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社会中青年的星座崇拜及其信仰超验化风险

2022-03-19刘又嘉刘剑锋

中国青年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学说崇拜星座

□ 刘又嘉 刘剑锋

“风险”已然成为现代社会的中心议题。在生活实践领域,它改变着人类社会运行的基本逻辑;在学术领域,它引发了各学科研究者的集体关注与深入研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风险”问题做出多次论述,习近平同志指出:“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必须始终保持高度警惕,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1]。青年群体是国家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肩负着国家与社会发展的未来和希望。正因如此,青年群体信仰问题一直被视为关乎青年群体自身发展、国家与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网络社会与风险社会的双重语境,使得青年群体中信仰风险问题展露出来,其中,网络社会中青年群体的星座崇拜便显露出了较高程度的信仰超验化风险。

伴随着互联网与各类新兴媒介技术的持续发展,星座学说收获了惊人的传播效果。在互联网诞生之后,星座学说首先依托着互联网上所建立的星座网站或一些门户网络所开设的星座频道、星座专栏,展开公开而广泛的传播。与此同时,互联网引致的媒介环境变革,也带来其他传统媒体平台对星座相关内容的传播松动,如一些地方报纸开始为星座相关内容提供版面[2]。此后,伴随着青年网络用户向移动端、社交媒体、网络社区或社群等的迁移,星座相关内容随即于各类新兴媒介技术平台及其所组建的网络社区、社群(如天涯论坛、百度贴吧,抖音、B站,QQ、微博、微信及其网络社群)中开辟出了新的传播场域。在青年中,“星座热”持续高温。如表1所示,2011—2021年间,以“星座”为关键词的百度搜索指数始终维持在高位水平,说明“星座”学说的关注度一直很高。在2017年,关键词“星座”日均搜索指数达66607,呈现出近年来的最高水平。此后三年,搜索指数有所回落,但也维持在较高水平;同时,由于该“搜索指数”仅是以百度中的搜索数据为基础,指数回落主要是因为受到其他新媒体平台的分流影响,如微博、微信平台的分流(据微博平台“微指数”显示,2021年7—9月,三个月内关键词“星座”的“微指数”为326997)。可以说,“星座热”一直持续盛行。百度指数中“人群画像”的数据显示,在关键词“星座”的搜索网民中,19岁及以下、20~29岁、30~39岁、40~49岁、50岁及以上分别占比18.34%、45.15%、27.08%、6.97%、2.46%[3],可见青年正是星座学说的主体关注人群。

表1 关键词“星座”的搜索情况表

显然,作为信仰对象的星座学说,借助高速发展的新兴媒介技术实现了快速、大范围的传播,但它之所以能实现于部分青年心中渐趋深入的“扎根”,还需要从青年主体及其他方面做出进一步剖析。本文试图从两个方面对青年群体中星座崇拜的发展与加剧进行解析:第一,网络社会中星座崇拜青年的心理需求及其满足;第二,网络社会中星座崇拜的信仰方式。通过这两方面内容,对网络社会中星座崇拜的发展与加剧做出解释。据此,对网络社会中青年群体信仰超验化风险的形成与发展进行揭示,并为网络社会中青年群体信仰超验化风险的规避研究奠定基础。

本研究采用了线上参与式观察法和访谈法。一是线上参与式观察。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笔者渐次锁定并选定了星座学说内容传播的几大主要网络平台,包括百度贴吧、微博、QQ、微信、抖音等。此后,笔者通过添加“关注”,对星座内容传播领域具有极高影响力的微博博主、微信公众号、抖音号等进行关注,通过网络社区的账号注册、网络群组搜索等功能,进入到多个平台的网络社区、社群。笔者将这些网络社区、网络社群、信息发布与交互平台作为展开参与式考察的多个线上“田野”,截至2020年9月,对它们进行了为期半年至1年半不等的考察。此间,笔者主要就青年对星座学说内容的传播与交流、星座崇拜青年心理需求及其满足、星座崇拜的信仰方式等进行考察。二是访谈法。为了准确地把握星座崇拜青年的真实想法,在2019年10月至2020年9月期间,开展了对35名青年的深度访谈。其中,男性16人,女性19人;年龄在17~30岁。针对受访者,采用“星座-序号-性别”的格式进行编码,如“XZ-01-F”,男性采用“M”作为后缀,女性采用“F”作为后缀。

