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迷因理论视角下“网抑云”的生成传播机制与动因研究

2022-03-23颜丹红

声屏世界 2022年19期
关键词:网易网民情感

□ 颜丹红

与其他主打丰富音乐资源库的音乐软件相比,网易云音乐的突出特色是歌曲评论区的用户乐评。网易云音乐的宣传语是“音乐的力量”,旨在突出音乐与用户产生的情感联结。以乐评社区、用户情怀为主要营销手段的网易云,在2017年通过在地铁车厢展映热门评论,实现了线上评论到线下互动的转换,深深触达受众的内心,引起强烈共鸣。不同用户通过网易云评论区抒发、宣泄心中积压的情感,使得网易云成为了用户可以表达情感的树洞。

然而,在网易云音乐的乐评中,带有浓厚的悲伤和丧气的评论却居于多数,诸如“生而为人,我很抱歉”“好想爱这个世界啊”等丧文化语录。或许最初评论区是真挚的情感宣泄,而其后却不断出现了相似的抑郁故事、同样的心碎情感经历,甚至企图通过故意卖惨、无病呻吟来博取同情和关注。在“人均抑郁”之中,网易云变成了一个“青春疼痛文学社区”,开始出现了“网抑云”的谐音梗。“网抑云”在本质上是一种网络迷因,本文将试图以“网抑云”作为个案,借助迷因理论探讨其生成传播机制以及背后的动因,为解释“网抑云”现象提供思考角度。

迷因理论

“迷因”这一概念最初由英国动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在其1976年出版的《自私的基因》中提出。他认为迷因是一种文化传播的基本单位,主要通过复制、模仿方式进行信息传递。[1]因此,迷因具有较强的感染性和互动性。

布莱克摩尔在《谜米机器》中提出迷因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不断复制内容的迷因,成为基因型迷因;另一种是不断复制形式的迷因,称为表现型迷因。[2]两者的区别在于,基因型迷因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同样的文本,表现型迷因则是将不同的文本以相同的形式展现出来。李静怡与何双秋以马保国为例,指出马保国现象是基因型迷因,即其文本展示形式虽多,而内容依然围绕马保国的“年轻人不讲武德”的言论展开。[3]

在数字技术发展之下,海量的用户、丰富的素材为网络迷因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常江与田浩认为互联网文化因其具有高自由度、交互性、低门槛等特征,为微观文化单位通过自我复制而实现发展、演进、变异、再创造提供了便利。[4]在经过用户的二次创作和传播之后,网络迷因会呈现出多种形式。因此,希夫曼将网络迷因概括为“互联网用户有意创造并相互模仿的文化单元”,在这一过程中,互联网用户共享文化体验。[5]

迷因理论下“网抑云”现象的生成与传播机制

模仿与复制:用虚假情绪博取关注。迷因生产的第一阶段是复制与模仿,网抑云式迷因的形成便是来源于无数网民对网易云音乐评论区的丧系言论的模仿与运用。

网易云音乐以乐评社区的情感营销保持用户黏性,其低沉又悲伤的音乐往往能唤起人们对遗憾往事的追忆,引起人们的共鸣,评论或是充满伤感遗憾的经历描述,或是对目前生活压力的无奈控诉,或是心理疾病无法被理解和治愈的痛苦。

随着网络的发展,用户之间的关系从强关系转化为弱连接。[6]弱连接之下的用户更容易释放对他人的善意,对于那些散文式抒发情感的评论,用户也会选择点赞并回以鼓励。此外,长久的社会焦虑之下使得犬儒主义愈发严重。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在《现代性后果》中将犬儒主义视为一种通过幽默或厌倦尘世的方式来抑制焦虑在情绪上影响的模式。[7]而网易云中的丧系评论就是犬儒主义的保护伞,在现实中得不到关注的人,通过抑郁矫情式评论,既逃避了现实又获得了点赞和关注。在Wallace.E&Buil.I对280名美国Instagram的用户进行实验结果中表明,点赞满足大家被肯定的欲望,却又不断扩充焦虑感,以期获得更多的点赞。[8]这也意味着用户只有不断去制造伤感言论,才有可能被不断点赞和关注。因此,用户通过模仿与复制类似“抑郁”言论,为博取其他用户的同情,骗取其他用户的点赞和关注,网易云平台的“人均抑郁”现象初步形成。

