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视唱练耳数字化教学研究现状简述(下)

2022-03-22任薇

艺术家 2022年10期
关键词:论文数字化软件

□任薇

(接上期)

(三)2017 年至今:多维与智能

2017 年以后,我国步入了“教育信息化2.0”时代,网络文化日渐普及,各类教育信息化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出现前所未有的爆发式发展下,在移动互联网给人们带来诸多便利的影响下,整个社会对高新技术形成了极高的认可度,MOOC(慕课)、微课与SPOC(私播课)逐渐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新方式。随着视唱练耳学科中翻转课堂、平板教学、在线教学等新模式的不断出现,用多维化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用智能化手段提高教学效率成为不少教师的关注点。此阶段研究论文总计99 篇,其中硕士论文11 篇,下文从四个方面对其进行分述。

1.基于互联网教学的新模式

(1)互联网教学相关研究

各大院校互联网覆盖率的大幅度上升,为教育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数字化教学资源日益丰富,多媒体传播形式在音乐教育领域有着巨大优势,互联网媒体技术已然成为普遍的教学方式,在现代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因此,对视唱练耳网络教学的相关研究日渐丰硕。

陈灏在《视唱练耳网络教学研究》(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 年5 月)中梳理了视唱练耳网络教学的发展脉络,并对课程实践和资源管理进行了探讨;李黎在《高校网络视唱练耳课程实施的相关问题探讨》(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 年5 月)中结合了具体的课堂教学设计和某高校的教学实践,发现了视唱练耳网络教学的不足并提出了建议。

此外,还有文章对当前网络教学模式进行了分析与思考,如岳树彤、袁平的《“互联网+”视唱练耳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黄河之声》2020 年第20 期)、战鸽的《“互联网+”背景下乐理与视唱练耳在线直播教学模式探究》(《戏剧之家》2021 年第17 期)。结合具体音乐院校建议网络平台的相关研究的有李颖的《建设“天津音乐学院视唱练耳网络教学平台”研究》(《北方音乐》2018 年第38 期)。涉及互联网背景下教学改革的有戴立莉的《基于“互联网+”高师视唱练耳教学改革研究》(《黄河之声》2017 年第15 期)、张晓燕的《“互联网+”时代高校视唱练耳课程教学改革》(《当代音乐》2020 年第8 期)、孙强和王婷婷的《“互联网+”下视唱练耳课程教学改革建议》(《大众文艺》2020年第20期)等。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研究互联网给教学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有不少教育者发现了问题与弊端。如史曼洁的《漂移与重构——移动互联网语境下视唱练耳课堂教学新模式探究》(《当代音乐》2018 年第9 期)就结合了互联网在课堂中的应用现状和教学模式,阐述了数字科技通过互联网对基础教学产生的双向影响,探索如何构建适应这种新环境的视唱练耳课堂;赵海鹰在《“互联网+”视域下高校视唱练耳教学新策略探析》(《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9 年第3 期)中提出了网络教学方式与视唱练耳教学特点不适的问题,并探寻其解决策略。正是因为对大环境的认知逐渐深化,此背景下各种教学模式的探索才成为关注的热点。

(2)微课模式

以短小的视频有针对性地讲解一个或几个知识点的微课模式,因其内容指向性明确,简洁易懂,受到多方关注。例如,肯定微课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并探讨如何设计开展教学的相关研究,有赵楠的《基于“微课”模式的高等院校视唱练耳教学的设计与实施》(《音乐创作》2018 年第11 期)、程璐璐的《高校基本乐科教改视角下的微课设计——以“切分音与切分节奏”专题微课设计为例》(《黄河之声》2020 年第22 期)、陈嘉文的《“微”时代下视唱练耳线上教学研究》(《戏剧之家》2020 年第15 期)等;实施改革以更好开展教学的研究,有肖雅的《微课模式下高校视唱练耳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研究》(《艺术研究》2019 年第4 期)、童玲的《基于微课课程模式的高校视唱练耳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研究》(《教育现代化》2019 年8 月)等。此外,也有部分研究关于课前先利用微课让学生掌握知识点,课上安排其他教学活动的翻转课堂模式。

(3)翻转课堂模式

此类文章主要围绕翻转课堂的可行性、教学构成、教学实践等几个方面展开,如张恩豪的《视唱练耳翻转课堂可行性研究》(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年3 月)、宋垚的《“微”时代下视唱练耳教学中的“翻转课堂”》(《艺术评鉴》2018 年第8 期)、陈曦的《视唱练耳教学中翻转课堂的教学成果研究》(《戏剧之家》2021 年第2 期)等。由此看来,对翻转课堂模式在视唱练耳学科中使用的研究并不多见,缺乏较全面系统的成果,仅是有所涉及并未深入,尚处于发展试验阶段。

(4)线上线下混合模式

有关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相关探讨主要是从教学实践的角度上总结经验,发扬优势。如杨娟的《基于视唱练耳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Ear Master软件教学为例》(《铜陵学院学报》2019 年第6 期)、姜秦丰的《视唱练耳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以在超星网络教学平台的教学实践为例》(《交响》2020 年6 月)、佟殷的《视唱练耳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究》(《当代音乐》2021 年第4 期)等。

总体来看,基于互联网的视唱练耳教学研究在不断地增加与深化,正在以良好之势向前发展。但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其在不受“监控”的传统课堂上吸收足够的知识,如何让线上教学似面授般直观,又如何使越来越碎片化的学习资源整合起来是需要进一步摸索与实践的。

