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先秦礼乐文明中的“酒”:以祭礼、乡饮酒礼和燕礼为中心的考察

2022-03-19郭晓东

郭晓东

摘 要:酒是先秦礼乐文明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在祭祀、敬长、合欢等诸多礼仪场合都离不开酒。在不同的礼仪活动中,酒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从祭礼之用酒中,我们可以看到,祀神之酒贵薄而贱厚,以其尚质贵本,乃得交于神明之宜。乡饮酒礼的意义,则在于明敬让、序长幼、别贵贱,以成就孝弟、尊贤、敬长、养老的道德风尚。至于燕礼,在朝廷则尽君臣之欢,在宗族则敦族人之睦,故不醉无归以示之亲也,既醉守礼以示之敬。

关键词:酒;礼乐文明;祭礼;乡饮酒礼;燕礼

中图分类号:B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099(2022)02-0023-07

周人灭商之后,对殷商之亡国做了深刻的检讨。在周人看来,殷商失国的一个非常重要原因,就是殷人因沉湎于酒而乱其德①。是以周公作《酒诰》,称“勿辩乃司民湎于酒”,主张不可经常饮酒,不可聚众饮酒,不可沉湎于酒。然而,《酒诰》对于饮酒,也不是一概予以否定,如其称“饮惟祀”,则祭祀之场合可以饮酒;其又称“尔大克羞耇惟君,尔乃饮食醉饱”,则可以以酒食进献长者与君主。就此而言,从周初开始,饮酒已不再是人们日常的一种行为,只有在礼仪活动中,惟有祭祀、敬长等的礼仪活动中,才可饮酒。通览先秦礼书,我们可以看到,酒在先秦礼仪活动中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在祭祀、敬长、合欢等礼仪中,都离不开酒。在不同的礼仪活动中,酒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从而成为了先秦礼乐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拟以祭礼、乡饮酒礼及燕礼为考察的对象,以此看先秦礼乐文明中用“酒”的意义所在。

一、贵薄贱厚与尚质重本:祭礼中的酒

《礼记·祭统》云:“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在吉、凶、军、宾、嘉五礼之中,古人最重视作为吉礼的祭礼。而在古代的祭祀礼仪中,酒是不可或缺的、最重要的祭品之一。这在古代文献中有着非常清晰的表述,如《诗经·小雅·信南山》说:“曾孙之穑,以为酒食。祭以清酒,以从骍牡,享于祖考。”又如《小雅·楚茨》:“以为酒食,以享以祀,以妥以侑,以介景福。”又如《大雅·旱麓》:“清酒既载,騂牡既备,以享以祀,以介景福。”从《诗经》中的这些描述看,在祭礼之中,酒与食物一样,是必不可少的基本祭品之一。

《周礼·天官》设有酒人一职,其云:“酒人掌为五齐三酒,祭祀则共奉之。”又曰:“凡祭祀,共酒以往。”由此看,酒人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掌管祭祀之用酒。按《周礼》的说法,祭祀所用的酒有所谓“五齐三酒”,其曰:“辨五齐之名,一曰泛齐,二曰醴齐,三曰盎齐,四曰缇齐,五曰沈齐。”又曰:“辨三酒之物,一曰事酒,二曰昔酒,三曰清酒。”所谓“五齐三酒”,在郑玄那里已认为“古之法式未可尽闻”[1]162。大体上说,“五齐三酒”代表了酒的八个不同的等级。“五齐”属浊酒,泛齐浆汁甚少,或为始酿才有酒味,故其糟泛泛然;醴齐浆汁稍多,但浆汁含于糟内;盎齐滓汁各半,而汁色葱白;缇齐汁多于滓,汁色红赤;沈齐滓汁下沈,汁在上而清。相应地就酒味而言,泛齐最薄,沈齐最厚;若以酿造时间言,泛齐最短,沈齐最长可参见郑玄注“五齐”曰:“泛者,成而滓浮泛泛然,如今宜成醪矣。醴犹体也,成而汁滓相将,如今恬酒矣。盎犹翁也,成而翁翁然,葱白色,如今酂白矣。缇者,成而红赤,如今下酒矣。沈者,成而滓沈,如今造清矣。自醴以上尤浊,缩酌者。盎以下差清。其象类则然,古之法式未可尽闻。”[1]162。“三酒”也是如此参见郑玄注“三酒”曰:“玄谓事酒,酌有事者之酒,其酒则今之醳酒也。昔酒,今之酋久白酒,所谓旧醳者也。清酒,今中山冬酿,接夏而成。”[1]163。相对于属浊酒的“五齐”,“三酒”则为已去滓之酒。事酒是临时用的或者临时酿造的酒,贾公彦称其冬酿春成,所以郑玄以汉之醳酒况之[1]164。昔酒酿造时间较事酒长,而短于清酒,清酒大约是酿造了半年的酒。因此,清酒时日最长,味道也最醇厚。