变异与拼贴:网抑云之下的反叛情绪。在“网抑云迷因”的传播中,网抑云现象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异。“网抑云迷因”最初是指网易云评论区充满了伪抑郁、矫情的评论现象,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用户加入这一模仿复制的行列后,本是用来激发用户之间情感共鸣的乐评社区被矫情伤痛文学占领,“网抑云”一词的内核也发生了变异。在此之下,网民开始根据网易云音乐的丧系评论进行二次创作,主要以拼贴和反讽为主。拼贴可以将图片、文字等各个元素抽离原本的语境,重新组合排列的方式,赋予图像新的意涵。[9]在网民对“网抑云”的二次创作中,以表情包最为出圈。有人将“网抑云时间到”一词拼贴到悲伤蛙的表情包之上,也有人将“生而为人,我很抱歉”拼贴到熊猫头表情包之上,此类表情包原本就有反讽嘲弄的意涵在其中,而将“网抑云”一词、乐评中的丧系评论拼贴到表情包上时,既表达了网民对“网抑云”现象的讽刺和嘲弄,也完成了“网抑云”一词的变异。

扩散与传播:意见领袖与平台助推。2020年6月10日,B站用户“可乐cat”发布了一篇标题为《别惹网抑云》的视频,以人物对话的形式呈现网易云中的热门丧系评论,截至2022年3月,该视频共有802.7万的播放量,1.5万的评论数以及5.6万的转发量。在微博平台上,用户@梗Bot发布了一条关于“网抑云”的名词解释,而意见领袖通过在平台发布与“网抑云”相关的二次创作,实际上是为其粉丝提供了一个可以聚集的赛博空间。

美国社会学家柯林斯提出了互动仪式链理论,认为互动仪式要满足以下四个条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聚集在同一场所;对局外人设定界限;注意力集中在共同的对象或活动上;人们分享共同的情绪或情感体验。在意见领袖创造的赛博空间中,“网抑云”相关的内容文本吸引了用户的共同注意,并以转发、评论等形式被传播,促成“网抑云”迷因的扩散。

此外,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网抑云”一词频繁出现在微博热搜,更是有“今天你网抑云了吗?”之类的话题出现。从B站到微博,从微信朋友圈到抖音、知乎豆瓣等平台,各类社会化媒体平台逐渐掀起“网抑云”的玩梗狂欢。不同社会化媒体平台定位不同圈层,拥有不同兴趣爱好的用户,因而使得“网抑云”能够在传播中被不同类型的用户熟悉,加快了这一迷因的传播。

迷因理论下“网抑云”的传播动因分析

从“网抑云”现象的生产和传播过程来看,“网抑云”从最初用户博眼球的无病呻吟,变异成了用户企图通过玩梗来表达自己的反叛情绪。因此,在分析“网抑云”传播动因中认为,不仅数字技术在“网抑云”迷因传播动因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用户的自我展演以及狂欢对抗丧文化话语霸权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数字技术助推“网抑云”现象的扩散。“网抑云”能在短时间成为热词,成为竞相模仿的对象,除了迷因的强复制性和强感染性之外,数字技术在其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信息流推荐模式。在“网抑云”迷因传播中,用户会根据评论内容进行二次创作,视频内容会上传至B站、抖音等视频媒体平台,而获得较多点赞、转发、收藏和评论的视频会被平台系统优先推荐,出现在用户端首页,甚至登上视频热搜榜。而这些被推荐的视频通常能够获得被更多人观看、点赞甚至转发的机会,获得更多反馈。

其次,算法分发模式。算法分发模式主要基于用户的兴趣,微博热搜就是算法分发模式在社交媒体平台的典型应用。[10]在新浪微博中,因为网易云音乐平台本身以及“网抑云”迷因的广为流传,使得“网抑云”作为热搜关键词频频登上热搜,被推荐至微博热搜榜就意味着会被更多人点击、传播。

除此之外,微博上与“网抑云”相关的话题数量不计其数,类型也众多。其中,“网抑云”话题便有4.8万讨论量以及4192.6万阅读量,数字技术是“网抑云”现象能在互联网的不同圈层中进行传播的根本动因所在。

自我展演下的角色维护。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提出了拟剧理论,认为人们的社会行为是一场社会表演,为了表演会区分出“前台”和“后台”两个场所,前台是让观众看到并从中获得特定意义的场所,“后台”则是个人准备的场所。[11]根据这个理论,用户制造网抑云式迷因,恰好就是自我展演的过程。

