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杭州市高校垃圾分类现状及措施研究

2022-03-21钱进航马亮亮

绿色科技 2022年4期
关键词:寝室分类垃圾

王 聪,钱进航,马亮亮

(1.杭州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1121;2.浙江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8)

1 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数量成几何倍数的快速增长。2013年,261个大、中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16148.81 万t,处置量15730.65 万t,处置率达97.41%[1]。2019 年,196 个大、中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23560.2 万t,处理量23487.2 万t,处理率达99.7%[2]。在这些垃圾中,有的适合焚烧处理,有的适合堆肥处理,有的适合二次利用。如果不对这些垃圾进行分类,不仅会造成环境污染,还会浪费原本可以二次使用的资源。垃圾分类是一项三位一体的系统性工程,从政府主导到企业实施再到民众参与,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环环相扣才能完成这项利国利民的重要事业。

2018年6月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关于全面推进各级各类学校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决定加快推进浙江省各级各类学校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意见》指出,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知识教育工作,规范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贮存工作,探索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工作长效机制和学校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贮存管理体系。浙江省住建厅2019年8月21日发布《浙江省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标准》明确了生活垃圾类别,主要分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易腐垃圾和其他垃圾四大类,并对“四大类”垃圾的投放规定、收集设置、运输要求、处理方式、分类标志、收集容器等方面作了明确说明。同时详述了居民区、农贸食品市场、机关企事业单位、公共场所、医院、学校等不同场所的垃圾投放点应按照不同区域设置、摆放收集容器等要求。为便于操作,《标准》重点对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等环节的操作流程作了相关规定,细化到不同分类垃圾的投放、运输车辆配置、装载方式、装载标准和运输要求,每个垃圾投放点、集置点的设置、摆放规定,以及每种分类垃圾宜采取的处理工艺及方式等。除生活垃圾分类类别外,《标准》还对易混入生活垃圾的大件垃圾、园林垃圾和装修垃圾的种类也作了分类投放、分类处置的具体规范。

近年来,杭州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截至2020年,杭州全市4700 个生活小区、1951 个建制村以及公共机构、企业已基本实现了分类全覆盖;累计创建省级示范小区301 个,市级示范小区1698 个;全市生活垃圾量保持低位增长;2020年1~10月,全市日均清运处置生活垃圾1.2 万余t,同比下降6.60%,全年实现零增长;2021年大概新增焚烧处理能力7200 t/d、易腐垃圾处理能力800 t/d,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3]。市内各高校也积极落实有关垃圾分类的指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垃圾分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生和学校双向互动。但由于部分学生不愿分、不会分以及校方管理存在漏洞,导致在垃圾分类过程中存在“落实难、监督难、持续难”等问题,在校园内还是能够看到存在着垃圾分类不自觉、垃圾投放无人监督以及垃圾处理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4~6]。

2 数据收集

2.1 数据收集的方法及目标对象

本次数据收集采用的是实地问卷调查法,通过走访中国计量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水利水电学院以及杭州职业技术学院5 所杭州市内高校,向学生发放总计500 份调查问卷,回收问卷500 份,回收率为100%,调查对象的个人信息见表1。

表1 个人信息(单选)

2.2 数据收集的内容

本次调查问卷在形式上分为主观题和客观题两部分,客观题分为单选和多选两部分;内容上除个人信息外,主要涉及学生是否会对垃圾进行分类、不进行垃圾分类的原因、对垃圾分类的看法以及对在校园里垃圾分类的建议。

3 整理数据

在问卷调查中,调查学生是否会对垃圾进行分类时,44%的学生会对垃圾进行分类,56%的学生“不会”对垃圾进行分类(表2)。

表2 是否会对垃圾进行分类(单选)

由于问题设置的原因,该题剔除了在上一题中选择会对垃圾进行分类的人数,故参考样本为280人。调查学生不进行垃圾分类的原因时,79.64%的学生认为垃圾分类“费时费力”;20.35%的学生“缺乏对垃圾进行分类的意识”;70.71%的学生认为“没有外力推力”;49.64%的学生“对垃圾如何进行分类不了解”;61.07%的学生认为“当前垃圾分类设施不够完善”;10.71%的学生选择了“其他”选项(表3)。

