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运动性到城市性—南山文体中心与南艳湖体育综合体的设计比较研究

2022-03-19石少峰周舟

世界建筑 2022年3期
关键词:综合体南山文体

石少峰,周舟

随着文化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城市建设的完善,人民群众对“日常型”体育设施的需求日益增长,越来越多“赛事型”体育设施面临改造的同时,也有一大批新型体育服务综合体规划诞生。那么,在体育强国发展目标之下,塑造怎样的体育建筑才能在既满足公众运动需求的同时,又能够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呢?

南山文体中心和南艳湖体育综合体,均为悉地国际通过大型设计竞赛获得设计权的城市体育建筑。南山文体中心经历了从2007–2014年长达7年的设计建设,最终取代了建设于1993年、设施早已老化的南山区文化馆,落位于一线城市深圳的都市街区。南艳湖体育综合体项目起始于2016年,坐落于国家级园林化生态观光旅游区“合肥南艳湖自然湿地公园”,该地一年四季均有鸟类栖息。

本文试图从这两个所处自然环境和设计时期均存在巨大差异的体育服务综合体的设计实践回顾中,为上述问题探寻适合这个时代的部分答案(图1、2)。

1 不同的布局形式,相通的城市体验

首先,这两组体育设施的设计出发点,都来自对城市环境的“场地升级”,在具体的布局手法上,有着彼此不同的优势和思考。

1 建筑群落融入自然场地,同时具备自身的城市感,南艳湖体育综合体

2 南山文体中心鸟瞰

4 南山文体中心建筑概念分析图

5 南艳湖体育综合体最终设计策略

3 南山文体中心广场活动空间

集剧场、体育馆、游泳馆三大功能于一体的南山文体中心,被设计为一气呵成的“L型”建筑形态。在南山区零散破碎的高密度城市街区中,巨构式建筑单体所潜藏的目标感和标志性,能够更广、更远地汇聚公众的视线,视觉的冲击性在一定维度上会转化为一探究竟的好奇心。这种具有强烈昭示性的集约共享的巨构式创作策略,集中、突出、呼唤式地向公众发出参与邀请,完成了文体建筑与城市深层次的融合(图3)。

南山区文化馆中老化的体育设施,虽然无法再满足市民的使用需求和期望,但建筑前部空旷无碍的广场和大片集中的绿地,持续满足着周边居民在街道树荫下纳凉休憩、孩子们尽情追逐奔跑的惬意生活需求和态度。体育综合体强调空间的体验性,在存量市场中,“强体验”“人文化”是大势所趋。该项目建筑师赋予新建筑整体集中的建筑形态,有计划地让渡出足够的广场活动空间,将“建筑”升级为“街区”, 顺应着文化中心从高雅圣坛走向大众的时代要求,有意识地延续着居民的生活体验(图4)。

南艳湖体育综合体最初的设计策略,与南山文体中心如出一辙:在整体完整的巨构体量下进行空间的开合,以适应地形和功能需求。但是在创作后期,建筑师一改集中式的空间布局策略为多个相对分散的建筑单体。巨构式、标志感的“超级体量”,过于目标性的塑造为某种视觉冲击物,在自然湿地环境中存在风险——建设用地过于靠近南艳湖核心区域,体育运动噪声污染和密集的城市交通流线会对生态区环路及鸟类栖息地产生不利影响,巨构式的建筑体量融入敏感的生态核心区的概率是较低的。

因此,最佳策略或许就是南艳湖体育综合体最终的建筑布局形式:尝试“弱化建筑,甘当配角;化整为零,见缝插针”的思路,选择对原始场地自然植被破坏最小的方式,以一组紧密关联、相互依托的建筑群落承载各项体育功能。整体并不张扬,低调、谦逊地与自然环境发生对话,看似零散、实则有序地围绕景观要素分散布置,从而弱化建筑体量的冲击性,在不经意间接受城市公众的使用和体验,塑造出其所期望的“日常性”而非沉重的“纪念性”(图5)。

