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甘熙宅第建筑保护利用与开发

2022-03-23简泽菲

文化学刊 2022年10期
关键词:民居南京建筑

简泽菲

“甘熙宅第”始建于清嘉庆年间,距今已有两百余年历史,由四组多进穿堂式建筑组成,占地面积97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700多平方米,是南京现有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私人民居建筑群之一。目前,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均选址于此,甘熙宅第作为两馆的物质载体在新时期继续发挥着自身的价值。2019年10月31日,南京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文学之都”称号。津逮楼是甘熙宅第中最为著名的建筑之一,是清末南京最大的私人藏书楼。2021年10月,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与津逮楼入选“世界文学地标”。

目前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均选址于此,甘熙宅第作为两馆的物质载体在新时期继续发挥着自身的价值。长久以来民俗馆、非遗馆依据自身定位逐步打造出自身的藏品体系,但是由于民俗类文物涵盖广泛,时代定位较为晚近,相关征集、定级难度较大,藏品特色与优势难以凸显。游客普遍认为“民俗博物馆没什么好东西,展出的都是些破破烂烂常见的东西,不值得一看。”同时又觉得“‘城南的九十九间半’是保存完整的老南京民居建筑,值得去看看。”[1]

在此缘由下,有必要继续挖掘甘熙宅第建筑文物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研究其建筑的利用与开发,在“文学之都”的大背景下,更好地与民俗非遗文化相结合,形成自身的独有的博物馆风格。

一、甘熙宅第现存建筑的开发与利用

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规定了民居建筑的大小、规格,为了满足其使用功能,一般民居建筑纵深发展,以院落的组合来营建住宅,往往由多个院落组合而成,崇门叠户、深不可测,形成了所谓的民间巨宅。

甘熙宅第坐落于南京老城南,由南捕厅15号、15号西偏、17号、19号,大板巷42号、46号多组建筑及小园构成,四组建筑相互关联,后进的房屋均通向东南角后花园,总占地2.1万多平方米,民间俗称“九十九间半”,是颇具南京地方特色的多进穿堂式建筑。人们惯以“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隔扇窗”来总结甘熙宅第的艺术特点,不难发现其具有浓重的徽派民居痕迹。如果对江南明清民居进行一番梳理,可以发现徽派建筑工艺流传江南的两条线索:南线东抵苏州、杭州;北线经南京而达镇江、扬州[2]。正是由于南京在徽派建筑北传中担负的中转站作用,以及自身南北兼容的城市特质,使得甘熙宅第既有南方建筑的秀丽雅致,又兼北方建筑的质朴大气。

其房屋建筑大部分为三开间,也有个别建筑为五开间,通常为三至五进,最多可达十几进。每组建筑之间由腰门和备弄相联通。楼梯或在厢房,或在楼厅屏门之后,布置灵活。每进建筑群组按门厅、轿厅、大厅、花厅、正房的次序前后排列。小园位于宅第的东南部,以一整条曲折的回廊与建筑群相隔离,自成私密性极好的后花园。马头墙或作独立屏风造型,或呈三山屏风、五山屏风样式,给单调的墙壁赋予一种节奏的美感,炎炎夏日能够遮蔽室外的酷暑,形成阴凉穿风的窄巷。

二、甘熙宅第建筑群保护现状

1992年,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以甘熙宅第为馆址建成,并对外开放,先后被批准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甘熙宅第自对外开放以来,历经多次修缮。1988—1992年文物部门对南捕厅19号约1000平方米的民居建筑进行了修缮并开辟为博物馆;2002年,南捕厅15号、17号、19号三组建筑闭馆维修,一年后重新开放;2006年,在南京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甘熙宅第后期修缮及环境整治工程正式启动;2007年,甘熙宅第第二期保护工程启动,除南捕厅建筑,文物部门又修复了大板巷42、46号古建筑等。东南大学的专家根据历史资料,仿天一阁样式复建津逮楼、听秋阁等优秀特色建筑,甘熙宅第完整重现了历史原貌。其形制、外观与内部的陈设格局,比较古建本体,都得到了尊重与复原。经过近四十年的努力,甘熙宅第已经成为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专业性博物馆。

