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舞蹈编创中民族民间舞蹈形象的共性与个性

2022-03-22蒋海冰

艺术家 2022年10期
关键词:民间舞蹈共性舞蹈

□蒋海冰

民族民间舞蹈形象所展示的不仅是民族社会生活形态,更是舞蹈编创的艺术来源。通过塑造民族艺术形象,在民间选取舞蹈编创的素材,编创者可将舞蹈作品的思想及文化内涵进一步强化。民族民间舞蹈形象是编创中的核心要素。为此,在进行民族民间舞蹈创作时,编创者需将民族特色语言动作融入其中,通过形象塑造提高民间舞蹈创作的质量,增强艺术形象的感染力,体现民族民间舞蹈形象的共性及个性。

一、舞蹈形象的相关概述

舞蹈形象的形成与观察、模仿密不可分,任何动作的产生,都需进行大量的前期观察,在掌握其形象特点后,通过模仿将自身带入舞蹈角色中,由肢体语言展示出形象型舞蹈。这一方面与特定动作的模仿吻合,另一方面还能将观察及想象融入舞蹈编创中,通过动作展示舞蹈形象。舞蹈形象是对舞蹈美学的展示方式,同时也是人们感受舞蹈美的形象化语言,其狭义层面所指代的就是舞蹈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也就是通过将音乐、舞蹈布景、道具及灯光等基础要素进行优化布置,根据不同要素的相互组合,塑造出差异性的舞蹈形象。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也就突出了舞蹈形象的造型性、节奏性等特征。可以说,民族民间舞蹈形象的内化源头在民间,无论草木还是动物,都可以成为舞蹈编创中的主要形象。例如,《雀之灵》中的孔雀形象、《翠狐》中的狐妖形象等,都是基于民间舞蹈形象,由共性衍生出的现代个性舞台艺术形象,都是形象鲜明的舞蹈作品。在对舞蹈形象进行设计及创作时,编创者需提炼出形象的精髓及灵动性特点,基于共性形象进行个性化表达,充分融入民族民间素材及文化,惟妙惟肖地展示形象,提高舞蹈艺术形象的生动性及感染力。

二、民族民间舞蹈形象的共性与个性

(一)形式的共性及个性

民族民间舞蹈本身来自民间,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不仅文化内涵丰富,还有较强的传承价值。在最初阶段,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者是人民群众,即使经过了漫长的发展阶段,民族民间舞蹈仍具有较强的文化底蕴,经久不衰。民族民间舞蹈凝聚着当地的特色文化及内涵,因当地物质及精神文明发展衍生而来。这类舞蹈因更具亲民性而得到了广泛传播,不仅在群众中传承及发展,目前也属于喜闻乐见且广为流传的一类舞蹈形式。我国地大物博,各民族的民间舞蹈都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虽然舞蹈形式固定,却是传承民族特色文化的艺术方式,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例如,《货郎小小俊翠花》是山东民间舞蹈作品,取材于山东海阳秧歌,货郎及翠花是舞蹈作品中的灵魂人物。舞蹈编创者根据当地民族文化特色,对舞蹈场面、灯光进行布置,对山东民间舞蹈的传统动作元素进行艺术加工,不仅能塑造出质朴且生动的人物形象,更能彰显出海阳秧歌的奔放及热情。海阳秧歌是山东极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之一,在舞蹈编创中应将侧重点放在对人物形象塑造和舞蹈动作的创新上:原本的一对“货郎”及“翠花”,增加为六对;同时运用现代舞蹈调度模式,改变一条线路的单纯走向;舞蹈表演者的肢体动作及动作形态都进行了强化,打造出了多层次的舞蹈形象呈现方式。舞蹈编创虽然进行了大胆创新,但保留了海阳秧歌的传统动作,使创新与传统民间舞蹈元素相呼应,极大地“亮化”了舞蹈作品的民间性,在追求个性及独特艺术美感的同时,也突出了民族民间舞蹈形象的共性。

(二)舞蹈动作、风格的共性与个性

衡量舞蹈作品质量及艺术价值的关键要素即舞蹈语言,舞蹈动作是舞蹈语言的“发声者”。在大多数高质量的民族民间舞蹈作品中,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素材往往被作为汇聚语言的源头,通过对素材的选择、创新与重组,就能够个性化改编舞蹈动作,丰富舞蹈肢体语言,呈现出情感丰富的舞蹈形象。因此,在舞蹈动作的创作中,编创者需以民族舞蹈的传统形态为基础,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及吸引力,同时彰显民族文化特色。