一、星座崇拜的界定

在我国,大多研究将“星座热”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如青年亚文化、非主流文化等)进行考察。有研究指出,“‘星座’这一概念最早援引自西方占星学”,但是,“在媒介的传播改良之下,‘星座’的概念已经由传统占星学发展成为本土‘星座学说’,进而转变为体系完备的‘星座文化’”[4]。何华莉对校园“星座文化”做出如下定义:“大学生群体中流行的一种以西方星相学为基础的,以出生日期所在的星座推测性格、运程,尤其是爱情的文化,有其独特的概念和体系,形成以‘星座’为核心的文化丛”[5]。另有研究指出了星座文化与十二生肖、风水思想的融合[6]。在星座文化的考察中,现有研究就星座文化传播的本土化进行了思考。当然,在对星座学说的界定与认识上,研究者们对其内容、特征、运用层次等尚存有一定的分歧与局限。

本文主要在信仰范畴之内对星座崇拜进行探讨。在信仰的界定上,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前者指“人们对某种主义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作为行动的准则”,后者指“人们对人生及其生活于其中的社会乃至整个宇宙的起源存在、性质、意义、归宿等的认定和确信”,“并以此形成最高价值理想和终极目标”[7]。在本文中,星座学说指以西方星象学为基础,并融合了我国民间命理思想等,可以对人物性格、婚恋适配、运势等进行分析、预测乃至干预的一套系统内容。青年群体中的星座崇拜,指青年对星座学说及其所默认“神秘力量”的极度尊崇、依赖、敬畏,并依靠星座学说及其所默认“神秘力量”获得心灵指引、行为指南。青年的星座崇拜建立在青年对星座学说之于自我、他人、周遭生活乃至宇宙万物解释与预测的极度信服基础之上,同时也建立在青年对星座学说所默认的“神秘力量”之于自我、他人、周遭生活乃至宇宙万物影响作用的极度信服的基础之上。

在星座学说及其运用中,主要分三个层次:一是依据个人出生日期(包括出生月、日)所确定的“太阳星座”类型对个人性格、配对、运势等的解释与预测,属于星座学说最重要的基础,为大多星座崇拜青年所熟知和普遍运用;二是依据个人出生具体时间(包括出生年、月、日、时、分)等所确定的太阳星座、上升星座、月亮星座对个人性格、配对、运势等的解释与预测,属于稍高阶的运用;三是依据个人出生具体时间(包括出生年、月、日、时、分)等所确定的个人“星盘”来对个人、命运及更多方面内容的解释、预测进而干预,运用两人星盘的“合盘”对二人婚恋、命运及更多方面内容的解释、预测进而干预等,这一类则属于星座学说的更高阶运用。伴随着对星座学说的持续关注、了解与运用,部分青年会发现,在就性格分析、婚恋配对、个人运势等结果的测算方法上,实际上可以有很大的不同,而这些方法上的差异往往被认为会直接影响内容结果的准确性,更高阶的方法运用被认为可以获得更多方面与更准确的分析结果。因此,为了追求更为全面、精确的结果,部分青年会就星座学说内容及其方法运用进行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追随。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往往伴随青年对星座学说中所默认的超验性“神秘力量”信服的深化。经由这个过程,星座学说及其所默认的“神秘力量”往往会在部分青年中完成渐趋深入的“扎根”。

二、网络社会中青年心理需求的加剧与满足

从青年这一信仰主体来看,星座崇拜的发生正是因为星座学说契合并满足了青年几类突出的心理需求,这使得青年能在星座学说中得到内心的指引、情绪的缓释、行动的指南。在这些需求中,某些需求原本就是青年这一年龄阶段所普遍存在的,但在网络社会这一背景下,有些需求被进一步激发、提升。如此,更加剧了部分青年心理需求的满足渴望,借助互联网与各类新兴媒介技术平台得以广泛传播的星座学说,也随之更为受到这部分青年的青睐。

1.自我认知的需要及其满足

“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指出,人的“自我意识”在青年期会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在这一过程中,“我是谁?”将作为一个重要问题而呈现,青年人会非常渴望对自我(如自己的性格、气质、兴趣爱好、能力等)做出更深入的了解[8]。“我是天秤座的,星座分析里面说天秤座的优点是口才好、公平正义、人缘好,但是,缺点是很纠结,有选择困难,我确实就是这样的”(XZ-22-F)。“我是天蝎座的,天蝎座具有忧郁气质,说得很准”(XZ-20-M)。“我身边很多朋友,包括我自己,看的星座内容越多,就越觉得它准,我们一伙人是很信的。不过,有另外的朋友(指并不信星座的朋友)说,这可能是因为我们很信星座,就按照它对我们自己的分析描述来‘做自己’”(XZ-04-F)。在星座崇拜青年看来,星座学说中的星座查询及其性格分析等实现了对自我认知需要的快速满足。另外,各类星座排行榜(如十二星座冷酷无情排行、最大度排行、最温柔排行、多愁善感排行、最讲义气排行、最孝顺排行、最爱吃排行、最绝情排行、最呆萌排行等)随之成为部分青年认识自我、了解自我的指南,并可能进一步发展成为青年自我调适与自我发展的指南。