在古代祭祀中,最主要的用酒就是“五齐”,而“三酒”则只起到配角的作用。在《礼记·内则》中有“酒:清、白”一语,郑玄称“清”是清酒,“白”指的是事酒与昔酒[2]1132。《内则》之所以不讲“五齐”而只讲“三酒”,是因为该篇所记的是人的日常行为礼仪,其酒是人所饮之酒,至于“五齐”则主要是用来祭祀,是给神明所享,而不是给常人所饮用。贾公彦说:“三酒味厚,人所饮者也,五齐味薄,所以祭者也。”[1]163古代祭礼中用酒,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贵薄贱厚。越是味薄之酒,在祭祀中地位要高,其极致就是所谓的“玄酒”。孔颖达认为,“玄酒”指的就是水。在孔颖达看来,“大古无酒,此水当酒所用,故谓之玄酒”[2]894。也就是说,在远古时代酒产生之前,为了表示对神明的敬意,就直接用水作为献祭的东西。反之,对人类来说越是口感好的酒,在祭祀中的地位则越低。之所以这样,在古代儒家看来,原因有二:

第一,重古尚质。《礼记·礼器》说:“醴酒之用,玄酒之尚。”孔颖达疏曰:“醴酒,五齐第二酒也。玄酒是水也。尚,上也。言四时祭祀有醴酒之美,而陈尊在玄酒之下,以玄酒之尊置在上,此是修古也。”[2]999也就是说,在祭祀的时候,虽然有美味的醴酒,但是在醴酒之上还有称之为“玄酒”的水。“玄酒”虽然不在“五齐三酒”之中,但因为远古时代人们以水为酒,是以在祭祀中,将玄酒放在醴酒之上,这体现了“修古”之意。

《礼记·礼运》则说:“玄酒在室,醴、醆在户,粢醍在堂,澄酒在下。”在室、在户、在堂、在下,是祭祀中不同的空间位置。室近神明,最为尊贵,玄酒在室,是贵重古物,所以陈设的时候把玄酒放在最尊贵的位置。玄酒之下,“醴醆在户”,醴谓醴齐,醆谓盎齐,因其为后世人所酿造,所以地位低于玄酒。虽然醴齐、盎齐也陈列于室内,但较之靠北的玄酒,二者则被置于室内的南边,因为南边离户稍近。“粢醍在堂”,指的是缇齐。缇齐又较醴齐与盎齐的地位稍低,所以置之于堂。至于“澄酒在下”,“澄”指沈齐,“酒”指三酒。由醴齐、盎齐、缇齐而沈齐、三酒,其味益厚,从而离神明益远。“三酒”味道最美,而地位最卑,居于堂下孔颖达曰:“‘玄酒在室者,玄酒,谓水也。以其色黑谓之玄。而大古无酒,此水当酒所用,故谓之玄酒。以今虽有五齐三酒,贵重古物,故陈设之时,在于室内而近北。‘醴醆在戶,醴,谓醴齐。醆,谓盎齐。以其后世所为,贱之,陈列虽在室内,稍南近户,故云‘醴醆在户。其泛齐所陈,当在玄酒南,醴齐北,虽无文,约之可知也。‘粢醍在堂者,以卑之,故陈列又南近户而在堂。‘澄酒在下者,澄,谓沈齐也。酒,谓三酒:事酒,昔酒,清酒之等,稍卑之,故陈在堂下也。”[2]894。不同种类的酒,在祭祀时被置于不同的地方,则如郑玄所说的,其意为“重古略近”[2]889,由此可见古人祭祀时重古尚质的精神。

