葂此年度只回过一次怀宁。《内人寄衣》: “迢遥风雪寄衣难,客路开缄意转酸。密线久深慈母痛,绨袍谁念故人寒,白头有句唫初苦(注:时余纳妾),紫玉成烟泪始干(注:谓觞女),数纸感卿书不尽,煖余为劝更加餐。”[10]卷上此诗不仅描述了妻子给他邮寄寒衣的情形,还记录了他有一女在安庆去世。《寄内人镜》: “芙蓉及第愿成虚,磨洗青铜付鲤鱼。秋水空明卿自见,春风憔悴我何如。……抱去未须深夜听,归期已卜月之初。”[10]卷上《自秣陵归里》: “……拏舟三日便还家。草深门有迎人犬,木落庭余噪雪雅。此际山妻正惆怅,尚疑人在海天涯。”[10]卷上这些诗句中都记录了妻子对他的思恋。

关于李葂在扬州纳妾之事,他众多好友的诗中都有提及。如商宝意的《怀李啸村》: “忆从江上别,春信渐骎骎,举世无知己,论诗最赏音。风帆千里迥,雪屋一灯深。何日迎桃叶?秦淮夜夜心(注:啸村姬人在广陵,未载归)”[22]229。董伟业在《扬州竹枝词》中吟唱: “李三潦倒瓜州寓,铁笛闲吹妇幼词,谢客送柴忘乞米,苦心枵腹断肠诗”[23]。韦明铧在《李葂传》中转引周来谦《和答李啸村》 “……月明隋苑温卿语(注:啸村如君在杨,故云)”[24]。

季苇萧和李葂都有妻子在安庆,又都在扬州新娶,两人的婚姻状态也非常契合。

(六)声望与才情

1.季苇萧的才情

《儒林外史》第二十六回: “安庆考学共七场……考事已毕,发出案来,怀宁县的案首叫季萑。”[13]144季苇萧是以地区案首推出来的。第二十九回: “季恬逸道:‘先生如此谈诗,若与我家苇萧相见,一定相合。’” 杜慎卿道: “……我也曾见过他的诗,才情是有些的。”[13]161季苇萧的才名广为流传,连杜慎卿这样的才子也称赞他的诗词。季苇萧在《儒林外史》中是以风流才子的形象出现的,在其他章节中也有很多显示季苇萧比较有才情,如在泰伯祠大会中,也是以较有名气的文人身份出席。

2.李葂的名望和才情

李葂也才情出众。卢见曾在《李啸村近体诗选序》中道: “啸村,名葂,生而颖异,总角应童子试,辄冠一军,其为诗叉手立成,如不经意而新警隽拔,无一字拾人牙后慧。学使者海盐俞公按皖,试春江诗,笔不停挥成七言律三十首,俞大惊,有国士之目,啸村自此名益重文益高。”[15]卷二李葂如同季苇萧都是童子试第一名。李葂因诗名远扬,早年与黄啸江(浩浩)、江啸酣(胪元)齐名,时有 “皖江三啸” 之称[25]。乾隆丙寅,观补亭主持上江①科试,笑曰: “久闻秀才之诗名,此番考试不必作《四书》文,作诗两首可也。” 李葂于是诗云: “自从卖落行人手,瓦缶金尊插任君” ; “自笑不如双粉蝶,相随由得入朱门。” 观见之大喜拔置考试一等[6]195。

时任六安知府的卢雅雨也因诗而认识李葂, “闻啸村诗名于胶州高凤翰,遂订交,每至省,与两君盘桓” 。雍正十三年(1735),卢见曾调任安徽颍州府知府。同年,卢见曾还荐举李葂参加博学科试,然而为学使放归第。卢见曾甚为惋惜,赋诗慰之,诗云: “才名谁似杜樊川,楚客清词皖上传。心折阿房终下第,那能不愧武陵贤。” 《啸村三体诗选序》的结尾颇具感情: “以啸村之才,不为鸾鹄之高翔,乃仅效苔封之片石,埋没于荒烟寂寞之滨,悲夫。予哀其遇,因益重其诗。诗如啸村,宜其不遇,然亦可以不遇也。”[15]卷二

清代崔旭的《太原杂咏》: “纵无人在亦销魂,好句曾传李啸村,深巷一条春寂寂,卖花声过不开门。”[26]此诗是歌咏太原地区风俗,是竹枝词的一首,而作者身在山西的太原却提到李葂,借咏了李葂的《卖花吟》,可见当时李葂诗名传播之广,正如秦大士所云: “皖江李君啸村以诗名江南北者数十年。”[27]李葂的诗词在当时的文人中有较大的影响,得众人首肯。

