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梅香傲雪万里传 春华秋实满庭芳

2022-03-23邢春蕾

北京支部生活 2022年3期
关键词:梅兰芳纪念馆艺术

邢春蕾

梅兰芳纪念馆是一座两进四合院,坐落于西城区护国寺街9号(原为甲1号院),1986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自1951年起,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在这座幽静的小庭院内度过了他生命的最后10年。梅兰芳逝世后,夫人福芝芳及子女将其生前收藏的珍贵文物和戏曲文献捐献给国家。

2022年初春,第一場大雪过后的梅兰芳纪念馆,地面、屋顶、树木尽皆银装,一片安静、祥和的景象。迈步进门,迎面是安放在青石砖瓦大影壁前的一尊汉白玉的梅兰芳先生半身雕像,这尊雕像由雕塑师白澜生创作,雕像端庄优雅,眉目间的神情诉说着过往无声的岁月,又仿佛谦逊地欢迎前来的宾客。

雅居清幽  岁月无声

梅兰芳纪念馆占地面积1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716平方米,是一座典型的两进四合院。院子典雅精致,一年四季景色各异。

院内植树八棵:正庭院中有两棵柿子树,两棵海棠树,寓意事事平安、金玉满堂;两侧游廊后各植丁香一株;外院栽种着一棵椿树、一棵楸树,取春秋之谐音。春季伊始,香椿抽芽,丁香吐蕊,小院内馨香一片;夏季丁香未谢,海棠花开,繁华一树,落英满地;深秋来临,楸叶金黄,海棠与柿子硕果高悬;寒冬时节,皑皑白雪映衬着火红的灯笼柿,分外妖娆。

梅兰芳纪念馆现有正院和外院两部分。正院保持梅兰芳故居原貌。北边正房现为故居陈列展室,中间为客厅,向东为起居室和卧室,向西为书房,屋内各项物品多为当年旧物,均按梅兰芳生前生活起居原状陈列。隔窗而望,依稀可见当年梅兰芳待客、练功、绘画的生活场景。东西厢房现为专题展室。外院的南房现为梅兰芳生平展室,以大量珍贵图片配合实物,介绍梅兰芳一生的艺术和社会活动。

梅兰芳是美的化身,他不仅创造了众多美丽动人的舞台形象,其艺术背后的道德风范和人格力量更是令人敬佩。纪念馆精心策划了各种专题展览,“走向世界的梅兰芳”“另一个梅兰芳——梅兰芳绘画展”“东瀛品梅——纪念梅兰芳首次访日100周年日本美术巡展回顾展”等一个个展览,让游客在此探寻一代大师波澜壮阔的艺术人生,感受梅兰芳的艺术精神。

博采众长  终成曼妙

梅兰芳8岁学戏,10岁登台,家学深厚外加转益多师、博采众长,18岁时便在北京的舞台上崭露头角。

1913年,梅兰芳首次赴上海演出,一炮而红,从此大放异彩。上海之行,他接触到新的艺术思潮和表演形式,回北京后,先是编演了《童女斩蛇》《孽海波澜》《一缕麻》等针砭时事的时装新戏,继而又编演了《嫦娥奔月》《天女散花》《黛玉葬花》等古装新戏,对京剧舞台、服饰、伴奏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旦角表演艺术流派——梅派。

《天女散花》是梅兰芳古装新戏的代表,其中凝结了他许多创作灵感。一次,梅兰芳在朋友家中看到一幅《散花图》,图中天女风带飘逸、体态轻盈,生动美妙。他灵光一现,将敦煌壁画中的各种“飞天”舞姿与天女形象结合,确定了绸带舞和天女的形象。梅兰芳纪念馆馆藏的《顾景梅仿敦煌天女图》《陈继书天女散花图》《梅兰芳天女散花图》等珍贵绘画作品,反映了梅兰芳在剧目创排过程中的美学思考和艺术创造。举凡梅派经典剧目,莫不如是。

梅香远播  冬去春来

梅兰芳是我国向海外传播京剧艺术的先驱者。他先后赴日本、美国、苏联访问演出,所到之处受到热烈欢迎,演出场场爆满,掀起了一股梅兰芳热潮。

梅兰芳的艺术事业如日中天时,战争的硝烟在中华大地弥漫。“九·一八事变”以后,梅兰芳举家从北京南迁到上海,编演了《抗金兵》《生死恨》等鼓舞抗日的剧目。

1938年后,为了不给日本人和汪伪政权演出,梅兰芳蓄须明志,谢绝登台。欧洲巡演计划搁浅,演艺事业完全停摆。在金钱和利益面前,梅兰芳不为敌人所诱。为提高艺术修养,吸收美术养分为舞台所用,梅兰芳青年时曾拜王梦白、齐白石等人学画,所绘题材涉及侍女、佛像、花鸟,尤以梅花居多。这个时期,绘画成为梅兰芳艺术情志的主要寄托,他重拾丹青,靠卖画和变卖家产为生。

画作《春消息》是梅兰芳这一时期绘画的代表作。1945年年初,梅兰芳通过收音机听到日本又吃了一个败仗的消息,甚是高兴,于是泼墨绘就这幅作品。画幅中红梅妍丽,老干峥嵘,寄寓着他对胜利的期望,也展现了他傲雪寒梅般的气节。抗战胜利后,梅兰芳剃去胡须,重登舞台,再次受到人们的尊敬与爱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梅兰芳担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等职。他以“艺术劳动者”身份积极践行“艺术为工农兵服务”,1959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陈毅同志曾评价梅兰芳为“一代完人”,这是对他德艺双馨艺术人生的高度概括。

(责任编辑:李爽)

猜你喜欢

梅兰芳纪念馆艺术
蒲松龄纪念馆藏书画作品选登
梅兰芳评传
印象·郭沫若纪念馆
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掠影
印象·老舍纪念馆
纸的艺术
梅兰芳以情打假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梅兰芳苦练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