第二,贵本不尚味。与祭祀用酒重古尚质的精神密切相关的,是贵本而不崇尚滋味。《礼记·郊特牲》云:“酒醴之美,玄酒明水之尚,贵五味之本也。”郑玄注曰:“尚质贵本,其至如是,乃得交于神明之宜也。”[2]1082也就是说,在祭祀时,“玄酒明水”在“五齐三酒”之上孔颖达指出:“明水,谓取于月中水也。陈列酒尊之时,明水在‘五齐之上,玄酒在‘三酒之上,是‘玄酒、明水之尚。”[2]1085,所贵者乃“五味之本”,从而体现“尚质贵本”的精神,才能得交于神明之宜。《禮记·坊记》说:“醴酒在室,醍酒在堂,澄酒在下。”郑玄注曰:“三酒尚质不尚味。”[2]1971同样,祭祀用酒之所以重“五齐”而轻“三酒”者,郑玄注《周礼》时说:“祭祀必用五齐者,至敬不尚味,而贵多品。”[1]166贾公彦疏曰:“郑意五齐味薄于三酒而数多,但鬼神享德不享味,故须至极敬而已。”[1]168《礼记·乐记》则说:“食飨之礼,非致味也。”又说:“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又说:“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所谓“大飨”,指的是合祭,“尚玄酒”,指玄酒在“五齐”之上,这同样表明了鬼神享德不享味的道理。《礼记·礼器》指出:“礼之近人情者,非其至者也。”郑玄注说:“近人情者亵,而远之者敬。”[2]994这意思是说,对神明来说要以远为敬,体现在口感上,在我们普通人觉得最合适的口感,对神明来说反而是不合适的,神明所享的是“德”而不是“味”。

酒在祭礼中除了敬献神明之外,尚有教化之意味。《礼记·坊记》说:“醴酒在室,醍酒在堂,澄酒在下,示不淫也。尸饮三,众宾饮一,示民有上下也。因其酒肉,聚其宗族,以教民睦也。”在古代祭礼完毕后,尚有一个聚族合欢宴饮的环节。在合欢宴饮之际,如《礼记·坊记》所说,“醴酒在室,醍酒在堂,澄酒在下,示不淫也。”郑玄释淫为贪,孔氏说:“然醴齐、醍齐、澄酒,味薄者在上,味厚者在下,贵薄贱厚,示民不贪淫于味也。”[2]1971这样,贵薄贱厚的原则不仅对神明如此,对人民大众也是如此,这可以说是祭祀用酒尚质不尚味的另一层用意所在。“尸饮三,众宾饮一,示民有上下也”,则是教导人民要有上下之别孔颖达称:“言尊上者得酒多,卑下者得酒少,是‘示民有上下也。”[2]1971。除此之外,以酒肉聚族合欢,也是在无形之中教导人民要和睦相处孔颖达称:“因其祭祀之酒肉,于祭祀之末聚其宗族昭穆相献酬,教民相亲睦也。”[2]1971。

