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幸福人生需要什么样的童年

2022-03-22孙云晓

中华家教 2022年1期
关键词:文学梦儿童人生

孙云晓

童年的幸福是一生幸福的源头,童年的不幸是一生不幸的开端。这是我极为深刻的生活感悟,也是无数人共同的生命体验。童年是人生的春天,其经历与认知犹如种子播入心田,而播下什么样的种子就会结什么果。所以,从联合国的《儿童权利公约》到中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都体现了人类保护童年的坚定意志。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意见),这是国家治理的重大决策,也是捍卫童年的有力措施,由此,引发了我关于“幸福人生需要什么样的童年”的思考。

毫无疑问,绝大多数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和人生。可是,什么是幸福的童年与人生呢?幸福的童年与幸福的人生究竟有什么关系呢?关于这两个问题存在许多混乱的认识和观念。例如,曾经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让父母们感到恐慌:如果给孩子幸福的童年,孩子就可能有一个痛苦的中年和老年。因此,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恐吓甚嚣尘上。于是,社会上出现了争先恐后地送孩子去各种各样课外补习班的现象,家长们认为学习才是孩子生活的重中之重。2018年9月26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等机构发布了《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018)》。全国31个省、区、市18万名中小学生和3万名班主任参与了这次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和班主任都认为家长最关注的是孩子的学习情况。四、八年级学生大都认为家长最关注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比例分别为79.8%、79.9%)、身体健康(66.6%、66.5%)和人身安全(62.2%、52.2%),其比例远高于对道德品质(25.3%、30.7%)、日常行为习惯(15.2%、18.7%)、兴趣爱好或特长(10.8%、7.1%)、心理状况(6.5%、11.1%)等方面的关注。96.2%的四年级学生和95.8%的八年级学生表示家长对自己的成绩期望至少是“班里中等”。与此同时,四、八年级班主任也认为家长最关注学生的方面是考试成绩(88.3%、90.1%),远高于对“爱好或特长发展”(6.6%、2.1%)、“心理状况”(14.2%、26.7%)和“人际交往”(7.6%、13.6%)等方面的关注。

有些父母的心理逻辑可能是这样的:我知道孩子失去了童年的快乐,但这种童年的竞争会赢得一个幸福的未来,那就值得付出痛苦的代价。但这是一个荒谬的逻辑,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极为有害。有许多调查研究的数据可以证明,在这样荒谬的逻辑下,童年是如何被扭曲的。例如,我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工作近30年,我们曾经连续20年以上做全国中小学生学习发展状况跟踪对比调查。1999年的调查发现,学习超时导致睡眠不足的中小学生占46.9%,但10年后,这一数据上升为80%。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而实际状况如何呢?2021年8月30日举行的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教育督导局一级巡视员胡延品披露了一份关于“双减”政策落实问题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38%的受访中小学生就寝时间晚于规定要求,67%的受访中小学生睡眠时间不达标。也就是说,全国中小学生睡眠不足的问题已经持续20年之久!

上述调查报告的数据足以说明,太多的父母没有健康第一的理念,而是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视为第一要务,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品德教育,并且存在焦虑甚至恐慌的心理。这种功利主义的亲子关系与生活状态必然扭曲童年的本质,导致孩子难以健康和谐地成长。

童年不仅是儿童成长的一个阶段,它还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这是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共识。在《童年的秘密》一书里,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在论述“婴儿的精神生活”时,认为“儿童是个谜”“婴儿蕴含着强大的力量”“儿童创造了他自己”,等等。其中,在谈到应该敬畏儿童时,她说,说父母创造了他们的孩子,那是不对的。相反地,我们应该说:“儿童是成人之父。”这句话深刻解释了为什么童年能够影响一生,拓展出童年更为深邃的价值。

我们该如何理解“儿童是成人之父”这句话呢?首先,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具有伟大的“吸收性心智”和建构能力,“是儿童创造了人,没有一个人不是从儿童成长过来的”。其次,承认儿童这种伟大的建构能力,并不意味着削弱父母的权威。如果父母不当塑造者,而是做一个儿童发展的协助者,才有真正的价值。父母真正强有力的权威与尊严只能植根于此。再次,童年是心灵的故乡,是人生经验之源。简单来说,所谓儿童的“吸收性心智”和建构能力,就是儿童在各种各样的探索中发现自己的潜能,并且形成自己的优势与人格,童年时代这个充满阻力与挑战的实现过程和结果影响了人的一生。

