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米机王”咏春拳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2022-03-22田依林龚惠萍陈保学

武术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咏春咏春拳文化

田依林 龚惠萍 陈保学

1.广州体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500

2.怀化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湖南 怀化 418000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的提出极大程度上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一些濒临消失的民族文化。然而政策只是国家支持的信号,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文化传承人的群体当中。咏春拳作为传统武术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如何在非遗政策的支持下得到了更好的发展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非遗政策的提出使得众多武术拳种纷纷申报、立项成非遗项目,但立项后发展的程度又大不相同。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米机王”咏春拳是咏春拳的一个支派,但其发展已形成了自己的特点。研究旨在通过对“米机王”咏春拳的传承与发展现状的分析并结合时代特点提出非遗视角下武术非遗项目的创新发展路径,为非遗项目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1 追根溯源咏春拳与“米机王”咏春拳

有传言说咏春拳又称“永春拳”是闽地南少林的少林庵庵主五枚师太创立的拳法,有传言说咏春拳为清代乾隆末年晚年隐居在湖南衡山的老僧一尘庵主所创,还有传言说咏春拳源于福建省永春县方七娘于清康熙年间 ( 1662—1722 年) 始创的永春白鹤拳。根据《咏春根源考》记载示,咏春拳是严二及严咏春父女创立。之后严咏春教她的丈夫梁博俦学习拳法,在严咏春死后梁博俦将拳法传给梁兰桂为纪念妻子,将拳法命名为“咏春拳”。尽管大家对咏春拳的起源各执一词,但关于咏春拳传于“严咏春”这一说法大家是都认同的。咏春拳形成于明末清初,它以广东、福建为中心,广泛流传于长江以南地区,是南拳的代表性拳种,同时也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符号。由于历史悠久,加上师承关系的演变,目前佛山咏春拳形成了以梁赞、阮奇山、叶问、黄沪芳为主的各传承流派。咏春拳传承脉络一说为清乾隆时期广东人士严咏春(又称咏春三娘),咏春三娘将其传于夫婿梁博俦(涛),三娘先于梁博俦谢世,梁为纪念咏春三娘,遂将拳取名为咏春拳的说法最为普遍。主要传人有:黄华宝、梁二娣、陆锦(又称大花面锦)等人。后逐渐衍生出多家流派,其中包括黄华宝、梁二娣传梁赞,梁赞传陈华顺(找钱华)、李应(李仰翘),陈华传叶问、李应传黄祯。陆锦传冯少青,冯少青传阮奇山,阮奇山传黄祯、岑能,黄祯、岑能传黄沪芳(“米机王”), “米机王”是黄沪芳先生的拳艺名:当年知识分子下放工厂,先生被分配到广州河南粮食加工厂当会计,粮食加工厂当年最有价值的是——碾米机(米机),武林中人给他取了一个外号,都称呼他为“米机黄”后由于黄沪芳先生技艺超群被人认出但因读音相近的原因被读成“米机王”。后“米机王”自成一派,亦是该项目一派,黄沪芳传其子黄念怡等,黄念怡传女儿黄冬薇等。“米机王”咏春拳分支一直保留着佛山咏春拳近200年的历史传承,在南派拳种日渐式微的窘境下,坚持开馆授徒,并无断代。具体传承谱系如图1

图1 “米机王”咏春拳传承谱系图

目前“米机王”咏春拳的传承人为黄念怡先生,于2017年成为省级非遗传承人,其女黄冬薇于2018年成为广州市非遗传承人。由咏春拳的支派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米机王”咏春拳始终保持着“原真性”传承,与其支派、传统武术传承与发展不同的是,“米机王”咏春拳在继承传统方面更注重发展,在广州及佛山的传承基地方面较为突出这一特点。除了国内发展良好外,其在海外多个国家亦有传人。