二、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乡饮酒礼中的酒

乡饮酒礼始于周代,最初为乡人的一种聚会方式,礼家在其中注入了尊贤养老的思想,使人们得以在宴饮欢聚之时受到教化。乡饮酒礼与冠、婚、丧、祭、相见并称“六礼”,在“五礼”中则属嘉礼。郑玄《三礼目录》云:“诸侯之乡大夫,三年大比,献贤者能者于其君,以礼宾之,与之饮酒,于五礼属嘉礼。”[3]193贾公彦认为乡饮酒约分四类:“凡乡饮酒之礼,其名有四:案此宾贤能谓之乡饮酒,一也;又案《乡饮酒义》云‘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是党正饮酒,亦谓之乡饮酒,二也;乡射州长春秋习射于州序,先行乡饮酒,亦谓之乡饮酒,三也;案《乡饮酒义》,又有卿大夫士饮国中贤者,用乡饮酒,四也。”[3]193

乡饮酒礼最重要的环节,为“献”“酢”“酬”。按照《仪礼·乡饮酒礼》的记载,首先是主人向宾进酒,这叫“献”。这个仪式很复杂,从主要程序上讲,有这么几个过程:主人献酒之前,先是取爵,下堂,准备洗爵。宾见主人下堂,不敢安其位,因为那样有役使主人之嫌,也就随之下堂(降)。主人见宾下堂,就在阼阶前朝西而坐,起身向宾“辞降”,即辞谢宾的下堂,劝他不用下堂。接着,宾见主人要为他洗爵,就向主人“辞洗”。沃洗者为主人洗好爵后,主宾再行一揖一让之礼,然后升阶上堂。主人为宾酌酒,然后向宾献酒。宾行“拜受”礼,主人稍后退以示避让。宾上前接过爵后回原位,主人又行“拜送”礼,宾同样后退以示避让。相关人员向宾进脯醢与折俎,宾左手拿爵,右手拿干肉,祭了先人之后,尝了尝酒,然后向主人行礼,感谢主人以美酒饮己,接着喝干爵中的酒。这个过程叫“献”。主人献毕,则是宾报主人,曰“酢”。再接着是主人先自饮,再劝宾饮曰“酬”。“献”与“酢”“酬”的程序大体相同。主人与宾一献之后,主人又献介,介酢主人。介是主宾之辅,地位仅次是主宾。介酢主人后,主人献众宾。这是乡饮酒礼的第一个阶段。接着,主人演奏音乐以乐宾。一般认为,这两个环节构成乡饮酒礼的正礼。

乐宾之后是“旅酬”。“旅酬”为众宾相酬之礼。众宾按照年龄大小排列 ,由尊者酬于卑者 ,其次序是,宾酬主人、主人酬介、介酬众宾,众宾再依年齿长幼依次相酬,即《中庸》所谓 “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值得一提的是,为了防止有人在旅酬过程中失礼,设司正负责监礼。司正上堂,按年齿的长幼顺序招呼:“某子受酬。”于是接受酬酒的宾长下席。旅酬完毕,“说履,揖让如初,升,坐。乃羞,无筭爵,无筭乐”(《仪礼·乡饮酒礼》)。即宾主脱鞋, 相互揖让如行礼之初,登堂,坐下,再进献食物,连续不断的举爵饮酒,不计数量,即郑玄所云:“算,数也。宾主燕饮,爵行无数,醉而止也。”同时,“燕乐亦无数,或间或合,尽欢而止也”[3]246。即“无算乐”。

乡饮酒礼的意义在于明敬让、序长幼、别贵贱,以成就孝弟、尊贤、敬长、养老的道德风尚,从而达到教化社会的目的,《礼记·乡饮酒义》对此做了细致的说明,具体而言,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尊长养老以教孝弟。《礼记·射义》说:“乡饮酒礼者,所以明长幼之序也。”《礼记·乡饮酒义》则曰:“乡饮酒之礼,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以听政役,所以明尊长也;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养老也。民知尊长养老,而后乃能入孝弟。民,入孝弟,出尊长养老,而后成教,成教而后国可安也。君子之所谓孝者,非家至而日见之也,合诸乡射,教之乡饮酒之礼,而孝弟之行立矣。”在乡饮酒礼的过程中,年六十者可坐,而五十岁的则立侍,这是明尊长之意。又不同年龄段的人,面前的食物多少不同,年高者多,年少者少,这是明养老之意。在《礼记》看来,老百姓能尊长养老,则知孝弟,所以说,“教之乡饮酒之礼,而孝弟之行立矣”。

