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剧《风起陇西》的角色塑造

2022-03-23武康乐

声屏世界 2022年19期
关键词:陇西蜀国间谍

□ 武康乐

《风起陇西》的导演路阳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在执导的个人第三部及第四部电影作品《绣春刀》《绣春刀2:修罗场》中开始展现出强烈的个人电影风格,对新时代的“武侠电影”注入了全新的拍摄方式和表达形式,成为其电影生涯的代表作。2021年2月12日,路阳执导的电影《刺杀小说家》上映,其中的CG角色“赤发鬼”号称中国电影史上最贵的动画角色。2022年的《风起陇西》作为路阳执导的第一部电视剧作品继续延续着他强烈的个人视觉风格:冷峻、干净、不拖沓。《风起陇西》作为一部电视剧作品,其画面质感却更接近于电影画质,整部剧仅仅24集,在当下流行“注水剧”的时代是一个“异类”。在这短短24集中,路阳导演将陈恭和荀诩这两个角色刻画得性格分明,让人信服。[1]

作为电影导演的路阳,第一次尝试电视剧的拍摄制作,《风起陇西》在创作之初就对原著小说做了细致的解读。对于《风起陇西》的制作,路阳表示“这次拍摄电视剧的经历对我来说确实是一种挑战,与电影不同,电视剧的体量承载了更丰富的内容表达。在金海曙的改编创作之下,有了观众现在所看到的电视剧《风起陇西》。金海曙延承了原著中戏谑、独到的文学风格,保留了原著的历史观和内核,同时他也在改编中将许多分开的线索纠缠到一起,令这部剧的谍战气质更加明确。”

角色的引入及初始目标

《风起陇西》是一部架空历史的电视剧,其故事内容也是根据《三国演义》相关的历史和人物进行创作的,其中有人们耳熟能详的角色,如诸葛亮、刘禅、魏延等,角色基本按照《三国演义》中的人物设定为标准。故事大致内容为,公元228年,蜀国对魏国进行北伐战争,剧中设定的蜀国情报部门“司闻曹”对魏国情报系统进行了渗透,但因为魏国间谍“烛龙”的反渗透,导致蜀军大败。作为蜀国间谍的陈恭(代号“白帝”)被怀疑通敌,后经过陈恭和荀诩的合作他们抓到了一直潜藏的“烛龙”。“烛龙”不仅替换了陈恭的情报,还准备窃取蜀国连弩设计图,启动“青萍计划”在蜀国制造祸乱。陈恭结束卧底生涯返回蜀国,和荀诩一起经历重重困难,剥丝抽茧般看到事件背后的“真相”。在彻底揭开“青萍计划”后,两人却得到了完全不同的结局。[2]

《风起陇西》的播出得到了两极分化的口碑,有人说它篡改历史,也有人认为既然是架空历史剧,就并非一定要按照《三国演义》的剧情进行展示,可以做适当的改编。本文以陈恭和荀诩这两个角色的塑造作为切入点分析他们的人物弧光和角色动机,陈恭是剧中最复杂的角色,他的身上背负着太多的秘密,又背负着太多人的期待。作为蜀国间谍打入到魏国,他要做的不仅仅是获取情报并秘密发送情报,甚至需要和魏国的重要人物成为朋友。在剧情推进到后半部分的时候,人们可以看到陈恭已经不仅仅是蜀国的间谍,他的身份更加扑朔迷离,似乎已经成为“双面间谍”的他却依旧在执行着一个非常庞大、涉及人数众多的“反青萍计划”。人们分析一个角色的时候首先要看他的动机,陈恭在剧中的每一步行动和最终的结局都是他动机的完整体现。首先,作为“蜀谍”,他的任务就是收集情报、传递情报,他的动机也非常容易理解,即帮助蜀军获得北伐战争的胜利。而另一名角色荀诩的目标和动机则相对“简单”,作为蜀国内部的“纪检机构”负责人,需要查清楚蜀国内部的间谍及官员叛变等相关问题,荀诩的这个职位已经注定了他的性格,势必是“不懂变通”“执拗”甚至有些带有“偏执狂”的属性。人物的出场动机往往在影视剧中都会直接表现出来,但是通过剧情的推进和发展人物的动机和目标将会不断发生变化。在剧本创作这个专业里,一个成功的角色往往具有一个初始目标和最终目标。从《风起陇西》这部剧对陈恭和荀诩的最初设定和之后的走向来看,是非常符合剧作标准的。

