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理论的运用

2022-03-19池晓敏

当代家庭教育 2022年1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池晓敏

摘 要:文本细读理论指的是在阅读中教师进行恰当引导,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入手分析文本,了解文本的内涵。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这一理论能够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学会分析文章,弥补传统阅读中的一系列问题。当然,文本细读理论的应用还需要教师深入分析,结合教学培养目标,制定教学方法。基于此开展本文的研究工作,重点分析文本细读理论在初中语文阅读中的应用原则和价值,提出几点有效的应用对策,以期改善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理论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2)01-0133-04

Application of Close Reading Theory in Junior High School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CHI Xiaomin  (Fukou Junior High School, Shaxian District, Sanming City, Fujian Province, China)

【Abstract】The theory of text close reading refers to the proper guidance of teachers in reading, so that students can analyze the text from multiple angles and understand the connotation of the text. In junior high school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theory can innovate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reading, let students master certain reading skills, learn to analyze articles, and make up for a series of problems in traditional reading. Of course, the application of text close reading theory needs teachers to make in-depth analysis and develop teaching methods according to teaching training objectives. Based on this, the research work of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application principles and values of text close reading theory in junior high school Chinese reading, and puts forward several effective application countermeasure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and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teachers.

【Keywords】Junior high school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Text fine reading theory

初中語文阅读教学中,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模式单一,学生被动学习,阅读效率不高,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引进文本细读理论,在阅读中把握细节,从多个角度入手阅读,以提高阅读效率。这一理论的应用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细读的重要性,积极实践,掌握适合自己的方法,在阅读中抓住关键词和任务形象,感受文本情感和内涵,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1.文本细读理论在初中语文阅读中的应用原则

(1)以学生为主体,以文本为阅读依据

在初中语文阅读中应用文本细读理论,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综合分析学生的语文发展情况,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化,做好因材施教工作。合理引进文本细读理论,培养学生细读文章的阅读习惯,帮助学生掌握文本细读理论的具体应用,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满足学生个性阅读的需求。当然,还需要遵循以文本为阅读依据的原则。文本是师生对话、学生和文本之间对话的基础,采用文本细读理论,要坚持文本主要的依据,可以允许学生脱离文本,从作者身上理解文本,也允许学生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阅读。但是要重视文本这一依据,以文本为基础进行分析,逐步养成良好的细读文本的习惯。

(2)感性阅读和理性阅读的统一

细读是包括细致的感受和体验的阅读,要求学生融入自己的感情,感受文本世界。学生通过感性阅读能够十分轻松的融入到文学作品中,感受其中的情感和内涵。而理性阅读是分析文本的基础,从客观的角度入手,阅读分析,了解文本的结构写作技巧,激发出更为深邃的理解并提高审美情趣。通过感性阅读合理性阅读同一应用,能够帮助学生体验情感,分析文章,提高阅读效率。因此文本细读理论需要遵循感性阅读与理性阅读的统一,注重这两方面的培养,才能从多个角度入手分析文章,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细节与整体阅读的统一

文本细读理论注重从细节入手,从文章的每一个文字到关键词句子等,都进行细致的阅读,了解其含义,才能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文本。当然,文本细读还需要立足于整体,从整体的角度入手,把握整体的方向。也能通过整体的角度弄清楚各部分与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了解关键词或句子在此处起到的作用,从而对文本有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知。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文本细读理论,还应当遵循细节与整体阅读的统一。重视细节和整体的共同阅读和分析,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提高阅读效率。

2.文本细读理论在初中语文阅读中的应用价值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

在初中语文阅读中应用文本细读理论,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现状,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新的阅读技巧和阅读思维。引导学生注重从细节把握整体,从整体分析细节。通过应用这一方法,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在教师的引导下,细致地阅读文章,分析其中的含意,感受文章中的情感。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学生的语感能力有所增强,也提升了审美情趣,阅读思维会更加的灵活。能够逐步摆脱对教师的依赖,独立地分析阅读,体会文章的情感,总结文章内涵,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丰富阅读积累。

(2)有利于创新阅读课堂的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语文阅读课堂中,教师主要采取的是灌溉式教学模式,灌输给学生语文知识,带领学生阅读文章。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被动吸收知识,被动解决问题。而且教师也并不注重学生发展的差异化,制定的教学方案相对统一,并不适合一部分学生,这会影响到学生的阅读效率。而应用文本细读理论,转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中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方案,并运用这一理念改变学生传统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思维,帮助他们掌握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这一方法的有效应用,创新了传统的语文阅读课堂,实现了初中语文的教育培养目标。