第二,明敬让而不争。在乡饮酒礼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宾主双方的互相尊敬与谦让,故《乡饮酒义》认为,乡饮酒之礼“非专为饮食也,先礼而后财,则民作敬让而不争”。又曰:“君子尊让则不争,絜、敬则不慢。不慢不争,则远于斗、辨矣。不斗、辨,则无暴乱之祸矣。斯君子所以免于人祸也。”也就是说,乡饮酒礼所崇尚的,不是饮食与财物,而是礼敬尊让的精神,使人民不争、不斗,从而也就没有暴乱之祸。

第三,《乡饮酒义》称:“贵贱明,隆杀辨,和乐而不流,弟长而无遗,安燕而不乱。”行此五者以“正身安国”。具体地说,所谓“贵贱明”者,“主人亲速宾及介,而众宾自从之,至于门外。主人拜宾及介,而众宾自入,贵贱之义别矣”(《乡饮酒义》)。也就是说,在举行乡饮酒礼之日,主人只到宾和介家中迎接,而众宾则自行跟从宾来到乡学;宾、介等到达庠门之外时,主人与他们行拜礼,对众宾只是拱手致意,这是因为他们的德行道艺有高下之别,从而体现出其中“贵贱之义”。所谓“隆杀辨”者,“三揖至于阶,三让以宾升,拜至、献酬、辞让之节繁;及介,省矣。至于众宾,升受、坐祭、立饮,不酢而降,隆杀之义别矣”。这意思是说,主人与宾入门后,每逢拐弯处都要作揖,经过三次作揖来到各自的阶前;又经过三次作揖谦让才上堂;上堂之后,彼此又有拜至、献酬、辞让等复杂的礼节。而主人与介饮酒的礼节就有所省略,主人与众宾饮酒的过程就更为简单。这里就体现了礼的“隆杀之义”。所谓“和乐而不流”,《乡饮酒义》称:“工入,升歌三终,主人献之。笙入三终,主人献之。间歌三终,合乐三终,工告乐备,遂出。一人扬觯,乃立司正焉。知其能和乐而不流也。”即乐宾的时候,堂上的乐工用瑟伴奏,演唱三首诗歌,唱毕,主人向他们献酒;接着,堂下的乐工吹奏三首诗歌,奏毕,主人向他们献酒;接着,堂上、堂下的乐工轮流交替,各演奏三首诗歌;最后,堂上、堂下合奏三套诗歌。正歌演奏结束,场上欢乐的气氛达到高潮。在旅酬开始前,先立司正监酒,以防止有人醉后失态,流于放肆,这就叫“和乐而不流”郑玄注曰:“立司正以正礼,则礼不失可知。”[2]2295。所谓“弟长而无遗”者,“宾酬主人,主人酬介,介酬众宾,少长以齿,终于沃洗者焉。知其能弟长而无遗矣”。也就是说,在旅酬时,先是宾酬主人,然后是主人酬介,接着是介酬众宾,再往下则按照年龄的大小,依次而酬,一直到“沃洗者”,也就是协助宾主洗手洗爵的人。可见,乡饮酒礼能做到“弟长而无遗”,惠及于在场的每一个人孔颖达疏曰:“言少之与长,皆被恩泽而无遗弃,故云‘知其能弟长而无遗也。”[2]2297。而“安燕而不乱”者,《乡饮酒义》指出:“降,说屦升坐,脩爵无数。饮酒之节,朝不废朝,莫不废夕。宾出,主人拜送,节文终遂焉。知其能安燕而不乱也。”这指的是在旅酬之后,虽说是“无算爵”,但君子应该懂得“饮酒之节,朝不废朝,莫不废夕”的道理,早晨不会影响上朝,晚上不会影响夜间要处理的事务。所以,宾告辞出门,主人拜送,依然礼节秩然。可见,乡饮酒礼能做到“安燕而不乱”。

