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桑蚕志

2022-03-23艾明

农产品市场周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桑蚕汉服桑树

艾明

谷雨前后,桑果成熟。中国人的房前屋后,通常都会有一棵桑树。每年到了春天,孩子们就能尝到最新鲜的桑果,有时候果实成熟了来不及采摘,时常会掉落一地。外婆便把桑果来熬制成果酱,这样香甜的零食,可以一直吃到夏天。

桑葚,虽然算不上是名贵佳果,但它却浓缩着无数人童年记忆中美好的味道,因而成为一代又一代人们的恩宠。

桑,是一个古老的物种,在距今七千多万年前的早白垩纪时就存活于世。

桑科植物,在我们这个星球上分布广泛,原产于地中海沿岸的无花果、印度的菠萝蜜、太平洋群岛的面包树、亚热带地区常见的榕树、令人闻之色变的见血封喉树,还有酿酒的重要原料啤酒花等,都是桑树的近亲。

从南到北,广袤的中国内陆曾经自然生长着大片的野生桑树,上古时期先民在桑林里男女幽会和祭神求雨。《诗经》中有一首作品描绘了美人采桑场景,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桑”,描画的就是一棵树,上有树冠,下有树根,枝叶茂盛。

广东,地处岭南,高山峻岭阻挡住了来自北方的寒冷氣流,北回归线穿越其境,热烈的阳光、温和湿润的气候,催生了荔枝、香蕉、木瓜、菠萝还有桑葚等品种繁多的水果。

珠江三角洲水网密布,纵横交错,早就是“田稻再熟、桑蚕五收”的丰腴富饶之地,汉代已有种桑、饲蚕、丝织的活动,唐代各地商人和外国人都相继来广州贸易,贩运绢丝。

桑基鱼塘。“塘基上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这种传统的农业生态循环模式,至今还散发着勃勃生机。

桑叶宴是广东顺德人的创新发明。用新鲜桑叶包裹做成的“桑叶卷”,鲮鱼肉与桑叶合烹而成的“春花饼”,用桑果酱焗的排骨,“黑木耳桑叶鱼线”“桑叶剁肉饼”“桑叶豆腐”“椒盐桑叶虾”“上汤桑叶”……或鲜香,或咸鲜,有酸甜、有微辣,使席面上的菜式多味多型,多姿多彩。

中国人常用桑梓形容故乡,一席桑叶宴,也饱含着浓郁的故乡情思。

徽州,在中国的地理版图中是一个过往的存在,它地处安徽、江西和浙江三省交界之处,外有崇山峻岭,内有沃土桑田。新安江自西向东串起一个个古老的村镇,这片山限壤隔之地成为山水逶迤、田畴交织的世外桃源。自汉代以来,为了躲避中原的战火和灾难,大量士族和百姓纷纷迁徙至此,他们挖塘蓄水、筑坝拦洪,植桑养蚕,在“粉墙黛瓦马头墙”徽派建筑映衬下,造就了一派“小桥流水人家”的别致风情。

随着春夏秋冬时序流转,徽州人有时背着竹篓进山挖掘冬笋,有时在村边的溪水里钓鱼,一碗冬笋炒肉和一盘小河鱼炒辣椒,都是日常饮食中最好的下饭菜;佐餐的酒,则是采摘桑葚用古法浸泡封存而成。人生的风轻云淡,一半烟火一半清欢,都沉淀在时光造就的佳酿之中。

世界上最早的生态农业模式“桑基鱼塘”,起源于中国太湖地区,这里处于中国第一大经济区长江三角洲的中心区域,为上海、杭州、南京三大城市的腹地。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性气候,生态类型为低洼湿地生态系统,是典型的江南水乡。

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至今2500多年的漫长岁月里,由于中原地区战乱不断,北方老百姓多次南迁,国家经济重心也开始南移,这一区域开始大规模开垦,形成湖光潋滟,桑叶沃若的生态景观,渔民们日出养鱼喂蚕,日落点灯织布,延续着一种古老的生活方式。

南浔,自古出产优质的丝绸织物,当地人用蚕丝织制成“薄如蝉翼,轻似晨雾”的绫绢,南宋时已远销海外,被誉为“东方丝织工艺之花”。

浙江湖州东南部,在桑树和稻田之间,隐藏着一处辉煌灿烂的文化遗址 —— “钱山漾遗址”。这里出土了距今4700年左右的家蚕丝织物,有绢片、丝线、丝带、丝绳等,是中国迄今发现的人类史上年代最早的丝织品,被誉为“世界丝绸之源”。

桑蚕文化,在这片湖泽交汇的灵秀水土上,为中国的历史版图创造出一片新天地,在钟灵毓秀的江南一隅,定格出一片繁华。

北京,是一座有着二千多万人口的现代化大都市,林立的高楼大厦和密集的居民小区间,偶尔会有一片低矮的传统四合院保护区,但院内种植的大都是海棠、石榴和柿子等植物,鲜见桑树的踪影。

唯有紧邻紫禁城的北海公园东北角,一处幽静的皇家遗迹中,分布着一片浓密的桑林,这里就是先蚕坛,清朝皇帝的后妃祭祀蚕神的地方。

每年春天,皇帝率百官去先农坛祭拜农神,祈求风调雨顺;皇后和妃嫔则要到先蚕坛举行“亲蚕”大典,所谓“天子亲耕,王后亲蚕”,这种仪典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之久。