表3 不进行垃圾分类的原因是什么(多选)

在问卷调查中,调查学生对垃圾分类的认识是从何处得到时,93.4%的学生选择“互联网”;70.4%的学生选择“传统媒体”;5.4%的学生选择“课堂教学”;10.6%的选择选择“社会实践活动”(表4)。

表4 对垃圾分类的认识是从何处得到的(多选)

在问卷调查中,调查学生如何看待大学生难以养成日常对垃圾进行分类的习惯时,19.6%的学生选择“学校没涉及相关的教育”;35%的学生选择“社区对垃圾分类宣传度不够”;36.4%的学生选择“个人习惯”;9%的学生选择“其他”(表5)。

表5 如何看待大学生难以养成日常对垃圾进行分类的习惯(单选)

4 高校垃圾分类现状的原因分析

通过对中国计量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水利水电学院以及杭州职业技术学院5 所高校问卷调查数据的整理,并结合与部分高校后勤工作人员的面对面交流,从而分析出现高校垃圾分类现状的原因。

4.1 学生对垃圾分类参与度不高

根据问卷调查显示,44%的同学在日常生活中会进行垃圾分类,56%的同学在日常生活中并不会自觉进行垃圾分类。结合实地采访和问卷调查结果,会对垃圾进行分类的同学认为:对垃圾进行分类可以减轻垃圾回收人员的工作压力,以及提高资源的可利用率从而较少环境污染;不对垃圾进行分类的同学认为:大学里课业繁忙并且垃圾分类费时费力,以致没有过多精力对垃圾进行分类。由此可见,高校多数学生对垃圾分类的积极性不高,是高校实施垃圾分类落实难的原因之一。

4.2 学生缺乏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

在走访调查中了解到,学生愿意响应国家和学校的号召对垃圾进行分类,但部分学生不了解垃圾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易腐垃圾”和“其他垃圾”四大类;不了解各类垃圾具体包括哪些内容;不了解垃圾分类的好处及意义;不了解这些垃圾最后是怎么处理的,这些知识的缺乏间接影响了学生对生活垃圾的正确投放。

4.3 垃圾分类配套设施不完善

根据问卷调查显示,61%的同学认为当前垃圾分类设施不够完善。学校公共垃圾桶虽有分类,但特定区域的分类垃圾桶种类不全,这给学生进行垃圾分类造成了很大的麻烦。学校的后勤管理也存在一定的薄弱环节:一方面,学校配备的垃圾分类管理人员人手不足、职责划分不到位;另一方面,在垃圾清运过程中往往将各类垃圾都放在同一个垃圾车里,无法体现分类投放的效果。

4.4 校方宣传模式单向化

目前高校对垃圾分类的宣传,主要是在餐厅门口、寝室门口、教学楼门口处贴海报、摆放“易拉宝”以及在学校的官方公众号和微博等新媒体上宣传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这种宣传模式虽覆盖范围很广,但少有学生能产生共鸣。许多学生只是看到了,但还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4.5 学生获取信息碎片化

现在的大学生主要以“00后”为主,他们是互联网的“原住民”,是伴随着互联网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是通过互联网渠道,网络上的信息虽然丰富,但质量参差不齐且碎片化。学生从网络上获取有关垃圾分类的信息,大部分是缺乏完整性、系统性,导致学生对垃圾分类的认识不全面,难以推动大学生自觉参与垃圾分类工作。

5 措施与建议

5.1 创新垃圾分类宣传模式,着力推动垃圾分类知识的普及

要在宣传模式上取得突破,就必须打破互联网与传统媒体的刻板化宣传环境,通过新的着力点打造垃圾分类宣传模式的强劲引擎。在校园内打造这种新引擎,就离不开校园的教育性主体功能。高校校园因其公共性与开放性,十分适于开展宣传活动——包括办讲座、办社团、贴海报,以及开设相关的课程等。将垃圾分类宣传带进课堂,对于在校生而言是最为稳定且持久的宣传方式。通过教师在课堂中对垃圾分类知识的系统讲授,学生往往能以最有效率的方式获取关于垃圾分类的系统化知识,这对于推动垃圾分类知识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在校内定期开展关于垃圾分类的讲座,普及一些基本的分类知识,也是对开展垃圾分类课程的一项有益补充。在校园内,校方应将开设垃圾分类课程与开办垃圾分类公益性讲座结合起来,普及好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双管齐下,做好校内垃圾分类文化的宣传攻势,“力争人人懂分类,个个愿参与”,将垃圾分类的宣传常态化、立体化。在高校校园进行垃圾分类,并不是朝夕间就能完成的,相反,这需要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过程。因此在宣传方面要做到坚持不懈,使校内师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垃圾分类的观念,自觉自愿地参与到垃圾分类工作中来。