由上可见,乡饮酒礼最主要的功能就在于教化社会,所以《乡饮酒义》引孔子的话说:“吾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也。”

三、不醉无归与既醉而止:燕礼中的酒

燕礼是周代天子诸侯在政事完毕之后,为安乐群臣而举行的一种饮酒礼。郑玄《三礼目录》称:“诸侯无事,若卿大夫有勤劳之功,与群臣燕饮以乐之。燕礼于五礼属嘉。”[3]389贾公彦则曰:“燕有四等。《目录》云诸侯无事而燕,一也;卿大夫有王事之劳,二也;卿大夫又有聘而来,还与之燕,三也;四方聘客与之燕,四也。”[3]389事实上,周代天子、诸侯、族人各有燕礼,但多已亡佚,《仪礼·燕礼》所记为诸侯燕群臣之礼。燕礼的仪节相对比较简约,以饮酒为主,意在宾主尽欢。

据《仪礼·燕礼》,燕礼的主要环节有三:一是主人与宾的相互献酬,二是君为群臣行旅酬,三是正礼完毕之后,君臣坐燕欢饮,无算爵,无算乐。宾主互相献酬及其后的旅酬,与诸如乡饮酒礼等其他礼仪活动中的饮酒礼大同小异,不外乎主人献宾,宾酢主人,主人酬宾,君为宾、卿、大夫等行旅酬,其具体仪节我们在此不再赘述。值得注意的是在正礼完毕之后,君臣坐燕欢饮的这一环节。在这一环节中,《燕礼》称:“司正升受命,皆命:‘君曰无不醉。宾及卿大夫皆兴,对曰:‘诺。敢不醉!”为了宾主尽欢,故君命曰无不醉,而众宾及卿大夫则因君有所命而不敢不醉,则宾主皆当尽量而饮,是以《燕礼》接着说“无算爵”,郑玄注曰,“爵行无次无数,唯意所劝,醉而止也”[3]443,这或即是《论语·乡党》称孔子“惟酒无量”的意思所在胡培翚解“惟酒无量”,引凌廷堪之说,称其乃为燕礼言之。参见胡培翚的《研六室文钞》[4]98。其又曰:“初时献宾,宾酢主人,主要酬宾,二大夫媵爵于公,公取媵爵酬宾,礼亦盛矣。而献卿献大夫后,复作乐以乐宾,立司正以安宾,脱屦升席,晏坐尽欢,至于爵行无算,真所谓无量矣。”[4]99。《诗经·小雅·湛露》有“厌厌夜饮,不醉无归”一句,《小序》称《湛露》为天子燕诸侯之诗[5]883,则“不醉无归”,亦当为燕礼应有题中之义。

然而,在燕礼中虽然要求惟酒无量、不醉无归,但燕礼又认为,在燕饮之际,虽可醉,但仍当谨守礼仪。《燕礼》曰:“公有命彻幂,则卿大夫皆降,西阶下,北面,东上,再拜稽首。公命小臣辞。公答再拜,大夫皆辟。”鄭玄注曰:“命彻幂者,公意殷勤,必尽酒也。小臣辞,不升成拜,明虽醉,正臣礼也。”[3]445《燕礼》又曰:“宾醉,北面坐取其荐脯以降。奏《陔》。宾所执脯,以赐钟人于门内霤,遂出。”郑玄则注曰:“必赐钟人,钟人掌以钟鼓奏《九夏》。今奏《陔》以节己,用赐脯以报之,明虽醉不忘礼。”[3]447是以胡培翚指出:“然而君曰无不醉,有命彻幂,则必降级下拜,明虽醉正臣礼也。宾醉而出,钟人为之奏《陔》,则以所执脯赐钟人,明虽醉不忘礼也。此非所谓以醉为节而不及乱乎?”[4]99在胡氏看来,饮酒虽醉,却仍然不忘礼仪,这正是《乡党》所谓的“不及乱”。