进阶对抗对角色的影响

本文将《风起陇西》这部剧拆分成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陈恭和荀诩的角色形象相对简单,人物目标和动机在前文中进行了简单概括。但是从第二阶段开始,两个角色开始发生变化,这部分是影视剧中角色塑造的关键时期,承上启下,也为后来他们的最终目标做了充分的逻辑铺垫,以增强可信度。第二阶段从陈恭替代魏国情报官员糜冲潜伏到“反蜀汉组织”五仙道内部开始,陈恭为了摆脱自身嫌疑和抓住魏谍“烛龙”,与荀诩内外配合准备剿灭五仙道并破坏魏国盗取蜀国弩机图纸的“青萍计划”,观众的关注点也逐渐从蜀汉间谍机构司闻曹的官员身上转移到了权力掌控者身上。随着司闻曹直接负责人杨仪被罢免,一个新的势力加入到了司闻曹的内部斗争中。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白帝城托孤”是一个重要事件,大多数人都会记得“刘备将刘禅托孤给诸葛亮”的桥段,却忽略了被托孤的还有当时的尚书令李严。在《风起陇西》中,李严为了制衡诸葛亮的势力而插手司闻曹的工作,在这个重要阶段,本剧另一个重要角色冯膺起到了关键作用。作为司闻曹的领导者,他本属于诸葛亮势力,但是为了讨好李严在这个阶段选择“叛变”,成了李严的拥护者。这个情节对于荀诩和陈恭的影响是不同的。对于荀诩来说,他不在乎他要调查的是谁,不论官阶和地位荀诩要做的就是一查到底,找出所有事情的真相,而对于陈恭来说,风向的变化也意味着他的行为逻辑发生了变化。进入到第三阶段后,该剧的人物越来越多,人物的关系也越来越复杂,随着外部斗争和内部斗争的不断升级,两个主角的路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杨仪、冯膺策划的对李严及其集团的“摧毁”计划,是本剧第三阶段的开始,也许是为了杨仪口中的“兴复汉室”,亦或是陷得太深,陈恭“迫不得已”地成为杨仪手中的一枚重要棋子,并且在暗地里执行着双面间谍的任务。

笔者认为荀诩更像是本剧中的第一主角,从剧作的角度来看,主角往往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目标和动机,甚至在角色触及到目标前设置更多的“障碍”。电视剧虽然和电影的剧作模式有所不同,但是《风起陇西》依旧保持着路阳导演对于电影结构的追求,上述所说的三个阶段就像是电影的“三幕式结构”,其中也明显地可以看到“激励事件”“戏剧张力表现”等电影剧作元素。荀诩这个角色即使到了第三阶段依然没有改变自己的性格,即便他已经发现作为最亲近的人——陈恭已经开始对他有所隐瞒后,他依然没有成为所有人口中的那个应该“看清局势”或是“眼光高一点”的人,他所追求的依然是事实真理,他不愿任何一个人成为棋子或者是被利用者,他要的只有所有事情的真相。[3]

角色最终的成长和变化

纵观整部剧,荀诩是唯一一个为剧中诸葛亮所憧憬的那个“没有压迫,没有互相利用的美好未来”而努力的角色。荀诩不管处在任何一个阶段,不论自己所处的处境有多难,他始终都没有改变自己的动机和目标,而成为风暴中心的陈恭却成为了那枚被牺牲的棋子。从宏观的视角来看,陈恭也许并没有改变自己的本心,但是他更容易被操作,因为陈恭的牵绊更多,结发妻子翟悦因卧底曹魏邪教组织“五仙道”而死在陈恭眼前,自己也因为间谍身份被不断地安排新的任务,导致他无法像荀诩那样置身事外。用导演路阳自己的话来说:“我们其实已经看过了很多游刃有余、有惊无险的主人公,但在《风起陇西》里,陈恭和荀诩有太多窘迫的时刻,他们想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却不断遇到艰难险阻。因为我们想到生活中也是这样,寻找勇气,相信真相,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陈恭和荀诩,他们虽然是小人物,但是他们非常具有信念感,在困境之下依旧坚守底线,义无反顾。”