2 “米机王”咏春拳的特点

传承方面:“米机王”咏春拳过去的传承模式主要是传统教学,即以传承为目的师徒教授。按照“师徒相传”的原则授教,秉承“武德之道,武技之道,武艺之道”,继承传统武艺,坚守历史传统。而现在的传承模式除了传统的传承教学模式外,还有普及性的教学,以传播推广为主。“米机王”咏春拳在普及传播方面的教学方式已打破传统形式,已经实行“量化”,令传统咏春拳术更清晰规范起来,并配备相应的规范教学教材,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在此基础上,挑选有志传承发展咏春为己任的并且必须具有武德修养,品学兼优、资质聪颖的学员举行传统的拜师仪式。两者相结合。

技术方面:在访谈黄念怡先生时,他表示“咏春拳是一种概念武术,并非招式武术。传授者在传授过程中教会习者三套原理(由特殊到一般),并逐步培养习者下意识运用的能力,然后抛弃招式。主要拳法套路包括十二路散手、小念头、沉桥、标指、木人桩、黐手、搏击、六点半棍、二字钳阳夺命刀和以及肾气归元养生功法等。”而其中三套基本(核心)拳法,小念头练习咏春拳以巧胜力,劲短意长的技击意念;沉桥,又称“寻桥”,练习以柔制刚的宽弹内功,劲长意长;标指,练习以刚克柔,快准狠的穿透性短劲。其女黄冬薇人在特点方面总结了三点”:(1)体静型技法;咏春拳拳式,强调身型中正,微往后仰,臀部要提肛。以出手占中线,扣脚、扣膝形成的钳阳马为特色。(2)人体动态技法;咏春拳对人体动态技法的要求为严循中线、稳守中路,寸劲短打、以短为快。严循中线,要求两臂出击和回收都要沿着体前中线分上下出入,充分发挥出咏春拳守中用中的特色。稳守中路,技法是在钳阳马的基础上,挺直脊骨,身躯微向后仰,身体各部位形成各自的三角锥体,又任意连成一体,重心压在前脚掌上,在稳的基础上谨守中线。寸劲短打、以短为快,技法是得机得势时,以短促爆发的“寸劲”取胜,强调“以短为快”,以最近的距离出手直接击向对方的方法。(3)整体运动技法;要求手、眼、腰、马、心、意、劲整体合一。强调以“心”(神经中枢)指挥“意”(传达中枢思维),以意引导手与腰马的协调,从而形成整体合一。咏春拳练习整体合一的技法,主要有定步求一、活步求一两种。”而要培养这种特点训练体系中首先打套路,训练协调、动作规范。动作成型后,利用木人桩做假想敌进行模拟训练。真人实战,通过黏手对练、离桥对练、实战搏击提高对战水平及经验、判断能力,以把握战机。每个阶段都要保持体能。慢慢增加体能的强度、反应的速度、提高出拳(不单只是拳、包括所有肘膝脚身法步法等)的质量、配合呼吸、调整心理等。是一个从记住动作到懂得原理,再到实际应用的过程。

3 “米机王”咏春拳的传承与发展现状

“米机王”咏春拳源于佛山芦苞大布村,自黄沪芳先生在芦苞大布村传习咏春拳为起点,至1998年黄沪芳先生仙逝,其子黄念怡为纪念父亲在广州创建了“米机王咏春馆”。“米机王”咏春馆的建成标志着咏春拳的教学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和公开化,结束了咏春拳封闭式教学的历史。发展至今,在传承人的努力下,国内传习“米机王”咏春拳人数过万。并分别在佛山三水区、南海区,广州天河区、越秀区、花都区、黄埔区、从化区、番禺区以及东莞等地设有教学点。2018年起非遗进校园普及达到1500人以上,其中每年约有120人次参加市级以上套路赛及对抗赛等武术赛事,获奖率100%,金奖占比30-40%省级非遗传承人黄念怡的入室弟子(1998年建馆后统计数据)为47人。“米机王”咏春拳在国外的发展也近一万人,数据如表1

