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锐意创新谋发展 老曲新唱有担当

2022-03-19郭莹莹张盼盼

曲艺 2022年3期
关键词:老街曲艺艺人

郭莹莹 张盼盼

腊月过,正月到,吃过了饺子吃元宵。而对河南宝丰的父老乡亲们来说,每年在农历正月十三正日子举办的马街书会,才是正月里最重要的席面。古老相传,马街书会起于元代延佑年间(1314年),历经700余年至今,从不间断。在每年的正月十三,十里八村的乡党,南北往来的艺人,以天作幕、以地为台、说拉弹唱、以艺会友,为马街书会赢得了“一日能看千台戏,三天能听万卷书”的美誉。而为了展现马街书会独特的人文历史,发掘这一民间艺人盛会历经沧桑却兴盛不衰的根基和内在力量,河南歌舞演艺集团曲艺团汇聚编剧王宏、导演宫晓东、主演范军等众多精英,立足曲艺本体、面向青年观众,创新故事讲述形式,合理丰富舞台表现方法,打造出了在河南曲艺史上具有相当地位的方言剧作品《老街》。

《老街》以平顶山宝丰县马街书会的兴衰为背景,将以“七岁红”“浪八圈”“算破天”等为代表的曲艺艺人的多舛命运融入到大时代背景下,道尽曲艺人的悲欢离合与执着坚守。从军阀纷争到抗日战争,从“文化大革命”的压抑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勃兴,《老街》围绕“七岁红”一生的经历展开叙述,以质朴、简练的艺术语言和各曲艺曲种优秀唱段的独特魅力,为受众展现了马街书会中一代代曲艺人对艺术的挚爱,和坚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的自觉性。《老街》是一部极具曲艺特色的方言剧目,是当代曲艺人向先辈致敬、与历史共鸣的强劲和声,更能让大家看到马街书会艺人们的文化坚守、文化传承与文化自信。

作品要好,编剧就不能孬。《老街》的编剧王宏以“七岁红”的故事为切入点,讲述了马街书会的兴衰史,讲出了曲艺的兴盛、落寞和曲艺人的困惑、振作与担当。《老街》不以情节曲折取胜,不以语言华丽见长,编剧只是将自身对曲艺的一片深情代入其中,以原汁原味的马街书会为根本,道尽历代曲艺人的悲欢离合,用心用情书写了一部曲艺人与社会和时代的故事。《老街》塑造了5岁登台,7岁成名,开口千军听令,抬手万马驰骋,倔强执着、忠厚仗义,年轻时风流倜傥,老来虽举步维艰,但仍为爱守候、为曲艺传承耗尽心血的“七岁红”;塑造了有一身本事却言语尖刻,永远斗不过“七岁红”的“浪八圈”;塑造了“七岁红”的旧时恋人、誓守贞洁却惨遭不幸的坠子皇后“曲儿”;塑造了永远99岁,动辄子曰诗云,算卦回回不准,但大事面前有极有骨气的算卦先生“算破天”;塑造了喜欢坠子、义薄云天的“好汉”和学艺不精却满口江湖春典的“满口春”;塑造了师门叛徒、说话结巴的汉奸“栾三”;更塑造了一众为生计奔波、为“曲儿”落寞感到前途无望的艺人们。《老街》的故事是虚构的,但老街反映出曲艺人不屈服、不认命,对“曲儿”坚守执着的精神是真实的,他们在替自己呐喊,更是替曲艺艺术的传承发展鼓与呼。

《老街》有回音、有余味,有深沉的文化思考。编剧借剧中人之口,说出了曲艺人的心里话:“只要书魂在,书会就不会断!”“书魂是啥?是咱肚子里的曲儿!”“艺人,以艺养家,以德做人,台上说的全是人话,台下可不能不做人事儿呀!”“三个艺人,可兴书会!你我都是这行的腕儿,咱得教徒弟、聚艺人、兴书会,把根留住!”“我没你这么大的胸怀肚量,我就是个说书唱曲的,我这肩膀能把全家人的生活担起来已经很难了,我担不了历史,担不了文化,担不了那千钧重担。”