伴随着网络社会的到来与持续演进,网络平台上的自我呈现、不同网络群组中的多元自我、流动自我等不断表现并发展,这也使得青年自我认知的需求进一步提升。而此时,星座学说依旧能够为这种提升了的需求提供满足。“我觉得我的性格蛮多面的,在现实生活中、在不同的网络群里,我表现出来的自己可能不一样吧。星座里面就是这么说我的,双子座,我也就安心了,不是我一个人的问题,这个星座的人都会这样,哈哈哈……”(XZ-09-M)“一般来说,我在网上蛮活跃的,发表观点,分享信息,和人聊天什么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我话很少,我自己也搞不清哪个才是真实的我,我会去看自己的星座分析,看看我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XZ-27-M)。

2.社会关系交往的未知、迷茫及其化解

在高频流动的社会背景下,各类社会关系的初始建构与长久维系成了每个中国人需要面对的崭新课题。在传统中国社会,人们生活在固定的地域范围内,接触着固定且数量有限的人群,传统社会所孕育发展出的中国关系文化提供了一整套关系交往规范与准则,以指导和帮助人们进行传统“熟人社会”中各类型社会关系交往。然而,当下,人口大规模、高频流动,青年往往会出于求学、工作、婚姻等需要而发生各种流动,原有的关系交往规范与准则已然无法为大量陌生环境下陌生人之间的初始关系建构提供有效帮助。因此,很多人尤其是人生阅历与社会关系交往经验相对缺乏的青年,或将陷入社会关系建构与交往的未知与迷茫中。对星座崇拜青年来说,星座学说中的星座查询及其性格分析等成了自己认知他人并帮助自己建构并维系社会关系的指南。“如果是刚认识的朋友,我一般会先问一下他的星座,这样子我可以大概知道他是什么性格”(XZ-13-F)。“我更喜欢和同星象的人交朋友,我身边最好的几个朋友都是和我一样的风向星座,我觉得我们在性格、兴趣很多方面都更合得来”(XZ-15-F)。

网络社会带来了虚拟空间中关系建构与维系可能,这些“关系”的建立与发展虽然大多基于“趣缘”的基础,但是在交流与互动中,仍然存有关于对方的诸多未知。从这个角度来看,网络社会的来临与发展,实则也加剧了关系交往的未知与迷茫。但是,星座学说仍旧可以使这种加剧了的未知与迷茫得到一定的化解。“我加入了一些兴趣QQ群、微信群、微博群,比如星座爱好群、明星粉丝群、旅游者爱好群、美食群等,在有些群里,有的人说话不是很客气,经常看到交流着的人就莫名其妙起冲突了,所以,在有些群里,我很少发言”(XZ-03-F)。 “我加了一个星座QQ群,大家在群里的名称是把自己的星座当前缀,这样子,每个人是什么星座一目了然,每个人是什么性格也就很清楚了,如果是我喜欢的星座在群里发言,我就会跟他多聊一下”(XZ-16-M)。

3.亲密关系的渴望、迷失及其缓解

青年往往出于求学、工作、婚姻等需要而离开自己的家乡,离开自己的父母、亲人、儿时的朋友等。在异地他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亲密关系(如恋人关系、夫妻关系)往往为青年提供一份更为切实的安全感、幸福感、满足感。很多单身青年渴望并憧憬着一段美好的亲密关系。对于星座崇拜青年而言,星座学说可以为其提供恋爱对象或婚姻对象的选择指导、判断双方的匹配程度等。“我一个人在大城市打拼,对美好婚姻是特别向往的。在大城市里,如果有一个特别暖的爱人,就不会觉得孤独吧……我是水瓶座的,水瓶女和天秤男的配对是满分,我就特别想找一个天秤座的人结婚,那样子两个人肯定很合拍、很幸福”(XZ-07-F)。“我结婚之前,还给我自己和老公做了星盘测算,就是双人感情合盘,看看两个人是否结婚、长久发展的关键、相处建议什么的”(XZ-14-F)。“我之前看过‘最值得托付终身星座排行榜’,我发现我男朋友的星座位居榜首,我特别开心,这又一次坚定了我跟他在一起的决心”(XZ-08-F)。