表1 国外培养弟子参照数据

在访谈黄冬薇女士,谈及近期“米机王”发展情况时,他表示“在疫情的影响下,“米机王”咏春拳馆上半年主要坚持制作网上课程,通过直播等形式开展线上教学,传播咏春拳学。疫情好转后便在推广教学中开始特别强调非遗进校园及武术进课堂,分别在广州市第二中学南沙天元学校、广州市第五中学、广州市五中附属初级中学三所中学开展非遗社团、非遗兴趣班;在广州市珠村小学开设全效普及型咏春拳校本课程;在众多学校中进行宣讲活动,以增加社会影响力和普及力度。他表示在上述传承活动外,“米机王”咏春馆还参与2次跨界合作活动、组织参与了3次非遗研学活动、1次非遗课堂,并组织参加了2次武术比赛。”这些使得“米机王”咏春拳在该地区积累了良好的口碑,增加了该地区咏春拳的普及度,使得更多得学生加入到了咏春拳的传播当中。

4 “米机王”咏春拳的传承与发展困境

4.1 传承人培养困难

在访谈黄冬薇女士提及“米机王”发展有什么困难时?”她认为“武术的修为需要长时间的练习和钻研,随着人们生活方式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变,加之外来文化的影响等等,尤其是年轻一代越来越远离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他们生活在充斥着西方文化的环境中,丧失了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关注和热爱,民族传统文化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自2018年始,省级传承人黄念怡举办收徒仪式,从众多学员当中挑选武德品质优秀,天资聪颖当人选为入室弟子,希望能加大对咏春拳传承的力度,加大培养品学兼优的传承人的数量,其中不乏青少年。但在培养过程中经常容易出现因为学业问题中断专研咏春拳的弟子,六年级、初三、高三为转折点。由此可见传承人的培养在传承内容方面不仅受西方体育文化的冲击,而且在培养模式方面也没有和义务教育衔接好。所以培养拟传承人就出现了其练着练着就放弃的现象,因此为进一步推广咏春拳时这一现象会使传承人的培养陷入了困境。

4.2 传承人的合理利益得不到相关的保护

非遗传承人黄念怡先生表示:“未经允许而自立门户现象的存在,对咏春拳的传承与发展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咏春拳作为传统武术,在现今影视媒体的展现中逐渐失去了其特有的内涵,而现代那种浮躁、功利的社会里面,很多年轻人在接触到咏春拳时总会存在过多的幻想以及盼望能够一夜成名、一朝成功。省级非遗传承人黄念怡在他30多年的教学里面,教导的弟子无数,但是能坚持下来的人寥寥无几,青少年多为学业、成年人大多因为生计。而反观精心培养的弟子,有些自己在没有法律约束、法制管辖、社会公约为该项目及传承人提供保护的前提下,只靠道德规范,自觉遵守门规在师父认可授权后开馆的人少之又少,因此呈现很多自立门户的现象。中国传统文化一向重注尊师重道,这种未经师傅允许的自立门户现象自然是有悖于我们一直弘扬的民族文化。但当下缺乏有力的措施制止这种行为,自立门户的人尚且如此那他们教出来的徒弟自然也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如此便形成了恶性循环,也使咏春拳在群众的心中的形象遭到了破环,而咏春拳的普及也在质量上将大大降低。

4.3 非遗咏春拳项目的发展在校园得不到政策支持

校园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场所,而民族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内涵也只有通过校园文化的带动才能深入广大青年的心中。正因如此作为省级非遗项目的““米机王””咏春拳有必要也有能力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但非遗项目传承人黄冬薇女士表示“由于进校园的非遗项目一般是保护单位主动联系校方,申请与其合作希望能够为推广咏春拳而在校设立传承点,但是校方通常以经费不足、学校现阶段没有传统体育项目需要、没有教育局等下发通知为由拒绝。而正在开课的学校在非遗项目的重视程度上也不足,没有特别在学校宣传、没有机会让更多的同学接触到咏春拳。”没有政策的支持,学校领导自然也不想承担风险,毕竟学校的体育项目这么多,在这种情况下,非遗项目即使进入校园也只会使昙花一现,只要一出一点事故,就会被学校移除。对学生而言还没有真正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于咏春拳而言无疑是一次不成功的发展活动会打击传统文化的保护者们。