网易云音乐的评论区从曾经的“树洞”变成了无病呻吟的重灾区,从对音乐的讨论变成了部分用户博眼球,背离了用户的使用初心,甚至因为伪疼痛文学的存在而使得真正的抑郁情绪无法被看见。因此,用户对“网抑云”进行二次创作,赋予其反讽内涵,意图通过网抑云式迷因,在朋友圈、微博等平台将自己对丧文化、伪情绪评论的厌恶情感在“前台”中展演出来。这种自我情绪展演的背后是用户对自己作为音乐软件使用者的角色的维护,以不同用户之间“前台展演、后台维护”的连接,改变网易云音乐评论区的矫情、抑郁的现象,从而重获音乐使用感受。这种自我展演会在数字技术的助推下引起用户的关注,并因为互动仪式链的存在,用户会对二次创作文本产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鸣并进行转发,加强了“网抑云”迷因的扩散力度。

狂欢下对丧文化的解构。在“网抑云”盛行过程中,网民不断复制、编造抑郁伤感故事,有网民将其总结为“网抑云,分享你刚编的抑郁故事”,这实际上是网民基于情绪的狂欢,对“网抑云”情绪之下的丧文化的解构。

网易云音乐平台本是用户因音乐产生情感共鸣、寻找心灵慰藉之地,却因为不少用户为了博关注、获取点赞,在音乐的评论区发表虚假的抑郁故事或是矫情语录,“为赋新词强说愁”,原本情绪的宣泄口变成了丧文化的垃圾桶,这样的落差引起了网民对网易云音乐平台的恶搞和嘲讽。因此,网民通过制造并传播“网抑云”迷因来嘲讽与结构“网抑云式颓丧”。巴赫金的狂欢理论提到,在现实社会尤其是阶级社会中,有两种生活方式,一种是日常的生活,另外一种是狂欢的生活。在狂欢中,没有官方的严肃束缚,所有人都可以随心所欲。从恶搞“深夜网抑云”表情包到玩梗“网抑云”视频,网民在生成一场“众声喧哗”的网络狂欢。网民在参与“网抑云”的狂欢中,通过抖音、微博等社交媒体传播自行制作的玩梗视频,用轻松搞笑的语气对抗网易云音乐社区丧文化的话语霸权,从而实现瓦解丧文化的目的。

总结与反思

首先,“网抑云”从吐槽视频变成恶搞刷梗,用户对网易云音乐平台的嘲讽逐渐广泛化。然而在“网抑云”的迷因中,用户的二次创作是自发行为,大量的转发为平台带来了巨大的流量,用户在无意中变成平台的数字劳工,“网抑云”一词也被异化成了具有流量价值的数字资本。在此情境之下,“网抑云”一词极有可能被营销号、无良自媒体等作为吸引粉丝和流量资本的工具。

其次,“网抑云”迷因之下真正抑郁的声音可能被淹没。正如B站用户“可乐cat”创作的《别惹网抑云》视频下所发的评论一样:因为对“网抑云”的不断玩梗,网易云被乐评一棍子打死。作为情绪“树洞”的乐评社区,依然有不少人因为歌曲而抒发真情实感,也依然有不少人企图通过音乐实现内心的自愈,然而随着许多反矫达人对“网抑云”的嘲讽,使得用户无论在网抑云平台评论何种内容都会遭遇调侃,这为真正的抑郁者关上了抒发情绪的通道,使得真实的声音无法被听见。

最后,仍需警惕社会丧文化的蔓延。针对“网抑云”的调侃,网易云上线了“云村评论治愈计划”,通过“心理专业云村村民、抱一抱功能、升级《云村公约》”以期共建温暖向上的社区文化。在智能化时代,人们可以短时间建立起自己的社交网络,这种看似被人群簇拥的热闹,实际上是群体性的孤独。“网抑云”现象的产生,是网易云音乐社区的年轻人企图通过丧文化的社交狂欢,掩饰社会焦虑和内心孤独。然而,短暂的丧文化狂欢后依然是落寞与孤独。当“丧”成为人们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模式时,将会滋生许多社会颓丧主义者。因此,用户在平台的表达过程中应当学会自我疗愈,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让“网抑云”最终成为“网愈云”。

猜你喜欢

网易网民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当代青年生活定律
失落的情感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网易考拉的“一千零一夜”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图 表
有感“网民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