大清王朝最著名的一次“亲蚕礼”,主角是乾隆皇帝的皇后富察氏,她身穿精美的礼服,在众多妃嫔、公主、福晋和女官的陪同下,完成采桑、献茧等一系列礼仪,由宫廷画师郎世宁领衔创作的《孝贤纯皇后亲蚕图》,如实记录了当时的盛况。

蚕,是一种令人惊奇的变态昆虫,从一粒细微的蚕卵开始,孵化成蚁蚕,就如生命的诞生,经过几眠几起后终于成蛹,类似生命起落沉浮后终于归零,但它并未由此终结,竟然化为蛾破茧而出,同时还产下蚕卵,开始一轮新的生命循环。 蚕以桑叶为食,本来是桑树的天敌,与桑树相伴相生,也因此与人类相遇相识,从而深刻地改变了地球的生态和人类的历史。

人类是怎样发现桑蚕吐丝的奥秘,并因此脑洞大开,制就精美绝伦的丝绸来的呢?

原始先民可能是在野生桑林里采食蚕蛹或是占卜,他们切割、撕开蚕茧使得丝纤维松散开来,或者是蚕茧在自然的雨水浸泡中导致丝纤维分解,种种机缘使得人们对蚕结茧、茧抽丝这一自然过程有了直观的认识。进而尝试将蚕丝纤维编织成帛,从此开启人类文明的锦绣华章。

四川,自古为天府之国,川人主要住在盆地区域,北有秦岭阻挡寒冷气流,周边有高山锁住湿雾,多阴雨、少霜雪,适合各种动植物的生长,也使女生们的皮肤异常白嫩。

蜀汉时期丞相诸葛亮力扶农桑,各市大街小巷到处是织布机的声音,蜀锦成为与南京云锦、苏州宋锦、广西壮锦并列的中国四大名锦。

如今,诸多城市的街头巷尾,都能看见身穿汉服的男生女生结伴而行,一个新兴的文化消费市场正在快速成长。成都有近7万名汉服热爱者,有闻名全国的“汉服一条街”,聚集了诸多知名汉服品牌,继熊猫、火锅、麻将之后,成都又有了一张新名片:汉服之都。

汉服,是汉民族传统服饰的统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等,多采用桑蚕织物为材料。

当小时,是一位在汉服圈颇有名气的成都姑娘,作为一名摄影师,她对“国风”十分偏爱。一个偶尔的机缘,有朋友邀请她去尼泊尔拍摄婚纱照,为了不落俗套,当小时向好友提出了以“汉服”为主题的想法,没想到这组照片一出来就刷爆了网络。当小时这才意识到汉服的魅力如此之大,正是这次“意外”的拍摄,让她对文化的力量有了新的认知。

当小时发起了“跟着汉服去旅行”的活动,众多热爱汉服的男男女女纷纷参与进来,在中国大陆的名胜古迹合影打卡,日本东京、奈良,泰国、韩国、俄罗斯、印度、希腊、罗马、布拉格、巴黎……世界各国的主要城市都有他们穿着汉服惊鸿一瞥的身影,“一直在高速发展的现代中国,依然有像我一样一直喜欢传统文化的年轻人,以微薄之力,带着汉服去旅行,去感受别国是什么样,也是为了让我们记得我们是谁。”

上海,人称“魔都”。不仅是中西文化交融的国际性大都市,也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门户,旗袍相伴着沪上女性的花样年华。

2020年底,上海明珠美术馆举办了一场“以花之名”当代艺术群展,参展艺术家徐冰和梁绍基两人不约而同,都选择了以桑蚕为主题的作品,疫情对人类社会的冲击,使得他们重新思考自然与生命的意义。

徐冰用新鲜的桑树枝插成一个巨大花束,任几百条蚕在树枝上啃食桑叶,茂盛的桑叶经过啃食只留下枝条,蚕儿陆续在枝干上吐丝作茧,金银色的蚕茧逐渐地布满枝干,花束由葱绿茂盛蜕变为另外一种艳丽的景观。

出生于上海的艺术家梁绍基,却喜欢隐居在云雾缭绕的天台山,他静心养蚕三十多年,创造了一系列以蚕的生命历程为媒介的作品,“一只蚕茧就是一个宇宙,一根蚕丝就是一条生命线。”在梁绍基看来,蚕之思,乃是让艺术重新返回自然,这也是人类的归家与返乡。梁绍基的装置作品《火之祭》,營造出仿佛蝴蝶用生命在祭奠的感觉,也是它们从消亡到重生的过程。

从桑蚕化蝶新生的历程,人类可以领悟生命由衰而复荣和由败而复兴的轮回奥秘,或许,这也昭示一个古老东方文明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猜你喜欢

桑蚕汉服桑树
马桑树儿搭灯台
汉服新“江湖”
阆中蚕种场桑蚕智能系统研发简报
桑树变身增收“摇钱树”
夏秋用双限性桑蚕品种“蜀芳×川白”的育成
提高桑蚕一代杂交种杂交率的方法和措施
上台说汉服
奶奶家的桑树
桑蚕 广西“天虫”占全国半壁江山
哭泣的桑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