季苇萧和李葂两人在诗文和才情方面都比较出众,拥有良好的社会声誉。

(七)喜好

1.丝竹之好

《儒林外史》第三十回,季苇萧与杜慎卿第一次见面时,季苇萧问杜慎卿: “先生生平有山水之好么?” 又问: “丝竹之好有的?”[13]165季苇萧之所以问起是否有山水之好和丝竹之好,是因为其有此爱好,希望与杜慎卿找到共同的爱好,这是交往的基础。

李葂又号铁笛生, “铁笛” 一词出自李肇《唐国史补》,唐代李牟为吹笛高手,李牟秋夜吹笛于瓜洲,舟楫甚隘,音调差异,皆怨叹悲泣之声[28]。其中李姓、铁笛、瓜洲等要素正好与李葂流落瓜洲情形相符,故李葂取号 “铁笛生” 亦来源于此。铁笛声 “寥亮逸发,上彻云表” ,吹得 “山河可裂” “微风飒然而至” “舟人贾客,皆怨叹悲泣之声” ,这些典型意象都同李葂清高孤傲的情趣相合,也是李葂取号 “铁笛生” 之缘由[20]176。

商盘在《送李啸村之广陵》中道: “熟梅天气渐温黁,惜别江皋尽一樽。旧观璚花难问种,新词《春草》最销魂(注:偶填春草词,啸村属和相三阙)听箫已觉成前度,剪烛何缘得细论。郑重相期知不浅,淮南佳树有芳根。”[22]252全诗前四句反应了两人饮酒填词唱和的场景。箫与笛都是类似乐器,吹奏技法相似音色不同。商盘亦好丝竹之乐,李葂与商盘交往时常吹奏,从诗的第五句 “听箫已觉成前度” 可以看出,商盘很怀念李葂吹奏箫声,侧面反应出李葂善于吹奏。此外董伟业也说: “李三潦倒瓜洲寓,铁笛闲吹幼妇词。”[20]176此诗不仅写了李葂爱好箫竹之乐,更写了他其怡然自得、安贫乐道、苦心吟诗的心性。

2.山水之好

在山水之好方面,除了季苇萧曾询问杜慎卿是否有山水之好外,他也曾说: “小弟虽年少,浪游江湖……”[13]163由此可见季苇萧喜爱外出游历。李葂流传下来的诗词很多有关游历和写景,如《登北固山》《清明过瓦官寺》《陪卢雅雨福字赴邓尉山看梅》《自粤东归里舟次见杨花》等,从游记诗中可窥见他到过广东和广西、湖南和湖北,长江中下游的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等地,此等游历在交通不发达的时代极为不易,李葂确实如同季苇萧所说有山水之好。

三、结 语

通过对吴敬梓把李葂写入《儒林外史》的前提和可能性,以及姓名、籍贯、寓居和游历、父亲与习武、婚姻、名声、才情和喜好等几个方向的对照,可以证实李葂确为季苇萧原型。细致的对照研究不仅可以帮助理解、研究《儒林外史》中的季苇萧角色,也为李葂研究做了有益的补充,丰富了皖江地区人物研究资料。

作为李葂好友,吴敬梓为何在《儒林外史》中隐去了李葂多才多艺,两次参加博学鸿词科试的经历,而突出其风流倜傥的非正面人物形象,原由还有待研究。吴敬梓经常游历扬州, “扬州八怪” 此时在诗文和绘画方面已有很高的声望,郑夑、李方膺、汪士慎等更是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吴敬梓作为一代文豪与 “扬州八怪” 中其他人是否有诗、画等方面的交流值得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瓜洲吴敬梓儒林外史
20世纪以来吴敬梓诗文研究的现状与思考
瓜洲天生是个渡口,天生留不住人
《儒林外史》的吃播
从《泊船瓜洲》中“间”字的读音说开去
回不去的瓜洲
庄严隆重的祭祀仪式与不可预知的祭祀效果*——论《红楼梦》的除夕宗祠祭祀与《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
《儒林外史》戏剧演出资料考辨——兼谈《儒林外史》创作中的明清互现
吴敬梓是个败家子?
吴敬梓是个败家子?
单宝塔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