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喀则市岗巴县党建引领合作社 “三变改革”促发展

2022-03-23白玛次旺

中国农民合作社 2022年2期
关键词:劳务输出饲草农牧民

文/白玛次旺

近年来,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岗巴县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发展合作社的系列政策精神,以增加农牧民群众收入为目的,以创建全区第一个自治区级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示范县为目标,聚焦助推乡村振兴,采取五大措施,加快推进岗巴羊产业发展,全面提升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化程度和规模化水平,努力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三变改革”,使合作社切实成为岗巴县群众增收的“助推器”、产业发展的“火车头”、乡村振兴的“新动能”、边境和谐的“稳固剂”。

截至2021年底,全县共有农牧民专业合作社100家,其中养殖业32家、制造业14家、劳务输出业33家、生态业12家、公路养护业5家、种植业2家、农机服务业1家、采矿业1家,有4家合作社被评为自治区级示范社,5家合作社被评为市级示范社。2021年,全县合作社实现经营收入7500多万元、分红3760多万元,通过解放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3800余人,劳务创收4560万元。

| |岗巴黑绵羊

高位部署推动,做到“人入社”。坚持从强化顶层设计入手,第一时间成立县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3名县委常委担任办公室主任和副主任,定期召开合作社工作会议,听取工作进展和讨论解决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充分结合党员“三包”机制,因地制宜安排党员领导干部包联合作社,推动合作社健康发展,全面落实“人入社”,形成了“县级领导点对点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科级干部督促抓、乡村干部一线抓”的工作格局。目前,全县29个行政村2368户10135人加入合作社,实现村“两委”班子成员、农牧民党员、边缘户、脱贫户、残疾人群体100%入社,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奠定了组织基础。

| |岗巴羊养殖基地

军地全面动员,做到“羊入圈”。各乡镇党委和驻地部队联合深入村居开展调研指导,动员党员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合作社发展,充分发挥劳务输出合作社的作用,提高劳务人员组织化程度,组织群众以“投工投劳”“以工代训”的方式建设基地、增加收入。按照“没有新建、已有改造、大村独建、小村联建”的原则,新建及改造养羊合作社圈养基地25座,并投入362.68万元补齐合作社电力供应网短板。努力探索发展“羔羊经济”“母畜经济”新路子,在推广“两年三胎”的基础上,实施合作社运营管理“五个科学”模式(科学分群、科学养殖、科学出栏、科学防疫、科学繁育),2020年、2021年两年接生羔羊1.22万只,成活率达94%,有力促进了牧业增效和农牧民增收,提高了农牧业科技贡献率。

支部具体引领,做到“地流转”。村党支部是党的力量在乡村的前沿阵地,也是服务群众的第一个窗口。岗巴县村党支部在发展合作社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组织引导的桥梁纽带作用,坚持当好合作社发展的“领头羊”,具体实施合作社发展和规范提升工作,进一步优化调整种植养殖结构,有序做好“地流转”。全县2.78万亩基本农田全部种植饲草,并在昌龙乡试点建设饲草种子繁育基地,实现传统粮食作物种植向饲草料作物种植的转变,通过人工种草来保障合作社饲草供应,防止过度放牧、破坏天然草场,做到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双丰收”。在此基础上,积极沟通协调区市两级科技、农牧等行业部门,加强对县、乡农牧综合服务中心专技人员的指导,加大乡村兽医的培训力度,促进县、乡两级农牧综合服务中心带动合作社发展主导作用。

党员个人带头,做到“劳转移”。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在发展合作社的过程中,全县农牧民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干在前线、冲在一线,彰显了党员的精神风貌。目前,全县党员领办合作社53家,12名党员担任劳务输出合作社理事长,不断提高劳务输出人员的组织化程度,带领、组织本村劳务输出人员采取“以奖代补”“以工代赈”的形式,就近就便在家门口参与基地项目建设,积极完成养殖基地及管理房、饲草库房、青贮池、机井、饲草灌溉水利设施等相关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有序推进劳动力转移就业。目前,全县实现“家门口”劳务输出转移就业1890人次,年劳务收入1269.73万元。

猜你喜欢

劳务输出饲草农牧民
加快建立现代饲草产业体系推动饲草产业高质量发展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负责人就《“十四五”全国饲草产业发展规划》答记者问
加快建立现代饲草产业体系推动饲草产业高质量发展
高密度饲草打包机团体标准发布 将有效减少运输成本
新疆吉木乃:“三平台”助力农牧民增收致富
远教“三结合”服务“农牧民夜校”
劳务输出导向:民族地区职教扶贫模式的理性审视
中国对日研修生派遣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我国劳务输出法律体系及保障机制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