近些年来,接连发生的药家鑫、林森浩、吴谢宇等一些高材生的人生悲剧,其实都和他们的童年不无关联。从童年视角看,他们都存在扭曲发展的特点,其生长的土壤浸透了竞争至上、重智轻德的气息。这些血的教训我们不可忘却!中国生理学会副监事长、杭州师范大学教授李葆明,在题为《童年时期负面经历严重影响脑的认知功能》的访谈中说:“学业负担过重导致疲劳,使得应激激素及过氧化物大量产生;这些垃圾分子严重破坏大脑海马区、杏仁核、边缘系统及前额叶皮层的突触可塑性,从而损害学习、记忆、情感和认知功能,破壞儿童大脑的功能灵活性和可塑性。”这充分体现了童年的扭曲会对人的一生带来持久的、无法弥补的伤害。

由此我们值得反思,究竟什么是爱孩子。我认为,爱孩子最重要的是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

北师大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对18万名中小学生的调查报告显示,学生们将“有温暖的家”排在人生最重要事情的首位,因为这是未成年人的生存之本。无论是四年级还是八年级学生,在他们的观念里,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均为“有温暖的家”,选择比例分别为39.3%和49.4%,远高于其他价值追求的选项。这表明无论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都将家庭作为生命中最重要的追求,而八年级学生比四年级学生的认同度高10.1%,这反映了他们对家庭的重视、依赖和对温暖家庭的期望。

什么是“有温暖的家”呢?毫无疑问,“有温暖的家”就是对儿童友好的家,是理解和尊重孩子的家,是捍卫童年、捍卫儿童权利的家。教育之所以伟大,在于真正的教育是一种理性的爱,是对儿童友好的爱。进入21世纪的今天,如何评价童年是否幸福,儿童权利的实现程度显然是一个重要指标,即看看儿童或未成年人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是否得到保障。建设这样“温暖的家”并非需要父母的高学历和高收入,而是需要父母对于童年拥有更深远的理解,既重视孩子的文化学习,也给予孩子自由自在的生活,给予孩子丰富多彩的体验。

在这里,我愿意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我是1955年生人,生活在青岛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父母文化水平很低,对孩子的学业要求不高,从未指望孩子将来做文化教育方面的工作,只是重视孩子诚实、守信、爱劳动、有责任感。虽然我小学四年级就遭遇“文化大革命”,学业几乎荒废,这样的童年自然是不幸的,但是亲近自然和迷恋文学两个刻骨铭心的体验拯救了我,使我阴霾笼罩的童年透出了灿烂的阳光,这童年的幸福光芒也照亮了我的一生。第一个体验是在劳动中亲近大自然,结下深深的山海情。那个时候,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要为家庭生活承担一份责任,作为小学生的我,任务就是上山割草,回来晾干作为家里做饭用的引火草。赶上大海退潮的时候,则跟随大人去赶海挖嘎啦(蛤蜊),为改善家庭生活尽力。这些体验让我感受到自己是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员,也为自己对家庭有所贡献感到自信和骄傲,同时也越来越喜欢上山下海,陶醉在大自然里流连忘返。第二个体验是11岁那年,偶尔读到一批文学名著,逐渐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并开始了改变一生的文学梦。文学梦使我的人生选择完全超出父母的预料与期待,也让我经历把许多不可能变为可能的奇妙历程。为了实现文学梦,我坚持写了50多年的日记,做了9年《中国少年报》和《中国儿童报》的记者,后来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从事儿童研究近30年,我发现自己在文学梦的深层还有一个教育梦,甚至比文学梦更为执着。最欣慰的是,我写出5部报告文学集,出版5部长篇小说和传记,还有20多部教育专著,实现了自己的文学梦和教育梦。

依照蒙台梭利的分析,父母没有给予我知识,学校也没有系统的文化教育,而我依靠的就是“吸收性心智”,在山水之间和文学熏陶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建构能力,在执着的追求中获得幸福人生。我特别想与大家分享一个强烈的感受:因为童年的自由体验而发现自己的潜能优势,从而开启幸福人生之路,这并非我一个人的独特发现,而是各行各业许多人的成功秘诀。能否让孩子有一个幸福的童年,起决定因素的不是父母的学历、收入及社会地位,而决定于父母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教育能力。有些父母虽然谈不出什么教育理念,但他们宽松却不放纵的态度恰恰给予孩子自由生长的珍贵空间,比如我的父母。与之相反,网上曾经出现几万人诉说父母对自己的伤害,也并非空穴来风,值得父母们深思。

关于童年有很多混乱不堪的观点。直到今天,如果你在网上搜索“幸福的童年与痛苦的未来”,依然会有许多佐证此类观点的文章涌现,甚至有的以《美国心理学家说,童年越幸福,成年越不幸》为标题。其实,这些文章所说的所谓幸福的童年不是真正幸福的童年,实质上是被溺爱的童年。对孩子来说,被溺爱的童年本质也是被剥夺和受伤害。