例如,在《追鱼》舞蹈作品中,舞美与戏剧交相辉映,既有舞蹈动作的美感,又能将故事情节通过连贯的舞蹈动作表现出来,而整个舞蹈形象创作的关键点被放在了“追”上。整个作品中涵盖捉鱼、摸鱼、鱼翻滚等多元化的动作变化,故事情节整体流畅,舞蹈人物形象能够在情节发展中得到展示及强化。由此可见,舞蹈动作的变化对应故事的发展、情节的递进,突破了人们对傣族舞蹈的固化认识。虽然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傣族舞蹈动作,却也在人物性格、形象的个性塑造上下足了功夫,如赏鱼、摸鱼动作等灵动性动作,小鱼被老人捉到,以及小鱼和老人之间互动的舞蹈肢体动作等,都能体现出舞蹈形象的心理状态。《追鱼》中各种舞蹈肢体动作的创新,不仅不会削弱傣族舞的美感,还能够在传统形象基础上丰富舞蹈表现形式,增强傣族舞的艺术感染力。随着舞蹈作品故事情节的发展,人们也能够自然而然地被带入舞蹈意境,感受傣族的民族文化特色。这既保留了傣族舞蹈的原貌,也能够在共性中强化个性,增强舞蹈作品的艺术魅力。

(三)文化元素的共性与个性

在民族民间舞蹈编创中,文化元素始终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旦缺少文化支撑,舞蹈作品也将索然无味。因此,要想创作出高质量的舞蹈作品并非易事。虽然每个民族的民间舞蹈都具有自身独特的文化特色,但是仅注重对舞蹈动作进行学习、模仿,缺少对文化元素的深入了解,必定会导致舞蹈动作脱离共性,舞蹈的形象也将不伦不类,缺少文化内涵。舞蹈本身就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舞蹈作品自然也具有传承民族文化的功能。在舞蹈编创中,应先定位文化元素的共性,再深入挖掘文化元素的个性。此外,舞蹈编创中所强调的个性,不能完全摒弃民族性,而应丰富舞蹈形象的文化内涵,实现民族文化元素与特色舞蹈风格的有机结合。

例如,藏族舞蹈作品《天路》以青藏铁路的建设为素材,阐述了三代人不畏艰难的筑路故事,属于贴合民族文化元素现实题材民族舞剧。作品形象鲜活,民族风格浓郁,通过丰富的肢体语言,充分表现了作品的艺术情感。其舞蹈形象质朴,可将观众带入那段艰苦的筑路征程中,带给观众震撼、纯粹的舞蹈观赏感受。为了在舞蹈作品创作中更好地融入民间素材及文化元素,舞蹈编创人员曾多次到藏区采风,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积累大量的舞蹈素材。与此同时,编创者还可通过融入军旅舞蹈风格,基于个性创新,实现对藏汉两族人物形象的再创造;可设定饱满的故事情节、生动的舞蹈人物形象,提高舞蹈作品的戏剧性,彰显铁路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藏族及汉族之间的深厚友谊。融入文化元素的舞蹈形象,能够激起人们对无名英雄的敬仰之情,升华舞蹈作品的艺术价值及意义。

三、基于共性与个性的民族民间舞蹈编创方式

(一)形象塑造

舞蹈编创中形象的塑造是重点及难点,形象价值与舞蹈作品的展现力之间存在较强的关联,形象塑造得好,舞蹈作品的艺术价值也能相对提高。在形象塑造阶段,编创者需把握好民族民间舞蹈形象的共性,突出强调风格个性。民族民间舞蹈更侧重民族艺术性,需以形象为载体,体现艺术主题。民族民间舞蹈形象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这就使民族民间舞蹈成为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民族民间舞蹈编创前,编创者应全面了解民族文化特色,将尊重民族性作为前提。在民族民间舞蹈形象塑造中,编创者应先确定舞蹈类型,再对传统舞蹈素材进行运用,设定符合作品主题的形象,增强舞蹈作品的艺术魅力。在不同的舞蹈作品编创中,创新方向也有所差异。编创者可创新舞蹈风格,也可创新舞蹈动作,或者是深化舞蹈内涵,但是不管如何创新或是采取何种方式进行形象塑造,都需保留民族性的共性素材。

例如,彝族舞蹈作品《荞麦花开》就是以彝族民间舞蹈为素材,通过运用打歌中的“拍手”等传统舞蹈动作,融入了欢快热烈的舞蹈语言。舞蹈作品将春季荞麦花开作为背景,通过融入蹲跳步、踩荞步等肢体动作,刻画出了灵动的少女形象,经过舞蹈肢体动作的变化、组合及连贯,将少女的害羞、情窦初开及快乐等情绪生动体现出来。如少女仰望天空充分展现出了内心的萌动,肢体动作的变化牵动着人物情绪的转变。通过对少女形象的个性塑造,该作品突破了传统少女感的舞蹈语言表现方式。该作品还运用了大量的跪转技巧,使舞者的动作姿态衔接能够与情感呼应。此外,以彝族民间舞蹈动作素材为基准,编创者可在保留民族性色彩的基础上,借助跳跃的节奏及舞蹈肢体动作,增强舞蹈形象的立体感,使人们在欢快的舞蹈动作中感受艺术魅力,体会舞蹈作品的张力与活力,充分了解彝族文化。

