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有效途径

2022-03-23

农村科学实验 2022年24期
关键词:林业部门林业生态

张 杰

(吉林省蛟河市林业局,吉林 蛟河 132500)

步入新时代以来,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党和国家针对林业产业颁行了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为达成增值增效、遏制环境污染的目标,林业部门应当明确自身社会职责,调配技术资源与资金,构建能够快速生产木材满足生态发展需求的独立生态系统,如森林公园工程、防护林体系工程等。此类工程可帮助林业部门培育后备林木资源,在强化木材供给能力的同时,有效保护珍稀植物、动物,维系区域生态环境稳定,减轻沙尘暴、雷暴、洪水等自然灾害的负面影响。技术人员可把握因地制宜原则,分阶段开展人工林业生态系统建设活动,以恢复、扩大林地与草地为目标,建立多树种人工林。

1.生态林业工程的基本特点与治理原则分析

社会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改变了生产方式,在解放生产力的同时,造成了严重环境污染。持续性的无节制林业资源开发,导致林地面积减少,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日趋严重。为解决环境问题,我国林业部门在各地区同步开展生态林业工程建设活动,主要项目有三北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工程,取得了一定成果,延缓了环境恶化、气候变迁的发展势头,森林覆盖率稳步提升,林地总面积约占国土20%左右。生态林业工程是新时代出现的全新营林造林项目,具备复杂性、综合性,涉及多个领域与专业,管理方式与传统林业工程有着较大差距,管理部门必须在前期投入大量资金与人力,承担较高风险。生态林业工程强调严格遵循区域性、层次性原则,在重点地区做到因地制宜,构建较为合理、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的整体布局,以改善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为目标,进行有序规划,将农林牧渔等产业的经营机制融为一体,形成多元化项目结构,配套使用林业科技与农业生产技术,将生态环境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国土管理工作进行融合,基于食物链原理与系统论、控制论,评估单一生物群落对周边环境与生态系统产生的各方面影响,并将多个生物群落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叠加分析,改造人工生态系统的整体结构,在固定区域内设计、构建、调整、控制人工林地的生态变化与发展趋势,把握整体外部环境与单一物种之间的内在关系,协调物种共生关系,避免复合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物质流发生中断。

相比传统的林业项目,生态林业工程更能提升林地资源生产效率,实现区域林业的可持续经营发展,创造更大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还原林地生态系统的原始状态,消除人类生产活动造成的影响,大量种植野生花卉、香料植物、食用菌等经济作物,让人造森林生态系统发挥供应经济原材料、修复区域环境的作用。人工森林生态系统主要包含森林环境、森林内部生物两大部分,森林内部生物包含鸟类、鱼类等动物与乔木、灌木等植物,不同种类生物必须被全部纳入自然循环系统中,发挥独特作用,维系人工林系统的运作,物种之间应当在数量关系、自然功能等方面形成明确分工与高度协调。

2.林业生态工程发展建设机制存在的潜在问题研究

现阶段林业生态工程发展模式存在过度粗放、缺乏精细化管理、可用资金不足等问题,管理手段与控制方法较为落后,工作人员对人造工程系统中树木生长状况、发育速度等信息缺乏了解。现代生态林业工程建设规模较大,工程量远高于其他国土建设项目,规划设计难度较高,个别省份林业部门缺乏经营此类项目的经验,仅能在施工过程中逐步修改不完善的工程规划方案,未能在前期开展苗木栽培试验、幼林抚育等工作,后期检测管理力度薄弱,无法做到科学管理林业工程。管理人员过度重视核查人造林中各类树木的成活率与工程整体造林面积,未能评估所在区域林地生态变化与可用森林资源面积,存在虚报数据、夸大项目经营效果的问题,林业部门尚未建立严谨、完善的工程项目监督核查机制,大型林业生态项目处于无监管状态。例如,在偏远地区生态林业工程中,容易出现毁林烧山现象,导致大量成熟树木被损坏,林业工作人员针对此类事故采用的处理方法缺乏威慑力,执法力度较差,对林业数据的整理统计过度依赖人工方法,可用技术手段较少,难以全面、精确地统计各类林业违法事件与违规行为的危害大小。