句句台词直抵人心。

曲艺人写曲艺事,这种基于马街书会而升华出的故事所爆发出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尤其是“曲魂响起,‘七岁红’独白”一节,足以使观看该剧的观众,尤其是行内的曲艺人产生强烈共鸣。“有为王出京来”“小院儿凉”“艺人难”这些鼓曲唱曲段子贯穿在剧目中,在增强情感冲击力的同时,更助力构建出了细密、紧凑、连贯的剧情脉络,进一步释放出了故事的感染力和曲艺艺术的魅力。听过这些唱段后,我们和周边的很多朋友,都“无可救药”地喜欢上河南坠子、三弦书、河洛大鼓等。

作品要好,演员要站得牢。《老街》的演员们,台上台下两份功,上场下场“一根筋”——台上演故事,台下做实事,核心就是一件事,“咱曲艺人得立起自己的身段来!”如果说编剧王宏把台下的曲艺事搬到了台上,那么河南的曲艺人又把台上角色为曲艺呕心沥血、“传宗接代”的精神延伸到了台下。台上的“七岁红”为曲艺自掏腰包,台下的曲艺人也是如此,做了很多“教徒弟、聚艺人、兴书会”的事。中国曲协副主席范军和台上的“七岁红”一样,一直致力于河南曲艺的传承和推广,致力于让曲艺回归剧场、融入城市、赢得青年。他打造了以“中原说唱演、非遗新体验”为主题的“非遗有范儿”小剧场,让各种形式的曲艺演出都能在这里得以展示。他带着“非遗有范儿”进高校,并自掏腰包举办“非遗有范儿”首届曲艺公益培训班,免费为学员提供住宿,竭尽所能为曲艺添香续脉,让真正喜欢曲艺的人有了阵营,找到了队伍。不管是台上,抑或是台下,范军都在努力做“教徒弟、聚艺人、兴书会”的事,并做得有声有色。

和台上仅有“七岁红”在为马街书会的存续兴旺努力不同,台下的范军有一大批同行者。“浪八圈”白军选扎根网络平台,以说学逗唱传播曲艺薪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陈胜利在台上是“马街书会头把弦陈师傅”,在台下则致力于河南坠子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他培养了青年坠子人才30余人,收集了500多分钟的传统唱段,并参与编著《河南坠子——北路传统书目曲谱集》一书,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资料。而在陈红旭立足中原文化、尝试打造出的文旅合作模式的“喷空”团队,陈梅生的河南坠子传承基地,张怀生的河洛大鼓公益培训班之外,河南省曲协更在积极探索曲艺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有效举措,前不久举办的第十一届少儿曲艺大赛就是其一。正因为有了这些曲艺人的努力探索,河南曲艺艺术才得以在更大范围内开枝散叶、赓续血脉。这些曲艺人做事,不管“天儿”如何,都在坚守让“书魂”不断,让“曲儿”传下来,让每年正月十三的马街书会一直“火”下去的初心。

戲里戏外难分,台上台下两全,《老街》做到了。

此外,现代化的技术,也为《老街》的舞台表现带来了更多的可能。《老街》时间跨度大,故事在现在和过去之间穿插进行,这就需要舞台有更为周到的整体调度,让受众不至于在故事交错中茫然。创演者匠心独运,在舞台上设置了小转台,表演现在的故事时,小转台就顺时针旋转,反之则是逆时针旋转。这样的设计,简单明了,让观众一目了然。

《老街》结合时代特点,回归人性本身,以事写人,利用“江湖春典”和河南方言来强化剧中人物身份,将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镶嵌进马街书会的兴衰历史中,塑造了一个个平实朴素、可亲可敬的曲艺人形象。《老街》不仅实现了历史与现实、台上与台下的贯通,更书写了一部马街书会史、一部河南曲艺人的精神史、一部曲艺人为传承发展曲艺艺术的奋斗史。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谨以此文,向坚守曲艺阵地,常年奋斗在挖掘整理、传承弘扬、创新发展等曲艺“苗圃”中的老师们致敬,我们衷心希望,《老街》在舞台上能有更强的生命力,中国曲艺能独辟蹊径谋发展,老曲新唱有担当。

(责任编辑/马瑜)

3751501908278

猜你喜欢

老街曲艺艺人
常州薛典老街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太平老街
《曲艺泉城》
老街
东门老街
朝三暮四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艺人指数Top10
花灯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