如何让人体尺度和行为与建筑发生联系,是建筑设计始终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两个对比案例,虽然构筑物的尺度和形式不尽相同,无论是巨构式单体还是多体分散,其所塑造的空间状态和形象都在特定语境下,使人与城市环境产生了必然的互动关系。从目前来看,被用作社区文娱活动大本营的南山文体中心,面对零散破碎的城市街区,采用集中的建筑体量同时退让出一定面积的公共广场,是一种成功的先导策略;堪比自然氧吧运动场的南艳湖体育综合体,在自然湿地公园包围的环境下,用相对分散的体量来塑造运动综合体,也是可实施性强、具有说服力的设计策略。因为他们都顺势而为,理解了场地的独特价值,想清楚了构建怎样的场景才能吸引更多的市民自发地参与到文体活动之中,营造出了城市化的“场景力”。

2 不同的环境条件,相同的开放意图

再看这两组体育建筑聚落,都在其有限的界面上,实现了与城市环境的开放性和友好性,在具体的场所界面和路径设定上,又有着不同的特征和意图。

6 南艳湖体育综合体充满活力的运动场

7 功能区之间的巷道空间

8 立体步道景观系统

南山文体中心设计的亮点,在于其对处于快速更新的深圳城市记忆“岭南街巷文化”的珍重和对原有建筑与街道共塑的“都市慢生活”使用空间形式的延续——三大功能区被独立放置,并在各功能区缝隙间留出巷道径直连通外部城市道路。深圳自然环境炎热多雨,巷道具备冷巷的功能,微风徐来,拂去湿热,真正促使了邀请周遭四面八方的居民聚集于此,暗示着对外开放的设计意图(图7)。乒乓球、健身房、壁球馆等沿着游泳馆和体育馆之间的二层平台开放,建筑与公众的接触界面也在这些体育活动空间的开放性安置之中得到了延长。

景观的开放性(Landscape Openness)是地形和植被的产物[1],或许看似只是几级台阶或几丛绿化,这些半开放式景观(semi-open landscape)在视觉和动线上即可能给受众造成场域的疏离感。南山文体中心设计师在充分考虑了高频使用人群,即老人和儿童的需求后,减少了广场与城市支路临界面间的台阶从而使广场平整以便人群进入。此外,广场四周采用点状树阵和岛式绿化,既清晰的界定了广场范围,又保留了视觉上的通透性和动线的灵活性。

如果说处于一线城市核心区的南山文体中心面对的是在城市更新中破局重生的难题,那相较之下,南艳湖体育综合体面临的则是如何成为新区发展助力和如何处理自然环境约束两大挑战。在南艳湖这片场域,没有什么比自然更应充当“主角”,因此建筑选择以消隐、谦逊的方式迎接公众的到来。结合现状地形,公园环湖道路线型走向经过微调,形成相对独立的建设用地,避免对北侧生态环境产生干扰,实现内外动静分离。人们可以从周边社区顺畅地到达体育公园,依次经过晚樱、香樟树、水杉林等自然场景,进入商业配套用房、休闲广场、体育内院等室内空间。

此外,基于场地周边的自然环境风貌,一套多层次立体叠落的步道景观系统被创作出来。漫游路线从首层延伸至场馆各层平台,作为交通空间,可通达各场馆,作为休憩空间,可与内部公园环境互动,体味步移景异的视觉变幻效果。无论在首层还是二层,行人都可通过空间立体步道到达屋面,树木穿插其中,在水天一色之间远眺南艳湖湿地公园,以此给市民全天候的内外景观体验(图8)。

建筑“城市性”的完成度,依赖于场所界面处理的方式和城市行为的渗透程度。南山文体中心的巷道和南艳湖体育综合体的立体步道,两者的建造方式和周遭环境因素息息相关,都既是景观交通,亦是建筑场所。但无论是面对硬核繁杂的城市街区采取直截了当、敞开胸怀的开放方式,透露出极其开放的公民意识,还是面对天然易碎的湿地公园环境采取小心谨慎、多途径渗透式的界面介入手法,保持体育综合体的独立性和可达性,这两座建筑都秉持着一致的以城市中的人为尺度,打破固化空间格局,以动线设计激发场地活力的空间开放心态。体育综合体因其特殊的建筑尺度会被认为是城市空间中特殊的节点,良好的疏散与交通能够削弱建筑与城市的界限与疏离,更好地促进运动场所与城市空间的相互融合。因此,一个被市场验证的,人们不仅会光顾、更乐于在其中打发时间的城市建筑,不仅仅是符合视觉审美和环境要求的几何体,还应该是以人为本的可达空间。