5.2 完善基础设施与垃圾分类管理制度

(1)及时配齐配好分类处理垃圾的相关设施,让学生寝室内垃圾桶与寝室外垃圾桶的种类与数量相匹配,寝室内的垃圾桶由寝室长负责监督是否与室外相匹配。

(2)制定关于垃圾分类的校纪校规,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体系。

(3)加强对垃圾分类管理人员的培训与管理。尤其要加强对垃圾分类管理人员垃圾分类知识的培训,专门为其开设培训课程,并鼓励其积极参与校园内开设的垃圾分类讲座,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提升专业水平。在日常管理中,要落实管理责任,建立专门的垃圾分类管理机构或相关的学生组织,加强监督检查,力促形成一种全员重视垃圾分类的局面,并做到各个环节有章循、有人管,垃圾存放场地定时查,垃圾清理过程及时管,对不规范、不文明行为现场处理或监控督查,对玩忽职守、工作懈怠的人员依据相关条例严格处罚。

(4)可以将垃圾分类工作和志愿者公益行动与校园勤工俭学活动等有机结合起来。将垃圾分类工作加入到校内志愿者活动之中,并鼓励志愿者们积极参与该项活动,这既可以对校园内垃圾分类做出实质性的贡献,又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对校园内垃圾分类进行宣传的良好示范效果。将垃圾分类工作加入校园勤工俭学活动之中,这不仅使同学们在勤工俭学时多了一种选择,更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此外,也可以探索校园垃圾有奖分类等激励机制,作为制度化管理的增益补充。

5.3 将垃圾分类与寝室评分相关联

将学生寝室的垃圾分类状况与寝室评分相挂钩,由学校安排学生组织对寝室垃圾分类状况不定期进行抽查,由以往的重“室外分类”转向重“室内分类”,使“室内分类”成为一种习惯与文化。如,可由校一级相关学生组织,每月不定期对学生寝室的垃圾分类状况进行抽查,由院一级相关学生组织,每两周不定期对学生寝室的垃圾分类状况进行抽查,由此建立起院校两级“双查”制度,并采取“突击式”检查模式,在最大程度上还原出学生寝室内垃圾分类状况的真实情况。在进行检查后,相关学生组织对各个寝室的垃圾分类状况进行评分,该评分可作为“文明寝室”评比的依据之一,评分累计多次不合格的寝室,可通报至该寝室所在学院,由相关单位进行批评教育,用这种外部的刺激来提升学生进行垃圾分类的积极性。此外,也鼓励支持学生开展自我管理,在寝室内部开展对个人垃圾分类评分的活动,建立起寝室内部的奖罚制度,奖罚细则可以根据各个寝室自身的情况制定。如在卫生方面有所欠缺的寝室,即可由垃圾分类评分较低者打扫寝室内一星期的卫生。而这种奖惩体系要落实到个人,以达到提高学生垃圾分类自觉性、积极性的效果。除了评分以外,对在垃圾分类过程中表现优异的个人和团队给予物质或精神奖励,也是对现有奖罚机制的一种有益补充。

6 结论与讨论

高校既承担着为国育人的重任,也担负着环保教育的使命。在这次调查过程中发现,高校的部分学生缺乏垃圾分类的意识,同时高校对校园内的垃圾分类管理不够重视。高校在实施垃圾分类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在面对挑战时,高校与学生应共同努力、相互体谅完成这个造福后代的伟大工程。

猜你喜欢

寝室分类垃圾
寝室“奇葩”操作大赏
垃圾去哪了
倒垃圾
按需分类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说说分类那些事
寝室“活宝”征集令等
喜事
给塑料分分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