对区域内可用林业资源的评估缺乏现实性与可靠性,如林木平均直径、土壤颗粒密度等重要信息搜集频率较低,在一年内仅上报一到两次,难以客观反映生态林业工程最新状况。现阶段工程项目资金投放渠道较为单一,资金调配速度较慢。个别偏远地区难以在开展工程建设之前获得专项资金支持,资金数额与造林护林活动的任务量、难度脱节,难以满足投融资计划实施需求。个别地区林业部门挪用专项生态林业工程资金,或私自调整造林任务规模,资金利用效率下降。

为解决荒漠化、森林资源短缺、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林业部门开始大规模兴建人工林,搭建复合型森林生态系统,然而此类造林护林项目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所应用的技术指标标准不高,大范围种植单一品种乔木或灌木,没有具备较高生命力的新品种,多为桉树、杨树、沙棘草等树木。在开展人工造林活动的同时,未能营造封闭环境进行封山育林,导致人工林在生长过程中受到人类活动破坏,如乱砍滥伐、放火烧山等违法活动,使得区域林场森林面积缩减,营林工程实际效果下降,不利于建立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工作人员错误地在北方寒冷地区批量种植阔叶林种的树木,在南方温带季风区种植喜阳光、对土壤肥力要求较高的落叶树种,混交林面积较小,后期未能采用合理的林间管理措施,难以使得人工林发挥预期环境治理效果。

现阶段部分地区生态林业工程存在森林保存率、林木成活率下降等问题,难以为区域经济产业补充更多林业资源。负责具体造林护林工作的政府部门权责不统一,容易出现行政命令相互冲突、重复建设等问题。例如负责某一林场管理工作的有林业部门、国土部门、水利局等多个机构,综合治理体系中没有能够协调各方活动的高权限机构,缺乏有着整体战略目标的林业工程建设规划,导致综合效益下降。

3.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有效途径

3.1 根据环境条件选择适宜工程建设模式

林业部门人员应当根据辖区内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林业资源分布格局,制定较为合理的工程规划计划,在兼顾经济发展的同时,做好环境治理工作,选择和环境条件、生态系统发展趋势协调的工程建造方法,主动选择适宜所在地区环境的树种与草种,提前清理林木栽培地点的土壤环境。例如,在我国西北地区黄土高原丘陵地带,林地占地面积较小,水土流失现象较为严重,为有效缓解此类现象,可选择将多种树种搭配在一起进行种植,构建面积较大、生长速度较快的混交林生态体系,将山杏、胡杨、柠条等树木进行混搭。在沙土区、荒漠区种植混交林,保证林分结构处于长期稳定状态,避免出现单一树种因流行病害发生而大规模枯萎死亡的现象。柠条、胡杨等树种对土壤环境、灌溉量等外部条件的要求不高,可在短时间内快速生长,能够被用于纤维板制造与木雕产业中。通过种植此类树种,可创造额外经济效益,推动区域经济进步。

在我国北部荒漠化严重的戈壁地区,可推广种植沙棘草、落叶松等树种的混交林,在沙漠与沙土区之间的边缘地带构建混交林,以防沙治沙为目标,让树木发挥固结土地、涵养水土的作用,避免土壤因缺乏水分、受到风沙侵袭而剥离或走向沙化。沙棘草等灌木能够在缺水环境下快速生长并覆盖地面,发挥固沙效果,沙棘草生长出的果实可作为经济产品销售。

3.2 引入科学管理方法,汇聚可用社会资源

林业部门人员应秉承现代管理理念,构建精细化管理机制,以生产高质量林业产品为基本目标,对林业工程不同环节施加持续控制与监督,评估营造林的实际质量与经营效果,为不同岗位、不同部门的人员分配职责、权力,明确从项目规划论证到现场勘测、树种选择、前期育种栽培、后期护林与林间管理等工作的要点,做好质量管理工作,基于清晰、严谨的项目质量管控标准,衡量生态林业工程的造林速度、树种成活率、可用森林资源面积等各方面状况。工作人员可按照先易后难顺序,从实际状况出发,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运用有利条件,汇聚来自上级机关的拨款与社会支持,从不同渠道筹集资金。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评估造林难度,让政府组织、市场调节机制同步发挥作用,调动社会群众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形成联动推进局面。政府可设置专项林业工程建设基金,号召地方企事业单位与林业企业投入闲置资金,做好资金筹集工作。国家服务部门应当调配资源,用于支持生态林业工程,给予参与工程建设的林业企业以免税待遇,向个体商户优先出售林业工程中产生的木材资源,让更多社会资源进入工程建设活动中,满足木材需求与林业工程制度发展进步需求。