在《风起陇西》的第三个阶段,杨仪和冯膺为了肃清李严及其党羽的势力时,碍于荀诩的“一根筋”要追查到底,所以他们以“为了所谓的‘兴复汉室’必须有牺牲”的理由给陈恭安排了一个非常棘手的任务,就是陈恭必须亲手杀死他最好的朋友荀诩,从而保住曹魏高层对他的信任,但是陈恭虽然表面执行了计划,但是却让荀诩活了下来。陈恭在《风起陇西》中的变化相对于荀诩是更加明显的,因为对于陈恭来说,他所经历的“激励事件”次数更多,在剧中的框架内陈恭的背景也相对于荀诩更加复杂。作为贯穿全剧每一个阶段重要事件的人物,陈恭的改变表面上虽然繁多,却是一个闭环。从他决定不牺牲荀诩的行为来看,在陈恭心中荀诩代表着尚未泯灭的人性之光,代表了真正为了“光复汉室”而努力的少部分人。在第一阶段,陈恭作为一名间谍是为了理想而战的,但是在“被怀疑事件”“翟悦事件”以及“策反事件”后,陈恭越发明白自己作为间谍再成功也只是一颗会被不断利用的棋子,“光复汉室”只是朝堂上的斗争工具、一句笼络人心的口号而已。对于陈恭而言,失去了父亲,牺牲了妻子,身边剩下的只有荀诩这个能让他看到“光”的人,再伟大的计划也有底线。陈恭在成为魏谍“烛龙”后,因为要做很多违背自己意愿的事,陈恭在剧中前半段所展现出的机敏和判断力逐渐要被“装糊涂”代替。

作为最了解陈恭的人,荀诩在每一次提出自己的疑惑时,陈恭能做的只有假装看不出来或者刻意地说出违背自己内心的话来搪塞他。从这个时候开始陈恭已经快忘了自己是个人,他已经不会笑了,他已经忘记自己到底是谁了。这种显而易见的改变让陈恭更加重视他在荀诩身上看到的人性底线,所以他没有按照杨仪和冯膺的意愿去“牺牲”荀诩,他自己已经无法回到以前的样子了,“牺牲”留给了自己,而荀诩却必须带着他的理想一直活下去。[4]

如前文所述,荀诩是笔者认为是剧中的第一主角,荀诩没有改变他的最终目标,也没有因为身边的亲人、朋友、同僚的改变而消磨掉他一直以来的价值观。该剧中有两次回忆的画面,都是关于幼年时候的荀诩和丞相诸葛亮的对话,他们探讨了天下何事最为要紧,诸葛亮告诉荀诩天下最重要的是人,若这土地上的人都没有了要这江山社稷何用,这是以人为本的仁者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句话不仅是荀诩一直以来坚持的东西,也同样是《风起陇西》全剧想要表达的主题。虽然荀诩的动机没有发生过改变,但是他却在这三个阶段中得到了成长和改变。为了和陈恭配合抓住真正的“烛龙”,荀诩的行为遭到了怀疑并遭到了严刑拷打,在生命都要失去的时候他依然相信陈恭可以顺利完成任务。这种信任感不仅仅来源于对陈恭的信任,也体现出他骨子里的理想信念。这个任务造成荀诩双腿残疾,也导致妹妹翟悦的牺牲。“翟悦事件”对于荀诩和陈恭的影响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翟悦之死使陈恭“心死”,从而甘愿为了复仇成为棋子,而对于荀诩的影响却是更加坚定肃清这天下所有的不公,找到整个事件背后的所有真相。

该剧一直强调的“大局”二字,笔者认为真正看到“大局”的只有荀诩,失去妹妹对于荀诩是一次更加坚定的成长,这个“成长”很痛苦,但是却让他的信念得以延续。在该剧的最后一集,当陈恭一人承担了所有罪责之后,他如愿“身死”也如愿保住了他仅剩的“光”——荀诩,而荀诩在牢里和陈恭的最后一次对话中,面对荀诩对他一声声“为什么为什么”的追问,陈恭却甘愿承受全部冤屈,只求荀诩不要继续追查下去。荀诩亲眼看着陈恭被处决后再次获得成长,这最后的成长并非是改变心性不继续追查,而是带着死去好友陈恭的遗愿,继续将二人最初的目标一步一步地去完成。《风起陇西》中的荀诩是一个“不懂变通”的角色,但他的行为逻辑和成长才正是本剧真正想表达的内核,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5]

结语

《风起陇西》并非是真实历史改编,它本身就是取材于《三国演义》,而《三国演义》也同样是一部小说,二者只是出发点和视角不同。《风起陇西》更像是一部小人物的传奇小传,从小人物的视角来看大事件对于普通人的影响,反过来,小人物的一次次小小的举动,也许不是千军万马的阳谋,也并非庙堂上残酷的阴谋,但是对于整个大时代也同样能产生不可小觑的影响。

猜你喜欢

陇西蜀国间谍
梦回蜀国
甘肃陇西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及对策
甘肃陇西液氢生产及碳减排示范基地项目开工
从远古走来的神秘古蜀国
谁是间谍?
古蜀国的宗教崇拜
我是间谍
乐不思蜀
浅谈陇西秧歌的变化
清代闽西的族产种类——以宁化安远的《陇西李氏八修族谱》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