南捕厅15号1-5进作为金陵甘氏家族历史陈列区,其西偏院,以严凤英和甘律之曾住过的旧居作为展示;南捕厅15号东偏院是以“梨园雅韵”为主题的展区,设有古色古香的戏台和浓郁民族风情的茶馆,同时聘请了江苏省京剧院、南京白局剧团的十多名演员在茶馆定期为参观游客奉献精彩的折子戏和白剧;南捕厅17号1-5进作为金陵工巧展区,通过非遗传承人工作室活态展示葫芦彩绘技艺、秦淮灯彩等多种民间工艺;南捕厅19号主要以文字图片音频等形式作为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展厅,展示南京地区传统音乐、民间文学等内容;大板巷42厅作为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展示厅,分别展出金陵琴派、南京云锦、南京剪纸与金陵刻经4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谈到甘熙宅第的建筑,不得不谈到津逮楼。津逮楼落成于道光十二年(1832),与朱绪曾的开卷有益斋并居金陵藏书之首,为嘉道时期的金陵文化增添了色彩[3]。津逮楼作为藏书楼,收录了大量的南京地方文献,其中不乏孤本秘籍,甘熙更是利用藏书,编写了南京地方文献的经典之作——《白下琐言》。2007年,甘熙宅第第二期保护工程启动,在花园东面,设计复建了津逮楼,在遭遇兵火154年后,津逮楼又重新呈现在甘熙宅第中,真如《重建津逮楼》所言,津逮楼的复建“为江南书香之渊源,金陵文脉之璀璨增光生采”,其特殊的影响力也使其成为游览观光的一大亮点。

三、甘熙宅第建筑群保护及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建筑本体缺乏展示及研究。甘熙宅第作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建筑极具特色,其造型简洁含蓄、古朴典雅,皆具精巧华丽,豪华气派。甘熙宅第完整体现了南京地方清代民居的建筑艺术风格。多进穿堂式与苏州民居有相似之处,但庭院空间较为疏朗,装饰比徽派民居简洁。装饰手法多样、内涵丰富,以木雕、砖雕为主;铺地、天花的做法以及轩和廊的造型也别具特色。甘熙宅第于轻巧秀丽中略带雄浑,工程做法兼容并蓄,呈现出介乎南北之间、多种流派并存的总体面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但是,目前作为博物馆展示中最重要的要素陈列展览中缺乏对其建筑特色的描述及展示。作为双博馆的载体,甘熙宅第在民俗及非遗文化传播上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其作为建筑本身无论从馆内工作人员或建筑学家的角度,其本体建筑、装饰极其涵盖的历史文化等研究较少。

建筑原貌被割裂较为严重。甘熙宅第由南捕厅15、17、19号与大板巷42号四组多进穿堂式建筑组合而成。目前,除了南捕厅15号1-6进还能大致呈现出原来的居住分配外,其余已经基本作为民俗非遗文化展示展演区域。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展厅要求,尤其是目前博物馆临时展览任务繁重,大型展览等对展陈面积、设备等要求较为严格,而民居房屋结构小且密,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现代展陈的展示,所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合并归整了部分房间,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其原本的建筑的完整性。同时为了迎合非遗工作室的活态展演,适应空调等现代设备,较多建筑加装了吊顶等装饰,更是难以直观了解古建中内部屋顶榫卯结构特点、房屋金柱结构等,使游客不能更沉浸式地体验原本的建筑风貌。

甘熙宅第作为南京清末学人重要的活动场所,同样是南京重要的文化地标之一,其空间构成、宅第园林布局、装饰陈设是南京文化生活的时代缩影,对研究围绕甘氏藏书活动、戏曲研究展开的社交关系与文化事件,乃至清中晚期至新中国的南京地方文化史具有重要价值。

甘氏家族又闻名于戏曲世家。甘贡三先生有“江南笛王”之称,在甘氏家族内大力弘扬昆曲艺术。甘贡三长婿汪剑耘是梅兰芳先生的入室弟子,汪剑耘之女汪小丹现任南京京昆文化艺术研习中心会长,前后三代甘氏族人在昆曲人才培养和音乐社团建设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作为清中期最著名的江南私人藏书楼之一,津逮楼曾收藏宋版《金石录》等清中期考据学所重视的书籍,还有丰富的南京地方文献,是南京清代文化生活的重要标志,成为当代文人结社交流的重要场所,在同类藏书楼中,其开放性是最好的,因此对清代学术活动贡献很大。但是目前整个甘熙宅第的展陈中能体现其特有的文化内涵点较少。尤其作为当时最大的藏书楼目前却未有任何藏书,或者作为公共阅读空间去适当地体现其功能性。甘熙宅第与津逮楼同时被独立列为“世界文学地标”,目前其核心文学历史价值尚未得到充分体现,对中华传统文化辗转流变,薪火相传的教育和启示意义未得到充分发挥。津逮楼近年来一直以著名藏书楼而闻名,却一直缺乏对其功能的定性。二楼早期因其特殊的地理优越性作为名家会谈之地,现二楼为珍贵的砚台展示区;一楼因南京文旅夜开放项目实施,目前作为5D沉浸式观影体验中心和雨花石展示区。功能较为混乱,且与其本身核心价值不一致。