对于已经拥有着一段亲密关系的非单身青年,部分人时常陷入关系互动与维系的困惑中。伴随着社会发展的提速与生活节奏的加快,身处求学、毕业、求职、就业、婚姻初建、初育等情境下的青年,其亲密关系的发展走向往往具有更多不稳定性,他们往往为如何更好地了解彼此并维系彼此间的关系、是否应该以及如何结束彼此的关系而困惑和迷惘。“有时候和男朋友吵架,我就会去搜各种星座配对分析,看看他的性格、我的性格,两个人相处可能产生的问题什么的,有时我还会把这些链接发给我男朋友,这样子可以避免以后我们互相踩雷吧”(XZ-06-F)。“我和我之前的女朋友星座配对指数就很低,后来我们分手了,我们两个都比较强势的那种,确实不合适”(XZ-18-M)。

互联网与各类新兴媒介技术高速发展,也使单身青年看到了陌生人之间亲密关系建立的可能,由此,生发出对亲密关系更大的渴望与期待。“我加了星座好友QQ群,大家比较有共同话题,有时会群里聊蛮多的,我会特别关注和我合得来的星座好友发言、动态什么的,我觉得如果合得来的话,说不定可以进一步发展”(XZ-11-M)。“我跟我男朋友算是网恋吧,最开始我就问了他的星座,他是双子座,我是天秤座,我们星座配对是‘绝配’,这个也让我决定跟他在一起”(XZ-19-F)。当然,复杂的网络社会环境也能使处于现实亲密关系中的任何一方面临远超于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情感诱惑,如此,也使得处于现实亲密关系中的双方往往更易陷入亲密关系的迷失之中。如此,星座崇拜青年也更为依赖于星座学说这一能够给予其帮助或指南的法宝。

4.成长与发展中的不确定性、焦虑及其缓释

社会的高速发展带来了更为激烈的竞争,青年的成长与发展遭遇了更多的不确定性,也背负起更为沉重的压力。处于不同年龄段的青年,其所面临的现实压力类型及其水平虽然有所差异,但当下青年成长与发展不确定性下的普遍“焦虑”已然广泛形成。同时,互联网及各类公开的新兴媒介平台上,很多青年选择依托着日常生活中的场景照片与小视频,对自己的生活进行“书写”与“记录”、“晒”与“秀”,甚或某种程度的“展演”……这使来自不同阶层青年之间的生活差距、贫富差距等得以最为直观地、公开地、广泛地呈现,并被广大青年自身所切实感知。由此,部分青年更易抱持一种“底层认同”,更深度地陷入不确定性下的“焦虑”之中。

此时,星座学说中的“运势分析”“运势详解”“运势预测”成了部分青年为未来寻找“确定性”的重要方式,“水逆”成为部分青年合理化过去、现在、未来困局的主要解释,“锦鲤”成了部分青年化解困局、希冀未来美好的精神寄托。如表2所示,近几年星座内容关注度位居前10名的城市中,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一直稳居前列,这四大城市是青年群体求学、就业、创业聚集程度极高的城市,同时也是国内公认的压力水平高、青年焦虑程度高的城市。

表2 “星座”关注人群地域分布排名表(前10名)

可以说,数据反映了青年发展不确定性及焦虑与星座内容关注之间的某种关联。“崇拜是希冀的巅峰”,“对某一种东西充满着希冀或把全部的希望寄托于某一种东西,此时,信仰主体的心态必然表现为一种崇拜”[9]。星座崇拜的形成与发展是星座学说紧密契合青年心理需求并最终承载起青年心理需求满足希望的结果。

总体看来,星座学说所传播的内容主要有性格分析、婚恋配对、个人运势等几个方面,分别是根据星座/星盘判断个人(自己或他人)的性格特征或性格取向,依据双方星座/星盘评估、预测恋爱或婚姻的适配程度,依据星座/星盘进行个人运势(包括学业运、事业运、财运等)的预测。这几方面内容,正好契合了青年的几大突出心理需求,因此也受到了青年的追捧。

三、网络社会中星座崇拜的信仰方式

“信仰方式是信仰者和信仰对象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表现”,它是“信仰心态的外化与展开”,主要包括“主客体之间的认知联系、情感联系、行为联系”。其中,认知联系即“信仰者对信仰对象的理论确证”,情感联系即“信仰者对信仰对象的情感体验”,行为联系即“信仰者对信仰对象的行为追求”[10]。本文据此对网络社会中青年星座崇拜的信仰方式进行分析。

