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抹乡愁话振兴
——《“千年古渡”觅乡愁》采访手记

2022-03-22王明浩邵香云刘惟真

中国记者 2022年10期
关键词:潮白河古渡码头

□ 王明浩 邵香云 刘惟真

小辛码头村位于天津宝坻区潮白河畔,1000多年前,这里曾是辽国的运粮码头,村内至今保留着古码头遗址,有“千年古渡”之称。作为中国北方历史悠久的一个村庄,小辛码头收获了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诸多殊荣。

多次蹲点调研之后,我们深感这个村子就是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开花结果的一个缩影,围绕乡村振兴去讲讲“千年古渡”的人和事很有新闻价值。然而,作为一个典型的示范村,不少媒体曾对这里进行过浓墨重彩的报道。我们的报道角度如何出新,采写内容如何出奇,文风表达如何出彩,成了摆在面前的一道难题。

经过考量,我们最终以总书记多次提到的“乡愁”为切入点,以记者的第一视角和散文化的表达为创新点,呈现了一个小村庄的“十年蝶变”。《“千年古渡”觅乡愁》在《新华每日电讯》头版刊发后,全网置顶轮播,近200家媒体采用,客户端阅读量近400万次,网友评价报道站得高、走得实、写得活,接地气、冒热气、有人气。作为落实新华社社党组“新时代中国调研行”部署,扎实践行“四力”要求、大力弘扬调研传统的用心之作,从前期谋划到稿件发出,重新回顾采写过程,我们“觅”到了乡愁的滋味,“觅”到了乡村振兴的密码,也“觅”到了小切口写好主题报道的一些门道。

一、大主题大格局:上接天线下接地气

重大主题报道是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战略规划、社会热点以及典型宣传等,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采写、制作和播出的新闻产品。[1]做好主题报道是主流媒体的职责所在,如何让主题报道摒弃居高临下的说教感,贴近时代、贴近群众、深入人心值得研究。

通过小辛码头村的报道,我们体会到小切口做好主题报道是既能传播正能量又能吸引大流量的重要路径。一些小切口的报道如果案例足够典型,故事足够吸引人,就容易让受众产生共鸣,眼前为之一亮。要想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把握好方向。

报道主题有高站位。新闻报道中的重大主题应该包括“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关乎全局的工作部署以及一段时间中的中心工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关乎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大举措、重大事件”。[2]小切口的呈现方式如果主题不够宏大,内容会陷入一事一议,缺乏厚重感。我们的报道团队一行到天津宝坻调研,其中一站就是小辛码头村。潮白河畔的旖旎风光,古渡乡村的田园风情,兴旺红火的旅游产业,村民百姓的富足生活,近距离体味,一幅乡村振兴的画卷就在我们眼前徐徐铺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这一战略在基层的实践情况如何,有没有值得推广的经验做法,非常具有报道的价值。眼前的村子处处展现的生机和活力让我们不禁感慨,这不就是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最生动的实践吗?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要求传承保护传统村落民居和优秀乡土文化,突出地域特色和乡村特点,保留具有本土特色和乡土气息的乡村风貌,防止机械照搬城镇建设模式,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这时候,我们推出此报道,更具新闻性和时效性,最终我们确定了乡村振兴的报道主题。

报道角度要有贴近性。如何让宏大的主题做到受众感同身受、喜闻乐见,需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有贴近性。新闻越是接近受众,就越能引起受众的普遍关注,新闻的价值也就越大,新闻的可视、可听、可读性也就越高。[3]我们最初的设想是从潮白河写起,对于小辛码头村村民来说,潮白河就是他们的“母亲河”。作为海河流域五大支流之一,潮白河在宝坻蜿蜒百里,滋养着这片肥沃的土地,也见证了乡村生活的变迁。看到当地农家院里络绎不绝的游客,一打听很多都是回头客,他们大都是来感受乡村味道的,吃农家饭,住农家屋。经过交流,我们的脑海中突然闪现出了两个字“乡愁”。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提到过“乡愁”,他曾说:“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乡愁,是中国人对故土山水人文的悠长眷恋。很多人内心中都有对家乡的眷恋,记忆中都有一抹乡愁,如果能从乡愁的角度去展现乡村振兴的成果,更容易为受众所接受。这个视角避免了宏大叙事,从基层、微观角度“把大的说小”,实现了“上接天线下接地气”。