对于因醉而失仪的场景,《诗经·小雅·宾之初筵》有着相当细致的描述:“宾之初筵,温温其恭。其未醉止,威仪反反。曰既醉止,威仪幡幡。舍其坐迁,屡舞仙仙。其未醉止,威仪抑抑。曰既醉止,威仪怭怭。是曰既醉,不知其秩。”毛公训“反反”为重慎,“幡幡”为失威仪,“抑抑”为慎密,“怭怭”为媟嫚[5]1271-1272。则未醉之时,威仪重慎、慎密,既醉之后,则失其威仪,而媟嫚之态出。所以郑笺称:“此言宾初即筵之时,能自敕戒以礼。至于旅酬,而小人之态出。”[5]1271孔颖达疏则进一步申说此义曰:“其宾之初入门及登堂升筵矣,于时尚温温然,其貌和柔而恭敬也。至饮酒旅前,其未醉止之时,威仪犹能反反然重慎也。至于旅酬之后,‘曰既醉止之时,威仪幡幡然失其所矣。又舍其本坐,迁乡他处,数数起舞,仙仙然失所也。此宾为王所敬,其失如此,故武公疾之,又重言之云:此本旅前,‘其未醉止,尚守威仪抑抑然慎密。至旅后,‘曰已醉止,乃威仪怭怭然而媟嫚。至于旅末,‘是曰既醉,不自知其常礼。言其昏乱,礼无次也。”[5]1272

《宾之初筵》又进而描述说:“宾既醉止,载号载呶。乱我笾豆,屡舞僛僛。是曰既醉,不知其邮。侧弁之俄,屡舞傞傞。”郑玄认为,这是描写燕礼“无算爵”之后既醉的场景[5]1273,孔颖达疏曰:“言爵行无筭,宾既醉于酒止,于是则号呼,则讙呶而唱叫也。错乱我笾豆之行列,数起舞僛僛然不能自正也。又疾而重言之。是此言宾曰既已醉,则不自知其过失,倾倾其弁,使之俄然。数起舞傞傞然,又不能止。以此荒醉,败乱天下。”[5]1274按孔氏之意,如此荒醉场景,足以败乱天下,是以《小序》称这首诗是对周幽王时期“君臣上下沈湎淫液”“饮酒无度”的讥刺[5]1255。然而,《宾之初筵》首章称:“酒既和旨,饮酒孔偕。”孔疏指出:“其王之酒既又和调旨美。时众宾之饮酒者,威仪甚偕,言其齐一而顺礼也。”[5]1258据此之说,如果在燕饮之时能够齐一而顺礼,诗人并不反对在燕礼上饮酒。其又曰:“既醉而出,并受其福。醉而不出,是谓伐德。”郑笺云:“宾醉则出,与主人俱有美誉。醉至若此,是诛伐其德也。”[5]1273就诗之意而言,固然是对醉后乱态的谴责,但诗本身并没有对燕礼上饮酒是否当“醉”提出质疑。问题的关键是在“既醉”之后,是“出”还是“不出”。《湛露》称“不醉无归”,本身就意味着,未醉之际,宾主当爵行无数,尽量而饮,以求一醉,此“无算爵”之意也。但“不醉无归”一语同时也意味着既醉当归,郑玄注“无算爵”为“爵行无次无数,唯意所劝,醉而止”,则醉即当止,故《宾之初筵》才说,“既醉而出,并受其福”。若既醉之后,仍留而不出,则是孔颖达所说的“荒醉”,是以诗人进而说,“醉而不出,是谓伐德”。