1.对于星座学说及其“神秘力量”的确证

由于星座学说借助互联网及各类新兴媒介平台(如星座网站、论坛、贴吧、微博、微信、抖音、B站等)进行传播,所以,青年对于星座学说的接收、获取是极其容易的,这为青年对星座学说的全面、深入认知提供了便利。当然,在星座崇拜中,关键问题在于需要在星座学说认知基础上形成星座学说的确证,即主体人对星座学说关于各星座性格分析、恋爱或婚姻匹配程度及其交往模式、各类运势分析等的准确程度进行确认。在网络社会之前,这只能是个体自我确证或小群体确证,然而在网络社会中,这种“确证”却是一种大规模的、跨时空的、线上群体的共同确证。

笔者以知名星座微博博主“陶××”(微博2019年十大影响力星座命理大V之一)的一条微博内容及其收获的评论回复展开例证说明。微博博主“陶××”于2020年4月6日发布了一条关于射手座人群恋爱分析的微博内容:“射手座极其难以爱上一个人就是因为恋爱观与爱情观的强烈冲突。简单来讲,射手是一个控制欲极强同时又特别害怕麻烦别人的人。他想要的爱情是对方心甘情愿地被自己控制,只围着自己转。但他从来都不主动开口提。”同时,该微博附上了博主视频。该条微博转发达到6688次,评论达1.3万,点赞达4.9万(数据更新于2021年10月2日)。在评论内容中,博主“陶××”呼吁射手座的朋友现身说法,并邀请“射手座家属”(即射手座的恋爱或结婚对象)参与相处技巧讨论。在评论区,大量射手座自我分析、射手座“家属”或朋友的讨论文本,共同佐证博主所发内容的正确性:“本射手表示,简直太真实了!”“太真实了,感觉超透明了!”“比我自己还了解自己!”“准哭了!”“真实得太恐怖了吧!你是不是偷窥了我的生活?”“完全一致!”“我怀疑你在我家装了摄像头!”“完全一致!”“全中!”……网络社会中,这种大规模、跨时空、线上群体的共同确证时刻都在进行着,它加速且加深了青年个体对星座学说准确性的确认;与此同时,大量个体公开确证的累积效应,进一步助推了星座崇拜在更广泛青年群体中的传播、发展。

当然,在公开于互联网与各种新兴媒介平台上的、关于星座学说的准确性讨论中,也有少数人表示“说的和我不一样”“这好像不是我”“感觉不是这样的”,但是相对而言,这样的声音是极为微弱的。对于“不准确”的原因,星座崇拜青年中流行着几套主要的解释说法,这使得少数个体判断出来的“不准确”并不会动摇大多数星座崇拜青年对于星座学说及其“神秘力量”的“相信”:(1)将“不准确”归因于个体特殊性,以及所处阶段或环境的特殊性,并非星座学说的不准确;(2)将“不准确”归因于自己对自己的认识不够、不深入,据此将星座学说作为进一步深入认识自我、表现自我的指南;(3)认为可能是当前星座学说分析者的水平问题,换一位高水平分析者则可以做出更准确的分析;(4)归因于分析测算工具与方法使用的初阶性,如大多青年对星座的了解起源于根据出生日期(包括出生月、日)来查询、确定的星座类型,但部分青年在对星座学说的持续、深入研究中发现,据此确定的“星座”仅仅是“太阳星座”,他们认为仅仅依据“太阳星座”就性格、婚恋配对、各种运势等得出的分析结果往往是极为粗略且不准确、不全面的,于是会转而结合关注太阳星座、月亮星座、上升星座,或使用更高阶的星盘测算分析等。

2.对于星座学说及其“神秘力量”的情感体验

“情感体验是信仰方式的重要方面,任何信仰当中都必然地存在着对信仰对象的感情体验”[11]。在星座崇拜中,真正的信仰对象是星座学说中所默认的某种“神秘力量”,从一定程度上来看,它具有与宗教信仰中信仰对象一样的超验性特征。相似于宗教信仰中信仰情感是“信仰者对神圣事物的某种内心感受和直接体验”[12],星座崇拜中的情感即崇拜者对星座学说及其所默认的“神秘力量”的内心感受与体验,主要是信仰者对这种 “神秘力量”的尊崇、依赖、敬畏。

(1)关于尊崇。主要体现为星座崇拜青年对星座学说所默认“神秘力量”的高度信任、认同、尊敬、崇拜,总是期待着神秘力量对自己施以眷顾、护佑、加持,以帮助自己实现某些期望、目标;更进一步,甚至将这份情感延伸至知名星座博主身上,呈现出对知名星座博主的尊敬、崇拜。