二、挖故事抓细节:脚下有泥心中有光

小切口做好主题报道,讲好故事尤为关键。新闻界常讲“蹲在田间地头找感觉”,这就是要我们在采写环节深入基层、深入百姓的生活中,写出鲜活的受众喜闻乐见的新闻。

不惜脚力抓现场“活鱼”。在小切口的主题报道中,人物的选择很重要,如何做到“典型人物”有新意、“平凡人物”不俗套是一个挑战。这就需要记者增强脚力,现场去抓“活鱼”。这次采写《“千年古渡”觅乡愁》,我们报道团队曾六访“小辛码头”,与村民同吃同住挖故事。为了体验清晨潮白河畔的风光,记者早上5点赶往潮白河畔,开场的语言极富画面感,都是最真实客观的体验。为了寻找典型人物,我们一户户走访农家院,挖掘到了第一批“吃螃蟹”办农家院的村民宋祥梅的故事。路过一棵古树下,我们和村里的耄耋老人唠嗑。老人绘声绘色地给我们讲过去潮白河畔经常发大水,老百姓苦不堪言,村民日子过得紧巴巴,乡村振兴的好政策又是如何让村里大变样,说到动情处老人竟哽咽了。在“90后”村民李超家里,我们边看他忙活边采访,得知他农家院已经开了5个,不仅自己腰包鼓了,还帮着村民一起致富。尽管疫情反复,他却干劲十足,对村里的旅游产业信心满满,不断改造新的农家院。“90后”,在外打工漂泊多年,回乡创业成功,李超的经历非常符合我们要寻找的典型,最终他成了报道的主要人物。这个人物的挖掘一度让我们喜出望外,成了此篇报道的“魂”。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脚力到了,才能写出有血有肉的新闻作品。

扎实采访挖动人细节。在新闻现场,需要靠扎实的采访、敏锐的洞察,才能收获更多惊喜。这次采访,我们上河堤、下田埂、走村串户,积累了数万字丰富的素材,捕捉到大量生动的故事细节,记录了诸多土味儿的俏皮话。比如,村里的老渔民捕鱼30多年,亲眼见证了潮白河畔的变迁,我们站在河边,他望着眼前的这条河感慨地说:“这就是我们的潮白银行,我们的衣食父母,以前洪涝、脏乱,你看现在多好啊。”文中“潮白银行”的故事就是这么得来的。再比如,我们文中写道“不知不觉,临近中午。不少院落飘出了饭菜的香味。铁锅炖大鱼、土窑鸡、煮田螺、辣炒河虾、椒盐泥鳅、虾酱窝头……一道道诱人的农家菜上桌。”可别小看了这几个菜名,我们收集了多家农家院的菜单,这几样菜都是极具农家特色、顾客比较青睐的菜品。我们希望透过菜名就能让读者体会到浓浓的乡愁。这些细节就在用情用心的采访中跃然纸上。基层是新闻的源头活水,记者要让自己与基层“面对面”,沐浴着田野的清风,聆听着朴实的乡音,这样的报道何愁无话可说?何愁没有真情实感?

三、有新意有深度:文风创新追求共情

经过多日调研,手头积累了一批鲜活的文字素材。如何将这些素材“烹饪”出具有传播力和影响力的新闻“大餐”,考验着记者的笔力。记者笔力是新闻表达和呈现的能力,它决定了新闻报道的质量。越是深刻深厚的思想越要浅显易懂的表达,要求我们在叙事话语上必须处理好深与实、深与新、深与活的关系,用大白话讲好大道理、小故事反映大主题,做到见人见事见思想。[4]写作中,我们从标题制作、叙述方式、语言风格等方面仔细推敲、反复打磨,才呈现了平实自然却引发共情的报道。