4.4 “米机王”咏春拳融合大众传播深度不够

时代的发展让传播的媒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来的书本、影碟、录像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而在大众传播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短视频软件各类社交软件如抖音、微信、微博、小红书等等,成为了人们闲暇时间接收外界信息的主要途径。因此传统文化也必须通过这类大众传播的途径进入人们的视野。“米机王”咏春拳也不例外,但进入这个传播领域就必须花时间去精心制作自己的素材,除此之外还得和其他文化去竞争从而赢得用户的时间。作为一个非遗项目敢于面向公众展示自己的文化素材是很有必要的,“米机王”咏春拳目前有自己的抖音账号、微信公众号、自己的视频网站。其中抖音账号有粉丝1.2万人,发布的作品178条其中置顶的两条作品获赞数为1528和2445。微信公众号共发布35篇原创作品,平均每条原创作品的阅读量为500左右,而在“米机王”官方网站(www.kf-cn.com)中游览量就难以得知。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米机王”咏春拳在大众传播的路径开发上是紧跟潮流的,但深度还不够,利用新的传播方式时所带来的传播效果还不够明显,这也是制约其发展的因素之一。

5 “米机王”咏春的传承与发展的启示

5.1 优化传承人培养模式与手段——“量化”与传统传承相结合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武术属于抽象事物范畴,必须通过技艺表达才能使人们感受传统武术的存在与魅力。所以,提高传统武术的国民认知度,弘扬传统武术的精神,就要通过传承人这一媒介。"拳因人兴亦因人亡",传承人的保护与培养是拳种传承的关键。“米机王”咏春拳在培养传承人方面在依托传统师徒,血缘传承的同时运用“量化”的培养方式将学员的表现进行量化,挑选有志传承发展咏春为己任的并且必须具有武德修养,品学兼优、资质聪颖的学员举行传统的拜师仪式。这种“量化”学员能力的手段,是系统性培养模式的一部分,能让学生知道自己在拳馆中的水平,感知自己所取得的进步。这样便能在鼓励学员积极性、提高学员综合能力的同时,进一步扩大“米机王”咏春拳传承人的可选择人数。而顺利通过拜师仪式后便成为了入室弟子,接受更为深入的咏春拳学习,黄念怡表示“米机王”咏春拳在这培养传承人方面配备相应的规范教学教材,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通过咏春拳的技法特点和特殊的拳理来传承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

5.2 加强《非遗法》的运用,保护传承人合法权益

2011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简称“《非遗法》”)正式颁布实施。《非遗法》明确了“一个目标”: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非遗法》重点强调了“原真性”保护原则。所谓“原真性”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原汁原味”,目的是确保每个项目的真实。在传统武术的师徒传承中有着这么一种人,拜师时毕恭毕敬,但学有小成后便自立门户,丝毫不顾及自己师傅的教诲。“米机王”咏春拳传承人黄冬薇女士表示“自立门户的现象破环了原真性”。针对这种现象应该加大《非遗法》的解读与运用,充分利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在《非遗法》的附件中有关于“知识产权”的问题的相关解决方案,非遗项目传承人应该加强这份法案的理解,同时相关部门也应该定期举办《非遗法》的讲解活动来增加其普及度。否则传承人的合法权益就会受到侵犯,长期的对这种现象放任不管无疑是不利于整个项目、拳种的发展的。