(2)关于依赖。人类的依赖感“在人的自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日益复杂与扩展”,并“由儿童式地对某一具体对象的依赖,扩展为对整个生命寻找某种根本的庇护和归宿的愿望,由生存中的客观需要变为一种心理上的主观需要”[13]。在星座崇拜中,依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星座崇拜青年总是依靠着星座学说及其神秘力量对当下已经发生、正在发生的一切做出“解释”,并凭此解除自己内心的困惑、不安;另一方面,星座崇拜青年总是期待着能够凭借着星座学说所默认的“神秘力量”的护佑、加持,改变自己的糟糕现状,实现自己的期望、目标。

(3)关于敬畏。主要体现在星座崇拜青年在对“神秘力量”的相信与感知中,一方面形成了对其作用强大性的敬仰,另一方面形成了对其作用强大性的畏惧,害怕其强大作用力的运行使自己落入不好的境况中。

这些情感形成于星座崇拜青年的内心。在网络社会中,星座崇拜线上信仰行为得以缔造(在下文中会有论述),星座崇拜青年的情感或情绪也随之得以直接呈现在伴随线上信仰行为所形成的网络信息文本中。可以认为,星座崇拜中信仰情感或情绪公开且大范围地呈现,一方面强化了星座崇拜青年自身的情感体验,起到了加强、维系其星座崇拜的作用;另一方面,借助着情感、情绪的线上传染与扩散,星座崇拜得以在青年群体中更广泛、更深度地传播。

3.对于星座学说及其“神秘力量”的行为追求

“信仰的行为追求也是一个人的整个信仰生活的一部分”,“没有信仰行为,信仰就是不完整的,也是无法得到体现和检验的”[14]。一种行为之所以被视作信仰行为,是因为它与信仰的直接联系性:一方面,从动机来看,它“是在信仰的鼓舞和引发下采取的行动”;另一方面,从行为目的来看,信仰行为“是为了实现信仰所提出的目标”[15]。

在网络社会中,一些极具网络空间特色的星座崇拜行为乃至信仰“仪式”得以缔造。星座崇拜青年在知名星座博主“转发收好运”“点赞领好运”“打卡吸好运”“评论求好运”的呼吁下,积极参与到一些特定星座学说内容的评论、转发、点赞中。在一个较为短暂的时间段内或一定的时间周期内,大量星座崇拜青年于网络空间的集体评论、转发、点赞,制造出了一种刷屏、霸屏的效果,促成了极为壮观的星座崇拜信仰“仪式”景观。它犹如宗教信仰中的信仰仪式一样,使信徒得到极为深刻的信仰体验。另一方面,这些行为、“仪式”所留存的相关网络信息文本经过长时间持续的积累,其评论数、转发数、点赞数不断攀升达到的高峰值,作为一种公开的、准确的数据记录,宣告着星座崇拜青年行为追求的热度,进而推动着它在青年范围内更广泛、更深入地传播。如新浪微博平台上认证为“知名星座命理博主”的“锦鲤大王”(微博2019年十大影响力星座命理大V之一),于2013年7月19日发布了一条微博—“本王法力无边,关注并转我子孙者,一月内必有好事发生”,并配有一张锦鲤图片。该条微博内容至今依旧得到持续的留言评论、转发、点赞,截至2021年10月2日数据更新时,该微博已获转发100万+次,评论100万+次,点赞27.8万次。

四、星座崇拜中信仰超验化风险解析

青年“信仰风险”的研究将马克思主义风险思想及风险社会理论应用于信仰研究之中。立足于青年群体自身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与稳定,以及青年主流信仰的建构与维系立场来看,青年群体中的信仰风险可以界定为:青年群体信仰(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可能发生或遭遇的危害性结果;更进一步,它包括了由青年群体信仰自身层面恶化发展所连带引致的群体、社会、国家等多层面、多领域(如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可能发生的危害性结果。其中,信仰超验化风险为青年群体信仰风险中的一种典型风险,它是信仰对象主致风险中的一种(前期研究表明,青年群体信仰风险在不良信仰心态与不良信仰对象的共同作用下引发。不过,在不同的信仰现象及其所致的风险中,二者主导性作用是存有差异的,据此,信仰也可以归类为信仰心态主致风险与信仰对象主致风险两大类别。其中,信仰超验化风险属于信仰对象主致风险中的一类,主要包括宗教与民间信仰、星座崇拜)[16]。可见,“‘超验’的意涵是指超出一切可能的经验之上并为人的认识能力所不能及的彼岸世界的东西”[17]。

