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导管信息化管理平台对神经外科中长导管置管患者护理安全的影响

2022-03-19吕明明吉敏娇马蓉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导管静脉护士

吕明明 吉敏娇 马蓉

目前,临床上为了减轻药物输注对血管造成的损伤,多采取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导管(PICC),能避免反复穿刺对血管造成的损伤,减轻患者痛苦,降低反复穿刺引起的并发症[1]。然而长期留置PICC 会引起导管相关性感染,增加血栓发生风险,导致置管失败[2]。中长导管置管属于新兴的外周静脉置管输液工具,可直视血管,穿刺时无需X 线定位,避免深静脉置管盲穿引起的危险[3]。尽管中长导管置管较PICC 安全性更高,但临床上仍有部分病例由于导管维护不当而出现相关并发症,影响置管效果[4]。若在中长导管维护中出现了失误和差错,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痛苦,也会耽误治疗进度,甚至引起医患纠纷等问题,因此保证中长导管留置安全性是临床护理工作[5]。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其在医疗工作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研究为了能更好地提高中长导管置管患者使用安全性,建立导管信息化管理平台,对中长导管置管患者实施管理,并获得一定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9 年6 月—2021 年5 月选取神经外科行中长导管置管患者180 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条件:预期输液时间>7 d;需要行液体补充,抗生素或高浓度电解质液体输注;药物渗透压小于900 mOsm/L;患者手血管弹性差,穿刺困难;患者对本研究内容知情,并积极配合。排除条件: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流减少或有静脉血栓史;终末期肾病行静脉保护;合并血流感染。按照组间基线资料匹配原则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0 例。对照组:男45 例,女45 例;年龄35~75 岁,平均45.85±3.26 岁;疾病类型:脑出血43 例,脑外伤20 例,动脉瘤13 例,颅内肿瘤10 例,其他4 例;置管静脉:经右侧贵要静脉置管30 例,左侧肱静脉置管25 例,左侧贵要静脉置管25 例,左侧肱静脉置管10 例;学历:初中或以下28 例,高中/中专24 例,大专或以上38 例。观察组:男46 例,女44 例;年龄35~75 岁,平均45.98±3.32 岁;疾病类型:脑出血40 例,脑外伤21 例,动脉瘤13 例,颅内肿瘤12 例,其他4例;置管静脉:经右侧贵要静脉置管32 例,左侧肱静脉置管26 例,左侧贵要静脉置管24 例,左侧肱静脉置管8 例;学历:初中或以下26 例,高中/中专25 例,大专或以上39 例。两组患者以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管理方法

患者均由经过专业培训的静脉治疗科护士置管。经由超声引导,应用改良塞丁格技术在贵要静脉置管,外科医生为患者实施局麻,并将囊袋放入到中长导管座中。置入中长导管后,拍摄胸片,确定导管走行和导管尖端的位置,如果在正常范围内才可以。为了避免研究结果的偏差,纳入研究的两组患者接受同一批护理人员的管理和干预,并由专业护士录入和统计数据。

1.2.1 对照组 置管后行导管常规管理,具体措施如下:①确认患者个人信息,测量患者臂围,填写维护手册,评估患者穿刺点及留置导管情况。②更换输液接头,采用肝素钠脉冲冲管,正压封管。③更换透明敷料,掀膜观察穿刺点情况,在穿刺点上下10 cm 采用蘸有洗必泰的棉棒清洗3 遍。白色固定翼采用酒精棉片擦拭,距穿刺点1~1.5 cm 位置安装固定翼,U 形固定导管,无张力敷贴透明膜,并在胶带上注明维护时间,填写维护手册。

1.2.2 观察组 应用导管信息化管理平台对中长管导管患者实施管理,具体措施如下:

1.2.2.1 搭建中长导管信息化管理平台

(1)设计思路:由2 名静脉治疗护士带领4 名护理专业研究生及负责平台运行和维护专业技术人员各1 名共同完成平台设计工作。静脉治疗护士初步提出构建中长导管信息化管理平台的设想,护理研究生负责查阅专家建议、文献资料,对目前的类似构想实现情况进行质量控制,完成前期工作。本设计的实现还需要护理部、静脉治疗专家、医院护理质量控制专家、外科医生、护理专业研究生、信息处技术人员共同参与,团队会议分析当前中长导管管理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初步拟订符合临床使用和护理全程管理需求的目标,基于静脉输液护理学会指南中的概念、维护及并发症分类等要求,提出平台的模块构成。

(2)设计原理:前台系统开发使用C 语言,后台系统开发使用JAVA 语言。依托移动护理系统整体架构和安全体系、整个系统的设计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安全性高、扩展性好,能够实现与医惠移动护理系统的有效对接。

(3)设计内容:本平台包括6 个模块,即中长导管置管前评估、中长导管置管登记、维护记录、统计查询、院外随访、系统维护,各个模块的具体功能如下。①中长导管置管前评估。本模块需要输入患者的各项信息,护士与患者沟通后,完成填写,并与患者和家属再次核对,保证资料准确,具体内容包括血液检验相关指标、营养状况、病史、颈部淋巴结是否肿大、中长导管置管处皮肤情况、既往中心静脉置管史、导管置入史等。录入患者的情况后,后台自动识别出异常资料,并弹出警示框,提示患者存在护理管理风险,帮助医护人员识别患者的情况,加强管理。②中长导管置管登记。具体内容包括中长导管置管信息和患者置管情况。中长导管的厂家信息、型号、批号、有效期;患者置管的体位、臂围、中长导管置管时间、中长导管置管部位、置管静脉、消毒部位、B 超引导穿刺、超声心电图导管尖端定位技术、导管长度以及注意事项等。护士可根据登记的内容掌握患者的情况,提高护理管理效率。③维护记录。包括中长导管置管医院和具体科室、臂围、置管位置、导管长度、是否需更换敷料、局部皮肤是否完整、导管是否通畅、是否发生静脉炎、中长导管座是否翻转、封管液量(ml)、维护周期等。通过维护记录能够反映出中长导管置管维护的效果,防止相关并发症。④统计查询。本模块功能为统计选定时间段内科室中长导管置管总数量,并可查询已经拔出中长导管的患者信息、追踪患者维护情况、中长导管留置总天数及导管留置期间是否发生并发症和具体病症表现。所有统计结果均用表格形式展现,还具有导出功能,方便使用。⑤院外随访。由1 名学习过专业知识和使用方法的专科护士负责开展院外随访,具体内容是针对患者开展延续性的健康教育,教育方法是通过信息化平台上传中长导管使用的健康知识视频、推送中长导管院外维护注意事项小文章等。本模块还具有院外随访提醒功能,每当有患者近期需要随访或复查,系统就做出提示,负责人主动与患者取得联系,完成随访工作。⑥系统维护。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开展系统维护工作,维护内容包括查看数据共享情况以及检测系统运行状况等。软件自动生成患者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主要诊断。

1.2.2.2 中长导管信息化管理平台应用 在试运行期间,由静脉治疗护士完成信息输入并负责填写维护记录,专职护士负责院外随访工作,信息处技术人员负责系统维护工作,每位工作人员需各自负责好自身工作,确保工作效率。如对中长导管置管患者进行评估时,护士可通过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平台并进入到“中长导管置管前评估”界面,将患者的信息添加进去。然后点击“评估”界面,评估时,平台自动分析指标是否在合理范围内,显示评估结果,只有评估合格,才能为患者置管,反之则不可以。对于不能置管中长导管的患者会在界面弹出“输液工具推荐”链接,护士直接点击查看静脉治疗输液工具的选择原则,选择合适的工具。使用期间,由护理研究生每3 d 的填写一次使用心得,收集平台数据录入并跟踪平台使用情况。