就此而言,《湛露》称燕礼“不醉无归”,《宾之初筵》称“既醉而出”,两者的说法并不矛盾。毛传解“不醉无归”曰:“不醉而出,是不亲也。醉而不出,是渫宗也。”[5]884伏生《书传》也有类似之语:“饮而不醉是不亲,醉而不出是不敬。”[5]885毛公、伏生俱西汉大儒,以“不醉”为“不亲”,以“无归”为“不敬”,可谓深得燕礼饮酒之深意。燕礼本意在宾主尽欢,故当尽量而饮,不可不醉,孔子“惟酒无量”,此以示之“亲”也;然而,饮酒虽然可醉,仍当谨守礼仪,既醉当止,即孔子之“不及乱”,此以示之“敬”也。亲、敬两全,情、文俱尽,合欢而不乱,则于儒家而言,饮酒亦当文质彬彬也。

四、小结

周人固然主张“无彝酒”“不腆于酒”(《尚书·酒诰》),但在周礼之中,酒又构成其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左传》称“酒以成礼”(庄二十二年),其意谓酒之用在于成礼,正如明宣宗《酒谕》中所说的,“非酒无以成礼”[6]。通过对祭礼、乡饮酒礼与燕礼的考察,可以看到,在先秦礼乐文明中,不同的礼仪,酒有着不同的功能,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从祭礼之用酒,我们可以看到,祀神之酒,贵薄而贱厚,以其尚质贵本,乃得交于神明之宜。乡饮酒礼的意义,则在于明敬让、序长幼、别贵贱,以成就孝弟、尊贤、敬长、养老的道德风尚。至于燕礼,在朝廷则尽君臣之欢,在宗族则敦族人之睦,故不醉无归,示之亲也,然亦不可淫于酒,虽醉亦当谨守于礼。然而,在先秦的礼乐文明中,酒并不仅只用于祭礼、乡饮酒礼与燕礼,事实上,几乎所有的礼仪都离不开酒。在冠礼、昏礼、射礼、士相见礼等中,我们都可以看到酒在其中所起到的润滑剂的功能。更重要的是,作为先秦礼乐文明的重要元素之一,如礼地饮酒,则教化的意味自然就深蕴于其中,则酒虽小道,于世道亦非无补焉。

参考文献:

[1]贾公彥.周礼注疏[M].郑玄,注.彭林,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2]孔颖达.礼记正义[M].郑玄,注.吕友仁,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3]贾公彦.仪礼注疏[M].郑玄,注.王辉,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4]胡培翚.研六室文钞:卷三[M]//胡培翚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5.

[5]孔颖达.毛诗注疏[M].毛苌,传.郑玄,笺.朱杰人,李慧玲,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6]谈迁.国榷:卷二十[M].北京:中华书局,1958:1350.

(责任编辑:张 娅)

“Wine” in the Rites and Music Culture: a Study Centering

on Sacrificial Rite,Rural Drinking and Yan Rite

GUO Xiaodong

(School of Philosophy,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China, 200433)

Abstract:

Wine is an important element in the Rites and Music Cuture of the Pre-Qin Dynasty, and it is inseparable from many ritual occasions, such as sacrifice, respect for elders, joys together and so on. In different ritual activities, wine is endowed with different meanings. The wine used in sacrifice, for the purpose of worshiping gods, values the lighter flavor rather than that of thicker, so with its high quality, it can be handed over to the gods. The significance of Rural Drinking Rites is to show respect for others, respect for seniority, and distinguish between the noble and the lowly, so as to achieve the moral customs of filial piety, respect the sages and the elders, and support the elders. As for Yan Rite, in the court, it is the joy of monarchs and ministers, and in the clan, it is the good neighborliness of the people. Therefore, people will not return until they get drunk so as to show good relationship, and even though they are drunk, they still need to abide by rites to show respect.

Key words:

wine; the Rites and Music Cuture; Sacrificial Rite; Rural Drinking Rite; Yan Rite