本文中,信仰的超验化指青年对于超出一切可能经验之上的、为人的认识能力所不能及的非现实的、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的过度沉浸与高度信从。本文认为,青年群体中的星座崇拜同步催生着青年群体信仰超验化风险。即在星座崇拜中,青年会生成对一种非现实的、超自然力量的崇拜,这种非现实的、超自然力量不存在经验事实的证据,也无法实现逻辑的证明,因此,极易导致青年陷入神秘、虚幻、假想式的“精神世界”中;与此同时,它带来青年对自身、对现实社会反思的弱化倾向,也带来青年对自身乃至人类能动实践能力的轻视与否定倾向等。由此,或将妨害青年的主流信仰认同、选择与确立。

1.“神秘力量”归因中对主体自身及社会反思的弱化倾向

某一类别的信仰总是“按照自己的信仰主线”,“为它的信徒组织一套有关宇宙及自身是怎样起源和发展、社会是如何构成和运行的、人是应该怎样生和怎样死的等理论体系,供他们学习、领会和信仰”,“只要以此为真的信众,其思维能力、知识水平和社会实践不越出这个范围,就生活在一个明朗、确定和确实的世界中,神秘的黑暗就不会干扰他们的生活”[18]。星座学说便是这样一套看似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星座崇拜中,星座学说默认或假定了一种“神秘力量”,它可以对宇宙构成与运行、世界变迁与发展、个体际遇等施加影响,如此,它顺其自然地成了星座崇拜青年对于个体际遇乃至周遭一切的重要归因。

笔者以知名星座微博博主蓝××(微博2019年十大影响力星座命理大V之一)的一条微博发帖及其收获的评论回复内容进行例证说明。微博博主蓝××于2020年3月10日发布了一条微博:“【水星停止逆行】今天上午,水星恢复顺行,之前三周多备受影响的(上升星座或太阳星座)双子、处女、水瓶、射手、双鱼可以来转发好消息了 #祈福2020# #水逆退散# 。”在该条微博的评论区中,星座崇拜青年将自己的考试失利、面试失败、感情不顺、家庭生活矛盾、事业不顺等均归结为“神秘力量”运行中所形成的“水逆”:“这些日子处处苦不堪言,工作感情备受煎熬!”“这次水逆对我双子太狠了。”“水逆真的快惨死我了。”“处女真的太惨了,研究生落榜了真的难受。”“大射手,都三十岁的人了,昨天因为工作的事情哭唧唧。”……同时,对于博主发帖告知的“水逆消散”的消息,星座崇拜青年则表现出了极大的欣慰:“终于结束了,心理上突然获得了安慰!”“这个消息比我发工资都振奋我信心啊!”“谢天谢地啊!”……可以发现,星座崇拜青年将个人际遇乃至万物运行主要归因于一种“神秘力量”。显然,这往往会减少星座崇拜青年对自身、对社会的深刻反思,即不再更多地对自身、周遭社会问题及其改善做出深刻思考、追问。

缺乏抑或丧失对自身、对现实社会的反思意识、反思行为、反思能力的青年,是很难成为一名坚定的主流信仰者的。马克斯·韦伯阐释了西方社会的理性化进程及其过程中的“祛魅”,从而,人类从巫魅中解放出来,走向信仰的“世俗化”[19]。刘建军认为,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信仰“世俗化”进程中发展出来,作为“现实的信仰”,“它是对虚幻、超验的信仰的变革”,在此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信仰完成了对“信仰世俗化”中不良结果的克服与扬弃[20]。毋庸置疑,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信仰的形成乃至其与时俱进的发展,极大程度上正是依靠着无数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对人类自身、人类所处现实社会的深刻反思而促成。可以说,反思与批判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信仰者需要具备的必要品质。然而,这种品质却极易在星座崇拜的“神秘力量”归因中削弱。

2.“神秘力量”崇拜中对自身乃至人类能动实践力量的轻视倾向

在对“神秘力量”的归因中,代表的是星座崇拜青年对这一“神秘力量”存在及其巨大作用力的认同与崇拜;与此同时,它也意味着星座崇拜青年对于自身乃至人类能动实践力量的看轻倾向。