2.数字化教学软件运用的深入与细化

在互联网教学大力开展的同时,还有不少研究仍关注用电脑多媒体软件提高教学质量、为教学服务。如刁晓茜的《视唱练耳教学在数字技术时代的融合与发展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年6 月)中结合制谱、制作、听觉、体验类等软件的综合运用,弥补传统教学不足;冯思媛的《Ear Master 软件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 年5 月)详细介绍了此软件的操作以及具体应用和价值;柴磊在《电脑音乐技术在多声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运用》(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 年5 月)中利用Cubase、Sibelius 和Auralia 三种软件对多声部训练环节进行了探讨。

除以上的几篇硕士论文外,还有近30 篇相关论文,大多从多媒体、电脑音乐技术等角度入手对数字化教学模式展开了探讨。如许恒阳的《电脑音乐技术在高职音乐专业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应用》(《艺术科技》2017 年4 月)、林倢的《数字信息化视域下的视唱练耳教学初探》(《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0 年第6 期)等。此阶段对软件运用至教学的文章数量明显高于上阶段,且近乎都是综合几种类型的软件开展。这足以证明数字化教学工具已成为授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3.新教学软件的开发设计与应用

在越来越多的使用者利用软件教学的同时,部分院校不满足于视唱练耳软件单向教学模式,因而对训练软件的开发、设计与流程也有相关研究。如康小康的《试论视唱练耳教学软件的开发与设计》(上海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7 年4 月)、王安琪的《混合式音乐听觉训练APP 的设计与应用研究》(济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 年6 月)。还有部分研究关注新软件的视唱练耳教学应用,如林倢的《数字信息化视域下的视唱练耳教学初探》(《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0 年第6 期)中提出可采用2017 年上市的音壳软件用于课后训练。此类对新软件应用视唱练耳教学的研究数量不多。

4.其他

除上文三类研究外,张晖在《视唱练耳数字化转型的探索与初步实践》(《人民音乐》2021年第5期)中通过视唱练耳在线教学实践项目,检验传统教学模式与高科技教学工具相结合的教学效率,以证明视唱练耳学科的数字化转型切实可行;张潇的《论数字化学习资源在当代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应用》(沈阳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0 年5 月)中对现今纷繁众多的各种数字化资源进行了整合,并结合互联网教学平台,探讨了如何综合运用;潘威的《人工智能时代高校音乐教学的境遇与因应——以视唱练耳教学为例》(《教育科学》2020 年4 月)中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与视唱练耳教学的融合。

三、现状思考

前文对三个时期有关数字化教学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要梳理和分析。整体上看,此领域的论文数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研究也逐步深化。这对视唱练耳的学科建设、教学发展及科研成果都起到了推进作用。在充分肯定此前研究所取得成效的同时,也反映出了若干值得思考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视唱练耳数字化教学方面的相关研究在学科研究中占比较少。在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数字化教学手段有着极为鲜明的优势。它具有新颖、直观、生动等特点,能更加深入地促进教学改革与技术创新,已成为各领域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之一。然而,关于视唱练耳数字化教学研究的论文仅占学科总论文数的3.81%,这说明研究比重明显偏低,有相当一部分研究成果集中在近三年。由此可见,视唱练耳数字化教学研究的论文成果近几年才有了明显增长之势。此现象一方面受益于全国数字化教育政策推行之力,另一方面也与全国推行网课教学有关。“停课不停学”是我国教育系统一场大规模的在线教育实践,此期间的研究不同于以往研究的纸上谈兵阶段,越来越多的数字化新型技术手段得到广泛应用,并通过网络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优质、丰富的线上教学资源。

其次,数字化教学所带来的问题暴露较少。当我们得益于数字化科技给教学带来的便利与先进的同时,也要应对带来的问题。显然,当下出现的研究多数关注优势,许多问题并没有被揭示出来,如怎样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地择选适合教学的软件,怎样引导学生利用纷繁众多的数字化资源,这些都亟待深入研究与探索。

再次,学术成果质量优劣不均。综合来看,有相当比例的研究成果都集中于介绍软件操作与使用流程,如使用某种电脑宿主软件进行简单的教学设计及过程介绍,或发掘电脑多媒体优势、呼吁大家积极应用于教学等建议性观点,又或是总结学生使用某软件的课后练习反馈,且多数成果发表期刊的级别不高,研究内容流于表层,论述略显单薄,研究深度与广度都存在较大的可拓展空间,实用性与学术性也有待进一步提升。

在即将迈进数字化、智能化、平台化和生态化的新时代,高新技术带来了极大变革,传统教学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宽泛,教育的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和数字化发展脚步不断加快,高校视唱练耳数字化教学是现今社会发展对教育形式提出的基本要求。它既是促进综合知识体系形成的必经之路,又是音乐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之势。视唱练耳作为基础学科不应对以往的传统教学推倒重来,而应通过整合优化以往的教学经验,敢于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在探索、整合、深化的基础上,同时提高教师的数字思维、数字技能、数字创新的三元能力,使教师用新的互联网、数字化技术手段提高教学质量,以适应整个数字化时代环境发展变化带来的新要求。

猜你喜欢

论文数字化软件
禅宗软件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软件对对碰
数字化制胜
即时通讯软件WhatsApp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