(3)有助于发散学生思维,探寻文本内涵

文本是丰富的、深邃的,只有通过阅读才能透过表层挖掘其中的深层内涵,感受文化的魅力。在阅读课堂中,教师采用文本细读理论,带领学生从细节把握,分析文本细节把握文本,整体读出文本的个性和丰富,教师也可以通过设置问题、创设情境等多種方法,发散学生的语文思维,对细节之处有自我的理解,探寻文本内涵,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奠定一定的文化基础。例如,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文本细读理论,引导学生划分好文章的段落,从关键词入手,一步步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关键词在文章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建立对文章创作新的认知,也学会细致把握文章,感受其中的内涵。

3.文本细读理论在初中语文阅读中的应用策略

(1)开展朗读阅读,感受文本情感

在正式开展文本细读之前,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朗读文本,对课文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更有利于高效导入课堂。要求学生带着感情去朗读,感受文本中流露的情感,学会断句和节奏。在阅读结束后,可以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交流讨论分享自己感受到的情感,提出自己的见解,然后正式导入课堂开展文本细读工作。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饱满,更能捕捉到一些关键词、关键段落,教师在其中进行引导,提高学生的朗读效率,充分把握作者的一些情感。

例如,在学习《济南的冬天》这一篇课文时,在教学前,教师要求学生大声朗读文章,感受文章中的情感流露,或者可以寻找几位同学接力朗读。教师也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相关的图片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中进行朗读感受文本。文章中包含了很多景色描写,学生们有感情的去朗读,感受到了老舍先生在景物描写中融入的,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朗读些自然段,要求学生感受自己的抑扬顿挫和朗读节奏。通过这种示范,引导学生正确朗读,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朗读结束后,教师询问学生:你记忆中的冬天是怎样的?引导学生用语言叙述,通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文本中的情感,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为接下来的深层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又或者,可以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句子的情绪。在《纪念白求恩》一课中,第二自然段“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把两个双重否定句式换成陈述句,通过学生对原句与改后进行品读,让学生感受到双重否定句式的强烈肯定效果。

(2)抓住关键词,掌握文本重点内容

开展文本细读工作可以从文本中的关键词入手,教师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要求学生阅读多遍文章,在阅读的过程中标出自己认为十分重要的关键词。阅读结束后,教师提问学生所标出的关键词,并询问他们为什么选择这些关键词,在文本中这些关键词有什么作用设?置这些问题,引导各小组进行讨论分析,谈一谈自己的看法,更有利于发展学生们的思维,从关键词入手,把握文章总体。

比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朗读,感受其中的情感,在朗读的过程中标出其中的关键词。有的学生将“拗过去”作为了关键词,他认为连续用两个“拗过去”,其实是鲁迅在讽刺这种读书的行为。有的学生将百草园中出现的一些动植物标记了出来。他们认为这些动植物能够体现百草园的丰富性。鲁迅观察十分细致,也充分体现了鲁迅对百草园的喜爱。通过对这些关键词的把握,从整体看关键词,从关键词看整体。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教师也可以适当的提出一些问题,“其实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中如何看待“似乎”和“确凿”这两个关键词。有的学生说“似乎”和“确凿”两个词有些矛盾,“似乎”体现了鲁迅多年未去百草园,而“确凿”指的是百草园肯定会有野草。两个词用在一起,更能体现鲁迅对百草园的依恋和怀念。通过这种深刻的分析和细致的阅读,学生才能更加细致地体会到作者在创作文章时的用心之处。品词,朱自清《春》中“风里带来先新翻的泥土的气息,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润湿”换成“湿润”, 让学生通过读,再品。关键词的巧秒应用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前后联系,构成了一篇十分巧妙的文章。