3 不同的建筑语汇,相同的公共生活

在建筑形态和视觉语言上,这两组建筑分别出自CCDI北京团队和深圳团队之手,各自带有不同的美学偏好,但共同点是二者的设计都源自对所在城市公共生活的持久关注。

9 南山文体中心肆意的色彩

10 “呼吸”的建筑表皮

南山文体中心的三大功能区被设计师用一片巨大的屋檐统一起来,在降低西晒对广场干扰的同时,延长市民在此停留、活动的时间。从某种意义上讲,建筑设计是一种“边界行为”——限定空间,但又尝试在精神或视觉上达到不同空间的消融、渗透、统一。此处,在二维界面上向外扩张的屋面,在三维空间里拓宽了建筑区域,削弱了建筑与广场之间的界线。这种相互渗透融合的边界状态更能吸引人们全天候地使用这个场所,保持了整体“公共开放”逻辑的统一。

在幕墙处理上,设计延续着奔放、激烈、活力的建筑语言。内层幕墙全部被涂漆处理为充满张力的红色,透过外层金属幕墙昭示着深圳城市更新和活力的存在。大面积的玻璃幕墙,营造出通透的、允许城市广场和建筑内交通空间相互观望的开放氛围;红蓝绿等颜色的建筑内墙也同时活跃着一墙之隔,建筑内外到访者共同的空间情绪(图9)。

与南山文体中心不同的是,南艳湖体育综合体的建筑边界是清晰的,并未在屋檐等二维界面上延展,严控内与外之间的过渡区域。“呼吸”的建筑表皮和上文提到的立体步道都平和的等待着自然气息由外向建筑内部蔓延并消解建筑边界。不依赖于建筑本体的形态扩张和复杂的表皮,建筑依旧可以展示出开放包容的心态,无论对自然还是对人类。

南艳湖体育综合体打造轻盈多孔的可“呼吸”建筑表皮,采用高密度树脂板,以此实现采集自然光源和与自然景观对话的功能需求。建筑外立面整体简洁,突出细节品质,以细腻入微的笔触融入自然的画卷;而穿孔图案影印运动元素,又适时地呼应着轻快活跃的运动主题,从视觉上激发公众的运动神经。与南山文体中心截然相反,此处建筑语言的细腻性也体现在对玻璃幕墙的弃用,虽然会丧失大面积风光,但避免了观鸟胜地的鸟类误撞到玻璃幕墙上(图10)。

不难看出,南山文体中心是一次典型的以“热带城市年轻化公共生活”为主体的设计实践。延伸的边界、肆意的色彩,都在以流动、多变、张扬的姿态,呼唤公众的参与。建筑语言的标识感意图较强,昭示着深圳青春朝气的城市活力,促进着城市生活、城市空间、城市态度之间深层次的融合。而在自然环境更为突出的南艳湖,贯穿建筑本体形态和表皮的则是更加低调、细腻、收敛的建筑语言,是将运动健身、自然环境与市民的日常生活相融合的设计宗旨。设计敬畏自然生态,却又不忘取自然光景赠予运动的人群,与自然生活的日常气息紧密贴合。

11 南山文体中心总平面

12 南艳湖体育综合体总平面

13 南艳湖体育综合体屋顶平面

14 南艳湖体育综合体篮球馆剖面

4 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体育综合体的建筑语言首先应当保持与场域精神状态的和谐统一,始终将“人”的需求放在首位,最终才能直截了当或润物细无声地吸引人们使用体育设施,参与体育运动,共享体育生活。

两座建筑的比较研究让我们发现,能够被当今市场选择的,与城市深层次融合的体育服务综合体,通常具备以下设计基准点:

(1)结合地形条件营造充满运动生活特色的“场景”,给予公众独特的吸引力和体验感;

(2)通过多种方法增强交通动线的可达性,促进运动界面与城市空间的渗透融合;

(3)保证建筑视觉语言本身的在地化和统一性,并贯穿建筑内外和景观系统。

体育建筑的更新换代始终追随着体育事业和城市经济文化发展的脚步,相信南山文体中心和南艳湖体育综合体在时代语境的变化中,依旧将带着自身独特的“运动性”持续赋能城市。□

猜你喜欢

综合体南山文体
Bořislavka社区综合体
西班牙AIGÜES DE VILAJUÏGA建筑综合体
Megapark商业综合体
论中国文体发生与早期发展的途径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B CAMPUS教育综合体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梦回南山(外四章)
在深秋,共南山
悠然方能见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