3.3 引入先进技术,革新工程建设方法

生态林业建设必须依托先进生物技术与生态思想,林业部门人员可主动参与到国内高校、社会科技单位的科研活动中,获取最新生态林业项目研究信息,建立技术成果示范与检验机制,评估不同类型树种的正确搭配方法,分析研究盐碱地、沙土地、黑土地等各类型土壤中种植乔灌草等植物的可行性,尽早掌握更多生物治理措施与技术手段,根据环境治理要求,修复、重建森林生态系统。现阶段,林业部门应当在退耕还林、防护林体系建设、荒漠化防治等工作中,正确运用先进营林造林技术,推动生态林业工程建设进程。例如,在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中,工作人员可引入先进的卫星定位系统与遥感设备,建立森林生物检测体系与保护机制,及时发现封闭林场中的外来人与火灾、洪灾等自然灾害,及时加以处置,解决森林生长环境不稳定、缺乏可用探测科技等问题,淘汰过度依赖人工控制管理的落后工作方法,帮助天然林系统逐步恢复。

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中,工作人员可选择经过培植的特殊经济植物材料,如速生树种等,使之发挥保持水土、维系土壤环境稳定的作用。在降雨量较少的西北地区,水资源较少,树木成活率较低,林业人员可采用全新经营方式,使用专业机械工具挖建存水池,在苗木栽培环节中使用保水剂与地膜等方法,减少树苗对水分的需求,营造可循环的稳定水环境,抗旱技术充分利用当地所有能利用的水资源,将降水和地表径流就地拦蓄,充分发挥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有效地保证了林业工程的施工质量。

3.4 寻求合作、完善管理制度

各级林业部门应当明确技术发展趋势,和国内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进行合作,共同完成生态林业工程所需草种、树种的培植与更新换代工作。尽早研发出生命力较强、生长周期短、可满足市场需求的特殊品种,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根据具体条件进行自主创新,吸收国外先进同类研究成果,利用基因技术、水培技术等科技,大规模繁育培植良种。在西北荒漠地区组织小规模的盐碱地、沙地造林实验活动,从实验数据中找出有价值信息,在后续阶段三北防护林工程中使用符合实验结果的树种。

在管理制度层面,应当组建统一的协商控制机构,如林业工程管理小组等,使之负责某一区域内生态林业工程的资源调配、资金利用、原材料采购等工作,向有关部门发布命令并搜集项目信息,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农牧措施等各种措施相互配套,农林水等部门相互配合,进行综合治理与开发,创造更大综合效益。管理人员应当将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考虑和进行决策,在大力开展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同时,还要培养公民的生态环境意识,形成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对项目建设过程做出详细规划,做好监督、检查、验收等各阶段工作,及时发现林木成活率下降、土壤肥力不足等问题,有效调配资金与人力,避免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中断现象。

4.结语

林业部门人员应当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根据生态学原理,在山地、沙漠化丘陵等地区,利用不同树种与生命力较强的灌木,构建小型人工生态体系,合理利用林业种植资源,进行林地基础建设活动,和其他部门携手完成生态林业工程成果展览、技术资源传递、林业产品交易等各项工作,在强化林业工程竞争力的同时,强化项目管理力度。技术人员可定期对林业生态工程进行核查,评估树木长势与土壤肥力变化,针对周边环境中的地表径流开展就地拦蓄,修建配套导水渠等水利服务设施,改善沙漠山地区域林业工程建设状况,根据树木生物学特性,采取整地并回填土壤等有效措施,以此提升林木稳定性与生长速度。林业部门还可给偏远农村地区分拨更多资金与技术资源,鼓励其调整林业工程建设规模,明确各级管理者的监管职责,提出明确技术标准,避免出现虚报与重复建设现象,及时完成生态林业工程建设计划。

猜你喜欢

林业部门林业生态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生态养生”娱晚年
《林业科技》征稿简则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关于新时代环保背景下我国地方林业部门审计工作的思考
land produces
探析如何加强林业部门预算管理工作
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