四、对甘熙宅第未来保护和利用的建议

甘熙宅第作为规模宏大的清代民居古建筑群,属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分明有序的建筑布局和有着地域代表性的建筑风格应得到更好地体现与展示。在妥善规划与合理利用房屋建筑的基础上,可与专业的研究团队合作,加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手法,针对性地开辟其作为南京地区民居建筑特色的展陈空间,陈列明显的标识标语,系统性研究和归纳展示其本身的建筑、空间布局、建筑装饰所涵盖的学术价值及历史文化,让更多的游客在这座古色古香的民宅游览中体会到其建筑之美妙。

在做好基本的展览展陈的同时,积极发挥博物馆教育功能,让文物“活”起来,让更多的青少年能更深刻地去感受和体验其内涵丰富建筑之美和以人为本的建筑结构。可集合大学团队、专业的社会机构等力量,从青少年的角度,由简入难研发开展系列文物建筑系列主题活动,力争从人文美育、创新思维等多角度去阐释相关建筑及装饰原理,甚至可以通过借鉴和鉴赏相关联的古建体系,如南京市博物馆(朝天宫)、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瞻园),突破民居古建的既有内容,将金陵名园、清代署衙、天京壁画、中兴文庙等官式建筑元素融合其中,共同去体系化地欣赏到金陵古建之美。

核心建筑友恭堂、津逮楼在甘熙宅第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友恭堂”是“九十九间半”的中心建筑,当年这里是接待宾客、举行婚丧祭祀等重要礼仪活动的场所。津逮楼是当时南京最大的私人藏书楼,其中除了宋、元、明、清历朝的古籍善本外,还藏有金石书画等。甘家要求家族子弟以读书为首业,藏书教子是治家之道。可以通过主动梳理与挖掘,建立甘熙宅第的人文特色,打造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之都相结合的文化与品牌效应。应充分发挥其馆内藏品,如戏曲服饰、戏曲曲谱等突出其戏曲文化元素,昆曲社等也可定期开展扩报演出、联合戏曲学院开展教学等方式扩大其戏曲文化影响力。同时还可结合夜间开放等文旅热门元素,将景、情、曲统一,更好地让游客感受到甘熙宅第中这一文化氛围。尤其可将甘家戏曲文化与藏书叠加,提升其在南京世界级“文学之都”的文化框架中的地位及独特性。

充分发挥文化教育与昭示功能,多种形式开展相关文化活动,在功能性的角度,真正做到“还楼于民”。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史,甘氏族人积极参与于本地公益事业,允许家族以外的人入室阅览,吸引众多文人雅士慕名而至,对当地的文化发展做出卓越贡献。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经过对私家宅第的修缮与重新定位,已成为中国首家民俗、非遗“双博馆”。甘熙宅第作为层积性的城市历史景观的一部分,见证了南京城市景观发展变迁的历史继承,具有独特的景观审美价值。甘熙宅第的青砖黛瓦马头墙,在南京老城南历史街区保存至今的清代民居景观体系中独占鳌头,是具备最高综合艺术成就的典型代表。因此,甘熙宅第在供民众参观、旅游观赏包括文化相关产业产品开发和利用方面均具有极高的发展潜力,可创造丰富的社会文化旅游价值。而作为其核心硬件的民居古建筑与以本地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应以“软硬兼备”的形式,以开放的姿态,通过组织参观、导赏,定期举办讲座等形式,共同在文化保育、社会教育等层面起到重大作用,从而真正打造一张既有历史厚重感,又有现代文艺范的,清晰、完整、绚丽的江苏文化名片。

五、结语

甘家作为金陵望族,其绵延百余年的文化承载以及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在建筑特色与格局层面,其既非徽派,亦非典型的苏式,而表现出显著的南京本土的建筑风格。由此,在当今对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的语境之下,应加大对其民居古建筑在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中地位的宣传,对甘熙宅第本身加以重新审视与提升,在保护与展示中突出自身的文化特质,使之成为极具有审美价值的本地古建群落样本。

猜你喜欢

民居南京建筑
“南京不会忘记”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南京·九间堂
又是磷复会 又在大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