标题制作追求新意。“题好一半文”,标题是新闻的“门面”,它将新闻中最重要、最新鲜的内容呈现给读者。我们标题的确定还有一段插曲,最初我们定的题目是《一条河流“觅”乡愁》,从潮白河畔生态、经济、产业的变化和发展呈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在生态环保、乡村振兴、百姓生活等方面的巨大变化。然而实际采写过程中却发现,潮白河流经河北、天津、北京,如果用《一条河流“觅”乡愁》作为题目,就必须要采访潮白河上中下游的地区,仅展现天津这一段就容易以偏概全。如果展现河流全域的变化,需要跨省市采访,操作起来相对困难。再三考虑后,我们将报道的焦点放在了“千年古渡”小辛码头,题目有了厚度,报道的内容更客观真实。本文没有使用小标题,娓娓道来,读起来更是一气呵成。

文风创新注重共情。古人有言,“言而无文,传之不远”。人们往往关注的是新闻的事实,却容易忽视表达新闻事实的方式和呈现新闻事实时的新闻美感。新闻报道贵有新意,我们突破了传统模式的束缚,改变了套路写法,以第一人称视角切入,以移步换景的方式按时间顺序将所有故事细节浓缩于一天,节奏紧凑明快。比如,开头“潮白河畔草木葱茏,水清岸绿,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青草味”“阳光透过薄雾轻轻洒落,宽阔的河面泛起粼粼金光”“伴有白鹭翩跹,宛如一幅诗意画卷”等语句都来自记者一线认真仔细的观察。再比如,“他们心心念念寻觅的乡愁,也许就在小辛码头村碧绿的稻浪间,在潮白河淙淙的河水中,在农家饭难忘的滋味里。”这些优美的语言文字让文风柔软灵动,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引起共鸣。报道发出后,不少读者纷纷留言:“跟着报道游古渡,娓娓道来觅乡愁,文美理深情浓。”

文约意丰力求准确。“文以意为主,浮文所在删”。无论多么重大的主题,不能面面俱到、贪大求全,要做到文约而意丰。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写作过程中,我们首先注重选用具备新鲜性、重要性、典型性、关键性的新闻素材。开篇导语,“听说天津宝坻区黄庄镇的小辛码头村,建画里乡村,留梦里乡愁,让纷至沓来的访客流连忘返。记者带着好奇,一路探访。”我们最初设计了好几个版本,这一版既有了新闻性,又现场感十足,特别是“建画里乡村,留梦里乡愁”承上启下,很好地凸显了文章主题。主体内容上我们化繁为简、修枝剪叶,不该要的坚决去除,需要压的坚决删减。在用词上,我们更是精益求精。比如文中“雕像”和“塑像”的区别,经过采访专家确认使用了“雕像”一词。“立命、改过、积善、谦德”《了凡四训》中8个大字的顺序,我们也是反复核实。开头的现场描写,最初用的是“洒下粼粼金光”。早上,我们站在河边远眺,阳光照射下来,河面宽阔,泛着金光,感觉“泛起”更符合意境,最终用了“宽阔的河面泛起粼粼金光”。大到国家的方针政策,小到一个地名、菜名、碑文,每一句叙述,每一段描写,记者都逐字逐句打磨,确保内容不重复、不赘述、不夸张,实事求是、符合逻辑,经得起推敲。

《“千年古渡”觅乡愁》的采写过程是一次充分践行“四力”、创新文风、追求精品的历程,也让我们尝到了“站在天安门城楼想问题”“蹲在田间地头找感觉”的甜头。我们要继续锤炼作风、提升能力,努力打造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报道佳作,无愧于新华社记者的职责使命。

【注释】

[1]何佳辉、谢明辉、赵慧.主流媒体重大主题报道的模式创新——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70年赶考成绩单》等三组广播系列报道为例.广电业务探索,2021年第11期.

[2]丁柏铨.重大主题宣传:特点、现状与优化.新闻与写作,2020(10).

[3]吴博今.增强新闻的贴近性与影响力.记者摇篮,2013(12).

[4]傅华.深入践行“四力”要求 发扬调查研究“传家宝”.中国记者,2022(2).

猜你喜欢

潮白河古渡码头
全自动化码头来了
侨眷焦治稼:“古渡诗人”的家国情
古渡熙攘千帆竞 滇池北岸谱华章 守正创新强承载 起航奋进新中心——这里是官渡,这就是官渡
城镇河岸带植物色彩对视觉疲劳的影响
京沈高铁潮白河特大桥连续梁合龙
流域下垫面变化对潮白河密云水库上游径流影响分析
金江古渡
在码头上钓鱼
险扼古渡孟津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