1.3 评价指标

(1)置管期间并发症:包括渗血、穿刺部位肿胀、机械性静脉炎、导管滑脱、导管尖端移位、深静脉血栓。

(2)置管效果:记录两组导管留置时间、患者导管维护费用。

(3)患者满意度:采用自拟的静脉治疗患者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评价,问卷包括静脉置管操作、留置导管期间维护技能、导管维护宣教、导管并发症预防指导、置管后日常生活指导5 部分,共25 个条目,每个条目赋值1~4 分,总评分为0~100分,评分越高说明患者对导管维护的满意度越高。问卷经3 名静脉治疗专家进行编制及修订,问卷Cronbach’s α 系数为0.798,信度系数为0.822,提示量表信效度理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校正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渗血、穿刺部位肿胀、机械性静脉炎、导管滑脱、导管尖端移位、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2.2 两组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维护费用及患者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导管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导管维护费用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维护费用及患者满意度比较

3 讨论

3.1 中长导管信息化管理平台可降低患者置管并发症

信息化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成立信息化管理平台能有效规范中长导管工作流程,提升置管服务质量,确保置管安全性[6-7]。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渗血、穿刺部位肿胀、机械性静脉炎、导管滑脱、导管尖端移位、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提示基于中长导管信息化管理平台的管理模式可提高置管安全性。这是因为中长导管信息化管理平台所录入的数据较传统人工记录更加详尽、准确、具体[8]。自动化分析和整合数据,提高了资料整理和分析的效率,也避免了由于主观经验的判断而产生的遗漏和失误,提高了护士对患者情况评估的准确性,从而为临床处理提供客观参考数据,有助于导管专科护士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从而降低患者置管并发症发生率[9]。研究指出[10],关于中长导管置管的使用,护士能够通过中长导管置管维护实现对并发症的早期预防、发现和治疗。信息化管理平台通过准确的数据为护士识别并发症风险提供了更有效的参考,减少了出现差错的可能性,能够及时准确地为医院管理层及静脉管理小组提供相关资料并开展原因分析,通过制定针对性的改善策略,保证了患者的安全性[11]。

3.2 中长导管信息化管理平台可提高患者导管维护满意度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导管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导管维护费用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说明中长导管信息化管理平台可提高患者导管维护效果,降低导管维护费用,从而提高患者对导管维护服务的满意度。这是因为中长导管信息化管理设计科学、规范,使导管管理流程更加顺畅,避免由于导管维护不当引起的各种并发症,避免由于并发症发生而引起置管失败,延长了导管留置时间[12]。从设计平台内容到界面设计及技术服务,再经过了本团队的多方讨论及研究,并与实际情况贴合,从而能更好地满足患者导管维护需求[13]。此外,平台内容设计涵盖了中长导管置管患者系统管理的各个方面,如工具选择、质量管理等,界面设计实现了各模块系统整合,功能齐全,技术服务操作简易、省时省力,确保了运行与管理效率,减少了导管维护的人工服务费用[14]。在护理干预中,接受专业培训静脉治疗护士、责任护士、专职护士相互配合,各自分工,共同开展工作,避免了很多冗杂的环节,简化了患者置管流程,使护士能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从而提高患者对置管服务的满意度[15]。

4 小结

导管信息化管理平台可降低神经外科中长导管置管患者并发症,提高患者置管安全性及满意度。然而由于导管信息化管理平台在本院应用时间较短,在运行过程中仍存在不足之处,如由于护士对平台各知识模块使用方法掌握不够全面,无法灵活协调不同模块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平台运行效率。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日后工作中可对系统进行适当调试,如增设维护记录模块的填写说明、详细描述统计查询模块数据抓取流程等,让系统的使用更加方便、快捷,减轻护士的工作压力,使平台运行更加顺畅。

猜你喜欢

导管静脉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腰静脉及腰升静脉变异一例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PICC导管体内头端打结1例的原因分析及护理策略
术中持续静脉输注利多卡因的应用进展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complicated by rhabdomyolysis: A clinical analysis of 11 cases
在美国当护士的酸甜苦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