笔者以高关注度星座微信公众号Alex××所发布的一篇文章及其评论区回复内容进行例证说明。微信公众号Alex××于2020年5月11日发布《(周运)Alex 12星座一周运势(5.11—5.17)》,该文章首先对重要星象之于大环境的影响进行了说明,此后对十二星座的具体影响进行了说明。部分内容如下:“本周重要星象:本周会有三颗星体进入逆行的状态,而且也有两颗星体会变动自己停留的位置—这周开始,许多事情你会发现‘充斥着变化性’‘反转性’,甚至也会出现令人瞠目结舌的消息、通知、政策……”依据该篇文章评论区的回复来看,对于“神秘力量”存在及其巨大作用力量的认同、崇拜,使得星座崇拜青年对“神秘力量”之于自身的眷顾寄予了极高期待,他们争先祈求这份“神秘力量”保佑自己或周围人在学业、事业、恋爱、日常生活、健康等诸多方面能收获好的结果:“处女座好运啊!!保佑顺利通过考试!!进入面试!!”“处女座来啦!好运打卡!”“巨蟹冲鸭!这周复试顺顺利利!抽到简单的题!”“金牛考研复试顺利!”“巨蟹座正在找工作,看到这篇好安心!加油!”“水瓶保佑!工作工作!”“水瓶加油啊!希望水瓶最近编制可以定下来!身体健康,万事胜意!”“摩羯好运打卡!”……虽然,有部分星座内容中的“开运指南”包括了个体自身的努力,也有部分星座崇拜青年认为“自身的努力也很重要”“自己也需要继续努力”等,但是,在很多星座崇拜者看来,相较于巨大的“神秘力量”,这种“自身努力”作为一种现实人的能动实践力量是有限的,即便是保持着一贯的“自身努力”,美好结果的获得也须有“神秘力量”的加持。

笔者认为,对于自身及人类能动实践力量持有轻视与否定态度的青年,很难成为坚定的主流信仰者。“从社会角度来讲,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指人们对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主观确信,并作为实践指南”;“从个体角度来讲,马克思主义信仰指人们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状态的主观确信,并作为实践指南”[21]。马克思主义信仰“并不是对历史规律的宿命式的顺从或浪漫的理想化”,而是具有显著的实践性特征。它需要信仰者依靠现实的实践运动来改造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生存状况,进而实现最终的“美好生活”。陷于“神秘力量”崇拜,且对自身、人类能动实践力量持看轻与否定态度的青年,有可能对单纯依靠人类自身“实践”来实现“美好生活”产生怀疑或不认同。

五、结 语

网络社会中青年的星座崇拜催生并加剧了青年群体信仰的超验化风险。当然,在青年群体信仰超验化风险的演进中,也会有其他超验性的“神秘力量”成为其信仰的对象。结合新闻报道、相关研究与本研究的观察,信仰超验化风险不仅在低龄化青年群体(如初中生等)中有所蔓延,同时也在高学历群体(如硕士生、博士生)中有所发展。

现有对于青年群体中“星座热”的研究,大多是在青年亚文化、消费亚文化、社交文化等视角下的考察与分析,并未将其纳入到更深度、更核心的青年精神信仰范畴进行考量。就此,本文认为,需要警惕青年群体中持续高温的“星座热”的可能性危害。青年群体中的“星座崇拜”的不断发展与加剧,确属多元文化力量乃至经济资本力量等的综合作用结果,但在精神信仰层面,星座学说及其所默认的超验性“神秘力量”作为信仰客体对青年主体精神的主宰与行为的规训,仍然需要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

青年群体星座崇拜中信仰超验化风险的提出与观照,揭示了青年群体信仰自身层面及其在其他多层面、多领域中发展出危害性结果的“可能”。这种“可能”是否会很快地成为现实并升级至严峻的态势,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是否以及如何建构并实施有效的信仰风险规避措施。人类的信仰深深根植于人的需求之中。如前文所述,星座崇拜中的青年存有一些较为普遍的心理需求,如:自我认知方面的,这意味着这些青年在寻找并确定“我是谁”的答案;社会关系交往与亲密关系方面的,这些青年充满了对志同道合的群体、共同体、理想伴侣的向往,寻找并确定“我们”的存在,渴望在“我们”中获得归属与支持;关于成长与发展的,这些青年充满着对美好未来的期许与确定性追求。可以认为,某些心理需求原本是青年这一年龄阶段所必然经历和尤为凸显的,当然,某些心理需求也是在网络社会中获得了更大的激发与释放。

对于星座崇拜中信仰超验化风险的规避与化解,需要以青年群体中所存有的特定心理需求为出发点与着力点,基于网络社会环境,以恰当的方式对青年群体特定心理需求予以适当调节和有效引导。如此,方是有效化解其中风险问题的“对症”解决之道。■

猜你喜欢

学说崇拜星座
胰在脏象学说中的归属
消失在法庭的邦博
汉语复句学说的源流
我崇拜的那条“龙”
阴阳学说在杨式太极拳中的表现浅探
星座
12星座之我爱洗澡
星座
星座
古埃及人的圣甲虫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