2000多年前,思想家墨子以“素丝”和“染丝”为比喻,来说明人性及其在教育下的形成和改变。他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毕)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墨子的意思是说,人性不是先天形成,生来的人性如同待染的素丝,下什么色的染缸,就成为什么颜色的丝,也可以说,有什么样的环境与教育就能造就什么样的人。因此,必须慎其所染,选择所染。今天,我们为什么特别重视家庭教育和家风建设,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通过上文的分析,家长要通过家庭教育和家风建设给予孩子的幸福童年应该具有以下6个本质特征。

(一)有关爱的童年

如中小学生最期盼的“有温暖的家”,就是对爱的呼唤。爱对于儿童来说,犹如阳光、空气一样不可或缺,没有爱难以生存。幸福童年需要的爱高于动物与植物的需求,其特点在于以爱育爱。一方面要对儿童优先保护和特殊保护,确保儿童生存的权利不受侵犯;另一方面,父母要注重培育儿童拥有爱心,因为有爱心才会幸福。

(二)有自由的童年

人生有无限可能,结果如何,往往取决于童年。学业固然重要,却不是唯一,更非第一,将无限可能压缩到唯一出路,绝对是人间愚蠢的悲剧。儿童的本意之一就是自由人,在自由自在的探索中发现自己与世界,没有自由就没有真正的童年。所以,在防范危险的前提下,应该给予童年尽可能多的自由,儿童拥有玩耍、体验、休息、交往、做梦、犯傻等权利,并且这些权利受到法律的保护。从某种意义上说,国家的“双减”意见也是为了捍卫童年。

(三)有梦想的童年

幸福的童年绝非无所事事地混日子。所谓梦想,就是能够让童年飞翔,也就是发现自己的潜能优势与兴趣爱好,并且拥有在实践中好梦成真的强大动力。每一个儿童都有巨大的潜能优势,父母的使命是努力创造条件,让孩子获得丰富多彩的体验。孩子是在体验中长大的,我们不能代替孩子成长,就不能代替孩子体验。无论孩子喜欢探索什么,只要是有益的,我们都应该给予毫不犹豫的支持和鼓励。

(四)有健康的童年

童年是身心发育非常迅速也非常关键的时期,必须坚持健康第一的原则。睡眠、饮食与运动是身体健康的三個要素,一个都不能忽视。按照国家的规定,小学生每天应保证10小时的睡眠,初中生每天应保证9小时的睡眠。可能会有许多中小学生的父母感叹无法做到,可是想一想,孩子只有在睡眠时才能分泌生长激素,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剥夺孩子生长的权利?

(五)有道德的童年

不要以为童年的生活没有是非,更不要以为儿童不在意是非界限,实际上,是非颠倒、荣辱不分会让儿童很受伤害。因此,在童年时代务必教孩子学会明辨是非,并且逐步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初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是幸福童年的重要基石。我在做148名杰出青年与115名青年死刑犯的童年对比研究时发现,他们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品德习惯与价值观。148名杰出青年的童年特点包括:自主自立、意志坚强、友善合作、明辨是非、选择良友、道德为先。115名青年死刑犯的童年特点包括:厌恶学习、粗野无礼、好逸恶劳、亡命称霸、是非颠倒、荣辱不清。这些显著差异与家庭中父母的榜样作用与家风的熏陶有很大关系。

(六)有自理能力的童年

童年之幸福绝不仅仅是享受关爱,更重要的是享受成长。儿童长大的过程是由自然人变为社会人的过程,而社会化过程需要学会自理和自立,逐步融入社会。我观察到,9个月的小外孙第一次独立吃饭就吃得格外香甜,手抓食物频频往嘴里送,意犹未尽还舔一舔手心。由此可见,即使在婴幼儿时期,儿童学会自己吃饭远比被喂饭能感受到更多自由。对于儿童来说,学会做简单的饭菜,学会洗衣服,学会整理自己的用品和房间,学会自主安排时间,都是学会自我管理的必修课,如能养成习惯必将终身受益。

现代教育,包括家庭教育,需要确立现代的儿童观。我在《发现童年的秘密》一书中曾经概括道:现代教育需要的儿童观可以总结为五句话,即童年影响一生,儿童是具有巨大潜力和希望的人,儿童是具有个性差异并需要尊重的人,儿童虽然弱小也是一个权利的主体,儿童是受到特殊保护的人。全部儿童教育的使命可以概括为12个字,即“发现儿童、解放儿童、发展儿童”。发现儿童就是怀着一颗敬畏的心,在尊重每一个儿童的前提下,去发现儿童成长的规律和特点。解放儿童就是怀着强烈的责任感,按照儿童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解除或打破对儿童的束缚,给儿童带来自由和幸福。发展儿童就是怀着严谨的科学精神,遵循儿童的个性差异与潜能优势,激发其兴趣,培养其能力,实现其梦想。

(责任编辑:母聃)

1036501705370

猜你喜欢

文学梦儿童人生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浅谈文学梦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塑造作用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独一无二的你
梦圆
“六·一”——我们过年啦!
斜倚人生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