(二)深挖民族文化特色

民族民间舞蹈编创不仅灵感源于民间,素材更应取自民间。民族民间舞蹈编创应深入生活,对民族人文特色进行深入挖掘,将生活化动作与基本的舞蹈肢体动作相融合,进行风格化、个性化创新,提高舞蹈作品的民族文化认同感。编创者应先明确民族民间活动的精神内涵,将民族风情内化在舞蹈作品中,通过舞蹈形象实现对地域特色及文化的刻画。在民族民间舞蹈编创阶段,编创者应对先进的舞蹈创作思路及技巧进行合理应用,丰富民间舞蹈语言,不仅要保留民族传统舞蹈动作,更应对舞蹈作品的形象及动作进行重新打磨。

例如,杨丽萍老师的舞蹈作品《雀之灵》选取傣族民间舞蹈作为素材。孔雀在傣族具有吉祥、幸福等多种象征性意义。基于民族文化特色的动作创新,该舞蹈直接突破了传统傣族舞蹈动作的“三道弯”特点。将现代舞蹈元素融入动作再造中,可使舞蹈动作变化更为多元。《雀之灵》舞蹈风格的灵感来源是自然与实际生活,杨丽萍老师通过深挖民间生活元素,在受到启发的同时,将自己与舞蹈动作合二为一,生动形象地展示出孔雀的多种形态。此外,《雀之灵》作品的配乐、灯光布置及舞蹈布景都相得益彰,打造出了一种更接近自然的超脱形态,再配合愉悦的配乐,仿佛将人们带入了丛林中,让人们感受到美与自然的力量。

(三)协调历史继承与自主创新之间的关系

舞蹈编创中民族民间舞蹈形象的共性及个性都应得到继承、发扬,这就需要处理好历史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不能为了创新而忽视民族文化,也不可完全拘泥于传统而进行流于表面的创新。因此,在民族民间舞蹈编创中,编创者应以传统要素为根本,突破传统的局限及固化模式,将民族传统文化与创新有机结合。如果舞蹈语言形式的新与旧之间存在冲突,舞蹈风格就不够鲜明,风格特色会被弱化。编创者如果过分依赖先进的舞蹈编创思想及技术,忽视舞蹈艺术的传统价值,会削弱民间文化内涵及精神意蕴,降低民族民间舞蹈作品的艺术价值。因此,编创者应以民俗为切入点,合理挖掘舞蹈创作的题材、素材,赋予民间舞蹈以鲜活的艺术形象,提高故事情节叙述的流畅性,使情感表达更生动。

例如,舞蹈作品《哭嫁》取材于土家族传统婚俗文化,通过群舞展现出了当地男女婚俗习惯,实现了对土家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发扬。通过舞蹈动作对少女啼哭等生活情况进行体现,可将当地婚嫁之前、婚礼中的特点及流程进行艺术加工。随着舞蹈动作的变化,人们可感受到情感的递进及升华。《哭嫁》既能够提高舞蹈作品本身的价值意蕴,也能灵活将历史继承与艺术创新相互协调,基于丰富的情感表达带动人们了解民俗文化,引起情感共鸣。

综上所述,在民族民间舞蹈编创中,应注重对舞蹈语言的灵活运用,这是因为任何舞蹈语言都离不开实际生活及民俗文化,舞蹈形象的刻画也应以舞蹈语言为基准。在民族民间舞蹈编创中,应注重挖掘形象的共性及个性,优化设计民族特色语言动作,通过形象塑造,丰富舞蹈作品的情感,增强舞蹈动作的艺术表现力。因此,民族民间舞蹈编创者需对民族文化特色进行挖掘,尊重历史并加以合理的艺术改造及创新,塑造出共性与个性并存的舞蹈形象,积极探索民族民间舞蹈编创路径。

猜你喜欢

民间舞蹈共性舞蹈
探析民间舞蹈传承的现状及发展
学舞蹈的男孩子
达斡尔民间舞蹈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舞蹈课
在高校舞蹈教育中如何传承民间舞蹈艺术
共性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数控一代”示范工程引领和推动共性使能技术在中小企业推广应用
雷锋精神与辽宁精神的共性研究
民间舞蹈教育中双重视角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