5.3 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促进其在校园发展

目前“米机王”咏春拳能作为非遗项目在多所学校开展,源于传承人黄念怡及其女儿黄冬薇的长期努力。但据黄冬薇讲述入校园的过程时,前期是需要自己和校方沟通的,通常是寻找多所学校才能获得一所学校的同意,其中绝大多数的学校会以各种理由推脱。非遗项目进校园发展,不仅有利于学校文化建设的多样性,也能促进非遗项目的发展与传承。这已是众多学者所公认的,但现实中能长期实施起来达到这一效果的学校和非遗项目却少之又少。进入学校的非遗项目在学校的开展也存在实践水平不高、形式主义较强、传承绩效较低等困境。进入学校发展就是一切为了学生,所以要想落实好非遗项目进校园,于非遗项目传承人来说就要树立好大局观,牢守意识形态弘扬爱国主义为原则、坚持“本源性发展创新性转化”重要思想为引领、以“服务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文化自信”为行动指南的同时,传承人还需多一点耐心与韧性在学校发展于非遗项目而言是一项“大工程”应多与学校领导商量较为合适的开展方式是开展非遗社团、非遗兴趣班、还是校本课程。于政府、学校而言应给予非遗项目大力支持,为非遗项目在学校的发展创造渠道,留足时间。只有这样非遗项目才能在学校长期良好的开展。

5.4 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大众传播——增加传播广度和深度

咏春拳能被大家所熟知,离不开电影的宣传。在《叶问》系列、《一代宗师》《叶问前传》等电影中咏春拳的小念头、寻桥、标指、黐手、日字冲拳、二字钳羊马、八斩刀、六点半棍及木人桩等拳法兵器工具得以在荧幕上展现。电影作品作为大众传播的形式之一无疑为咏春拳传播的广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使全世界的人更了解咏春拳这个中国传统拳种。仅仅靠电影传播是不够的,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电影中炫酷的动作甚至会让观众在现实生活中产生落差。咏春拳的发展更需要练咏春拳的这一群体来推动。作为咏春拳的支派,省级非遗项目“米机王”咏春拳,有着自己的传播方式。在传播手段的运用上紧跟时代潮流,运用微信公众号、抖音短视频、今日头条等来展现自己在对外推广、教学、训练的历程。作为非物质文遗产之一,也作为武术文化之一的咏春拳也发生了传播的转型,许多咏春拳教育机构或相关传统媒体创作人开始借助短视频形式进行宣传推广或教育教学,更有众多咏春拳爱好者借助短视频的窗口分享着关于咏春拳的信息和动态,一派“热闹”景象。在传播的广度上虽然不及电影作品,但通过这种渠道能展现非遗项目的整体面貌、能让受众真切的感受到,作为咏春拳的支派其自身的特点。非遗项目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只有贴近生活才能更深刻的感染人们。传播的广度通过这些渠道是可以实现的,因此咏春拳传播的重点是提高其传播的深度。提高深度就要提升传播素材的质量,要简化动作内容的同时增加动作文化的讲解、要做好标准化体系的构建、要彰显教育功能,突出咏春拳的文化内涵。只有通过大众传播的渠道把更多的文化内涵展现在更多的人面前,才能更好更有效的达到良好的传播。才能让人们了解和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而从形成文化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6 小结

传统武术是我国之国粹,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10]。咏春拳是岭南武术的代表,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优秀的传统武术文化。而中国优秀传统武术文化内涵中关于尚武崇德、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的时代精神,有利于续承中国优秀传统武术文化回归,唤起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在文化强国是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内容,高度强调“文化自信”的今天,让本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更好的服务于当地人民,是增强国民文化归属感的最好方法。“米机王”咏春拳是咏春拳的支派之一,作为支派能成为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足以说明其在当地的影响与贡献。但目前其发展已然受到了诸多方面的限制,要想在保持“本源性”的基础下更好的服务于本地区人民就必须在传承人的保护、传承内容的优化、传承路径的拓展等方面做出改变。文化自信来源于我国近六千年历史中优秀的文化,然而要让优秀的文化更好的传承与发展下去就需要国家的支持、人民的理解、更需要文化传承人们的努力。

猜你喜欢

咏春咏春拳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咏春
黄茑咏春
咏春社团推动武术“非遗”进校园上海师范大学咏春社团成立
传统武术“咏春拳”在职校教育教学发展中的策略
假金无价
咏春拳真的是女人拳吗?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