(3)细读人物形象,理解本文主旨

在一些文本内容中,人物形象决定了文本的精彩之处。因此,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细读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充分把握作者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并从人物形象入手,联系文本整体,从表层深入内涵,理解文章的主旨,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例如,在学习《背影》这一篇课文时,教师引导学生从父亲这一人物形象入手,找出文章中关于父亲的描写,并谈一谈作者是如何塑造父亲这一人物形象的。学生先阅读了几遍文章,对文章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在阅读的过程中标记出文章中的关于父亲的描写。“回家奔丧,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这里便体现了父亲的心境。“他再三叮嘱查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在反复的犹豫间,能够体现出一个父亲深沉的爱意。“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文章最后以背影结尾,一个十分清晰到父亲形象便跃然纸上,字里行间中包含了作者对父亲的情感,因此,人物形象更加的立体,情感更加真挚。通过对人物形象的细致阅读和分析,更能握把文本整体,感受作者情感,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4)揭示文本中的问题,开展微观分析

教师将文本细读理论与问题式教学法相结合,在阅读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发散学生思维,也鼓励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提出问题。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探索活动,认真阅读文本并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探讨,提出自己的见解。也可以采取辩论的方式,通过相互讨论产生一些新想法,对文本也能建立更为深层的认知。

例如,在学习《归园田居(其一)》时,教师带领学生深入分析文本,可以先设置一个问题:仔细阅读,你能感受到其中的什么情感呢?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分析古诗。有的学生说,他感受到了诗人对自然的追求。教师继续追问:从哪里看出来为什么?利用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分析,提出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有的学生说,草盛豆苗稀。这里陶渊明用“盛”来描写野草,仅仅是因为野草多过于豆苗吗?学生提出这一问题后,和其他同学共同讨论。教师也参与其中,引导学生运用辩证的思维看待问题。有的学生认为结合陶渊明的心境,诗中的“盛”应该是对野草的一种欣赏。呼应下文,对豆苗长势、耕耘辛苦的不在乎,通过一个简单的问题使学生认识到诗人纯真的美好心灵和自由的心境。这样,更加细致地把握本首古诗的主旨含义,也将文本细读方法应用于其他诗歌的阅读学习中,逐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5)品标点符号的感情色彩

在阅读文本时,标点符号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元素。分析标点符号的运用,也能使学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提高阅读效率。《秋天的怀念》“不,我不去!”“我狠命的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第三自然段,“什么时候?”“好吧,就明天。”注意标点符号,品读人物的复杂心情;文中作者的话极少,标点符号却很丰富,感叹号,问号,句号,品读出作者说这三句话的语气,感受作者的情绪变化,把握文章情感;《纪念白求恩》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把“一个”去了,改成,“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級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通过品读原句与改句的区别,体会加上“一个”的作用。此外,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还应该下大气力做好文本阅读的教学研究,以笔者所用的部编教材为例,可以从传统文化、爱国主义教育、人物形象、生态文明等方面进行文本阅读研究,笔者曾尝试将初中教材中的生态文本作为细读研究对象,按学段、体裁和主题进行划分、梳理、归类,并进行统计分类(如图1、图2):

初中三年生态文本共88篇,生态文本及生态单元占比均已超30%以上,通过教师的个体研究,带动学生文本细读的兴趣,提升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和品味。

4.结语

综上所述,文本细读理论能够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掌握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充分认识这一理论的内涵,结合学生的发展特点来优化课堂的教学策略,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文本为阅读依据、感性阅读与理性阅读的统一、细节与整体阅读的统一等原则。从朗读文本入手,活跃课堂的氛围,引导学生感受文本的情感。然后带领学生标出关键词,从细节把握整体。也可以从文本的人物形象入手,分析文本特征和内涵。在阅读的过程中也可以适当的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从而自主提出问题,发散思维,建立新的认知。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充分落实文本细读理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能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提炼出文本中的关键知识,总结其中的内涵,积累更多的文学知识,提高文本阅读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沈莉莉.文本细读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D].江苏:苏州大学,2017.

[2]杨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诗歌文本细读的策略研究[D].安徽:安徽师范大学,2017.

[3]刘美.文本细读:初中记叙文阅读教学的新视野[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17.

[4]荣余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有效策略探析[J].文渊(高中版),2019(06).

[5]张贺.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有效策略[J].新课程·中学,2019(11).

[6]韦敏灵.刍议当代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有效方法[J].语文课内外,2019(12).

[7]严郁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有效策略探析[J].语文课内外,2020(18).

[8]龚颖丽.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初中语文阅读文本细读探究[J].文存阅刊,2020(32).

[9]黄新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之文本细读教学刍议[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下旬刊),2014(04).

1216501186382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图式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习作单元中的阅读教学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